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论文_李小娇

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论文_李小娇

达州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达州 635002

摘要:民间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舞蹈形式,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应的教学规律,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舞蹈包含的中华文化,并将文化精神发扬传承。对于民间舞蹈来讲,需要的不只是局限在传统中,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将风格化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要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真实情况。对此,本文就针对风格性这一内容进行讨论。

关键词:舞蹈;风格性教学;民间舞蹈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常常迥然不同,这是基于地域的不同和各自民族的不同。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在不同民族中的不同导致了对同样艺术形象的不同理解,从而显示出不同文化传统与艺术手法和审美观念。主要表现在积淀古代文化、保留原始舞蹈的遗存、在民族交融中发展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结合“歌、舞、乐”三者使民间舞蹈的传承方式具有独特性,在舞蹈进行中舞者互相学习、进行即兴创作。民族的独特风格与思想情感在特定环境中得以展现,共同提炼的参加者使本民族的民族舞蹈更加完善,生命力更加顽强。而中国民间舞蹈对于舞蹈队形的排列与场面的变化十分讲究,要求在变化的风格中体现主旨和思想情感。

一、开展“风格性”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舞蹈艺术本身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上,不同的舞蹈也明显会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民族、文化还有地域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被表现形式所决定。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有着其更高层次的内涵,其动作、神态、旋律均渗透着民族文化传统。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舞蹈也在经历一定的演变与转化,并与现代舞蹈进行相互融合和渗透,一方面延续了以往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加入了时尚元素。因此对于此类舞蹈教学来说,应结合文化进行深度理解,充分把握好其存在的本质内涵。

(一)在体态与律动方面,具有鲜明的表现方式

对于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来说,其具有十分鲜明的风格,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在感官认识上就会让人眼前一亮,并能够充分点燃现场的气氛,凸显出一定的文化、民俗气息等。例如在东北地区,小品和二人转是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跳二人转舞蹈的时候,经常会有丢扇子等动作,把东北人天生比较热情的风貌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体态与动率之间,能够实现良好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因此在实际教学阶段,也应该针对这方面进行严格训练。

(二)民间舞蹈中意念与动作的相互作用

在民间舞蹈训练中,肢体动作和步骤分解需要时刻提高意识,有意识的民族性的表现方式和无意识的糅合动作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在舞蹈排练和节奏把控上要留有意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舞者的心态和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的风格性动作衔接,通过有意识的动作调节不但可以将民族艺术的风韵表现在具体的动作中,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意念习惯,在不同的动作训练当中广泛应用。教学当中老师必须时刻提醒舞者对民族性的认知和感悟要上升至艺术形态,讲这种舞蹈的意念和动作相互结合。通过视频学习、动作模仿、细节修正,不断强化民族性舞姿、舞步的概念,延伸舞者的学习认知,巩固他们树立舞蹈民族性的目标。

(三)民间舞蹈中认同与理解的多维角度

民间舞蹈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不同,它的参考性和审视性具有极高的鉴赏性,但是由于民族性的含义和理念作为抽象性的认知,教学者在对民族性的表达和演绎上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好地诠释民族舞蹈的多种维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理念的宣导,强化舞者对传统文化和概念的认同和理解,同时结合实际的动作案例、图片欣赏、舞剧鉴定、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在实际的审美和鉴赏中培养舞者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不断深掘民族性的风格和特点,将风格性作为一种活的元素灵活运用,从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对民间舞蹈进行解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优化教学方法来理解“风格性”的运用

(一)树立回归民俗文化的理念

民族民间舞蹈从本质上来说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产物,每一种舞蹈背后都对应着孕育其产生和发展的民俗文化,所以说民族民间舞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远古人的祭祀歌舞到今天的舞台表演,每一种民族民间舞蹈都始终有一种文化涵蕴于其中,而表演的本质就是通过对该民族和地区地域风貌、风俗条件、历史演变等要素的了解,来展现这种舞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概。所以这种内涵的表达,既是了解和学习该舞蹈的重要线索,也是舞蹈表演的本质目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却被长期忽视了。多数舞蹈教师眼中只有动作,认为舞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舞蹈动作,而这种单纯机械的模仿,是不能被称之为舞蹈艺术的。所以,我们应当树立回归舞蹈民俗文化的理念。面对一部新的作品,我们首要要做的不是各种动作技术进行分析,而是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舞蹈进行全面的了解和体验。比如东北秧歌中,多数表演者都对该舞蹈“稳中浪、浪中哏、哏中翘”的艺术特点有所了解了,但这种风格的来源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东北秧歌具有这样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要将其放回到民俗文化中去考量。最初的东北秧歌是以唐朝时期靺鞨民族中的“踏锤”这种舞蹈为原型的,反映了历史上满族人征战、劳动、生息的民族风情,展现了满族祖先作为游牧民族而英勇善战的风采。又比如“鹰”的形象,广泛出现于蒙古族、藏族和塔吉克族的舞蹈中,但却是“一鹰三态”;蒙古族赞鹰,所以动作勇猛矫健;藏族敬鹰,所以动作稳重强健;而塔吉克族是喜鹰,所以动作轻捷而洒脱。赞美、敬佩和喜欢这三种不同的情感,正是三种舞蹈风格的差异之所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舞蹈放回到民俗文化中进行重新审视,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舞蹈风格的把握,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民族民间舞蹈的“根”之所在。

(二)舞蹈情感的引导和“风格性”的渗透

舞蹈情感在舞蹈表演中至关重要,缺少情感舞蹈就失去了灵魂。在舞蹈教学中,利用场景设计、情感引导,逐渐的使学生对民族舞蹈“风格性”进行掌握,正确的体会舞蹈动作的精神情感。例如,在藏族舞《牛背摇篮》欣赏中,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人和自然的和谐情感,体会一人一牛的深厚情感,理解牧民广袤大地上与牦牛相依相偎的情感,从而体会藏族人民对牦牛的喜爱和崇敬之情。其次,通过情感引导是学生认识藏族的民俗和宗教信仰,体会牧民四季迁徙的牛背生活,将藏族的“风格性”融入舞蹈,将舞蹈动作的雄健、粗狂及藏族人民的坚韧、沉稳表达的更加准确。可见,对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应用,有利于学习者对舞蹈情感的准确把握,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舞蹈学习效果。

(三)结合舞蹈的“风格性”剖析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是舞蹈的重要组成,是文化和情感的承载,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体态不仅仅是展示舞者的曲线美、动感美,更多的是展示一种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力量。例如在藏族舞《牛背摇篮》中,舞蹈动作很好的把握了牦牛运动的力感和藏族人民对牦牛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将藏族的民族粗放、豪迈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从舞蹈中能深刻体会到藏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和情感。又如,在伸曲动作教学中,藏族舞“风格性”表达的是一种欢愉、粗狂、坚韧的情感,伸曲以下肢为重点突出动作的灵动性。同时,伸曲以柔伸曲、硬伸曲、颤伸曲为主,表达了藏族舞蹈的风格特色。而在东北秧歌舞中,伸曲则以软、硬伸曲和双伸曲为主,伴有一定的停顿,使舞蹈动作看起来短促而有弹性,突出了东北舞蹈的俏、浪、潇洒。结合舞蹈的“风格性”剖析舞蹈动作,使学习者更能充分、准确的掌握舞蹈动作的幅度、旋律,使舞蹈学习变的轻松、自然、愉悦。

三、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风格性”这一特点进行讨论,并分析如何开展相关的教学。概括来说,应该着重做好三个方面,即首先应向学生传递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然后对于舞蹈的动作应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最后还需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陈鸿.论高师音乐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2,01:211-213.

[2]美哈阿依•喀依尔.素质教育语境下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03:97-99.

论文作者:李小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  ;  ;  ;  ;  ;  ;  ;  

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论文_李小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