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校园欺凌,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论文

面对校园欺凌,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

文|本刊记者 周彩丽

近日,电影《少年的你》引起了很多讨论,电影中欺凌者对被欺凌者进行语言侮辱、身体攻击,让人看到“少年之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发布的《校园暴力和欺凌》显示,全球每年有2.46亿学生因被欺凌而痛苦。

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陕西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院老师沈旭。她自2012年起参与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项目,开展校长、教师专题培训500场,学生活动及夏令营近百次,直接干预个案1000例以上。沈旭谈了自己对欺凌的看法及干预欺凌的做法。

校园欺凌是社会文化的映射

记者: 校园欺凌为什么会发生?小孩子怎么会做出那样的恶行?

沈旭 :要剖析欺凌发生的根源,就要认识到我们文化中固定的、统一的标准有可能带来的歧视和暴力风险。美囯深入研究欺凌知识大众普及的作家芭芭拉·科卢梭曾指出,“当一个人选择另一个人实施欺凌行为,在价值观、态度上就认为被欺凌对象是无价值的、低人一等的,和不值得尊重的。”这种轻蔑不仅仅存在于校园中,还常常来自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校园欺凌只是社会文化、制度、价值观的映射。

任何的歧视和偏见都会被欺凌者利用,成为蔑视某一个孩子或某一群孩子的理由。当我们教导孩子“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只能扫大街”时;当我们对男性的所谓“女性化”言行指指点点,嘲笑“娘娘腔”时;当我们传播令他人难堪的图片、视频,并公开嘲笑、侮辱时,孩子都会学到其中的情感色彩。

法制建设的完善是现代文明的象征,这其间凝聚了无数精英的心血。毫无疑问,法律条文的诞生与进步有利于社会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但是,人们不应该因此就忽略了法律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之处,那是人们必须警惕的。对于一个合格的现代社会人而言,任何东西都不应该成为盲目推崇的对象,各行各业都不应以不以故步自封为结果,而要以修正进步为目的。

如果孩子正在被欺凌,我支持“回击”。我说的回击并不是认同暴力,只是作为一种反抗和自我保护方式,用回击令对方感觉到“我拒绝你这样对我,我没那么好欺负”。可以是身体的回击,可以是坚定有力的拒绝,说“你不能这样对我”,总之要表现出明确的反抗,而不是害怕退缩。

欺凌者也可能就是被暴力过的孩子。暴力并非仅指对身体的伤害,还包括对精神、心理所造成的创伤。一个孩子本身的价值不被肯定就是被暴力。总批评和指责孩子,会让孩子没有价值感,他有情绪有愤怒,就想找人发泄。

我们也无法回避欺凌与人性的一部分有关。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认为“人类,好像总有一种排斥异己的倾向。感觉到有什么不一样的,就会诱发排斥的本能,欺负某一个孩子的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我干预的案例中,有孩子因口臭口吃被排斥;一个名叫张雨露的学生,有事没事都要被同学摸一下,只因为他们学了一个词叫“雨露均沾”。

欺凌者是没有被善待的孩子

记者: 就您的了解,施行欺凌的人,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欺凌者?

(1)式中:D为缸径;α为热膨胀系数,合金铸铁α=1.2×10-5/℃;△t为活塞环与缸套的温差,气环为100℃,油环为80℃。

沈旭: 大多数人或因为害怕干预欺凌会牵连自己、失去朋友,或因为害怕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或只是没有同理心而选择从众。其实他们跟欺凌者或被欺凌者是一样的,只是他们还没有被选中成为被欺凌对象,或者是还没有出手。

欺凌者心智不成熟,又缺少教育引导。青春期孩子有很多的情绪问题需要解决,他知道欺凌别人对别人不好,可是“我自己还一堆委屈呢,凭什么让你好”,这才是孩子的想法。

后来,单位的主管安排好我的座位后,我才发现坐在我前面的这个背影很熟悉。“你好,我叫沙莉。以后我们还要多多合作。”她转过身,朝我微笑着说。

肢体暴力更会带来直接影响。如果一个孩子被暴力对待,他要证明自己的强大,也会用暴力去掌控别人。

1)受沉积环境影响,二2煤层顶底板岩性存在较大差异。岩石在单轴压缩过程中具有压密、弹性、屈服和破坏4个阶段。

我接触的案例中,有孩子经常被父亲扒光了衣服吊起来打,他学会暴力斗殴,拿着刀在学校砍人。有一个孩子,父亲家暴,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喝醉酒了回家就把孩子打一顿,甚至性侵。这个孩子找了个在社会上混的人“保护”她,变成了学校的“大姐大”,欺凌别人,但是她也被迫怀孕。她是不是被欺凌的?我们都说她不好,可是谁来保护她?

沈旭: 许多欺凌者都有着潜在的问题,常常因为自身的挫败感、羞辱感、愤怒,或为了借此取得更高的社交地位而对他人施加欺凌。

记者: 这种对欺凌者的“同情理解”是否是对他们的纵容?

沈旭: 同理他们不是为他们开脱。要告诉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不对的,要让他们承担后果。但是他们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遭受的厄运在他们心里留下印记,然后在某种环境下发泄出来。我们的案例中欺凌者的成长环境一个比一个糟糕,我没办法不去同理他们。

我们还没有让孩子了解到他可以做什么补偿被欺凌者、可以做什么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要惩罚他,要让他蹲监狱,这是不合理的。如果不引导,这些孩子进监狱再出来会怎么样?引导他们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发泄情绪、解决问题,才是有效的治理方法。

为什么他们在作恶,我们却要用善意去对待他们?因为只有善和爱才能化解这种东西。如果我们引导他,关心他,同理他,把他缺失的那份爱和关注补回来,教他把他的能力和价值正向发挥出来,他会转变的。我们的案例中就有很多孩子被爱转化、没有欺凌行为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4月11日,颁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提出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推进海洋经济,提升高端旅游消费水平,深度融合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序推进西沙旅游资源开发,提升海南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西沙群岛以其优越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满足现代人猎奇心理,深受休闲旅游的追捧。

被欺凌者自己要有力量

记者: 孩子怎样避免被欺凌?遭受欺凌后应该怎么做?

在2015年,“网络空间安全”被增设为一级学科,网络空间安全从此作为一级学科开启它的专业发展之路,但由于当前阶段,已有专业的知识体系和信息安全技术自身的迅猛发展等主客观原因,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

沈旭: 首先,孩子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要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如果自己都不认可自己,没办法让别人来认可你。

其次,要积极社交。一个有朋友的人是不容易被欺凌的。即使被欺凌,也会有人愿意帮他,做他的支持者。反之,满眼都是自己的孩子,更可能被欺负。

1) 2012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实施了《京杭运河、淮河水系过闸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6],其中尺度标准已远超《办法》所限;此外,按照《内河通航标准》[7]计算的京杭运河各等级航道允许通航的最大船舶尺度,也有悖于《办法》规定,原《办法》已成为制约船型发展的关键因素。

再次,要培养强大的内心。欺凌者不会找一个比自己强的人下手,我们是不是因此要倡导“强”?什么是真正的强?孩子强壮、优秀、家庭背景好,什么都好,是不是就能避免被欺凌了?

欺凌的一个核心要素是“权力不平等”。例如,身体优势、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等。但这种优势是相对的,是可能转化的。而且,一个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更倡导的是内心的强大。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外显出的就会是强大的、不容易被欺负的形象。即使被欺负,坚强的内心也可以使他遭受最小的伤害,能激励他在困境中走下去。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可能会欺凌那些在他们看来有“缺陷”的、和他们“不一样”的孩子,比如身体上有疤痕、痣,有疾病,有身体障碍、心智障碍,不爱讲话、胆小的孩子等,这些人可能在成人世界里也是被歧视的。成年人会稍理性克制,但孩子能从中感知到这些是“不好”的。

回击也是要学习、训练的。一个力量弱的孩子,可能想回击也不得其法。如何让眼神坚毅,如何显得自信有气势,如何有还手的能力,这需要被训练。

我建议培养孩子的复原力。复原力是指孩子面对困境的康复能力,欺凌事件的发生逼得孩子身体里长出力量,让他看到自己可以做什么来改变现状。

理论上来说,被欺凌不是被欺凌者的错,任何原因都不能成为一个孩子被欺凌的理由,但是被欺凌者要学会思考并从中学习。比如你因行为习惯不好不被人喜欢,要不要改?你的社交能力不好,要不要学习去交朋友?不会交际可能被孤立,那你能不能承担这个孤独?别人有不和你做朋友的权利,不能要求他人都为你而改变。如果曾经因做得不好的地方招致欺凌,这会让人重新学习。如果你学到了,事情就会发生转机。

对被欺凌者,我们必须保护,但被欺凌者自己一定要长出力量。

面对校园欺凌,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

记者: 有调查显示,面对欺凌有80%的人会选择做旁观者,为什么?

福克斯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的生产性劳动理论,认为互联网用户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劳动生产行为,可以通过劳动为资本创造价值。用户上传到网络上的个人信息、社交网络中的行为、个人兴趣偏好、浏览网页记录都会作为商品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广告商[注]Fuchs, Christian,Digital Labour and Karl Marx,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90.。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符合马克思对生产性劳动的定义,但实际上他错误地理解马克思对生产性劳动的定义。

欺凌者是缺失价值感的孩子。很多欺凌者告诉我,他们爱把自己欺凌别人的视频传到网上,视频获得的传播和点赞让他们有价值感。他们在学校在家庭没有获得关注与肯定,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不知道如何寻求积极正向的关注。

这个社会由大部分的旁观者构成。我们都希望老师正义警察正义,可是这个世界上有80%的旁观者,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他们可能是老师,可能是警察,可能是你我。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被欺负,你会去管吗?你会告诉你的孩子去帮助被欺负的人吗?还是会说“不要多管闲事”?如果你选择后者,当有一天你的孩子被欺负,你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不要怨别人,我们自己创造了这样的文化。

很多人说希望遇到像电影《少年的你》中的小北一样能保护自己的人。小北会保护陈念是因为陈念首先给了小北支持。小北在街头被打的时候,陈念打电话报警,这是正义。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看到,期待别人做的事情,自己得先去做。我们都希望旁边的人是正义的、勇敢的,那我们能成为保护别人的人吗?

面对欺凌,沉默就是助威。面对欺凌,任何人都不应该是旁观者。当占大多数的旁观者站出来,欺凌一定能终止。

校园欺凌,预防比干预更重要

记者: 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老师家长应该怎样做?

沈旭: 面对校园欺凌,直接的干预请慎之又慎,因为它的隐蔽性和报复性,不合适的干预可能会引发负面结果,将孩子推入更糟糕的处境。

老师家长应重视教育引导,而不是粗暴解决问题。欺凌事件发生后,老师往往批评一下当事人,严重的对欺凌者停学开除;家长大多打骂欺凌者,欺凌者们没有被引导,被惩罚之后不服气,就会报复。老师家长要重视谈话技巧和处理方式。不要让欺凌者知道谁告状,不要一上去就批评,要了解事情原委,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

“成就志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要比受个体因素的影响要大。”([美]Elizadeth B.Aurlock著、张杰节译《儿童期创造力的表现——志向》)作为社会个体的人,陶渊明志向的形成肯定脱离不了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由此可推知,陶渊明生活的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世代为官宦之家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孩子遭遇欺凌的时候,家长要跟他一起讨论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提高他的自我认知,让他内心强大,身体有力量,能保护自己;如果他自己的行为习惯、交往能力有问题,要让他承担相应的责任;必要时直接站出来帮他;如果以前家庭教育没做好,没有让孩子获得应有的关注与肯定,那从现在起尽力去做。

实验组则同时实施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即在美托洛尔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其主要的药物成分为12克柴胡、10克陈皮、6克白芍、10克川芎、6克木香、6克香附、15克酸枣仁、6克枳壳、6克甘草,将以上药物水煎,患者口服用药,每天用药1剂,分早晚2次用药。

我们没有花时间去陪伴、教育孩子。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家长态度出奇的一致:成绩大于天,很少有家长愿意花大量时间关注孩子在校园中的交际问题。父母一定要有这种责任感:我生的孩子一定要管,要关心,要教育。

具体的应对策略还是需要教育者、一线青少年工作者根据不同情境,有针对性地分析、探索。此外,预防比干预更重要。

标签:;  ;  

面对校园欺凌,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