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

薛稷[1]2013年在《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伊格尔顿将文化视为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式,认为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文化批判就是对文化以及文化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促进人们对于文化本质的理解并以此作为寻求人类的革命进程与人类的自由解放的途径。本论文通过对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的文化批判思想进行分析和评判,力图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其文化批判思想,深入探析文化批判思想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形成对社会政治、经济等要素的系统理解,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思,从而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发展。他的文化批判思想深受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以德法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浸染,继而形成了具有鲜明英伦特征的思想,并在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谱系中逐渐发展成熟。用语言分析“文化”是伊格尔顿学术发展的起点,在分析中他不仅保持了英国“伯明翰学派”一贯遵循的“文化与社会”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坚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指导,拓宽了文化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在文化研究过程中,伊格尔顿考察了文化批判思想的哲学传统与理论渊源,将意识形态批判、文本批判、审美批判为主要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理论体系建构活动。他采用整体主义的思维方法,推崇一种“修辞学”的批判方式、倡导一种多元性文化的立场,以塑造“全新的社会主义主体”为终极审美目标、寻求一种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化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理论。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伊格尔顿生平及其学术历程,同时探析本论文的研究范式、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在尽可能详尽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对于伊格尔顿思想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中归纳整理出目前这一领域内存在的不足、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可能达到的研究效果,进一步探讨、补充、突破和完善对其思想的研究,通过这样一种“细察”式的文献整理,从而逐步明晰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二章探析了伊格尔顿文化批判哲学的思想渊源,它秉承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广泛汲取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欧洲大陆哲学的思想,逐渐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理论。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深刻地启发了伊格尔顿,成为他文化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他终身坚持的主要理论。在其学术生涯中,他都坚定地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彰显了英国文化学派的理论倾向。他看到了普通民众崛起、政治抵抗的可能性,所以他号召进行现实的社会政治运动,这也是其文化批判哲学思想的一条社会实践途径。第叁章主要分析了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首先回溯了伊格尔顿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梳理,在梳理中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观点;其次阐述了意识形态批判的语境和维度,认为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建构的,并且在认识论和社会学的维度中展开;再次考察了意识形态的要素及其结构,总结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的内涵,解释其意识形态理论的整体性和特殊性。第四章阐述了伊格尔顿文本批判理由主要由文学文本理论与文本意识形态理论构成,这是意识形态理论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运用,主要从文本生产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意识形态的生产这叁个方面展开。在伊格尔顿看来,文本是人生活世界的集中反映和再现,揭示了人的现实生存境遇,从文本可以真正回到对人自身存在的理解,达到对文化本质的把握。伊格尔顿深入文本生产理论主要阐述了文学生产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明晰了文本生产中各个要素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文本意识形态生产揭示了文本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以及文本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之间的关系;作为文本批判的主要手段,修辞学批评充分揭示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倾向及其政治性效果。第五章重点分析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的主要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级追求:人的解放。主要论述了伊格尔顿文化批判理论诉求、理论的途径选择以及理论目标,分别从人生的意义、唯物主义审美观、主体即“社会主义新人”的建构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说明。驳斥了伊格尔顿将人的解放问题堕入宗教泥沼,从中寻求出路的做法,这种乞求神灵救赎忽视人的实践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完全相背离。第六章为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进行客观的理论总结,主要从意识形态理论、文化研究内容、思维方法和政治实践等方面阐述了文化批判理论的意义,揭示其理论价值,同时分析了不足之处并尝试寻求克服这种不足的途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伊格尔顿的文化批判思想做了系统的说明,论证了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坚持和守护,阐述了文化批判思想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重视及其缘由,并论述了文化批判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作用。

祖文[2]2017年在《伊格尔顿文论面面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伊格尔顿是西方着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他在文学和文化理论上建树颇多,本论文就是对其文论的系统性梳理与探究,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伊格尔顿的生平与学术历程以及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本论部分共分四章,主要从伊格尔顿的文学本质观、文学生产论、文学批评观和文化理论四个方面来对伊格尔顿文论进行分析。第一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学本质观。论述了他新世纪前后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世纪前认为文学没有固定本质,就像"杂草",世纪后他转向了反本质主义的本质立场,运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术语,归纳了文学的五个"共相"。第二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论。分析了他有关文学就是意识形态以及形式的意识形态的论点;并对其审美意识形态生产进行论述,指出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既是作为一般生产的社会物质生产,同时又因作者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介入而显示其特殊性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它是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本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对创造论和反映论的文艺观进行了反拨。第叁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观。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四种文艺批评模式和伊格尔顿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的观点进行了阐释,接着分析了伊格尔顿对批评功能的看法,他认为批评没有终结,批评的功能在于体验、想象和对作品作出价值判断。最后从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以及形式和历史这叁个方面对伊格尔顿文学批评中的辩证序列进行说明。第四章是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主要从后现代主义批判、文化的观念以及理论之后这叁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在伊格尔顿看来,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终结和反叛,但两者之间并非毫无关系,他对后现代主义主要持批判态度,分别从反总体性、反连续性、身体观、反阶级、反本质这五点来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伊格尔顿的文化观方面首先阐述了他文化的辩证法,包括文化与自然,文化、自然与身体,文化与社会等,然后对他的文化危机论和文化战争论进行了论述,最后他倡导走向一种共同文化,而这只能在社会主义里才能实现。理论之后方面分析了伊格尔顿从理论的兴衰与得失两方面进行理论反思,对当下文化理论不关心生活中基础性的东西表示不满,并提出了自己的补救措施,即要求文化理论介入现实,发挥政治实践功能,从而为理论之后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之途。结论部分主要分析了伊格尔顿文论的贡献与不足,贡献方面主要表现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中国文艺学的启示;不足方面包括文论的政治色彩过浓、乌托邦色彩以及论述存在着矛盾性。

夏露[3]2007年在《中文视野下的伊格尔顿》文中提出伊格尔顿是当代着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着述甚多、影响广泛。他以“意识形态批评”和政治文化视野,在众声喧哗的后现代语境下独树一帜,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有着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从伊格尔顿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来探讨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兼及《文学理论导论》中译本的比较,以期对更深入地研究伊格尔顿,以及如何在中国视阈下融合西方文论思想起到一点绵薄之力。另外,通过译本的比较探求西方文论翻译的标准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近二十余年来国内对于伊格尔顿的译介情况。因为任何一位外来理论家在异质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往往是从译介开始的,译介本身就是十分重要的接受过程和途径。自1980年他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译介到中国以来,其他着作和论文也相继译出。但是仍有几本重要着作目前尚未有中译本,如《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的功能》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外,译文良莠不齐,同一着作的不同译本之间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译文,这就需要在进一步加深对伊格尔顿理论把握和细致的译本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其次,研究本身也成为一种接受途径,它包含着研究者的价值判断以及两种文化的阐释、消融。随着译本出现,国内对于伊格尔顿的研究也开始起步。从研究的范围和宽度上来看,主要涉及他的“意识形态理论”、“艺术生产理论”、“文化研究”这叁个方面,抓住了伊格尔顿理论的几个主要方面,较好地把握住了他的理论精髓。但是,从广度上来说,仅对伊格尔顿的核心理论加以研究是不够的,例如对于他的爱尔兰文化研究的独特地位还少有涉及。从深度上来说,对于伊格尔顿的几个核心理论和重要着作研究较多,也较深入,但是对于伊格尔顿理论整体构架的研究,仅仅有两本专着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后,在外国文论引进中国的过程中,翻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译本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于西方文论的理解和接受,因此研究译本的翻译状况也是非常有价值和必要的课题。遗憾的是,关于西方文论的译本研究在国内还为数不多。本文选取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导论》六个中译本为例,根据翻译目的论,从准确和通顺这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了这六个译本的得失,不仅为从翻译角度理解跨文化文学理论交流的碰撞、交融和误读提供一个例证,而且对于更深入地研究伊格尔顿的理论也有积极的意义。由比较得知,译本的疏漏之处主要由以下四个主要原因导致:第一,未能把握原文的语句特点;第二,对原文背景知识缺乏全面理解;第叁,对《文学理论导论》中所涉及的文学作品不了解;第四,因为一时疏忽而造成的误译。针对各种产生误译的原因,译者应该透彻了解英汉语系的差异,熟练掌握这两种语言,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背景知识,以踏实认真的态度从事翻译工作。

卢双艳[4]2014年在《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中研究说明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英国特别活跃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他对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等都加以研究并有所吸收,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是融合了诸多理论的合理成分。伊格尔顿关注女性在文学和历史等层面受到排挤和压迫的境况,认为女性退却到边缘地位是由于男性社会的支配,他指出女性是男性压制和排挤的受害者,是被男权话语建构的女性。伊格尔顿认为全人类的解放最终是由女性引导的,提倡女性的自我解放,首先要消除性别歧视,同时消除产生这种歧视的社会制度。伊格尔顿主张从从“肉体”这个特定的角度来审视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政治、伦理问题,高度肯定了肉体的重要性。他指出“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批评”,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是一种性别政治的批评,指出这种批判实践不仅是政治的、阶级的及性别政治的批评,更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现实的实践精神。研究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为研究女性批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典型案例,为马克思主义女性批评增添新的收获。

陈春敏[5]2012年在《文学·文化·意识形态》文中指出为了揭示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的基本构成和内在逻辑,及此观点在不同时期的理论连续性与变动性,本论文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以文学、意识形态作为基本点深入剖析二者的关系,以达到对此观点的系统把握。具体论述如下:第一章,主要考察20世纪70年代伊格尔顿的文学文本意识形态生产观。此章在对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概念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以文学形式为连结点论述了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整体构成因素,渗入文学审美内部,参与文学的多层次生产,且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由于诸种意识形态构成因素的矛盾运动造成了文学既是意识形态又是对意识形态的冲破。第二章,20世纪80至90年代伊格尔顿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解释文学。所以需要在文学、文化、意识形态叁者的关联中考察伊格尔顿的文化意识形态观。伊格尔顿通过文化对文学的解构,一方面指出作为价值意义话语实践的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另方面通过对文学的文化阐释,将文化的物质实践性与反抗权力性注入文学,尤其通过对文学审美内涵的文化学解读,将审美感官具体性、个体想象性与身体自由性要求密切联系起来,赋予审美突破意识形态的力量。第叁章,进入21世纪,伴随后工业社会的兴起,文化在后现代主义攻击下渐趋沦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为文化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角度,伊格尔顿通过对文化做伦理学维度的阐发,发现文化的伦理学意义与文学审美具有较为一致的追求:人按自己的本性自由发展。于是文学、文化获得反抗意识形态权力压迫的性质。但在伊格尔顿看来,由于文学最终是价值意义话语,其必然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塑造。所以,文学在与意识形态的内在纠缠中批判意识形态。此时期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关系见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前时期相关观点的丰富和发展。第四章,通过对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的理论贡献与局限的分析,为我国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照,明确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于我们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可见,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观具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就在对文学既具连续性又具断裂性的思考过程中,他深化了对文学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不仅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直接关联中,而且进一步透过对文学的文化解读,在文学、文化、意识形态叁者关系中揭示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文学受到意识形态建构的同时具有反抗意识形态的内在属性。

乔国强[6]2017年在《“公共领域”与“革命批评”话语——论伊格尔顿《批评的功能》中的政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批评的功能》一书中,伊格尔顿用"公共领域"来隐喻政治意识形态,认为一切文学批评理论都是从属于政治的。而且这种"政治性"在他的论述框架中,一般不是指文学与政治之间的那种含蓄又复杂的关系,而是直接指与专制政权作斗争,即文学和文学批评是从属于这种斗争的,至于文学和文学批评独立于政治斗争之外的内在规律以及审美特性,则基本不在其理论探讨的范围之内。伊格尔顿观念中的政治斗争成为规定和统率文学批评的动力。除此之外,伊格尔顿在研究中不但把"大众"和"精英"、民众普及与学术研究对立起来,甚至还有意识地遮蔽和取消了批评理论自身所存在和拥有的价值。因此,伊格尔顿是一位反对纯理论、纯学术和自由人文主义的批评家;他的《批评的功能》,其实也包括伊格尔顿的整个文学批评体系,都是一种"革命批评"的话语体系。

王天保[7]2001年在《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观念及与之相关的美学思想,并对此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本文认为,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伊格尔顿是以对历史的“革命的理解”为基础来讨论文学和审美的。在其“革命”历史观的指引下,伊格尔顿对文学生产,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形式,文学本质,文学价值,文学批评以及美学观念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既属于经济基础,又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对文学的考察一方面要考虑一般生产方式和文学生产方式等生产因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一般意识形态、美学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等意识形态因素。文学“本文”正是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既包括“本文生产”,也包括文学作品的社会生产。而他的文学意识形态论一方面承认文学的权力性,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形式”是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键之处。但是文学并不是以“一组具有内在性质的作品”形式存在,文学只是“人们把自己联系于作品的方式”,以“关系”的形式存在,因此他否定文学有固定的本质。文学价值事实上是一种“交换价值”,其具体所指就是读者通过作品所获得的对历史的认识。而文学批评由于可以关注于读者与作品关系中的任何因素事实成为文化批评。伊格尔顿认为“最科学”的文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关注的重点是文学与意识形态、政治的联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批评。 伊格尔顿站在他的文学理论立场上对美学和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作了进一步的反思。他认为,在古典时期以前,审美、伦理、政治是浑然一体的,美学、卜自霎弓。1 硕+兰片井十I令宅塞回目/歹J 小y<J回fJ;AI卜二人 \二“、一/、IAS工叁R S 工HES二S 文学与历史的密切联系得到确认。可是随着美学和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美学和 文学越来越疏离政治和伦理,越来越否认其自身与历史的必然联系,悄悄地成 为资产阶级隐秘的意识形态工具。如果说这种意识形态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还 有一定的革命性的话,那么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以后,这种革命性己丧失殆尽。 为此,伊格尔顿呼吁以“文学的死亡”和“审美的回归”(回归到古典时期) 来对抗当前资产阶级对文学和审美的利用。 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思想对于我们建立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是有启发的。但是他的“审美意识形态”概念与我们的“审美意识形态”概念 是不同的。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还启示我们,文学的政治属性和审美属性并不 矛盾。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揭示 文学被不光彩的政治所利用的事实真相。

李丽杰[8]2009年在《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里·伊格尔顿作为着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世界更对中国的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工人阶级出身的伊格尔顿对现实政治斗争充满了热情,对受压迫、受剥削的男男女女们充满了关注。他的各种理论都始终围绕着政治、意识形态等概念展开论述,并最终指向人类的解放这一伟大目标。本文主要通过解析伊格尔顿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观点,如:“意识形态”、“政治”、“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批评的政治性”来探讨他的文学理论,以及这种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希望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界的建设带来一些启示。全文共分叁章。序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伊格尔顿的出身、思想基础和思想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伊格尔顿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对现实政治斗争关注的执着。第一章重点探讨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前人意识形态理论对伊格尔顿的影响,以及伊格尔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观。对伊格尔顿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的阐述可以看出他丰富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发展了意识形态的理论,重要的是为进一步了解他的文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第二章中详细地论述了他的“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这一观点。分别从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与生产的关系,来阐述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与作为商品生产的文学是如何纠结在一起的。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学既是一种社会生产,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纠缠融为一体的。这样就避免了或摆脱、绕开丰富的“审美形式”、或走向空洞的纯形式主义的极端,也解构了传统上“反映论”和“表现论”之间的辨正。在第叁章中重点论述了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承认文学是意识形态,而且认为文学批评也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政治性。本章主要从文学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最终指向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批评的目的具有政治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最终应指向人类的解放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阐明了:伊格尔顿对“政治”概念的理解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路线和政策,而是社会生活组织方式及涉及到的种种权力关系;伊格尔顿对文学批评政治性的强调,是要警醒人们认识到文学批评与政治的这种天然的联系,不要让它悄然成为资产阶级隐秘的意识形态工具。呼吁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科学的文学批评)应当自觉地体现这种政治性,为改变底层受压迫的男男女女们的生活状况,为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展开斗争。这一切的理论阐述,都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伊格尔顿发自骨子里的言说。在结语部分,本人又简洁地回顾了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及其对现实的参与。

安红妍[9]2006年在《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伊格尔顿是一位着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他批评理论的特征和概念体系就是:意识形态政治批评。在他的学术思想历程中,可看到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构建的过程。从整体上说,伊格尔顿批评理论走了一条从文学批评逐步扩展为文化理论研究的道路。伊格尔顿坚持批评理论必然是为政治实际服务的,所以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化理论始终贯穿着政治性。他的政治批评观是由美学、政治、意识形态内在关联而构成的一个交叉网络,其中,意识形态是理论批评的核心,政治是这一思想网络运行的内驱力,是来源于实践的力量,美学的文化艺术的广阔界面则构成理论的张力场。 本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伊格尔顿不断汲取各种理论充实“意识形态”的意义,形成多个意识形态界定。从认识论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他特别强调了“虚假意识”应该在“无意识”所代表的强有力潜能的意义上被理解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的所在。同时,他把意识形态理论推进到文学研究领域,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同时它也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从而提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的观点。这个观点的建立就改变了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学研究方法,使马克思主义深入文本内部进行研究。 第二部分论述了文学和文化中的政治批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伊格尔顿的思想有所变化和发展,他更加强调文学批评的政治性。在以英国文学为切入点论述了政治批评是文学批评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之后,特别指出文学中的政治性不是为某一特定的政治任务服务,而是在批评中所确立的话语是具有意识形态、政治性的权力话语。从而他把政治批评的视野扩大到整个文化,并且以文化这个宏大的视野为解析的角度,指出在这个视域中,政治批评的目的最终指向和谐的社会。 第叁部分论述了审美与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的关系。他以意识形态为连接政治与美学的核心话语,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有内在的规律和矛盾,但同时它又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及其它方面的根源。伊格尔顿还把身体、审美和政治意识形态叁者联系起来,认为身体是意识形态和审美活动的基础和中介,意识形态和审美活动对身体具有构建作用,而审美观念的构建同时又对意识形态形成挑战。在相互复杂的关系中,伊格尔顿从现代美学发生发展的社会条件、审美的内在复杂性和审美的基

周圣男[10]2013年在《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理论的建构》文中认为伊格尔顿早己因其意识形态批评而闻名于国际学术界,国内外学者也都认识到伊格尔顿本人对于身体话语的认识,因为在其多篇着作中“身体”都被多次提及并以大量篇幅给予论述,但它们都散见于着作中,伊格尔顿本人虽然并没有刻意将其对身体的论述形成一套结构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把这些理论总结归纳整理出来,既是对其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是充实完善身体理论体系一项重要任务。但目前国内外学术术界对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理论的论述也多是一些篇章性的文章,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此,即试图完成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理论的构建。为此,本文将通过阅读伊格尔顿的相关着作,采取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把散见的于其着作中的身体智慧分条缕析地归纳整理概括出来。第一部分从身体与审美及意识形态的关系,身体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地位,身体作为共同文化观的物质基础叁个方面论述建构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理论的可能与必要性;第二部分从伊格尔顿对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批判性阐释中论述身体话语的理论来源身;第叁部分介绍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的具体内容;最后的结语部分论述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这项工作将弥补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理论体系建构的缺失,完善伊格尔顿理论的总体研究,也将丰富时下兴盛的身体理论的研究资料。

参考文献:

[1]. 伊格尔顿文化批判思想研究[D]. 薛稷. 山西大学. 2013

[2]. 伊格尔顿文论面面观[D]. 祖文. 安徽大学. 2017

[3]. 中文视野下的伊格尔顿[D]. 夏露. 山东大学. 2007

[4].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 卢双艳. 湘潭大学. 2014

[5]. 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 陈春敏. 北京大学. 2012

[6]. “公共领域”与“革命批评”话语——论伊格尔顿《批评的功能》中的政治性[J]. 乔国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7].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 王天保.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8].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 李丽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09

[9]. 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研究[D]. 安红妍.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10]. 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理论的建构[D]. 周圣男. 湖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