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图书馆论文

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图书馆论文

网络文化与网络教育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网络教育论文,高校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网络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最近,不断有网络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例见诸报端。有消息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世界,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最终导致学业的荒废,甚至危害正常生存。有报载,“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中,有80%的学生因迷恋网络而成绩下降;上海交大退学试读或转学的205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通不过考试也与无节制上网有关;武汉一个大二女生被网络迷惑,以致出现精神障碍,学业日渐荒废,甚至连父母都不认识。”前不久,《齐鲁晚报》上又发表了山东大学的连载文章,提出了大学生迷恋上网而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的现象。据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比我们早的美国大学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美国纽约州弗尔雷德大学的教务长针对该校“在被调查的智力正常的新生中间,有43%的学生因为滥用因特网而遭到退学”一事说:“我们在这项教育工具中投入了大量金钱,但有些学生却用它来毁了自己。”分析国内外出现的这一类似情况,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缘于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使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和掌握,特别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将纳入到“人—机”系统,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日益被高级机器(计算机)所取代,人们更多面对的已不再是有着丰富情感和高度热情的人,而是冷冰冰的机器、键盘、传感器之类的钢和塑料。“情随境迁”,人类的情感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和交往而产生和强化的,而在信息支配一切的情况下,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必将依靠信息才能得到满足。这就使得网络有机会迅速进入高校青年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阵地产生深刻的影响和重大的冲击。我们有必要研究其特点,特别是研究网络给高校图书馆网络读者带来的是怎样的影响和冲击,研究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使图书馆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图书馆网络教育与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动位置。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分析。

网络文化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发送和接收为表现形式的具有虚拟性质的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则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网络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无论从狭义的还是广义来理解,网络文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与网络有关,是随网络的产生而兴起,并随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文化。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一)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世界上所有的网站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网站修了防火墙以防非法入侵外,其他网站则无一例外地对所有网民门户大开,其开放度对谁都一样大,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也都一样的多。因为因特网不受时间、空间、国度、意识形态、贫富等级、阶级差异、男女老少的限制,只要你上网,网上的信息就都是你的资源,你可以尽情地享受这“世界性”和“全民性”的文化盛宴。又因为网络文化产品不受“数量”、供应时间的限制,中国和美国的读者可以同时翻阅一本书的同一页,可以阅读同一则新闻,并可以同时将自己的评论展示在同一个张贴板上。但是,网上大量的信息良莠混杂、正邪并存,冲击着读者和用户教育的环境,使读者和用户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具有非控性。由于网络世界的交往是自由的、交互的、无极限的沟通,因此,无序化、无控制、“无政府”、“自由化”是它的主要特点。网络空间没有物理边界,网络社会是“无边界”、“超国家”的社会,因此,很难有一个“政府”或权威性的机构来统筹,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表意见。发布信息的极大的选择性,使网络传播失去控制,要么信息过量、过剩,导致熵增现象,造成网上“塞车”,网络堵塞,要么制造无用的、虚假的“信息”,造成信息污染乃至信息欺诈。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因特网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的信息垃圾和虚假信息。如何区别网上哪些信息是真实的?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这就是互联网的局限性。至于电脑病毒、黑客入侵、网络犯罪、网上间谍、信息垄断等现象,已屡见不鲜,因而导致网络对图书馆读者和用户的影响难免处于一种失导、失检、失控状态。这样,网上传播的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容易引发图书馆读者和用户思想的冲突与失范。

(三)具有互动性。在因特网中,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网址,都可以设置自己的网页,不仅可以作为受众接受信息,而且可以作为传播者发送信息。这种互动性使因特网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以成为信息源。从理论上说,就是信息接收体与信息传播源的数量相等,几乎是有多少个接收体就有多少个信息源,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而且这些信息源不需要大资金投入,也不需要聘用相关的专业人员,便可以随便与其他网民聊天、谈心、讨论问题、交换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网民都可以运用因特网的互动性,既可以成为听众、读者,又可以成为演讲者、作者。所以,笔者认为,在网络上,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因而,网络上的每一次情绪冲动,每一次激情迸发,生命中的痛苦、忧虑、爱恋过程一律都简而化之以操作的形式替代,一切都在不可预知的领域中展开探索,这是网络带来的全新感觉,网络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真正的忘我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对网络严重的依赖性,失去了理性的控制,像虫子一样整天附着在网络上。有关专家指出:网络精神污染已鸣响警报!网络传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不可忽视。

(四)具有直接性。现在政府上网,将有关的文件、政策、法规,分门别类,各设索引。用户通过上网便可直接找到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的具体条文。政府上网,是国家政令畅通的良好渠道。它大大缩短了中介传播的过程。通过互联网,不仅政府方面的信息具有了直接性,而且其他领域的信息也具有了这一特征。从生产信息的地方直接获取信息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传话走样”而引起的误传,而且还可以避免所需信息被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筛选掉的可能,使之以最大的可能和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满足广大用户对信息的直接需求,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图书馆、大博物馆已经被推上了网络,网上漫游世界知识和艺术的宝库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由于网络具有互动性和直接性,它还可以生发出其他一些特性,比如信息的个性化,以纯个人的方式处理、交流信息;又比如“隐身功能”,以假姓名、假性别出现,既可以掏尽心中最隐私的东西而无顾及,又具有以假面具骗人的一面;又如,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分层塔式结构”,代之以“每一个人与其他人直接相连”的“多面体球式结构”。所有这些特征都具有其双重的可能性,这种在网络上的充分民主,会出现不正常的支配力量和无政府主义倾向。对于网络积极的一面,图书馆和广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网络中的消极因素,要坚决杜绝,并在指导读者和用户正确使用信息的同时,努力与相关部门合作,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网络文化教育。

三、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于图书馆网络教育的四“点”设想。

如上所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特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笔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网的思路考虑,认为应该有效地发挥图书馆网络教育的优势,构筑一个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这种“点”的选择,有利于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对于扩大其覆盖面、增强其影响力,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一条重要渠道和一个有效形式。

(一)找准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首要的是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大学生“接受正确的、有益的信息,抛弃错误的、有害的信息”的能力。它要求学校和图书馆管理者在网络上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其一,在网上建立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方针的网站,对读者和用户进行正面的灌输和教育,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其二,创建一些贴近校园、贴近读者和用户的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站,加强隐性宣传。隐性宣传就是无意识教育在宣传工作中的运用。要根据大学生的接受特点组织宣传,使宣传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宣传者所希望的心理指向。第三,运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厚的优势,整合校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搭建校园网络信息立体平台,作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工作。其四,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做好校园舆情的了解、应对和监控。其五,挖掘网上信息,丰富学校和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切入点。在抢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找准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采取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构筑起网上网下互动、馆内馆外互补、覆盖全校、辐射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在网上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网上科技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

(三)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沟通点。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法,而且它最终改变的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传授系统和信息接受系统。一方面,在网络面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接受系统的内容和过程是平等的,甚至可能出现教育者掌握的信息不及受教育者的状况。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确立教育的平等精神和受教育的同步意识,已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大众的参与和人们之间的互动,网络的匿名性使大多数人不急于暴露自己的想法。这种特点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为教育者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其思想发展的规律,往往比面对面的谈心更直接、准确、有效。因此,以切准学生思想脉搏为主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应是目前推进和倡导思想政治工作进入网络的一个着力点。

首先,要以互动交流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和交流环境。网络的开放性及网络信息的庞杂,使青年学生随时都有可能遇到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而校园网上活跃的网上辩论和论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增强其免疫力。其次,要坚持疏堵结合,做好网上舆情的监控和分析,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作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要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立网上舆情的主动回应机制,对校园网上的一些栏目要实施专人管理,及时将网上舆情进行收集、整理提交学校有关部门。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走进网络,走向对话,走向与被教育者的互动交流,走出向被教育者学习的步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图书馆管理者要经常在网上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切实关心他们,循循善诱,通过网络了解问题,解决学生学习、思想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学校和图书馆教育真正让受教育者入脑入心。

(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融合点。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进”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简单地放在网上,也不是指单一地把它作为技术性质的信息交换系统。要从本质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应以科学的态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融合点,达到内容和形式、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图书馆管理工作者要提高信息素养。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迎头赶上,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确立新观念。要努力具备运用网络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能够准确地评价信息;能够主动参与信息的创建;能够利用信息丰富学校与图书馆教育工作的内容等等。此外,学校与图书馆管理者要真抓实干。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是一个不断推进、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标签:;  ;  ;  ;  ;  ;  

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