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_陈颖,刘桂花,初凤艳

浅谈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_陈颖,刘桂花,初凤艳

陈颖 刘桂花 初凤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6)

【摘要】 目的:浅谈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针对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6例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我院精心护理后,32例康复出院,4例好转。结论:对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对症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 人格障碍;临床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280-02

对于人格障碍患者的护理评估有其特殊的模式,有别于其他的精神疾病患者,正是由于本病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在治疗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而护理工作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可以发挥的空间。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6例人格障碍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在18~55岁之间,平均年龄33岁。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10例,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6例,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6例,其他人格障碍患者14例。

1.2 治疗及结果 人格障碍以心理治疗为主,帮助患者认识其人格缺陷,进行适应环境能力的训练,逐渐矫正行为模式,改善环境因素,增加社会支持,鼓励患者接受治疗矫正的信心。心理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耐心。36例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后32例康复出院,4例好转。

2.护理

2.1 提供舒适环境,建立良好治疗关系 人格障碍患者最明显症状是其不适当行为,而住院的陌生环境,陌生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诱发其不适当行为的因素,甚至可以导致患者焦虑、恐慌、愤怒。护理人员应以坦诚、和蔼、接纳的态度对待患者,主动向患者介绍环境、病友,工作人员及患者应知晓的规章制度,以使其尽快熟悉环境。若在条件许可时,建立一对一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则更加有助于患者的治疗护理的效果。

2.2 心理护理 尊重关心患者,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倾听患者诉说,满足患者的社会交往,适当满足患者的需求;引导患者认识其不适当行为的不合理之处,指导患者建立适当的行为模式,对患者的适当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强化;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家庭、工作和社会的责任感。

2.3 防止意外发生 根据对患者行为模式的评估,应该密切观察,防止发生意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应该与患者共同讨论,针对个人的情况,哪些是属于不可接纳的行为,并使他明确对其行为的期望及不良行为或暴力行为的后果,必要时可用书面协议的方式帮助患者克制。当患者情绪不能克制时应立即寻求护理人员的帮助。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掌握一些发泄自己激烈情绪的方法,如打沙包、参加工娱活动、唱歌跳舞等,对于情绪激烈患者可让患者独处在保护室,必要时可暂时约束。在这期间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保持安全的距离,并避免主动接触患者身体。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设法排除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如噪音、病友之间的矛盾、家属与患者的关系、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态度等[1]。

2.4 角色扮演方式 角色扮演方式是给患者规定场景、情况和人物,让患者以扮演角色的方式进行训练及自我肯定,这种方式使患者在不具威胁的情景下练习新行为的可行性,也可借此提高自信。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可针对患者特点在病房内人为的替患者制造角色,给患者以实践机会,即便失败,在这一特殊群体内对患者的打击也不会很大。

2.5 针对不同症状进行相应护理 护理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时,要防止和控制其冲动行为和暴力攻击行为,注意保护周围其他患者的安全;护理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时,主要矫正患者的病理性嫉妒和超价观念;而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患者要针对其社会性退缩和情感淡漠进行护理;对冲动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注意预防其冲动行为的发生和减少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在护理癔症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时,减少环境的消极暗示,减少对其症状的关注;而对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应指导患者改善其强迫性的行为模式。

3.讨论

人格是指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般在青春期时人格就基本形成固定下来,形成后的人格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个人生活中的重大创伤挫折或生活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会使人格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2]。临床上某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可有人格异常的表现,需与人格障碍相区别,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时期,持续终生;而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时形成的人格正常,后来在其生活的某段时期,表现为人格异常,则是精神疾病的症状。人格障碍是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如癔症性人格是癔症的易感素质;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为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性人格在精神诱因影响下,易患精神分裂症[3]。

收集资料是护理过程的首要部分,在人格障碍病历中也很重要。首先护理人员对本病的特征应具备足够的了解,收集资料应从幼年开始,包括从其亲属、朋友、同学或同事处了解情况,以便最终确定患者的行为模式。同时,护理人员应将各方面的资料相互比照,不可片面听信。值得提出的是,人格障碍患者由于其言行的障碍,常使人厌烦,护理人员应随时审视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反应,以便能全面地收取资料,并客观的做出判断。

人格特征需要多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一旦形成既在个体身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加之治疗的难度,因此不难看出在人格障碍的问题上预防的重要性,这也暗合了我国中医“治未病”和“制(止)病胜于治病”的理论[4]。而有效的预防人格障碍的发生应该从儿童、青少年时期人手;另外这不单是每个家庭的事情,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德森.特殊人格与人格障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3期.

[2] 陆伟华,田晓琴.36例乙醇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22期.

[3] 潘荣华,杨芳.精神障碍患者治疗康复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07期.

[4] 马莉,王秀娟,姚贵忠,姚红萍,王慕兰,冯淑芝.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交往技能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03年08期

论文作者:陈颖,刘桂花,初凤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1

标签:;  ;  ;  ;  ;  ;  ;  ;  

浅谈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_陈颖,刘桂花,初凤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