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民收入下降的问题及对策_农产品论文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民收入下降的问题及对策_农产品论文

美国三十年代农场主收入下降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场主论文,美国论文,三十年论文,对策论文,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712;D423文章编号:1004-1494(2000)02-0031-03

一、美国30年代农场主收入情况及表现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农业经济状况恶化,农场主收入骤然下降。首先,农场主收入绝对下降。农场主货币收入总额从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到1932年的47.2亿美元,甚至比1914年60.5亿美元的水平还低得多。农场主净收入下降更甚,由1929年的67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23亿美元。其次,农场主收入相对下降。农场主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由1920年的15%下降到1932年的7%,而这一时期,农村人口约占全国的22%。再者,农场主所得价格指数急剧下降,由1929年的148(1910-1914年=100)降为1932年的65,不到1923-1929年平均的一半。最后,农场土地及其他资产的价值下跌。1929-1930年间,所有农场土地及建筑物的总值为480亿美元,1932年跌至308亿美元。农业生产发生了严重倒退,大批农场主遭到破产或临近破产边缘。

二、美国农场主收入下降的成因

(一)市场因素

第一,农产品供给价格降低。在美国30年代农业危机中,农产品由于严重过剩,价格暴跌,使农场主受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1929年1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149(1910-1914年=100),到1932年2月降为57。从1928年9月到1932年9月,农场主得到的价格平均降低58%,其中谷物跌落69%,棉花跌落61%,肉畜跌落58%。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农场主收入迅速下降。

第二,农产品流通受到市场需求制约。随着一战的结束,欧洲农业生产的逐步恢复,加上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农产品的低价竞销,国际市场缩减了对其需求。农产品出口额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0几亿美元和战后初期的30亿美元多下降到1931-1935年平均的7.32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在国内的销售也陷于停滞。加上1929-1931年间,农场主不但没有缩减生产,反而企图以增加生产来弥补价格下跌的损失,1930年,耕地面积一度达到4.8亿英亩的历史高峰,使得大量农产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

(二)资源因素

从自然资源看,政府对农业投资不足。到1933年,美国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的影响,地力与原有地力相比,肥度的累积损失一般达40-50%。每年有30亿吨固体物质从田野上被冲刷掉,使土地生产能力严重下降,每年直接损失达5亿美元,间接损失至少在30亿美元以上。

就劳动力资源来说,农场主非农业收入减少。美国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从两个方面影响农场主收入:一是在经济危机来临时,非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减少、收入下降,从而使离开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减少,而且还可能有一部分失业者返回农业部门寻找就业机会,使农场主收入下降。二是经济危机对农场主的非农业收入有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危机时,作为中小农场主重要经济来源的非农业收入迅速下降,甚至绝对减少。

(三)支出因素

首先,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较之工业品大得多。如1929-1933年期间,农业生产缩减了6%,农产品价格下降了63%;同期,农机生产缩减了85%,农机价格却只下降了6%。工农产品差价越来越大,由1929年的92(1910-1914年=100)下降到1932年的58。

其次,农场主负担加重。消费者所支付的食物价款中,农场主所得到的份额由1913年的46%降到1932年的32%。土地也被少数大垄断组织控制着,地价和地租的跌落比农产品价格的跌落少得多,这就使中、小农场主不易随着农产品价格的跌落而相应降低生产成本,以阻止净收入的下降。由于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国家收入锐减,为了维持财政支出政府只得加税,其中农场主负担的各种税赋大约增加了一倍。

三、美国农场主收入下降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

美国30年代农业危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第一,农场主生活质量下降。在这次危机中,许多中小农场主破产。许多破产的农场主流入城市,沦为农民工人,而农民工人大都没有参加工会组织,因缺乏现代工业的生产技术,即使找到工作,也是临时性的或低工资的,他们的工资比其它行业工人要低得多。1930年,每个农民工人的收入不到非农民工人的30%。并且一般都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失业救济等待遇。第二,社会动荡。农场主联合起来不许因还不起债务而被取消抵押贷款赎回权,沿公路线组织纠察以阻止农产品运往城市。农场主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此起彼伏。

(二)经济影响

1.农场主对农业投资下降。美国30年代大危机使农业发生了严重的倒退景象。农场主因买不起汽油而改用马拉梨代替拖拉机;由于工资低廉而用手工劳动代替机器操作;化肥的使用急剧减少;耗损的农机具得不到应有的更换;役畜的数量和质量大为下降;耕地状况明显恶化,农作物大量减产。1933年农业生产指数降到51(1910-1914年=100),相当于1910年的水平,换言之,美国农业生产倒退了23年。

2.影响农产品供给。在美国30年代农业危机中,由于农场主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率下降,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上升,而外国农产品却以低价在国际市场,甚至在美国国内市场同美国农产品竞争。同时,美国还得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农产品,如咖啡、可可、橡胶等。美国在国内农产品过剩的情况下,反而增加了进口。1925-1942年,美国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

3.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场主收入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农业前”和“农业后”部门的萧条。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价格的跌落大大超过了工业品的跌落,农场主对工业品的购买力进一步降低了。这样,工业危机加深了农业危机,而农业危机又缩减了工业部门的农村市场需求,使得工业危机更加尖锐起来。

四、罗斯福政府提高农场主收入的对策

(一)关于农产品生产供给的政策

1.价格支持。罗斯福就职总统不久,就请求国会通过新的农业立法,以便“增加农场主的购买力”。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接着成立农业调整局,农业部直接给那些“自愿”减少某些作物播种面积的农场主以一定的补偿。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制定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当农产品价格低于平价时,政府主要用无追索权贷款来弥补其差额。同时,通过“目标价格(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的实施,进一步使农产品价格稳定上升。据统计,1932-1935年,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农产品价格逐年回升,到1935年,农产品销售价格比1932年上升了近70%。

2.农产品储备计划。农产品储备计划分为联邦储备和农场主储备两种形式。联邦农产品储备由1933年根据总统命令成立的农产品信贷公司负责实施,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它手中的储备来调节市场,控制农产品价格。农场主储备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建造仓储设施,以增加农村的农产品储备设施,改变原先农村储备条件差和储备量不足的落后状况。

3.灾害援助。美国联邦灾害援助是政府向遭受自然灾荒的农场主提供的援助,主要形式是向受灾农场主提供紧急灾害贷款和经济援助。据统计,1933-1937年仅用于旱灾救济的贷款、采购和补贴(不包括赠款)就达10亿美元。灾害紧急援助,使大多数农场主得到了好处。

4.农业保险立法。美国政府于1938年颁布了《农作物保险法》,并拨款1亿美元组建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开始先试办小麦生长期一切险保险。随后,又试办棉花保险,后又扩大到玉米、亚麻等作物。《农作物保险法》的颁布,对增强农业经济的稳定性、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二)关于农产品需求的政策

1.扩大国内农产品需求。在美国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农产品过剩与饥饿现象并存,在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一方面,国内粮食堆积如山,即使以低价也卖不出去,有的农场主甚至被迫把粮食当作燃料来取暖;另一方面,国内大批工人失业,根据劳联的估计,1933年3月份的失业人数达到1368.9万人,当年的失业率平均为24.9%,城乡大批居民陷于极度的贫困之中,饥饿现象比比皆是。为解决这一矛盾,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10月专门成立了联邦剩余产品救济公司,由它负责向低收入家庭和穷人发放食物。1939年开始制定和推行食品券计划,既可以帮助穷人取得他们所需的食品,又可以扩大被政府宣布为过剩的食品的销售额。这样,既减少了政府剩余农产品的储存,又缓和了人民群众的不满。

2.扩大国外农产品需求。在美国30年代农业危机中,农产品外贸政策是政府整个农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会制定立法,作为其农业外贸政策的依据。1933年《农业调整法》的第22条经1935年《农业调整法修正案》的修正后,用于保护国内市场,第32条经1935年修正规定,全部海关收入的30%交由农业部长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1)鼓励农产品出口;(2)鼓励农产品的国内消费;(3)恢复和提高农场主的购买力。“第22条”规定,一旦确认进口产品危及国内农业计划执行时,总统有权或者按进口产品的价值征收50%的关税,或者在一定时期内对该产品实行进口限额。

(三)关于生产要素的政策

1.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罗斯福政府主要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两个方面进行农业资源保护,以立法形式和推广应用新技术作为保护的手段。1933年成立土壤侵蚀局,1935年正式成立水土保持局。1933年5月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成立和综合开发治理规划的实施,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大规模整治国土的先驱。为解决农产品过剩问题,政府还采取了退耕还林的措施。到1940年,新政把相当于1930年耕地面积1/6的从农业生产中撤出来,并对撤出的土地进行了绿化。这些手段和措施控制并减少了土地流失,增加了土地肥力,保护了生态环境,防治了污染并节约了用水。

2.农业教育和科技进步。美国政府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各州均有高等农业院校或在大学里设有农科系,除教学外,还承担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在农村为农场主提供农业科技培训。到1940年,美国基本上实行了农业机械化,农用拖拉机从1910年的1000台增至1940年156.7万台,劳动生产率指数比1910年提高了近50%。美国玉米杂交品种出现于1930年之后,改良品种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玉米由于普遍采用杂交种子,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50%。

3.农业开发。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了一系列对农村开发起重大作用的计划:第一,1933年3月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把年龄在18-25岁的失业青年组织起来,参加国有森林、公园、公路、防洪、防火等工程的修理,并参与检查水土流失情况,同时努力为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些措施改善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为优化美国的生态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1933年5月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负责修建水坝、发电站及其他设施。其基本任务是控制洪水,发展航运,开发水电和合理利用流域内的土地资源。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新政期间共修了31座水利工程,34个电站,工程航运里程1050公里。这些开发建设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落后面貌,1943年的平均国民收入比1933年提高了9倍。第三,1935年5月建立了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为农村电气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到1940年,33%的农场开始用电作为生产动力。

4.农业信贷。罗斯福总统上台后,进一步完善了政府赞助的农业信贷机构。接着,先后于1933年的5月、6月通过《农村调整法》和《农业信贷法》,建立起了一个完整而行之有效的农业信贷体系。1933年农业信贷法授权建立两组新的信贷机构:一是12家地区合作社银行和1家中央合作社银行,专门向合作社提供贷款;二是12家生产信贷公司,由它们来组织、监督和资助地方上的生产信贷协会,以便农场主可以通过它们从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取得生产贷款,从而弥补了农场主不能直接从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取得贷款的缺陷。另外,政府还通过联邦信贷机构直接向农场主贷款。根据总统1933年10月16日行政命令,农业部长于次日根据特拉华州法律建立了农产品信贷公司,它除了向同政府合作的农场主提供贷款以外,还为联邦中间信贷银行和私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保证,为农场主摆脱危机起了重要的作用。

5.居民点建设。在美国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农业人口收入普遍较低。1929年,按农业人口平均的农业收入,全年仅273美元,而全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则为750美元。为了减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罗斯福政府鼓励建立分散的居民点。为此,政府一方面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使原先干旱的中部狭长地带变为沃土,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场主收入,以吸引大批移民;另一方面注意开发水电资源,新政期间共修了8个大型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达445万千瓦。同时政府还于1936年颁布了《农村电力法》,成立了农村电力局。这些举措推动了农村电气化,进而推动了农村居民点建设。

标签:;  ;  ;  ;  ;  ;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民收入下降的问题及对策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