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历史与社会试题研究_历史与社会论文

200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试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学业论文,试题论文,初中毕业生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6月,浙江省就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行了首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学科是其中的考试内容之一。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各学科学习方面是否达到了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学习水平。所以,这次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考试是研究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试从200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试题研究着手,谈一些粗浅的想法,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命题指导思想

1.凸显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作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命题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追求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命题时以此统领全局。

2.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命题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克服考试内容的难、繁、偏、旧,使试题更贴近学生。试题不应停留在简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而应该更重视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的水平;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理学科及相关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要突出评价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应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提高知识整合、迁移、运用的能力;试题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和亲近社会的情感。

3.全面测量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学业考试,促进教师了解和研究学业考试的特点,引导教师主动发现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包括方向性的偏差和技术性的缺失。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帮助广大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促进教师从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和从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的高度来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

4.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历史与社会学习水平,为高中学校择优录取提供支持。通过学业考试,测评学生在正常学习状态下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体现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遵循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为社会遴选合格毕业生,为高级中学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命题原则

1.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教学与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应以它为依据来确定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2.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应用性。试题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纠正教学中“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倾向。

3.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1)综合性就是要着重考查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科内或学科间的有关知识整合在一起,并应用这些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整合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能力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它按能力层次可分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按能力范围则分为一般运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2)人文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内容上看,题目应该生活化、个性化(选择性)、有地方特色等;从形式上看,题目应该图文并茂、题型多样、语言富有亲和力等。(3)开放性。它一方面是指考试形式上的“开放”,其主要特征是:①命题上侧重考查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考试中允许学生查阅、参考有关资料;③评卷时注重结果,更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另一方面是指试题内容的“开放”,其表征是:①题目开放不封闭;②答案多元不唯一;③评分采意不采点;④创新加分是正理,主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放性就是探究性,它侧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时代性就是要结合时政热点,贴近社会实际。考试题目,特别是非选择题应根据当前形势,与时政热点、社会实际紧密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二、2005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及特点

1.试卷结构。

把历史与社会和思想政治两个学科合为一份试卷,试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历史与社会部分卷一为10道选择题,共20分,卷二为3道主观题,共30分。

2.试题的主要特点。

《浙江省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卷》总体难度控制在0.7以上,试题以相关课程标准为基准,以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突出考查“大事”和“大势”,力求充分体现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显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并通过选材、设问等方式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着重体现了综合性、开放性、时代性、地方性四个特点。

(1)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与思想政治学科的综合。在形式上历史与社会和思想政治两门学科的考查合为一张试卷,在内容上也不分彼此。如,选择题部分的科学发展观、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13亿人口日、科教兴国战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非选择题部分的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问题、“浙江经济”“浙江现象”等都是思想政治和历史与社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其次,体现在历史与地理、历史与现实等内容的综合。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选择题中有关于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当今的流行服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启迪等问题。非选择题中有一道题是:由历史上国共两次合作对中国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展望当今国共两党最高层会晤对发展两岸关系的积极影响,等等。第三,体现在分析、认识事物的角度与方法的综合上。如,考生在论述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用实例方式来表述,也可以用图表方式来表示。

(2)开放性。《浙江省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卷》在考试方式上延续了传统的开卷考试形式,但在今年的试题中新增加了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如,对于“针对你身边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这一问题,学生可以选择人口方面的,也可以选择资源或环境方面的。另外,一些题目的设问和参考答案也体现了开放性。

(3)时代性。试题将时政热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科学发展观、国共高端会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热点问题。

(4)生活化。首先,体现在试题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如,关于生活中的服饰、考查生活中的常用地图、就身边存在的人口问题或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等。其次,试题还从浙江省的具体情景出发设问,使试题体现地方特色。这种生活化的试题便于学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例证性试题分析

例1生活在浙江,你认为浙江的气候特点是______。

A.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四季如春

B.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C.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稀少

D.全年高温炎热,降水十分稀少

分析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此命题以浙江气候为切入点,同时考查学生对组成气候的两个要素——温度和降水的组合情况,要求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感受气候特点,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学生去死记硬背浙江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例2中国的大江大河大多由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______。

A.降水东多西少B.地形复杂多样

C.季风气候显著D.地势西高东低

分析河流是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是地理学科要研究的核心知识,河流的流向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试题要求学生了解河流流向与地势这两个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简单地考查河流的流向或考查某一条具体河流。

例3中国古代采取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鲜卑族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_____。

A.商鞅变法B.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分析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重要事件之一。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试题在题干上作了充分提示,引导学生在理解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正确答题。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据此回答14~6题。

例4郑和下西洋发生在______。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例5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是_____。

A.印证地圆学说B.渴求得到黄金

C.宣扬本国国威D.追求海上冒险

例6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是_____。

A.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

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C.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

D.加速了美洲的开发

分析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随着人们海洋意识的日益增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备受关注,它与同为航海史上壮举的新航路开辟既有很多不同之处,也有一些类似的意义和作用,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并引起人们的思考,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有意义的。例4和例5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史实的再认再现,例6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学生需要从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作用中归纳整理出其共同的作用方能正确答题,从答题技巧上可运用排除法答题,因为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作用,促进了新的民族产生和加速了美洲的开发仅是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所以正确答案肯定就是A。

例5今天我们的服饰丰富多样,其中受少数民族影响的服装是_____。

A.旗袍 B.西服 C.中山装 D.T恤衫

分析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服饰着手考查学生对“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以小见大,从文明传承的角度追溯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历史原因。从选项的设计看,西服和T恤衫是西方的服饰,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而旗袍是满族创造的。

例6十七、十八世纪,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意义有______。

①都推翻了外国殖民统治

②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③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影响深远,它们最重要的共同意义是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试题将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放在一起,考查的是大事件中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在了解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才能作答,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出发点。

例7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有______。

①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战胜共同的敌人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能相互合作

③世界各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和平来之不易,战争悲剧不能重演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分析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各地为纪念战争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试题以对战争的反思为切入口,既避免了死记硬背,又体现了时代热点,且渗透着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例8暑假小明准备到杭州游玩,他最需要的地图是_____。

A.杭州市人口分布图B.杭州市交通图

C.杭州市水系示意图D.杭州市地形图

分析正确选择和运用地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技能和方法,试题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考查学生选择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学生一方面可以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答题,也可用学过的有关地图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例9人口、资源、环境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请回答:

(1)请用实例,或者用图表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3分)

(2)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什么发展战略?(2分)

(3)针对你身边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可以是人口方面的,也可以是资源或环境方面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3分)

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既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时代热点。试题第1问一反常见的归纳法出题形式,从全新的演绎法角度考查学生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引导日常教学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2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归纳法的角度命题;第3问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突出体现了试题的生活化、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例10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切会见,这是国共两党继近代史上两次合作后最高层的又一次亲密接触。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史上国共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是革命统一战线和_____统一战线。(2分)

(2)这两次国共合作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各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4分)

(3)2005年4月国共两党最高层的亲密接触,对发展两岸关系有何积极影响?(3分)

分析海峡两岸的交流是当前的时代热点,事隔60年之后的国共两党最高层的会晤更备受世人关注。试题以时政材料创设背景,联系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及对中国革命进程的积极影响,并在对过去历史了解的基础上,展望这次国共高层接触对两岸关系的影响,重在考查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基础上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因果联系法,引导教师注意在教学中不能将史实与见解割裂,而应建构其内在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3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附图

(1)图中的A国是_____,现在属于(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根据上图分析,该国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______(4分)

19世纪,A国和中国都遭到了列强侵略。为挽救民族危亡,两国都进行了改革。

(2)两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改革?(2分)这些改革对两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改革后的A国,曾先后对中国发动过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是,当前A国右翼势力却否认、歪曲甚至美化过去的侵略历史,把侵略中国说成是“进入”中国,甚至把其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说成是“资料上尚存疑点”……

(3)请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小论文的题目。(3分)

分析试题以地图为切入口,第1问从地理位置入手,要求根据地图回答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避免简单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而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第2问由地理转向历史,将同时期的中国与日本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相关史实的比较分析,要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下教学,加强国际意识;第3问由历史转向现实,现实中的中日关系问题是重要的国际关系问题之一,而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言行深深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试题通过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拟定小论文题目的形式进行考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

三、几点思考

《浙江省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卷》适宜的难度,以及综合性、开放性、时代性、生活化的特点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与考试改革刚刚开始,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和有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分析200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部分的试题,为提高今后类似的试题编制的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于命题方向性的思考

命题立意应突破“以知识为本”的局限,强调能力立意,强调应用性和探究性,注重综合性和时代性,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全面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在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逐步提高。这一目标在命题方面必须得到方向性的充分体现,要注意防止一味进行死记硬背导向的命题倾向。同时,对于试题的基础性和开放性的尺度如何合理把握和调控,也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关于学业考试范围的思考

200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与社会部分的考试范围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了删减,命题时突出考查历史和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由于在事实上考试内容的不完整性可能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对不考内容教学的忽视,这是有历史教训的。所以如何确定学业考试范围,以全面测评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水平应是引起思考的问题。

(三)关于试题综合性的思考

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课程,这里的“综合性”,主要指的是审视社会问题的视野综合、知识综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等,因此对于“综合性”能力的评价与检测,更多地应从这些方面考虑入手和加以落实,同时,不能把对综合性能力的考查简单凑合成“大锅烩”。

(四)关于命题技术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法律、政治等多方面内容,但不是这几门学科知识的机械拼凑。因此,提高命题技巧,注意在继承已有题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是我们今后开发、命制试题的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

标签:;  ;  

2005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历史与社会试题研究_历史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