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进程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_小学教育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进展情况及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展情况论文,水平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我国要在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不能忽视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一严肃的现实。由胡瑞文研究员主持,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全国不同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展情况及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把不同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发展问题置于其经济、社会的广阔背景下加以研究,并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入手,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比较微观层面现场观察和个案研究结果,结合定量模型分析,获得研究结果,为本世纪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目标的宏观对策及分区规划、分类指导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课题研究总报告和四个专题研究报告中讨论了有关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比较的若干问题,主要有: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和进展总体状况的分析;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分析和评价,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发展水平的地区评价与差异比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分县研究与发展预测,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规模预测及师资供求分析等。本文是课题总报告的主要内容,将围绕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与对策进行综合讨论。

一、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199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3800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约合5190亿美元,排世界前十位内,但人均只有435美元,排世界后列。我国人口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11.7亿),人均资源十分薄弱。我国负担着1.7亿左右的义务教育学生规模,本世纪末可能扩大到1.9亿,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规模庞大、经费投入严重短缺的局面。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统计,中国教育公共支出约占全世界教育公共支出的1.04%,负担的三级正规教育学生却占全球的17.9%。到本世纪末,即使中国人均GNP实现800—1000美元的小康目标,教育公共支出占GNP 比例达到4%,人均教育公共支出还只能达到9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教育经费短缺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制约着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峰谷交替波动剧烈,影响义务教育规模变化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影响政府有关义务教育普及目标的规划和决策。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我国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将先后出现峰值,适龄人口增加和义务教育普及规划目标相重叠,教育资源追加和配置能否适应这一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普及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行区域经济梯度推进策略,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环境水平的差距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剧。我们采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环境指标,对全国30个省(区、市)进行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A类地区:北京、上海、天津;

B类地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

C类地区:吉林、山东、黑龙江、福建、海南;

D类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四川、 陕西、内蒙古、新疆、广西;

E类地区: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

通过分析上述五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义务教育投入水平发现:1994年A、B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与E类地区的差异达5.6:2.9:1.0,人均教育费用的差异达3.2:1.9:1.0,差异十分显著。1988年A、B类地区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与E类地区的差异是2.8:1.5:1.0,1994年达到3.0:2.0:1.0,义务教育投入水平差异在逐步扩大。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一是经济发展导致地方政府教育投资差异扩大,在财政实行层层包干的体制下更加严重;二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近一半依赖预算外筹资,富裕地区发达的乡镇企业有能力提供较多的教育资金,而欠发达地区这方面资助缺乏,农民家庭的教育投资同样如此,预算外资金差异要比政府投入差异更大;三是中央财政调控能力减弱,导致对欠发达地区教育补助经费投入强度不足。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地区义务教育普及质量水平的差异也在扩大,不仅表现在学生完成学业的状况,还表现为欠发达地区合格师资流失,继续录用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的恶化。贫困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恶化,影响了学生学习成效。现场观察四川、青海、贵州3省9县10个乡30余所小学发现,班级或年级平均成绩低于及格线的比例还相当高,在校超龄生比例超过15%,使当地教育资源供给更加不足。今后几年,中、西部地区面临义务教育进展任务繁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若不注意缓解这一矛盾,必然会影响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目标的限时实现。

二、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进展水平分析

1980年至1994年,我国小学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由93.9%逐年上升为98.4%,在校超龄儿童的比例由20%减少为7%,小学生年辍学率由6.0%下降为1.9%,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但是,不同地区小学教育发展水平差异仍然明显存在,突出表现为小学五年保留率(当年五年级学生数与该届学生入学年份一年级学生数之比)的差距很大。1994年全国小学五年保留率为81.08%,只有三个直辖市高于95%,5个省为90—95%,10个省(区)为80—90%,5个省(区)为70—80%,7个省(区)低于70%,其中还有4个省(区)低于50%,在全国95%以上人口覆盖地区按质量要求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

1985年至1994年,我国初中适龄人口(12至14岁)减少1570万人,初中在校生由4010.1万增加至4379.9万人,初中毛入学率(初中在校生数占12至14岁人口的百分比)由53.5%提高到73.8%,初中教育普及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是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已有8个省(市)的初中毛入学率高于85%;10个省(区)为70%—85%;还有12个省(区)低于70%,其中6个省(区)低于60%。1994年,全国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3.8%,尽管比1985年提高36个百分点,但还有100万初中教师学历不合格。初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以中学理科仪器设备达标为例,全国还只有21.4%的学校达标。虽然初中新生毛入学率(当年招生与12岁人口之比)已经达到81.8%,但初中毕业生毛完成率(当年毕业生与15岁人口之比)还只有61.0%,差距为20.8个百分点,比1985年的18.4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初中教育普及的数量、质量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及其讨论

按照国家教委有关规划,2000年我国初中在校生将达到5500万人。届时初中适龄人口数为6932.0万人,经测算,初中毛入学率为79.5%。1994年至2000年,初中在校生数将增加1120万人,增长25.6%,年均增加190万人,初中发展面临增容的巨大压力。

2000年初中在校生生源目前已经入小学,学生流分析模型表明,初中规模扩大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资源供给方面的困难,但如果同时不注意提高小学五年保留率和降低初中生辍学率,也可能影响初中规模发展。据测算,从1998年起,全国小学五年保留率必须提高到90%以上,小学毕业生升学率高于9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降低至3%以下,2000年初中在校生规模方可达到5500万。

2000年是我国初中适龄人口高峰期,比1994年净增1000万人左右,增长16.7%。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湖北、江西、福建、河南、河北、湖南、山西等11省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其中9省是“普九”的二片地区,这些地区普及初中的人口压力很大,增加了初中普及进展的困难。

表1 1994—2000年我国“普九”三片地区初中规模发展预测 单位:万人

注:①根据各省(区、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展情况,国家教委于1994年和1995年分别召开部分省(区、市)“普九”工作汇报会,“普九”一片地区为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二片地区为河北、山西、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陕西;其它省(区)为三片地区。

②2000年初中适龄人口以19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基数,运用人口模型测算,据调查,部分省(区)实际适龄人口大于人口普查数据,但限于调查的局限性,人口模型未进行这方面修正。

③2000年初中在校生根据各地区初中适龄人口以及初中规模发展模型进行预测。

按照2000年各地区初中在校生规模发展预测,“普九”一片地区的初中毛入学率普遍超过90%;二片地区由于初中适龄人口增长幅度较大,即使初中在校生增长28.3%,初中毛入学率仍难以超过80%,三片地区的初中毛入学率可能在1994年(56.6%)的水平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达到65%左右。“九五”期间,地区间初中普及水平差异将有所缩小。

根据我国“九五”期间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以及中央为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设立专款等多项条件,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九五”期间真正解决初中规模发展所需资金矛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首先从投资总量上分析,它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很大制约,而且初中规模发展及办学条件改善所需资金强度很大,要求改变教育投资的比例结构,保证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结构的发展重点。其次,我国确立了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虽然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使办学条件有所好转,但于由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十分严重,办学条件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部分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能适应初中规模扩大的需求,将成为全国实现义务教育普及目标的主要障碍。据测算,全国小学和初中发展对充实办学条件所需增加的资金总额中,贵州、甘肃、青海等10个省(区)可供资金比例与所需投资比例差值达一倍以上。

实现初中规模发展规划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补充到数量充足、学历合格的新教师。今后六年,全国初中需补充教师75.2万人(包括补充退休教师、调出教师和职员退休),平均每年需补充12.5万人左右。根据师范院校毕业生流向模型测算,1995年至2000年师范院校累计毕业生为127.20万人,但由于目前全国师范院校学生的26.6%为非师范专业学生,其毕业生绝大部分流到非教育部门就业。因此,以实际师范专业毕业生流向模型测算后发现,六年间可能补充至初中任教的新教师数为65.6万人,比同期初中师资需求数少9.56万人。此外,由于今后几年初中规模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初中师资存量和高师培养规模的不平衡状态,加剧了部分地区的师资供求矛盾。

综合上述分析,并采用农村分县统计数据的聚类分析及现场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义务教育政策措施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供给的地区不平衡矛盾,2000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人口覆盖比例可达81%至85%,否则,预计实现“普九”地区的人口覆盖比例只能达到76%左右,初中在校生总规模也难以达到原定的5500万人。

——按照近几年我国初中规模、普及进展水平的正常态势,假如没有超越常规的义务教育政策和措施手段,或者这些政策措施得不到落实,预计2000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地区为76%左右,即占全国人口40%的城镇地区和占全国人口36%的农村地区实现“普九”。

——在“普九”二片、三片省(区)的农村,其中占全国人口9%的覆盖地区目前已基本普及小学教育。这些地区有初中普及发展的要求,但由于初中教育资源短缺,“九五”期间完全依靠正常的教育投入难以适应初中规模扩大的需要,关键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否采用特殊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例如中央政府实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项目较大程度地满足这些地区初中教育资源的供给,则其中大部分可以普及初中,据此全国有可能在81%至85%的人口覆盖地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约占全国人口10.5%的农村(二片地区约占2.5%,三片地区约8%),目前小学教育普及的数量和质量水平都不高,“九五”期间将主要以按质量要求普及小学六年教育为目标,21世纪初期可能在部分地区普及初中。

——全国约4.5%的人口覆盖地区,主要是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半农半牧区以及深山区,目前小学教育普及的数量水平还很低,其中部分地区还面临着小学教育需求严重不足的矛盾,估计2000年只能达到普及小学四年教育的水平。

四、对策与建议

本世纪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主要困难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实施义务教育是全民族的重任,“分地区按不同时间进度确定推行义务教育步骤”是针对我国具体国情的一种策略措施,最终目的是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当前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差异很大,并有可能继续扩大的时候,中央政府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发挥财政性教育投资对义务教育发展的主渠道作用,不仅体现了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也是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及地区差异的最有效措施。建议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努力,一是中央政府努力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的要求,二是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切实保证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经费需求。

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深化改革,建立新的投资平衡机制可能会缓解这种矛盾,有利于义务教育普及发展。建议尽快完善农村地区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费附加要足额征收,专款专用;尽快建立生均成本核算体系,按教师和学生数量划拨经费;尽快建立和完善初中和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机制,把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不留缺口;除了认真落实“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央专款及配套资金以外,县、乡财政还应努力承担一部分农村教育校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资金投入。

建议“九五”期间师范院校严格控制招收非师范类学生的比例,尤其是在我国初中规模将有较大发展的今后15年,高师坚持为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初中合格师资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提高义务教育师资的工资待遇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善义务教育普及的质量水平。今后六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面临着教师需求增加和提高教师待遇(包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双重压力。在切实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资源的利用效率,可能是缓解这种压力的有效途径。建议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新型的教师聘用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

“九五”期间我国义务教育地区发展的宏观观对策是,在加快城镇和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教育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缩小普及水平的地区差异。由于义务教育发展环境的地区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普及重点和结构选择应该有所区别:

——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北京、上海、天津的重点是全面提高普及质量水平;一片地区的其它省应在加快初中教育普及数量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普及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小学教育按时完成率和初中完成率,改善学生学习成效;

——“普九”二片地区是全国实现义务教育普及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初中规模增长快、初中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义务教育普及的数量发展是这些地区的普及重点,在此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

——缩小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差异的关键是推进“普九”第三片地区的义务教育实施步骤。这些省(区)要在提高小学教育普及质量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初中教育。在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还很低的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或山区,重点是发展小学教育,建议这些地区可暂时降低小学办学条件标准,降低教师学历标准要求,少建或缓建标准化学校,积极开展适应当地需要的非正规教育,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让更多的适龄少年接受小学义务教育。在保证小学生读写算基础知识教育的前提下,增加适应当地生活环境的技能教育内容,提高小学教育针对性,促进当地小学义务教育普及发展。

标签:;  ;  ;  ;  ;  ;  

我国不同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进程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_小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