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研究

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研究

刘光宗[1]2004年在《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态环境的恶化、传染性疾病的复发以及战争和恐怖事件的时有发生,在全球范围内PPHA屡见不鲜。2003年波及世界的传染性呼吸道窘迫症(SARS)的流行为我们敲醒了警钟。建立PPHA(PPHA)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可有效地预防、及时地控制和消除PPHA的发生,对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国PPHA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的建立尚属空白领域,为应对发生率日益提高的PPHA,我们研究如何建立PPHA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非常必要。本文仅就在天津市范围内如何建立PPHA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提出设计方案。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天津市目前的医疗救助资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参考SARS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试图通过借鉴国外应急救治体系中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公共性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设计了PPHA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的组织构架和根据不同种类的PPHA的应急医疗救治启动方案,从政府职能角度对天津市PPHA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的建立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从而为天津市PPHA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的建立抛砖引玉。

张瑛[2]2007年在《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和意义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各地时有发生,如我国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美国炭疽危机、英国疯牛病、2003年全球SARS,2004年东南亚禽流感等。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连动性、社会危害严重性、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而且给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非典”后,广东省各级医疗机构根据广东省卫生厅的要求,开展医疗机构应对能力的建设工作。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为广东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疗机构应急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性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广东省急救系统的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和深圳市120急救网络医院以及广东省其余19个地级市、县区级医院,共计209家医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过程和内容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广东省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由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组织省内流行病学和应急专家进行两轮咨询,以及对广州和中山4家医疗机构进行预调查,然后形成了广东省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此指标体系对所抽取209家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应急制度、机构和人员情况;(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3)应急反应和现场救援;(4)应急保障;(5)公众宣传和媒体沟通。结果1.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被查医院中,68%医院成立应急办,95%的医院都有领导分管应急工作,并对应急工作进行专项部署。除广州和深圳依托120急救系统建立了市级应急医疗网络外,其他地区医疗机构未建立地区级应急医疗网络。90%以上医院建立了应急协调、疫情值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急医疗救治、传染病登记/报告、传染病预检与分诊、传染病消毒隔离、等制度;85%医院建立了实验室操作规程和管理、应急物资准备制度;80%医院建立了实验室检测制度。不足60%的医院建立应急资金准备制度。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已达一定规模,但队伍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医院应急管理人员1082人,本、专科学历占74.0%,高级职称占50.7%。应急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叁级医院优于二级医院,珠叁角优于东西两翼,东西两翼优于粤北。从学历情况来看,99名博士和417名硕士(两者在科室间可能存在交叉)东西两翼仅1名博士和18名硕士,粤北没有博士和硕士。本科以上学历,珠叁角占40%,东西两翼15%,粤北25%。检验科人员学历最低,专科及以下学历占71.93%,这种情况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医院尤为突出。从职称情况来看,高级职称,珠叁角比例为10.82~32.32%,东西两翼仅为珠叁角的1/2,粤北为珠叁角的1/5~1/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现场救治反应能力弱医院接到报警后,救护人员到位,救护车开出平均需要时间4.8分钟,其中珠叁角3.6分钟、东西两翼6.7分钟、粤北7.6分钟。医院对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建救治专家组的比例不同,传染病为96%以上,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灾害事故为80%以上,职业中毒为72.7%,而食源性疾病爆发、医源性感染爆发和生物/化学恐怖不足60%。不同地区间、不同级别间的医院组建救治专家组的比例无明显差异。虽然全部医院都建立了传染病登记、报告,门诊日志制度,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上报工作。90%以上医院能及时发现并上报不明原因肺炎、发热异常就诊情况。80%以上医院能及时发现并上报不明原因的死亡和流感样疾病异常情况,但对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人数监测比例仅为33.3~46.2%。但因我省医院近两年才开始对上述疾病进行监测,医院尚未开展预警工作。4.医务人员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已开展90%以上医院开展应急人员培训工作,80%的医院定期考核培训效果。培训主要内容为诊治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和人禽流感。77.5%的医院开展或参加应急演练,其中珠叁角83.12%,东西两翼69.4%,粤北64.7%。演练的主要项目有120急救、SARS防护、禽流感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消防应急和人员疏散等,但没有开展医院间或医院与其他机构间的协同演练工作。5.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有待提高85%以上医院制订了与传染病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生物/化学恐怖预案建立的比例仅为47.9%~66.7%。医院实验室检测、监测能力弱,全省医院未建立实验室检测网络。医院与卫生行政部门间、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间的应急协调机制运作良好,但尚未建立医院与其他机构间的联防联控机制。全省医院平时病床数81000张,应急扩增病床数21000张,其中与传染病和重症相关的应急扩增病床数10744张,占应急扩增病床总数的51.2%。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应急扩增病床数量差异大。各地医院虽然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但还未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标准。6.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宣传中的作用有待加强医院在对公众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作用不足,仅38.3%的医院有专门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的大众媒体宣传方案/规定。56.9%的医院专门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教育的部门。整体上,广东省医疗机构应急系统已具有一定应急能力,但全省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发展不平衡,珠叁角优于东西两翼,粤北最差,叁级医院又优于二级医院。本研究创新之处本研究是首次分析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整体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叁级和二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间的差异,对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累基础资料。

蒋楠[3]2014年在《天津市卫生应急指挥及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频发,对我国社会安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国务院发出了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对能力建设和应急体系建设的号召,以全国性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为中心的,各省、市级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相继成立并开发,分别由国家、省、地市级单位级别建立的叁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逐渐在全国推广并试行,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和加强卫生紧急事件应急指挥系统,进一步把系统应用扩展到县级范围,扩大应急系统应用范围,在全国各地区建立以县级单位为基础单位的各级别、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指挥系统,提高系统应对紧急事件的及时应对能力、资源共享能力、决策指挥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本文在需求分析阶段采用UML标准建模语言分别对应急准备、监测预警、终止评估、应用报告、后台任务管理共计五部分内容进行了用例研究分析;系统采用灵活性较高的B/S体系结构,架构设计建立在用例分析基础上,框架设计技术运用Struts+Hibernate对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在系统的详细设计阶段采用类图和时序图等方式进行设计,并设计了系统的数据模型和表结构,基于B/S结构对系统进行了实现,最后对系统实现进行测试。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建立采用较为先进的SQL Server 2008服务器技术,利用现代化Web技术,功能实现包括预警机制建立、应急准备措施落实、事件报告管理、事件终止评估、事件任务处理管理、事件信息管理、综合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分析等,利用信息化软件技术为天津市卫生应急突发事件处理和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平台。天津市卫生应急指挥及决策系统的建立提高天津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人员应急指挥能力,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基础数据输入、整理、统计、查询、输出、打印为一体的管理信息数据库系统,提供了天津市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决策数据服务平台,加强了天津市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和效率建设。

谢玥[4]2010年在《云南省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增多,从美国的“9.11”事件、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到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08年的汶川“5.12”大地震、“叁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大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诸多来势凶猛的突发事件和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健康。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综合医院,综合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事件的处置结果。综合医院的应急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依据科学分析得到最准确的信息,从而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方案,减少灾害事故对群体的伤亡,尽可能减少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本文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我国特别是云南省卫生现状,介绍了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国内外的基本情况和医院目前的分级分类情况,论述了综合医院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存在的风险、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并从应对能力建设的内涵入手,结合国外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和云南省综合医院应对能力,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叁个阶段的特点提出综合医院需要树立法制意识、管理意识和危机意识,建立预警系统、应急预案,建立指挥系统、完善急救工作流程,加强人才培养到风险评估和应急保障等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对提高云南省综合医院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进行了有益探索。

青义春[5]2012年在《突发公共事件医院应急救援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气候、环境的改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给我国的灾害医学救援管理敲响了警钟。目前,虽然人类还不能预测和有效控制突发公共事件,但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尽可能减少灾难对人类的伤害。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紧迫性、传播性强、危害较大等特点,决定了在卫生应急处置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套科学先进、适合卫生系统业务流程、建设标准统一的应急救援机制,从而为应急处置争取宝贵的时间,以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灾害损失。自从美国“9.11”事件、尤其是2003年爆发“SARS”以来,我国国家层面应急救援管理不断完善,在应急救援的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即“一案叁制”建设上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具体到执行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的医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机制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机制的脆弱性和相对滞后。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体系,积极探索和研究建立医院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医院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治效能,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相关概念、分类、分级、特点进行了系统描述,简单介绍了本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的形式,运用公共管理、系统科学、危机管理、应急管理理论,对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及医院应急救援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中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医院应急救援方面的先进经验和特点,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医院在应急医疗救援中存在的组织管理机构、应急预案、专业队伍、物资贮备、交通装备及通信设施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医院应急救援基本原则、要求、程序、队伍建设、应急救援物资配备、现场应急救援等问题,初步构建了医院应急救援机制。尤其是在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上,提出不同等级医院应根据承担医疗急救任务的大小,建立多梯次、多种类的综合应急救援队,并在“叁梯队”人员编组及弹性拓展、模块化训练施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杜红梅[6]2012年在《我国120急救网络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120急救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开展的如何,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公共管理、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发生,人们对健康保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建立一套完善、高效又符合国情的现代120急救网络体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课题的研究从天津市120急救网络建设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剖析和研究急救网络在运行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关键入手,总结天津市120急救网络建设多年来的经验和做法,找出制约天津市120急救网络建设和发展的因素。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了天津市120急救网络建设现状,找出了其中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制定出了适合我国120急救网络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本论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依据、应用价值和120急救网络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急救网络的构建原则和急救网络类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20急救网络的几种类型,即:独立型、依附型、依托型、指挥型和综合型;第叁部分介绍了天津市120急救网络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第四部分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急救网络体系构建的经验,包括扁平化的急救应急网络体系、消防部门兼管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和医疗机构承担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等等,与消防、警察成功的联动急救网络,成为研究我国120急救网络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第五部分对我国120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促进急救立法,加快120急救网络建设标准化进程;完善相关体系建设,支撑120急救网络有效运行;拓展网络设置的思路,建立社区120急救网络模式;建立政府投入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支持。我国目前对于120急救网络体系构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是对一些现状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反思。并且这些总结和反思没有理论化和系统化,尚没有在这方面有理论基础的专门论着。本文希望通过综合真实地反映天津市120急救网络建设的现状,运用实地考察法、专家访淡法、定量定性分析结合法、资料查阅法等多种方法,在综合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而得出适合完善和发展我国120急救网络建设的战略性对策建议。

韦波, 杨起, 刘德诚[7]2006年在《科学构建区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文中指出在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的系统工程中,科学构建区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广西自治区实际,探讨如何科学构建区域性应急体系。1现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现状〔1~4〕我国现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

高鸿雁[8]2009年在《军区总医院应急医学救援模块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渗透破坏,恐怖主义趋于国际化,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问题可能成为恐怖活动和动乱的根源。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屡见不鲜,给社会生活秩序、国民经济发展、公民健康带来巨大影响。同时,由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洪涝、地震、地质和海洋灾害频发,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国家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要求建立军民一体的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做好一切应急准备,实行军民联防联控。军队医院作为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承担军队战时医疗保障和平时医疗服务任务,而且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地方突发事件的应急医学救援任务。由于保障范围扩大,保障内容增多,医疗需求多变,医院的应急救援任务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既要做好医疗救治应急准备、实施军队伤病员分级救治和军人医疗保健,还要积极参与国家、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暴力事件及事故灾难的应急医学救援工作。因此,军队医院必须灵活组织保障,进行模块化抽组,建立完善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卫生装备,提高机动能力,以适应多任务的需要。模块化是指在特定的系统中建立模块和运用模块的活动。应急医学救援模块化是在军队应急医学救援系统中建立模块和运用模块的活动。即采取“系统分解→规范模块→模块组合→模块运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来改造和重建应急医学救援系统,改善系统功能和效益,使军队应急医学救援系统具有多适应性的一种组织活动。应急医学救援模块化的基本目标是追求“1+1>2”的功效,与以往的编组相比,其合成的程度更高,层次更多,方法更活。本研究以军区总医院抽组的野战医疗所、专科手术队、急救医疗队(一所两队)为基础,借鉴模块化原理,结合近年来遂行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应急医学救援(保障)实践经验,采用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应急医学救援基本医疗模块库,包括基本医疗模块、辅助医疗模块、防疫防护模块、适应模块、组织指挥模块5种一级模块,12种二级模块,37种叁级模块。在此基础上,请专家就军区总医院近年来承担的主要应急医学救援任务进行了筛选,构建了5种任务模块:反恐维稳医疗保障模块、抢险救灾医学救援模块(包括抗洪抢险医疗保障任务模块、抗震救灾应急医学救援任务模块、扑火救灾医疗保障任务模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学救援任务模块、安保警戒医疗保障任务模块和国际维和医疗保障任务模块。军区总医院应急医学救援模块化编组,实现了各专业的合成化,系统性增强,对于提升医院应急救援系统的功能,增强应急救援系统的灵活性,促进应急医学救援系统的高效使用,提高管理效能,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有助于医院应急医学救援建设向一体化方向发展1,统一规划医学救援组织、所需装备,做到成套论证、成套研制、成套生产、成套装备,达到互联互通、互相支援、互相保障的目的,提高与其他部队接轨的能力,增强适应性。

张慧, 黄建始, 吕中全[9]2009年在《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北京市各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现状。方法对北京市153家医院的人员及床位设置、应急预案制定、实验室检测能力、医疗救治措施和应急药品储备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34家医院完成调查问卷,应答率为87.6%。已成立专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的应答医院为96.3%,其提供应急的床位占床位总数的8.5%;已制定至少1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应答医院为93.3%,其中能全部分离鉴定霍乱弧菌、感染性腹泻病原体、H5N1禽流感病毒、鼠疫杆菌、SARS冠状病毒等13种致病微生物和有机磷农药、四亚甲基二砜四氨及肉毒杆菌毒素等3种致病源的医院为0,院内备有治疗上述致病源引起的15种疾病或中毒具体方案的应答医院为18.6%,储备有一定数量治疗上述疾病和中毒药品的医院为5.2%。结论北京市各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健全。

张继勉[10]2008年在《天津市核与辐射应急医学资源的现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调查掌握天津市现有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医学资源情况,以便在突发核事件或辐射事件时能够为天津市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决策指挥提供依据,及时组织现有医学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并对现有医学应急资源进行评估和提出整合建议,充分利用天津市的现有医学资源,做好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研究方法对天津市所有的放射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所有二级以上医院(以下统称医疗卫生机构)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加以调查。本次调查采取普查方法,以发放调查表和现场考察方式,登记调查天津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和辐射应急资源和应急准备工作现状情况。调查结果所有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加以描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放射卫生机构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与应急准备工作现状:放射卫生机构利用现有资源做了包括处理核/放射事故、参与诊断放射性疾病、接受应急培训等与核/辐射应急相关的工作,但存在着放射卫生部门不受重视、放射性检测能力稍显不足、核/放射应急药品储备品种不足、常设应急机构及制定核/放射应急预案/程序不到位、放射卫生机构人员配备不足、需要增加配备检测设备等医学应急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2.核/放射应急组织体系核/辐射应急医学资源与应急准备工作现状:核/放射应急组织体系(指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过核/放射应急知识培训,但核/放射应急经费储备为零。3.医疗机构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与应急准备工作现状:医疗机构利用现有资源做了诊断、治疗放射性疾病、对拥有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及时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防护效果评价及常规检测等与核/辐射应急相关的工作,但存在着公共卫生应急部门不受重视、常设应急机构及制定核/放射应急预案/程序不到位、核/放射应急相关人员配备不足等医学应急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结论:放射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和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在目前所具备的资源条件下,均尽其所能为天津市的核和辐射应急医学救治、救援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的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着核和辐射应急医学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医学资源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研究[D]. 刘光宗. 天津大学. 2004

[2]. 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研究[D]. 张瑛. 南方医科大学. 2007

[3]. 天津市卫生应急指挥及决策系统设计与实现[D]. 蒋楠. 山东大学. 2014

[4]. 云南省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研究[D]. 谢玥. 云南大学. 2010

[5]. 突发公共事件医院应急救援机制研究[D]. 青义春. 第叁军医大学. 2012

[6]. 我国120急救网络体系的构建[D]. 杜红梅. 天津师范大学. 2012

[7]. 科学构建区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J]. 韦波, 杨起, 刘德诚.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8]. 军区总医院应急医学救援模块化研究[D]. 高鸿雁. 第叁军医大学. 2009

[9].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分析[J]. 张慧, 黄建始, 吕中全.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10]. 天津市核与辐射应急医学资源的现况研究[D]. 张继勉. 天津医科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天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