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抑郁焦虑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联合实施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后SAS(20.01±1.00)分、SDS(19.43±1.56)分、ADL(90.58±0.38)分、治疗有效率98%、NIHSS(1.02±0.12)分、住院时间(4.59±1.45)d、满意度98%。对照组患者后SAS(32.06±0.47)分、SDS(31.47±0.21)分、ADL(80.00±1.21)分、治疗有效率84%、NIHSS(5.13±0.08)分、住院时间(9.76±1.86)d、满意度82%。结论:加强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抑郁焦虑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脑卒中;抑郁焦虑;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097-02
脑卒中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严重,生活质量往往较低。长此以往,容易对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造成阻碍。有研究指出,将心理干预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中,能够有效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于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心理干预的方法,并观察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性别:男/女=25/25,年龄(64.58±2.70)岁,病程(2.35±0.12)年。对照组患者性别:男/女=24/26,年龄(64.74±2.69)岁,病程(2.05±0.38)年。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以给药、病情监测、健康宣教为主。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方法包括“心理状态评估”、“沟通疏导”、“优化环境”、“家属参与”、“召开患者交流会”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前后的心理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转归情况,包括治疗有效率、神经功能评分、住院时间、满意度4项指标。
1.4 评分方法
心理状态采用SAS与SDS量表评分,生活质量采用ADL量表评分,神经功能采用NIHSS量表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及t检验,分别以(%)及(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前后的心理及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后SAS(20.01±1.00)分、SDS(19.43±1.56)分、ADL(90.58±0.38)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前后的心理及生活质量评分
3.讨论
焦虑抑郁情绪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低下,为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特征。常规护理方法较重视治疗疾病,强调通过康复锻炼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因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缺乏重视,患者的负面情绪很难得到缓解[1]。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患者护理后SAS(32.06±0.47)分、SDS(31.47±0.21)分、ADL(80.00±1.21)分。与护理前相比,患者的各项指标虽有所改善,但仍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4%、NIHSS(5.13±0.08)分、住院时间(9.76±1.86)d、满意度82%。
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弥补常规护理方法的缺陷,提高护理质量[2]。心理护理干预在脑卒中焦虑抑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优势如下:(1)心理状态评估:当脑卒中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采用SAS与SDS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存在异常者,作为重点对象给予护理。(2)沟通疏导: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主动进行自我介绍,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每日查房时,均应与患者沟通。询问患者“今天感觉怎么样?”、“今天心情怎么样?”。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在心理状态方面存在的异常,提高质量。另外,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负面情绪,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如患者焦虑情绪严重,则应对其进行安慰。如抑郁情绪严重,则应为患者介绍疾病治疗成功的案例[3]。期间,人员需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想法,发泄心中的不满,使其情绪得到宣泄。(3)优化环境:环境质量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人员可在脑卒中患者的病房内摆放花草,或为患者播放轻音乐。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轻松的治疗环境。为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人员还需在病房外设置“请勿喧哗”的警示牌,为患者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避免患者因睡眠不足而产生负面情绪,使其心理状态得以改善。(4)家属参与:家属的关心与保护,是改善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的主要条件。人员应鼓励患者的家属参与到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5)召开患者交流会:人员可每星期一次,召开患者交流会。无语言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可在交流会上互相分享治疗经验。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减轻各自的负面情绪。本文研究发现,实施心理干预后,脑卒中患者SAS(20.01±1.00)分、SDS(19.43±1.56)分、ADL(90.58±0.38)分。与常规方法相比,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改善更加明显。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8%、NIHSS(1.02±0.12)分、住院时间(4.59±1.45)d、满意度98%。与常规方法相比,优势显著(P<0.05)。
综上所述,加强心理干预,能够改善脑卒中抑郁焦虑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对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升、神经功能的恢复,及其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冰玉.早期认知干预和康复对脑卒中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2018,47(04):97-98.
[2]宋雪云.尼麦角林、帕罗西汀联合心理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03):508-510+518.
[3]郭翠英,黎柳章,苏梅香.心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1):35-36.
作者简介:李国民(1984-),男,汉族,籍贯湖南郴州,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干预机制研究.
通讯作者:李国民,邮箱:285609422@qq.com.
论文作者:李国民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脑卒中论文; 状态论文; 方法论文; 抑郁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