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_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_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院校论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效果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振兴离不开科技,培养和造就一批批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振兴农业提供智力支持,是摆在高等农业院校面前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研究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就必须立足于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特点,方能得出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一、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1.生源特点 据调查,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吉林农业大学在校生3 065人(1996年12月统计)中有2 190人来自县以下的农村,占学生总数的71.5%,其中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的特困生有440人,占学生总数的14.4%。

2.性格特点 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从校门走进校门,他们憨厚朴实,对农村的落后面貌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人由于学习生活艰苦,使他们专心攻读书本,无心顾及其它。还有一部分人因生活贫困而导致性格内向,有时感到书本知识与现实农业的差距,容易产生失落感。这就要求学校应该组织一些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结合的有效载体。

3.未来职业特点 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大都要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职业,大部分要回到农村。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农村的条件都比较艰苦,农业科研、生产水平都比较低。在被调查的977 名农业大学生中有10.5%的人考农大是为了“脱离农村”,有17.4%的人毕业后希望“改行”。这些都是摆在学校面前的现实问题。然而,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进入农村,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就是说,只要从事农业工作,就要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对此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农业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全面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农业人才

在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它对于全面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据我们调查,在829名农业大学生中有82.1 %的人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很有必要”,只有3.9%的人认为“必要性不大”, 这表明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认同。

1.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全面了解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但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也逐步显露出来。身居校园净土中的大学生对此深恶痛绝,并有一部分人认识得比较片面,以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载体,使大学生有充足的机会深入社会、深入工农、深入生产第一线,全面了解社会,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一过程,使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发生转变。在吉林农大被调查的1 000名大学生中有44.9 %的人感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社会了解得越深,就越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前进中的问题,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2.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市场经济需要“一专”与“多能”并举的人才,高校培养人才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这一要求。农业高等院校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方针来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说,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开展活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即“双向受益”。在这种“双向受益”的过程中,大学生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经受的检验也是全方位的。据我们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1 000 名农业大学生中,有48.9%的人认为“增强了实践能力”,有40%的人认为“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有43.4%的人认为“弥补了理论知识”,有36.9%的人认为“提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有23.8%的人认为“提高了演讲和写作能力”。难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有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的感悟,也使我们组织者看到了从“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的转变。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3.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农业院校大学生适应农村

教育学生“学农、爱农、务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跨世纪的合格农业人才,这是农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始终不渝地把握的一条主线。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的相对优越与未来职业的艰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艰苦条件做好思想准备,以尽快适应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就成为学校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立足实际,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农村的艰苦,农业技术落后的现实,在向他们挑战,农民的朴实和对知识的渴求,时刻在感染着他们,这种教育效果是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无法达到的。在1 000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农业大学生中,有61.9%的人认为“农业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到农村去”,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农业院校大学生适应农村。

(三)农业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完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确发挥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这种结合,是实践对理论的检验过程,也是使理论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农业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完善。

1.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大学生加深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完善。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农业院校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捷径。1990年吉林农大园艺系学生吴林等几名同学将一项葡萄保鲜技术传授给白山市江源县一葡萄专业农户,使该专业户单株葡萄增收100元,每亩增收近万元。 他们在推广此项技术同时,对相关技术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由此可见,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大学生对新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加深认识和熟练掌握的过程,同时也使大学生加深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在接受我们调查的1 000名农业大学生中有80.5%的人认为, 目前在我国“振兴农业首先靠科技”。在这种认识的驱动下,大学生们增强了振兴祖国农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更加自觉刻苦地学习各方面的理论知识。

2.大学生所学理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其理论知识的重要补充过程。

近年来,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及其运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已使大学生逐步认识到此项活动对于自身成才特别是对于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我国农村,科学技术还没有很好地普及,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而使农业尽快走上振兴之路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科技普及和提高农民劳动者素质。坦率地讲,目前农村和农民对于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认可的,其原因是大学生到农村后能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有学生本学科的,也有跨学科的。有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继续向书本请教或直接向老师请教。对于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其理论知识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如果没有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载体,许多问题是学生在校园里很难遇到或直接感受到的。因此,这种实践活动是对理论知识的补充过程,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的结果,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二、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育人效果的影响分析

我们在充分肯定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业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活动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育人效果的影响,使之不断地向前发展,并在学校整个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不能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统一起来,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人才培育的倾向

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都采取由学校的团委、学生工作部等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学校负责活动经费的形式来进行的。 学生对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也表示了高度认同。 在对1000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调查中,有68.2 %的人认为此项活动应该“有组织的进行”。但有部分组织者认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面向农村,为振兴农业做贡献,而衡量贡献大小的指标就应该是为地方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所以,在这些人看来,创造的经济效益越大,活动的意义也就越大,反之,则不然。要知道,大学生处于学习和深造的过程之中,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范围和力度是有限的。靠一群主要由大学生组成的兴农队伍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那是不实际的。如果抱着这种想法去组织活动,那只能使活动的路子越走越窄。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是要让大学生在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并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实践中的疑难问题也为他们带来思考,使他们看到自身的差距,进而明确奋斗目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容易导致学生妄自菲薄,失去信心,或对活动产生厌倦情绪,这与开展活动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都是不相符的。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农业人才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其整个育人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须把立足点放在育人上。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加速人才的培养,是活动的根本目的。当然,大学生靠智力扶贫,为振兴地方经济做贡献,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双向受益”,把活动的经济效益与人才效益统一起来,克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人才培育的倾向,这样,会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二)不能把培养学生“一专”与“多能”结合起来,存在只注重培养学生“多能”而忽视“一专”的倾向

面向市场经济,培育合格人才,是高校开展活动的宗旨。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一专多能、专博并济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去设计和实施。但从目前来看,在一些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着只注重培养学生“多能”而忽视“一专”的倾向。重视培养学生“多能”,这种作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作为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就是说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兼顾培养学生“多能”的同时,主要还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专”。一些农业院校不惜人力物力,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去搞文艺演出,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这种活动农民需要;组织小分队到农村去搞普法,这种活动农民也需要。在农民的诸多需求中,他们最渴求的还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大学生最需要提高的也是运用专业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尽可能多地体现出它的科技含量。与专业相关的活动组织得越多,就越有利于大学生“一专”能力的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体现得也就越充分。这样,活动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当然,组织其它方面的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多能”也是必要的。总之,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立足“一专”基础上的“多能”,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不能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统一起来,存在着重近期效益而忽视远期效益的倾向

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农村的有效载体已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活动本身的效益而言,有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注重近期效益可使活动轰轰烈烈,追求活动的远期效益就需要打好基础,扎扎实实。把二者结合起来,会使活动既可迅速发展,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院校存在着注重活动的近期效益而忽视远期效益的问题,这对于活动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认为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是组织者或学生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此项活动对于育人的重要意义;其二是组织者为了响应号召,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目标,对开展活动缺乏干事业的精神;其三是学校没有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无法保障活动的正常运转。这样的活动农民不欢迎,大学生也不愿意参加。如果问题不解决,那活动也只能是流于形式,甚至是昙花一现,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认为,要想把活动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功能作用,组织者和学生重视是前提,丰富活动内容、规划发展目标是关键,建立健全机制是保障。

三、搞好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我们通过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本状况的研究和分析,发现了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也对如何搞好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一)发挥功能作用 培育健全人格

重视实践,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古往今来的教育家看待实践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认为没有实践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因此,要培养青年学生健全的人格,还必须重视发挥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

1.个体社会化功能

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造就我国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地方。大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较快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做好从学习角色到工作角色的转换准备,加速实现个体社会化。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好心理准备、思想准备、业务准备和生活准备。社会实践活动对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作好思想准备;找到自己业务上的差距和不足,激发学习的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作好业务准备;提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从而为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准备;提高人际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适应今后的工作做一定的生活准备。准备工作越充分,毕业后就越能较快地适应社会环境,较快地打开工作局面,并承担起新的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因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这一个体“社会化”功能对每一个大学生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2.成才的催化功能

成才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热门话题,每一个大学生都渴望成才。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了许多知识,但并不等于自身价值就自动得到了增值,成了人才。实践已充分证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了升华,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在实践中,大学生的人才观、价值观、竞争观、时间观、效益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正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出成果,因而被誉为培养人才的“催化剂”。充分发挥这种催化功能,是活动组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理论的强化功能

任何理论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样来源于社会实践,是对社会实践的精辟概括、科学归纳和总结。理论知识也只有同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强化并真正发挥指导作用,造福于人类。知识只有溶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实践中才有价值;青年大学生也只有运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为人类造福,才能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实践对理论的强化功能,而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理论。

(二)建立健全机制 疏通育人渠道

1.健全管理机制

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是提高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组织保证。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提高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的认识,从端正教育思想入手,真正把社会实践活动视为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其次,学校应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系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做到既有学校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不能假期一到,每人开张介绍信,让学生拿着介绍信到处跑。再次,逐步建立起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条渠道同步运行的教学体系,使两条渠道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学校要做好合理安排,通盘考虑,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使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渠道。

2.优化环境机制

全社会共同重视、配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深化和完善的基础。培养成千上万的四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不光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目前,有些单位和部门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单位把学生单纯当作劳动力使用,不闻不问,使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因此,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更加显著,还必须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其实,对于社会来讲,如果每一个单位和部门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变额外负担为份内事业,变完成任务为创造条件,使这些活动能真正产生效益,最终受益的还是单位自身,因此,要讲究社会效益和长远的人才效益,共同为培养新一代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贡献力量。

3.完善导向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既要加强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社会实践活动保持正确的方向,又要建立起合理的考评制度,从政策上完善导向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首先,把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与教学实习、毕业设计同等看待,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另外,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应制定鼓励政策,要计算工作量,把它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对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评选先进挂起钩来。其次,学校可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为社会服务,开展智力创收。而对一些超出学生角色范围的活动则不宜提倡,尤其是对一些确实影响学生学业的纯经济性质的承包经营,应慎重处理。对学生结合专业学习而开展的科技开发、智力服务活动应当大力提倡。再次,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使社会实践得以深化和完善的思想保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自视清高,要尊重人民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要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实践活动中生活条件差、工作条件不理想等困难,深入实际,深入钻研,努力办实事、做贡献。

(三)丰富活动内容 强化育人效果

要想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就必须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并根据客观需求,活化活动形式。从目前来看,应着力做好以下四个结合。

1.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最终表现为各国青年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综合素质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要把提高青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既是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地要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2.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随着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大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实践、受教育、长才干,这种实践教育对于学生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不论是内容,还是效果都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既是一种补充,就应该强调结合、强调配合。实践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就应该符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并根据这种要求调整和充实其内容。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国情、省情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他们思想素质的提高。

3.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振兴地方经济结合起来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这是我们党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依靠科技,发展农业,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责无旁贷。几年来我们感到,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顺利发展,是因为它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农民的愿望。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学校育人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与振兴地方经济结合起来,为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做贡献。

4.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才的愿望结合起来

根据我们对1 000名农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立志献身农业或成为农业专家”的人占77.7%,可见,大学生成才的愿望之迫切。既然我们把社会实践活动的立足点放在育人上,那么就应该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才的愿望结合起来。如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即使是根据文件规定硬性地把他们组织起来去参加活动,那也很难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大学生不是低素质的农民,他们渴望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我,早日成才。因此,设计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结合大学生自立和成才的愿望,切不可一意孤行追求单方面的收益。

标签:;  ;  ;  ;  ;  ;  ;  

论农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_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