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审美的现代性转向论文_苏怡柔

舞蹈审美的现代性转向论文_苏怡柔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00)

摘要:当下,舞蹈作为肢体语言传达思想的视觉艺术,其运行机制、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已发生转变,受此影响,现代舞蹈审美已发生巨大转向。通过分析时代思想的转变,视觉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冲击等方面对舞蹈审美转向的影响,理清其转向内因,探究在此转向下舞蹈的发展途径。

一、时代转向中女性审美标准突显

自人类文化发展始,舞蹈便已产生。但是,舞蹈艺术从原始时代到封建社会时期,再由上世纪到当下,不同时代背景下,舞蹈审美机制一直在发生着转变。

中国古代审美一直以男性视角作为标准。原始时期的舞蹈一直与祈祷、宗教仪式等活动相随,当时的舞蹈概念与之艺术理解不同。当时,人类以生存、繁衍为第一要义,因而强壮是审美的唯一标准,在舞蹈概念中亦然。之后,舞蹈进入表演艺术领域之后,舞蹈的身体之美一直以男性视角作为标准。无论是先秦时追求舞者“纤丽风流”之美,还是之后唐朝时期以丰腴为美,均是在男性视角下产生 。虽然追求女性的柔弱之美,但是这仅仅是依附于男性的观照。直到延安第一次文艺座谈会时,毛主席倡导“一切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使之审美开始逐渐发生转向。

自改革开放至今,多元文化影响下,审美标准才开始发生大的转变。近年,“小鲜肉”等词汇出现大众视野,一切以精致之美作为评价美的标准,无论男女。舞蹈表演现以从少数观者走向了大众,应受众的期待影响,一切皆按身体的审美定势来观舞蹈,无论是观众还是舞者均关注身体之美,至于其表现动作、形式一切以此主。在此影响下,时代审美风气与舞蹈审美同构。大众视野中,舞蹈肢体语言或许与古代舞蹈形式有着一脉相承之处,但是观照的主体却已发生转变,即使以民族舞蹈为名,展现狂野的肢体语言,仍然逐渐以女性作为主要的展现主体,男性的选择趋向与女性同构。当然,业内人士一直强调舞蹈的动作在于传情达意的“语言性功能”,但是时代潮流不可逆,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众的审美标准一切均发生转向,在此影响下舞蹈的表现形式、舞者的选择等方面同样趋向时代潮流。且不谈在此形势下舞蹈审美的转向是否可以给舞蹈以新的发展方向,就现在所展现的单面的女性审美标准所带来的忧患意识或许仅存在少数的舞蹈理论研究者中,无可奈何。

二、视觉技术发展中舞蹈展现方式转变

舞蹈作为表现型艺术,视觉的冲击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舞蹈辅助手段增加。同时,多变的视觉形象、富有冲击力的感官效果作为现代观众首要的欣赏倾向。

舞蹈艺术无论是在剧场中还是在室外进行表演,观众所看到的视角均是单一性的,观看位置的固定使之受舞蹈的感官刺激均是固定的,舞者与观者的互动亦是双向、直接的 。这种观看模式,使观者不可一窥舞蹈节目之全貌,促使着部分观者专注于某些舞者的个体语言,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场面、布局。在此影响下,舞者格外注意个人肢体的培养。正如吴晓邦所言“舞情、舞律、构图”是舞蹈的三要素 。“舞律”也称“舞蹈节奏”,舞蹈表演是整体机制,舞蹈的本体——个体语言虽格外重要,但其他因素亦不可忽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摄影出现,通过镜头的切换、剪辑等手段,向观者展现了不同视角的舞者表演形态,使之观者的感官刺激更加强烈。如张艺谋所导演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舞蹈节目,直接把这种机制推向了当时的顶峰。同时,在此影响下,舞蹈表演中群舞出现的几率愈加频繁,个舞的表演减少,只是因为受摄影等手段,场面的宏大效果更能表现出来。与之相应,整体效果的营造除受摄影的影响之外,背景的变换同时促使着舞蹈审美的转变。现代表演不再仅仅是舞者的工作,舞台灯光、服装设计,以及多媒体所营造的拟真的、唯美的舞台背景对此均有着不同的影响。

三、全球化转向中传统舞蹈机制转变

多元文化影响下,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舞蹈艺术亦不例外。不同的舞蹈艺术之间就转型、借鉴、融合等模式,不断地发生着调整,促使着舞蹈艺术模式调整。这也与时代需求有关,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困境,绘画艺术如是,舞蹈艺术亦如是。传统舞蹈通过对异质文化的选择借鉴,促进了其本身展现形式的转变,所谓传统舞蹈表演虽然以某一民族活动为名,但是其表现形制亦被现代表演机制所同构。

传统舞蹈创作在面临困境时,借鉴现代舞的表现形式,以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且具有价值的样式,在此期望之下,传统舞蹈的纯粹性概便被提出。某些传统舞蹈样式是依托于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民俗活动等,但是这一切展现在当代视觉舞台机制之后便全部消逝。仅仅取其独特的服装、独特的肢体语言等,迎合视觉机制。

与此同时,对于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亦是不断的改变传统舞蹈的形式,在不断地加强对于传统与现代舞蹈概念的区分下,两者的碰撞愈加激烈。当然,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不是解决舞蹈艺术发展困境的唯一路径,但是,所谓的文化自觉一直在政策的统一引导才以作出改变,文化自觉性逐渐的削弱。这种同质之下,传统舞蹈的特质,这种保留传统文化根骨、保留民族独特文化的舞蹈艺术形式是否可以获得兴生,是否可以形成稳定的传承和演化方式,而非仅生存在非遗传承活动的保护土壤之中,是为舞蹈创作者所应注重的。

结语

多元文化的冲击,当代审美标准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舞蹈作为自古流传的艺术形式所体现的变现更加剧烈。与之相应,舞蹈表演所面临的困境亦是十分严峻。。所谓“舞”艺术性的确立一直便是要求运用身体表达意识,而在现代性转向中,肢体语言的美感不是舞蹈艺术所追求的主要因素。因此,确立舞蹈艺术自身的审美意识才可作为舞蹈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贾安林著,《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2]黄明珠著,《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3]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维克多·特纳著,赵玉燕等译,《象征之林一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商务印书馆,2006年。

[5]程世波,《旧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中的身体视角及其难题》[J],《求索》,2004年,第12期。

[6]李承祥,《舞剧的审美特征》[J],《舞蹈》,2000 年第6期。

[7]王玫,《“以舞为本”的绝症》[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 年第4期。

[8]王玫,《.舞动依然有界》[J],《舞蹈》,2010 年第2期。

论文作者:苏怡柔

论文发表刊物:《品读》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舞蹈审美的现代性转向论文_苏怡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