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蒋艳华

初中语文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蒋艳华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仓山镇中心学校 618107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用得不少,可收效并不如意。要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必须明了讨论教学的真正要义,确立论题,因势利导,合理安排时间,并及时恰当地总结评价。

关键词:有效讨论 引导评价 氛围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讨论式教学就成了课堂的主要活动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得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有效讨论的内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在多元互动的有效讨论中至少可以激活师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明确有效讨论的问题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又激发不起学生讨论的激情。因而,首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围绕重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学习《杨修之死》,老师可设计问题:杨修的死究竟是因为曹操还是杨修自己?你是怎么看的?对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这是小说的重点、难点。让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他自己。 理由是: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曹操。理由是:曹操阴险狡诈,残忍歹毒,虚伪多疑。学生还用小说中的具体事例作为自己观点的支撑,双方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因此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还有,要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事物,并以此设置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的欲望。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接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三、创设有效讨论的氛围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着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

四、安排有效讨论的时间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

五、有效讨论的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评价这一关键的一环。因此有些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论文作者:蒋艳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课堂讨论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蒋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