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邻里关系的重建论文_孙奥娜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邻里关系的重建论文_孙奥娜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 襄阳市 430070)

摘要:睦邻友好的邻里关系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提倡的一种美德。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和睦的邻里关系的构建,然而当下的邻里关系受到冲击。要改变邻里冷漠的现状,需要古为今用,汲取传统邻里关系中仁爱、相容礼让、帮扶弱者等因素重建和谐友爱的邻里关系,形成邻里守望的格局化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危机,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邻里关系;仁爱;相容礼让;帮扶弱者

邻里是由住处相邻的各个家庭的成员以地域关系为纽带以相互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结合而成的基本群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邻里关系已被现代社区多元化的新型邻里关系取代,邻里关系遭到来自各方的挑战,逐渐变得淡薄和冷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心态文明健康才能构建“美丽中国”。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而邻里互助是家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邻里和睦的因素,对于化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危机、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邻里关系的特点

(一)以“仁爱”为睦邻友好的核心。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老百姓靠天吃饭,对居住地域的依附性强,因此更加重视邻里之间的互助,古人邻里关系的构建上也体现了以“仁爱”为核心。孔子倡导“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即宣扬邻里相处要有仁爱之心;孟子有关邻里关系建设的主张则更具体,“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指出邻里之间要相互了解、互相帮助形成守望相助的和睦局面。

(二)以“相容礼让”为基本道德。邻里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摩擦矛盾。古人在处理纠纷时往往采用“礼让”的方式。关于“礼让”荀子有一番经典的表述,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一方面要承认每个人都有利己的私欲,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约束欲望,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古人将邻里关系的处理当成一种道德规范,评价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是邻里关系的好坏。

(三)以“帮扶弱者”为伦理义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如儒家的仁爱和民本思想主要的对象是弱势群体。《礼记·礼运》篇记述了孔子的“大同”理想:“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思想不仅局限于儒家。法家管仲的:“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 管子在描绘理想社会的特征时,明确提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社会保障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末清初,理学家朱用纯在《治家格言》中呼吁:“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将帮扶弱势邻里写进家书,作为对后人的道德规范。

二、传统邻里文化在激活现代邻里关系中的有效性

(一)发挥“仁爱”在社会治安防范和安定团结中的作用。传统的文化中大力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提倡邻里和睦、互帮互助促进邻里百姓之间的和谐相处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局面。而在现代邻里关系主要是一种陌生人的关系,由于居民工作、学习中很少有交集,加上对陌生人的猜忌防范心理比较重导致邻里之间的冷漠,这就给一些不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外邻里之间因为诸多原因发生纠纷无法及时解决时会影响社会的治安防范和安定团结。因此需要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仁爱”的力量,发扬古人在处理邻里关系时的道德优良传统,积极推动邻里之间开展沟通交往活动、消除陌生增加信任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重塑“相容礼让”的和谐风气。邻里居住较近难免会产生矛盾,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邻里之间往往因为物质利益的争夺如:因住房公用部位、搭建房屋、用水用电等诸种原因发生纠纷。在处理矛盾时居民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忽视邻里的感受,很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社区居委会在调解邻里纠纷及各方矛盾时,应本着积极、耐心的态度调解各方关系,更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相容礼让的深层次内涵,在本社区内进行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邻里之间换位思考,形成“相容礼让”的和谐风气。

(三)弘扬“互帮互助”传统,形成邻里守望的格局。古人常常把“帮扶弱者”作为自己的伦理义务,尤其在邻里关系中重视互帮互助的传统,形成邻里守望的格局。和谐的邻里关系帮助人们克服某些暂时的困难,促进和保证社会各方面的工作。要发挥政府、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居民等多方面的力量搭建“社区联动、邻里互助”的平台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形成友爱互助、相互谦让的邻里关系,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社区认同感。通过结对帮扶、互助服务、安装爱心门铃,代为照看高龄老人和孤寡空巢老人,接送小孩上学等,解决或减轻人们一些实际困难,给生活带来方便,增进邻里之间的友爱和信任,形成邻里守望的格局。

三、激活邻里互助美德的措施

(一)优化小区规范和建筑设计。现代的小区设计多以独立的楼栋形式为主,楼栋与楼栋有严格的界限,每栋楼都设有密码锁等安保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们生活的私密性,但是人们之间的互相交往受到限制。在小区的规划和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的建造一些公共设施,特别是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等为居民的联系提供空间场所,加强邻里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另外应该优化楼房建筑设计,加强空间的融合和贯穿,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屏障,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还可以在电梯旁、楼道旁设置舒适的座椅,让居民在可以利用等待电梯的闲暇时光聊天,从而消除邻里之间的陌生感。

(二)丰富社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可以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进而改善邻里关系建设和谐社区。首先,社区政府可以开发建设棋牌室、电子阅览室、读书室等丰富居民生活的平台,借助这些平台使居民加强交流、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素质。其次,社区居委会开展形式多样,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如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年龄、兴趣爱好、作息时间等组织不同形式的知识讲座和联欢晚会等。最后,为了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可以动员和鼓励居民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邻居中组建兴趣小组让居民在活动中感受到邻居的互助和关怀,为营造守望相助的邻里格局奠定基础。

(三)积极开展“邻里帮扶”活动。在现代社区中要重塑“邻里互助”的美德,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社区居委会应在充分了解本社区居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爱心助学、扶贫帮困的宣传动员,激发社区居民扶贫帮困热情,创造邻里守望相助的和谐局面。基层党政组织应积极倡导和推动社区民间互助组织如老年协会、社区残疾人协会的建立,通过资金、人才培养、定期帮扶等多种方式支持互助组织的发展。积极引导居民的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进一步加强这些组织自身的建设能力,使它们在“邻里帮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总之,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缩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邻里守望的格局受到冲击,冷漠的邻里关系威胁着社会安全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因此需要激活传统邻里关系中的合理因素,坚持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大力弘扬以“仁爱”为核心,以“相容礼让”为基本道德,以“扶助弱者”为伦理义务的传统邻里关系,促进“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莉,杜学元.浅析现代社会邻里关系淡化的原因及对策[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 [2][3]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朱用纯著,黄河导读.朱子家训导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孙奥娜(1992年—)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作者:孙奥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邻里关系的重建论文_孙奥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