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游戏情境对母婴交流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母婴论文,家庭论文,游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近十年来,语用的社会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研究表明儿童在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就接触到丰富的语料,而且似乎较早就具有语用能力,儿童的这种能力是怎样获得的呢?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中的交流行为发展已引起特别的注意。一方面,这一年是前言语交流和言语交流的交合点,另一方面,从语言交流的功能方面讲,这个阶段是从前言语手段的运用(姿势和元音的发音)到言语手段运用的桥梁。随着语言的产生,在前言语阶段基础上,儿童开始运用言语进行交流,语言能力也逐步分化。Halliday[2]从9至18个月的儿童交流行为中概括出以下几种早期的语用功能:工具、调节、交互作用、表达个人、启发和想象功能。语言功能的分化和语用技能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Austin[3]提出了儿童的三种言语行为:叙事行为,以言指事;施事行为,如命令、警告、通知等,以言行事;成事行为,以言成事(通过说X并实施Y而产生效果Z)。Searle等[3]以施事行为为目的、适切方向和所表达的心理状态为标准,把施事行为分为断言(assertives)、指令(directives)、表态(expressive)、承诺(commissives)和宣告(declaratives)行为。
儿童与父母的语言交流及所受的影响因情景与背景而异。母婴游戏对于婴儿语言学习是一种独特的丰富语境,而且不同的游戏也影响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如陈会昌等[4]报告3~4岁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自由游戏和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拼图游戏中,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明显不同。在任务游戏中,母亲的直接要求、提问等高控行为增多,对孩子的拒绝行为和态度增强,而肯定、爱抚、积极情绪等接受行为减少,与孩子的言语交流和参与行为减少。
Marcos[5]用可操作性材料,对与21~24个月婴儿游戏中的母亲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儿童与母亲的行为特点是对应的,母亲使用更多的断言行为,儿童也相应地对母亲使用断言和表态行为。对母子交流内容的补充分析显示,其交往是以当时条件下的主题、事件、物体和儿童的反应为中心的。
Ryckebusch等[6]对母婴在实验室中自由游戏和玩具组装任务游戏的观察研究发现,婴儿产生更多的表态行为;在自由游戏中,母婴都产生较多的断言行为;在任务游戏中,母亲使用更多的指令,特别是行动要求和表态行为。母亲对15个月的孩子使用更多的指令性言语(如注意要求和表态行为),婴儿也产生更多的指令性言语(如行动要求和表态行为);母亲对22个月的孩子使用更多的断言行为和信息需求行为,婴儿也使用更多的断言行为。上述研究显示,母亲根据婴儿的年龄而调整自己的交流行为,而且在自由游戏情境中,母婴言语行为也表现出对应的特点。
亲子关系的模式与特点是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考察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父母在抚养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式上有哪些特征,对儿童的语言习得有哪些影响等问题,对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和家庭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主要探讨家长的行为,对儿童的行为重视不够。而且已有研究大多是在实验室内完成的,很少有真正深入到家庭中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此外,迄今也很少有采用录像手段对具体亲子交往行为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婴儿与母亲交流行为的细致分析研究。
本研究拟采用录像手段,考察真实的家庭环境中,游戏情境对母亲和婴儿交流行为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通过北京市区几家医院的保健卡初筛符合实验要求的15~22个月的婴儿。随后通过电话联系,选出那些从出生到录像时主要在家中由人照料的婴儿。其父母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大专以上学历,自愿参与。共有16对(7男9女)婴儿及其母亲参加了实验。
2.2 实验材料
我们选择了适合婴儿的两种游戏,通过预实验,确定两种游戏类型如下:
1)自由游戏:选用两组玩具,一组是娃娃,包括一个布娃娃、一把梳子、一个奶瓶、三套衣服,一个发卡和一支牙刷;另一组是拖拉机,包括一台玩具拖拉机,带有一个可以拿出来、放进去的司机(带个帽子),一个拖车,可以放进拖车的小羊,一台小赛车。准备两组玩具的目的是保证不同性别的被试可以分别选择到他们/她们感兴趣的玩具。
2)完成任务游戏:使用可以拆装的木质钟表,闹铃、表针、表身和支架都可以拆装,但各个部分拆装的难度有所区别。有的部位,婴儿可以轻易地拔下来或插上去,有的部位是拧上去的,可能需要借助于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任务。玩具既适合于两个年龄组儿童使用,同时又能使亲子间围绕任务的完成而进行交流。父母具有帮助孩子拆卸与安装的任务。
2.3 实验程序
主试为一女性,到被试家中后首先与婴儿熟悉一段时间,同时请家长选择一个清静、没有玩具的角落,请不参加实验的家长回避。先做自由游戏,由家长选择玩具。主试的指导语为:“请您在这三套玩具中选择一套与孩子玩。”如果家长选择的是“娃娃”或“拖拉机”,实验指导语是:“请您和孩子像平时一样玩游戏”;如果家长选择的是“钟表先生”,实验指导语是:“请您和孩子一起将这个钟表拆开,然后再安装上。”
第二个游戏由主试指定。如果家长在第一次实验中选择了自由游戏,那么主试在第二次实验中,便指定家长与婴儿玩完成任务游戏;如果家长第一次选择的是完成任务游戏,那么主试指定家长在第二次实验中选择自由游戏。
主试与婴儿熟悉一段时间后,将玩具递给孩子及其母亲,同时跟母亲说指导语,母亲表示明白后,主试到一旁将整个实验过程用摄像机录下。每个游戏至少摄录8分钟。
2.4 转写
对每段亲子游戏,按每分钟一个片段进行转写。尽可能详细、客观地描述所发生的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如手势、面部表情等)。对于难以分辨的发音,也尽可能用拼音注释。
3 编码
3.1 对婴儿行为的编码
对婴儿行为的编码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姿势、注视等)。具体为:断言行为、指令行为、表态行为和注意状态四类。前三种及其子类言语行为是参照Ryckebusch[6]的编码原则制定的,其中,表态行为②是我们根据引言中研究者对言语功能的界定而单独列出的。另外,我们的实验发现,婴儿对母亲的提问所指向的对象或对提问本身仅仅表现出注意状态,难以确定其对母亲言语的理解程度及其明确的反应倾向,因而将该类行为单独列出。
(1)断言行为:描述“外界状态”的话语,其中又分为两种。
断言行为①:指描述某场所或物体的言语,可能伴随手势,如在回答“xx在哪儿?”时,可能涉及手的指点。
断言行为②:无上升语调的肯定及否定话语(“对”,“不对”及伴随的头部活动)。
(2)指令行为:具有使母亲进行某种行动意图的交流行为,包括:
行动祈求:用言语或手势表达对物体和帮助的祈求,以及目的在于阻止母亲采取行动的引导。
信息祈求: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信息祈求(“他做什么?”“是这个人吗?”)。可能是伴随目光、物体寻找的一个单词句(如“妈妈?”),也可能是儿童向母亲展示某个物体,同时祈求信息,而母亲提供有关这个物体的指导(“对,这个在那”;“对,你可以试试”)。
注意祈求:儿童通过言语或姿势要求父母分享其感兴趣的事。如母亲在往下拧闹铃时,婴儿停止摆弄手里的圆球,抓着母亲的手臂让她看某物。
(3)表态行为:对母亲的有关其心理状态的提问所给予的回答;或对母亲的行动指令所给予顺应或拒绝反应。
表态行为①:回答对母亲的有关其心理状态的提问;或者在成人发出行动指令后儿童出现的反应,如惊讶的表现“啊!”,拒绝采取顺应行为。
表态行为②:与母亲行动指令内容一致的顺应行为。
(4)注意状态:母亲提问后,儿童的目光转移到相关物体或方位,或注视母亲的眼睛,但无言语和其他行动。
3.2 对母亲行为的编码
根据Ryckebusch[6]的编码原则,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方面。
(1)断言行为:描述“外界状态”的话语,其中又分为两种。
断言行为①:命名或描述某物体、情景、人物、行动或场所,如“这是个拖拉机”;
断言行为②:无上升语调的肯定及否定话语(“对”,“不对”及伴随的头部活动)。
(2)指令行为:所有需要儿童行动、回答或注意的行为。
行动祈求:对物体或行动的祈求,包括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言语或手势讲解;
信息祈求:需要儿童回答的所有问题,它又分成两种,
信息祈求①:需要儿童回答的所有问题(“这是什么?”,“羊吃什么?”)。
信息祈求②:不要求儿童必须回答的“修辞性”问题,如以问题的形式重复儿童所说的话(“你觉得这个该放哪?”),目的是保持与孩子的交流。
注意祈求:注意引导(“看娃娃”),或以疑问句形式出现的注意祈求(“你看到拖拉机是怎么走的了吗?”)。
(3)表态行为:母亲对儿童行为表示的惊讶,希望或拒绝遵从婴儿行动祈求,也包括表达儿童心理状态的话。
(4)承诺行为:承诺自己单独或与儿童一起完成某行动,而且随后去做(“然后我们再把所有部分装起来”)。
3.3 编码者信度
主要编码者对32段游戏进行编码后,再随机抽取其中8段实验,每种游戏类型各4段,请一位不了解实验的人根据编码规则进行编码。计算Cohen's Kappa系数得到编码者信度。自由游戏中婴儿行为和母亲行为的编码者信度分别为0.69和0.81,完成任务游戏中婴儿行为和母亲行为的编码者信度分别为0.75和0.79。对不一致的编码,经讨论后达成一致。
4 结果
考虑到儿童与母亲言语产生数量的个体差异,我们将数据转换成出现频率,然后对母亲与婴儿在不同游戏情境中的交流行为出现的频率做配对t检验,以考察两种游戏情境中同一种交流行为出现频率的差异。
4.1 婴儿交流行为的分布
总体上,婴儿的表态行为和注意行为出现频率较高。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游戏类型中,婴儿的断言行为①(t=3.41,df=15,p<0.01)和表态行为②(t=3.21,df=15,p<0.001)的差异非常显著,婴儿的行动祈求(t=2.10,df=15,p=0.05)的差异接近显著,其他交流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在自由游戏中婴儿描述世界的断言行为和行动祈求较多,在完成任务游戏中的顺从行为较多。上述结果提示,不同游戏类型对婴儿的部分交流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4.2 母亲交流行为的分布
总体上,母亲的指令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特别是信息祈求①和行动祈求行为。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游戏类型中,母亲的断言行为②(t=3.44,df=15,p<0.01),信息祈求行为①(t=3.53,df=15,p<0.01),信息祈求行为②(t=3.61,df=15,p<0.01)和承诺行为(t=2.30,df=15,p<0.05)的差异显著,母亲的行动祈求(t=2.05,df=15,p=0.06)的差异接近显著,其他交流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表1 游戏类型对婴儿交流行为出现频率的影响(N=16)
注:*p<0.05;**p<0.01;下同.
表2 游戏类型对母亲交流行为出现频率的影响(N=16)
在自由游戏中,母亲的信息祈求行为①和②较多,完成任务游戏中,母亲的行动祈求、承诺行为和对孩子操作的评价较多。上述结果提示,母亲在交流中能够根据交流情境调整部分言语行为。
4.3 母婴交流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Speart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自由游戏中,母亲的信息祈求行为①与孩子的断言行为①(r=0.87,p<0.01),母亲的信息祈求②和孩子的表态①(r=0.52,p<0.05),母亲的断言行为①(r=0.54,p<0.01)、注意祈求行为(r=0.59,p<0.05)与孩子的顺从行为相关性显著。在任务游戏中,母亲的信息祈求行为①与孩子的断言行为①(r=0.55,p<0.05)和断言行为②(r=0.56,p<0.05),母亲的信息祈求行为②与孩子的注意祈求(r=0.73,p<0.05),母亲的承诺行为与孩子的表态行为①(r=0.63,p<0.05)相关性显著。
5 分析与讨论
母亲以指令行为为主,婴儿以表态行为为主的结果提示:在母婴交流中,母亲表现出高控制的交流维持行为,同时对孩子的交流行为采取接受、鼓励的态度,婴儿也相应地倾向于与母亲交流他(她)们内心的感受。
在自由游戏中,母亲表现出更多的提问(信息祈求行为①)等交流控制行为,与Ryckebusch[6]和Marcos[5]究中的母亲以断言行为为主的结果不一致,提示可能中国母亲作为活跃的交流伙伴主导着母婴的自由游戏行为,对孩子的控制程度比西方母亲高些。
在自由游戏中,母亲描述客观事物或要求孩子注意时,孩子会表现出顺从行为。在完成任务游戏中,当孩子表现出非顺从行为时,母亲则使用承诺行为来引导孩子。母亲在两种游戏中使用较多的提问等信息祈求行为可能促进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言语描述。可见,游戏情境与母婴交流行为密切相关。
我们把16个婴儿按年龄(15个月和22个月)分为两组,并比较了两者的差异。结果显示,婴儿断言行为的使用频率似乎随年龄的增加而有增多的趋势,而表态行为①随年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这种趋势与Ryckebusch等[6]和Marcos[5]的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提示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描述外界事物的言语能力和信息祈求能力提高,在母婴交流中的主动性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实验中的被试量不足,从上述趋势还不足以得出确定的结论。婴儿从15个月到22个月期间是如何逐渐习得这些行为的,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实验中我们还看到,在游戏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偏好。男孩偏向于选择车类,女孩偏向于选择布娃娃。交往行为的习得过程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的结果与国外研究有些差异,可能是任务难度、实验情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我们的研究中年幼儿童的断言行为显著少于Ryckebusch[6]的研究,除了文化因素的可能影响外,完成任务游戏中使用的玩具不同或许也是原因之一。Ryckebusch使用的是一个可以拆卸的木制兔子,我们使用的是可以拆卸的木制钟表,婴儿对前者可能更为熟悉。
标签:婴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