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巨人贝多芬》独特的表现艺术论文_唐,俐

浅析《音乐巨人贝多芬》独特的表现艺术论文_唐,俐

◇ 唐 俐

(广州市黄埔广附实验学校 广州 510000)

一些学生预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产生一些疑问:这篇文章是散文吗?何为真的访问了贝多芬吗?故事情节一点也不精彩,我没有兴趣读下去,怎么办?……诸如此类问题。但是我们仔细阅读后,就会明白《音乐巨人贝多芬》独特的表现手法——穿越式的舞台剧创制方法创作的传纪作品,也只有正确认识解读作品,我们才会有较为妥当的方法来处理教学中的问题。

一、为了作品需要想象、穿越重构历史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创作,面对有关贝多芬的浩如烟海的资料,作者进行了想象性取舍和重构。正如有评论所说“何为的文学作品有‘比较精巧的构思’”一样,《音乐巨人贝多芬》首先虚构了一个客人某一天拜访贝多芬的故事,让乐圣的形象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客人的身份不确定,所属时空也很难确定,但所创设的客人拜访贝多芬的情景和经历却又似乎很真实,而且所有内容也大多能从有关贝多芬的传记作品中找到影子。

对于贝多芬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也进行了基于历史想象的建构,既有历史真实的原音再现,也有历史想象的艺术创构。对于贝多芬外貌体态的描绘,作者显然是借鉴贝多芬的画像和有关传记作品中的记叙进行了真实再现,而对贝多芬语言和动作等的描摹则是真实与想象的交织。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文本和有关贝多芬的传记作品,我们会发现有些语言和动作是基于对历史想象的重构,如文章前面客人与贝多芬对话的内容,有些则是对史实的重现,如文章后面客人记录的贝多芬的独白内容,像“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里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就出自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而且与原句几乎一模一样。或许是受罗曼?罗兰《贝多芬传》的影响,《音乐巨人贝多芬》中作者并没有溺于繁枝细节的叙述,而是以宏观显示人物精神取胜,直接通过想象重构的“形”凸显真实的“神”,无论是对贝多芬外貌的描绘,还是对其动作、语言等的描写,都着重于表现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集中还原贝多芬真实的人性——坚强与脆弱、暴戾与温和、冷酷与热情,在矛盾交织中回归贝多芬的真实与平凡。

《音乐巨人贝多芬》文本故事的展开,离不开虚构的客人这一媒介。客人事实上是作者“我”的化身。《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创作,作者何为正是为了传神地塑造贝多芬的形象,才让自己穿越——以客人为化身,与贝多芬进行对话。于是,便有心灵穿越的“我”附着在“客人”身上回到历史现场。但穿越的“我”毕竟是作者的化身,有不同于当时的人的情感和认知,如“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等。然而,这些情感和认知却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顺利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虚实交织、戏剧化的叙事

《音乐巨人贝多芬》虽然是虚构了一个故事,但叙述的故事却极富戏剧性。“客人”见到贝多芬之前,作者通过女佣介绍,让我们未见贝多芬其人就先识其性——贝多芬是一个孤僻、怒暴、顽强、藐视一世的怪人。而且,伴随着贝多芬的出场和表现,读者内心更是强化了这一点,直到客人与贝多芬进行纸笔交流,这种情况才似乎出现突转——贝多芬变得温和而热情起来,具体表现为“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并“过来坐在我旁边”。显然,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会在读者心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进而促使读者回读前面的内容,深刻理解贝多芬的一切生活习气都源于他心中的大苦闷——聋疾、贫困及侄儿的折磨,从而把握贝多芬人性的真实。

《音乐巨人贝多芬》在故事的叙述上,作者何为非常注重虚实相生的交织,主要是在时空的转换中,让读者真实、丰富、客观地把握贝多芬的形象。首先,“客人”这一虚构的人物原本应属于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然而在故事发展的进程中,他却时常显现出一些后代人所具有的特质,“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等,就是最典型的表现。其次,作者何为将“我”附着在“客人”身上进行穿越(“我”与“客人”合二为一),使“我”兼有了融入者、叙述者和评论者等多重身份,使故事在虚实相生的推进中顺利前行:“我”化身为“客人”去拜访贝多芬并与之交谈时,“我”是故事的融入者,与贝多芬声气相通;贝多芬发自内心的独白深深地感染来访者“客人”时,“我”是故事所涉人物的评论者,比如第23小节的评论一下子就让贝多芬独特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鲜明而伟岸起来;“我”与贝多芬共进晚餐回忆他的往昔时,“我”又成了故事的叙述者,如“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的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一句中隐含的“我”。总之,正是“客人”这一线索人物的身份、特质、言行等,虚实相生地推动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故事叙述以虚实交织的形态实现了发展,从而艺术地创造了贝多芬这一人物的真实。

三、高度集中的舞台剧的结构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创作,何为就是选取贝多芬一天的生活这一横截面,让自己化身为“客人”穿越到其中,艺术地给我们展示了贝多芬真实而丰满的形象。《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叙事写人的文章,不仅借用了穿越作品的表现手法,还具有某些舞台剧的特质,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而且它与曾经流行的穿越作品不一样,未颠覆和恶搞历史,不表现为荒诞化和娱乐化,不追求刺激走偏锋等,而是基于人物史实通过想象建构艺术的真实。

综观《音乐巨人贝多芬》,我们会发现其所涉时空高度集中——时间为一天(从早到晚),空间是在贝多芬的家(两层居所),人物是以贝多芬为核心依次出场且安排得十分紧凑,至于故事则只有客人拜访贝多芬一件事,而且叙事简洁舒朗,行文结构极似舞台剧。再细读文本内容,我们还会发现《音乐巨人贝多芬》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非常注重以人物的体貌、表情、动作,特别是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并侧重于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不仅如此,《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我们完全可以用场景、旁白、对白、独白等戏剧元素与之对应,只需稍加改编就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剧剧本。事实上,教学过程中以课本剧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也不失为一个比较有创意的选择,只是对贝多芬这一角色的把握稍有难度而已。

论文作者:唐,俐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3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30

标签:;  ;  ;  ;  ;  ;  ;  ;  

浅析《音乐巨人贝多芬》独特的表现艺术论文_唐,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