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体系论文,德育教育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学校德育则是由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大学德育等子层次系统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于要素系统。
从动态性的原则来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等都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逐步形成的。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重点难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优选,德育管理和评价方式的合理运用,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认知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实际德育教育中,如何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实际的道德意识和行动?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影响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出现“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升学考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这些问题,学校的德育教育虽做了许多改进,但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简单重复性,缺少层次性,在内容安排上缺少对德育教育对象和具体实施途径的重视,而导致整体上的错位、越位或不到位的现象,尤其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没有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合理衔接和逐步深化,即没有重视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及德育内容的逐步深化问题。如诚实信用的道德教育,在小学德育课上就开始学,直到大学还在继续这方面的教育。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道德问题,如:买饭不排队、不关水龙头、随地吐痰、浪费粮食、不为老师擦黑板、考试抄袭作弊、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爱护同学、对社会关注不够、公德意识薄弱、用硫酸泼熊的事件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热爱劳动也一直很重视,但许多大学生连自己的宿舍卫生都搞不好、个人的衣服都要花钱请人洗……这些事实表明: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存在“不注重衔接与深化”、“重道德认识教育,轻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理论与实际脱节、内容陈旧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施途径的合理衔接与深化,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德育理论应用在实际行动上,达到知行统一。
二、我国大、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衔接
针对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大、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合理衔接。学校教育作为人生的关键,只有将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合理地“衔接”起来,才能塑造道德观念一致、道德原则清晰的人,这样才符合德育教育的规律。
学校德育相衔接的内容体系是:在幼儿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群意识,学会礼貌用语;小学注重开展以“社会公德”为主的道德教育,养成公德意识,做合格的公民;初中在公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并初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中阶段,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理想教育,初步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大学,注重各种道德观念的比较,加深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并注重道德行为的体现。
大、中、小学在德育教育方法上,也要注意灌输法与启发诱导法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寓道德教育于活动、生活中,即不同的学习阶段,德育方法也要注意衔接。
另外,在衔接问题上还应重视“潜在道德教育”。主要包括:(1)教师的表率作用,是很有影响的道德教育手段;(2)校园优美的文化环境和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3)相亲相爱、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优雅文明的社会环境。
三、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与深化
发展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所谓学校德育发展,是指传统德育的观念、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促进社会和人发展的改革和转变,即实现学校德育的现代化。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着全球化与民族化的问题,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应确立新的发展观,而且要按照这种发展观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教育。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学校德育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的条件、内容、目标都发生变化。解放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解放后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当今的爱国主义教育则是要适应全球化,立足于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德育内容既要发展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竞争性,又要发展提高社会化、合作化、集体化,以此增强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素质和品位,发展人的社会作用。第三,分析今天的学校德育,它的时代内容、理论环境内容、目标要求、方法途径等都不同于过去,而是具有开放性、现代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发展,必须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改革过时的、旧的体系,建立新的体系。同时,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也推动了学校德育的全面发展,直接为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第四,学校德育要探索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同经济发展以及人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主要依靠科技,发展科技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所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第五,在学校德育教育发展中,要注重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人才资源开发理论,是对人才资源合理利用、对人的潜能深度发掘的理论,它可以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担当起人才资源开发的重任,为培养和选拔人才创造有利环境,要增强学校德育的创造性,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四、合理地构建学校德育教育体系
针对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小学、中学、大学德育层次系统为主,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切实有效地构建适应全面素质教育要求的整体学校德育体系。为此,大、中、小学要从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作好课程的衔接与逐步深化。具体内容如下:
(一)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德育目标体系时,首先要做到总体目标相一致,以保证德育要素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其次,各级德育教育目标要层次化,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并充分考虑各个阶段学生成长的自身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于阶段目标,要各有侧重,年级目标,要具体明确、知行统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成长规律有所侧重,不可求全。
(二)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的特定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等。构建学校德育内容要求规范化,应注意循序渐进、要素完整、层次清楚、注意衔接、螺旋上升。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同时要注意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阶段性规律。每个教育阶段都必须保证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渐进性和层次性,克服倒挂、脱节、简单重复和脱离实际的问题。
(三)德育途径的构建
德育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渠道,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包括: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其他各科教学、三育人、班主任工作、党团组织和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但目前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没有注意将以上各种途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德育实施的具体途径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分工,在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得不到保证,容易落空或拘泥于形式。因此,构建德育途径体系,要求德育途径要针对相应的内容,有主有次,协调配合,发挥各自的功能并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四)德育方法体系的构建
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务、实施德育内容的手段。在教育实践中,主要应用的德育方法可概括为四类:(1)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等;(2)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等;(3)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等;(4)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评比选优法等。构建德育方法体系,要求科学化,要处理好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同时还应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对多种德育方法,要进行优选组合并注重创新。
(五)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德育管理是协调实施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增强德育实效,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规章制度、督导检查、考核测评等项内容。构建德育管理体系,要求德育操作的形式要具体化,稳定提高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六)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它对检查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推动德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校领导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对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班主任或有关教师对学生个体品德的评价等内容。德育考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既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具体、简明,有可行性。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