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选择_比较优势论文

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选择_比较优势论文

我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纺织工业论文,结构调整论文,目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的经济效益连年下滑,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是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在发挥比较优势中寻求竞争优势

80年代是纺织工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沿海地区经济起飞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并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从改革开放到1995年,纺织工业以年均13.7%的速度递增,棉纱、棉布、丝织品、服装和针织品产量居于世界首位,化纤、呢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占全国出口创汇1/4以上,17年累计创汇额24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国际纺织品市场13%左右的份额被中国产品所占领。但是,这些成就是在充分发挥丰富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源的比较优势下取得的,是以低廉的价格维持了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升级,这种低级的比较优势不能长期存在下去。一方面,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比较优势同依靠先进技术的竞争优势进行的国际贸易,本身是一种失利的不平等交换过程,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不得不如此为之的权宜之计。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水平相比,主要在于技术水平差、劳动生产率低、换汇成本高。我国的棉纱售价比国际市场平均价格低10%左右。1995年我国出口棉纺织服装平均单价为2.44美元/件,而意大利、法国同类产品单价在50美元以上。目前,美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劳动生产率为人均8万美元左右,一些大公司甚至超过10万美元。香港、 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纺织工业劳动生产率也在人均4万美元左右。 我国只有人均2万元人民币,即相当于2400美元的国际水平。现在, 我国的工资总水平在上升,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工资成本不断增大,出口竞争力已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我国纺织工业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的比较优势获得的竞争力,正受到后起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的纺织工业及其出口发展迅速,其出口产品结构与市场目标同我国接近,已经占领了我国部分原来的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大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其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形成更强的综合竞争力,成为我国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对手。

根据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资源禀赋条件,虽然在现阶段仍需发挥劳动力充足和原料丰富的比较优势,但是如果不能通过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有效地提高竞争优势,纺织工业的这种比较优势就很难保持住。劳动是由资本(发放工资)组织到生产过程的,倘若工资过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实际上便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工资增长很快的结果,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就是资本替代劳动,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从而难以继续发挥原比较优势。

(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靠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

90年代国际竞争的新特点,不再是行业间的竞争而是特定产品之间的竞争。一国产业的竞争力将通过其特定产品的竞争力来显示。日本服装业本来属于进口主导型,但90年代以来纺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是因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工业,加速产品开发,使化学纤维中的“新合纤”有了较快发展,国际竞争力有所恢复。劳动力成本和技术水平是影响纺织产品竞争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虽具有廉价劳动力的突出竞争优势,但日本等发达国家为纺织工业注入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已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发展中国家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90年代初日本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成本为中国的48.15 倍,同期日本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却是中国的15.56倍。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已把部分纺织产业转移到国外,由纺织品出口变为进口,但国内仍然保留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实力,产量虽减少而产值并不低。美国、欧共体四国和日本的产值比重共占71.8%,而中国、韩国、巴西、印度、土耳其、墨西哥、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印尼8国仅占26.5%, 尚不及美国一国纺织工业的总产值(28.4%)。可见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基础、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在纤维工业和纺机工业方面,发达国家尤其占据绝对优势。现在发达国家不断应用高科技拓展新兴纺织产业领域,不断发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将产品应用范围渗透到航空、航天、生物工程、化工、医疗、冶金、交通运输、现代通信等领域,进一步拉大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而发展中国家仍在传统纺织工业领域激烈地竞争着。

影响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突出问题是技术水平低和结构不合理。它集中表现在:(1)生产能力过剩,技术档次不高, 造成中低档产品过度竞争,产品积压,成本增高,效益下降,亏损增加;(2 )技术、设备陈旧落后,产品质量劣差,新产品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品难以有效开发;(3)企业产品结构、 组织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区域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难以形成产品和产业的竞争优势。现在,有相当部分的纺织企业集约化程度低,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沿海和中心城市初加工能力过大,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足;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虽然从80年代后期就着手,但至今进展缓慢、效果不够明显。一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劣而不汰,已成为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难点。与区域结构调整预期目标相反的是,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发展速度仍然缓慢,东部沿海地区的比重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结构调整的重心是要解决市场竞争力问题,无论企业结构调整还是区域结构调整,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于企业结构调整而言,市场问题首先和主要的是产品问题,应按照市场需求来开发和生产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在产品变化的背后,不仅有管理和技术的变化,而且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所以,产品结构调整带动着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如,上海“三枪”针织集团和湖北“美尔雅”服装集团就是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依靠快速反应机制,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含量,改善品种结构,扩大名牌效益,以产品结构调整带动企业结构全面调整,取得了成功。通过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和资产重组,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并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对于区域结构调整来说,根据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转出部分纺织初加工能力,并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完全必要的。问题在于转移方法。以市场为导向并主要依靠市场手段来调整结构,将会提高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逐步形成竞争优势。如日本和香港的纺织工业都远离原料市场,但因靠近消费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获得了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的不竭动力,使其产品和产业独具竞争力;而以原料产区为导向并主要依靠行政计划手段调整区域结构方式,充其量不过延续一种微弱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沿用行政计划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是否有效还是个问题,“东锭西移工程”已实施几年至今收效不大,便是明证。

(三)建立合理的区域结构

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现阶段,合理的区域结构应当是既便于发挥劳动力和原料丰富的比较优势,又能形成技术上的竞争优势的一种区位结构。我们主张以市场为导向来实现这一目标,即调整区域结构以靠近消费市场为准则布局纺织生产力,即使需要从东部沿海和中心城市转移部分纺织初加工能力,也要以靠近消费市场为主,而不以靠近原料产地为主。这是因为:

第一,靠近消费市场,通过发达的市场信息和市场手段可以节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适销对路的竞争能力,同时可以获取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并能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我国东部沿海和中心城市不仅国内市场广大集中,而且直接同国际市场联系,凭借这里经济技术基础好、劳动力素质较高和多年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丰富经验,便于开发和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中西部较发达的地区和中小城市,是最接近农村的广大消费市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集中进行纺织初加工和开发农村市场,生产当地农民所需要的纺织产品。而靠近原料产地,虽有可以降低棉花原料运到远地中心城市的纺织工厂加工的运输成本的一面,但又会产生因远离消费市场而需增加成品运输费用的一面。把棉纺织企业是否迁移到原料产地并不重要,关键是靠近原料产地纺织企业将会因远离消费市场而减弱产品创新和优化结构的动力,加大产品市场实现的各种成本。

第二,纺织工业生产也需要有产生聚集效应的外部条件。采用增长极战略发展区域经济,必须有一定的区域条件,如以发达的城市经济为依托,有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较为成熟的技术力量、广阔的市场和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而这些条件往往是不发达地区所不具备的。所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纺织产业,也应十分注意这些外部条件,以便形成新的聚集经济。单从这一点来衡量,靠近消费市场要比靠近原料产地优越得多。

第三,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资本市场相对发达,融通资金与资本流动相对容易。而中西部地区因经济欠发达、资金紧张、融资困难,在移锭中受阻不小,在移锭后并难以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区域结构调整还必须考虑资金融通与资本流动的因素。一般情况下,靠近消费市场的中心城市总要比靠近原料产地的农村地区融资便利,适宜企业发展。

第四,现代纺织工业生产具有新的经营特点,小批量、多品种、高品位、快交货和销售服务,是当今国际市场一种新的竞争能力,只有靠近消费市场,才能形成这种竞争能力。相反,靠近原料产地,将会弱化这种能力。

第五,近年来区域结构调整的结果,非但没有使东部沿海纺织工业比重下降,反而使其继续能赢得优势,而向中西部转移初加工能力却连连受阻,这使我们不得不审视原来区位调整的方针是否符合我国的现实和客观经济规律。怎样才能实现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注意发展中西部的市场和改善投资环境。纺织产业已经成为竞争性的传统产业,只要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适宜、有足够的吸引力,资本会自然地从东部流向西部。重要的问题仍然是不能在移锭中脱离市场,不能采用行政手段而忽视市场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只有在遵从市场经济规律下才是适宜的。

标签:;  ;  ;  ;  

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选择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