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的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调整_国外宏观论文

世界贸易的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调整_国外宏观论文

世界贸易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贸易论文,战略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贸易的总量增长与发展

(一)贸易总量的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贸易迅速增长,蓬勃发展。1950—1960年间,世界货物贸易总值由563亿美元增加到1283亿美元,增长1.28倍, 货物贸易总量平均每年增长8%。进入60年代, 世界贸易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1970年世界货物总值增加到3138亿美元,同1960年相比较,增长1.45倍,货物贸易总量的年均增长率提高到8.5%。

1980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9880亿美元,同1970年相比较, 增长5.3倍,但是,在此期间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同60年代的年增长率相比较,减少了3.5个百分点。进入80 年代,虽然也出现过象1988年那样增长8.5%以及1989年增长7%的快速增长现象,但整个80年代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的年均增长率却已降低到4%。 之后,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的增长率进一步下降。90年代头4年, 世界贸易总量的年均增长率已低于4%,其中1991年为3%,1993年更是跌至2.5%。

1994年世界贸易重新出现增长的强劲势头,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于1995年4月4日发表的国际贸易报告称,1994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达到418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按货物贸易量计算增长9%,创1976年以来世界货物贸易增长的最高记录。 如果将世界服务贸易包括在内,1994年世界贸易总额达到5263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1.8%,预计1995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量仍可维持8 %以上的较高增长率水平。对各方面因素综合考察与分析表明,未来一个时期世界贸易将加速增长,并由此进入一个持续发展与繁荣的历史新时期。

(二)世界贸易加速增长、持续繁荣的动因

1.经济增长

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几年的不景气后,各主要工业化国家经济相继走出衰退而开始趋于全面的复苏;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增长进一步提高;曾一度连年大幅度滑坡的东欧及前苏联经济,其下滑现象从1993年起也已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降幅明显缩小。由于各国经济增长状况普遍好转,199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 4 %, 比1993年增加2.3个百分点。根据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的预测,1994— 2005年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可望保持在3.5%以上甚至超过4%的较好水平。经济与贸易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在当代经济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增长,将直接产生强劲的进口需求和不断增强的出口能力,从而成为世界贸易加速增长,持续繁荣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2.贸易增长与生产相关的程度

由于生产的国际分工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程度即世界生产每增长1 %所引起的贸易增长率是不断提高的。1960—196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 1%,世界贸易总量增加1.42%;1970—1979年间,世界贸易增长与生产增长的相关性有所下降,生产每增长1%,贸易总量增长1.25%;但发展到1990—1994年间, 世界生产每增长1%,贸易总量增长2%,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贸易增长越来越快于生产的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与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就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同样的经济增长率所带来的贸易量越来越大。

3.国际贸易制度

国际贸易制度的合理与否及其规范化程度是世界贸易能否顺利发展和有效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鸟拉圭回合的圆满结束使国际贸易制度朝着合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根据鸟拉圭回合所达成的最后协议确定:(1)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原有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从法律上讲,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机构,同关贸总协定相比较,它对其成员国拥有更为严格的约束力,更有利于多边贸易协定的实施和贸易争端的有效解决;能够更好地保证贸易自由化的顺利推进(2)进一步降低关税壁垒,使全球关税由目前的5%左右降低到3%, 同时努力清除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阻碍贸易发展的非关税壁垒。(3)扩大关贸总协定的适用范围, 将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原则之外的农产品贸易、纺织品贸易等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问题纳入关贸总协定的管理范围,促使其朝着规范化、自由化方向发展。(4)强化和密切关贸总协定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法律上和体制上的联系,更加充分地发挥它们作为世界经济三大支柱的作用,并使全球经济与贸易决策更加协调一致,所有这些都将对世界贸易的迅速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区域一体化或地区集团化趋势空前加强。继1993年1月1日欧共体成立欧洲统一大市场之后,1994年1月1日“欧洲经济区条约”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合作也蓬勃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经济共同体”或“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的区域一体化或地区集团化虽然具有排斥区域外贸易,以致妨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面,但在现阶段,它与国际贸易自由化互为补充和相互促进,正日益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发展包括区内、外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5.经济改革与调整

自70年代末80年初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趋于盛行,愈演愈烈,但是,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还是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使其不合理的国内经济体制及其对外贸易得到迅速的改造;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使世界贸易的环境条件趋于完善。这些都为世界贸易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6.国际政治形势

国际政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变化是战后以来长期存在的冷战局面宣告结束。它对贸易增长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既深远、又广泛,是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又一个有利因素。

二、世界贸易发展的地区分布和流向

(一)亚洲对外贸易的崛起

进入近代直到本世纪60年代之前,世界贸易增长主要来自西欧和北美两个地区。1960年, 亚洲在世界货物出口贸易额中的所占份额仅为12.3%,而北美则占20.2%,西欧为40.4%。之后,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所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地位日趋重要。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亚洲正日益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源泉

近十几年来,亚洲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势头不减。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年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水平。1989~1993年间,亚洲地区正值战后世界经济的第五次严重衰退。在此期间,各年的出、进口增长率除个别年份外,依然是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和其他各地区的增长率水平,成为世界贸易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一个地区。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与持续发展,亚洲在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所占份额,到1980年已分别提高到20.1%、25.3%。到1994年,亚洲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所占份额进一步增加到24.4%和27.4%。1985—1993年间,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货物出口总额由2058亿美元上升到7730亿美元,增长2.74倍;同期世界货物出、进口总额分别由19330 亿美元和20430亿美元提高到36870亿美元和37960亿美元, 而在世界货物出口与进口增长中分别有32.3%和31.6%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增长。据估计,到2005年前后,世界贸易增长的50%以上将来自东亚地区的贸易增长。

2.跨入世界大国行列的亚洲国家或地区不断涌现

在50、60年代期间,在世界前25位货物出口国(或地区)中,亚洲国家只有一个,即日本。1955年日本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八位,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2.4%。1973年,香港成为世界前25 位货物出口国(或地区)中的最后一位,其货物出口额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1%。 与此同时,日本货物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7.1%, 成为世界第三大货物出口国。1979年,台湾取代香港获取世界第25位出口大国(或地区)的地位。到1989年,亚洲在世界前25个货物出口国家(或地区)中已占有6个(日本、香港、台湾、韩国、中国、新加坡);1994 年进一步增加到9个(新增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其中日本依然位居世界第三;香港居第八;中国、新加坡、韩国、台湾分别居世界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位。从进口方面看,1979年,亚洲有6 个国家(或地区)位居世界前25大货物进口国家(或地区)它们是日本、香港、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1989年增加到7个(新增泰国), 1994年达到9个(新增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3.亚洲已成为世界瞩目的贸易发展地区

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和地区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从西欧方面看,1990~1993年间,在货物进口总额中,从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比重由5%增加到8.7%;在货物出口总额中,向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比重由4.4%上升到9.5%;从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情况看,1990~1993年间,西欧同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479亿美元增加到2910亿美元,增长9.68%,占西欧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4.6%提高到9.1%。在北美的货物贸易总额中,对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由1990年的1700亿美增加到1993年的2639亿美元,增长55.2%,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5.6%上升为20.6%;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同样成为北美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逐渐取代西欧。

(二)发展中的区域内贸易

世界贸易地区分布与流向变化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区域内贸易的迅速扩张和日趋活跃。一些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地区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外贸易的增长与发展。从80年代中期以来的变化情况看,在世界各大区域中,除北美、东欧和独联体及中东等少数地区的区域内贸易比重有所降低或变化不大之外,其他地区的区域内贸易比重均呈上升态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亚洲,其次是西欧。1986—1991年间,西欧向其区内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由68.4%上升到72.4%,增加了4个百分点: 亚洲向其区内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7%上升到46.7%,增加了9.7个百分点。从未来发展的前景看, 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区内贸易还将加强,区内贸易所占份额继续上升,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在未来发展中,亚洲内部贸易的增长将会更快。主要原因一是亚太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区内贸易将朝着自由化方向大步迈进;另一方面是亚洲具有扩展内部贸易极为优越的条件和丰富的潜力。据有关专家估计,到下世纪初,亚洲区域内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将达到70%,与目前西欧地区的区内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比重水平持平。

三、变化中的世界贸易结构及贸易方式

(一)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服务贸易是随着世界经济与货物贸易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一个新的贸易领域。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除个别年份外,一般均远远快于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1980—1987年间,世界货物贸易平均每年增长2.5%,世界服务贸易平均每年增长5%。之后,世界服务贸易更是加速增长。1988—1992年间,世界服务贸易额的年增长率高于或接近10%,其中1990年达到17%,1988、1992年分别为12%。 1993、1994年世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有所下降,1993年为2%,1994 年为6%,低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增长速度。8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及其在包括服务贸易在内的整个世界贸易中的所占比重一直不大,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仅为640亿美元,到1988年, 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上升为625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货物贸易总额的21.7%。1990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为81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23.9%,1992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达到10000亿美元。1994 年进一步增加到108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贸易总额的25.8%。从1988年到1994年, 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共计增长72.8%,而同期的世界货物贸易总额仅增长45.5%。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增长速度比世界货物贸易增长速度高60%。从服务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总额所占比重看,1988年为17.9%,1994年为20.5%,增加2.6个百分点。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统计标准的缺乏和跨国公司内部服务贸易难以统计等原因,有关世界服务贸易的现有统计数字,事实上要远远低于其实际数。因此,实际的世界服务贸易额在整个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所占比重肯定要远远高于其按现有统计数字所推算出来的比重。据有人估计,目前服务贸易占整个世界贸易的比重已达到1/3 以上。

(二)制成品贸易增长显著

自60年代以来,在世界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农、矿产品贸易以及世界货物贸易总计的增长速度。因此,制成品贸易在整个世界货物贸易中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1960年,世界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51%,1970年上升为62%,1987年升到69.6%;到1993年制成品的所占份额提高到75%,达到战后以来的最高点。与此相对应,1993年矿产品贸易的所占份额则降低到12%这一历史最低水平。

迄今为止,世界工业制成品贸易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工业制成品市场中的所占份额一直不大,但出口的增长速度却极为迅速。反映在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其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其全部出口商品中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1960年,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仅占其全部出口的7%, 1980年这一比重达到20%,1985年提高到30%1990年达到52.2%,1992年进一步增至54.5%,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正迅速成为国际工业制成品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竞争能力正迅速增强。

(三)跨国公司在世界贸易中作用增强

进入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拥有跨国公司3.7万家,在世界各地设有20多万家海外子公司。自80年代起, 跨公司提供了世界产出的40%,控制着50—60%的世界贸易量,近90%的专利和60—70%的国际技术贸易。1992年,世界跨国公司在外国的生产及销售额已高达5.5万亿美元,高于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目前在一个国家内,外国子公司的销售额一般都要超过外国对这个国家的出口。根据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提供的数据,美国公司在外国经营的业务,年销售额已高达1万亿美元以上,为美国出口总额的4倍。另据美国《当代经济概览》的统计分析表明,1991年美国非银行跨国公司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商品输出额为1152亿美元,占该年美国出口总值的27%;从海外分支机构的输入额为102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1%,同年,外国非银行跨国公司对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商品出口占美国进口总值的37%,而外国在美国分支机构对其母公司的商品出口占美国出口总值的23%。上述两项数字合计表明美国出口总值的50%和进口总值的58%来自美国本国和国外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四、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调整

(一)战略调整的国内基础

1.对外贸易

近十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实绩卓著。1980~199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381.4亿美元增加到2367亿美元, 其中出口由181.2亿美元增加到1210亿美元,分别增长5.21和5.68倍, 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原来的0.9%上升到2.9%。1978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居34位,现在已跃居世界第11大贸易国家的位置。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滞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1994年,中国进出口货物总额仅相当于美国的19.7%,德国的29.6%,日本的35.2%,法国的50.8%,英国的54.8%,甚至比比利时、卢森堡这样的小国还低7.8%。另一方面, 虽然按市场价格计算中国目前货物进出口总额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左右,对外开放程度似乎已经不低,但是,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则依然属不很开放的国家。这就表明,进一步拓展、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贸易既有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中国对外贸易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产业发展

一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战略的有效调整必须以国内产业发展及其结构状态为其基础或前提,二者互为条件和因果。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虽然目前的经济与产业从整体上看依然落后,但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建设还是有了相当的基础,具增长前景看好。1994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达到4.38亿元人民币,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的高经济增长率。预计一直到本世纪末下个世纪初,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将不会低于10%。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国民生产体系。三大产业中各自都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拥有其技术较为先进、产品竞争力较强、应变能力较高的优势行业部门,可作为其经济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及其结构调整以及发展出口贸易的“带头兵”。

3.国内市场

中国12亿人口,目前消费水平不高,但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市场容量及其增长潜力在世界上将会是独一无二。1994年中国国内市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合计达到3.9 万亿人民币,全国全年人均消费(含生产资料销售额)3270余元。按照现有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销售总额将达到7.8 亿元人民币(1994年不变价)。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繁荣国内市场,按照与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相同的速度增加进口,那么到2000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2300亿美元。由此,既提出了调整对外贸易战略的课题或任务,同时又为这种调整的顺利展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契机。

4.社会政治环境

首先是作为中国基本国策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外贸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其次是中国国内社会安定,民主与法制建设趋于健全,各项政策走向完善;第三是财政、金融、物价运行平稳或较为平稳,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事业等等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为更大规模地拓展对外贸易并进行对外贸易战略的相应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战略调整的政策取向

考虑到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这一大的背景或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国内的某些具体情况,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调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目标市场多元化、均衡化

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地区流向和进口货物的区域来源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洲联盟和港、台韩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我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在全国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所占比重高达78%以上。其中对日贸易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20.2%,对香港贸易的这一比重为17.7%,对美贸易占15%,对欧贸易的比重为13.3%。如此集中的贸易流向必然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有效增加与拓展。这一方面是因为目标市场的供求能力在一定时间上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的产品涌入(出口)同一国家或来源(进口)同一国家极易形成贸易上的争端或纠纷。因此,必须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现有地区分布与流向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巩固传统市场、稳定现有贸易伙伴关系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地区市场,大力推进和实现进出口目标市场的多元化、均衡化。具体就是:稳定发展对北美、西欧的贸易关系;突出同东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和西欧各国的贸易发展;积极开拓同非洲、拉美地区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开放和发展服务贸易

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我国的服务贸易更是落后,1993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09亿美元,居世界第26位,进口116亿美元,居世界第21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1%, 同该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所占份额相比较低1.5个百分点; 仅相当于该年全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1.5%不到,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平均的这一比重水平,也严重落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达到的比重水平。我国有发展服务进出口贸易的丰富潜力和比较优势,应通过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积极发展技术进出口、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旅游等对外经贸项目,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以争取我国对外贸易有一个更大规模更加迅速的发展。

3.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近十几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问题依然不少。就出口而言,目前仍以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1994年我国全部出口商品中,加工层次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仅占26.4%,而服装和纺纱织物、玩具、鞋类、旅行用品及箱包、塑料制品等五类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比重就高达40%以上,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有形态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同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水平应当说是基本相吻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完全合理和不可调整的。以现有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一是创汇能力低、经济效益差;二是国际市场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增长有较大的限制,容量有限,属于低收入弹性类产品;三是不少产品属于所谓的“敏感性”商品,受进口国政策影响大,不易增加和扩大出口的数量。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基本方向是应该努力实现出口商品由粗加工、低附加值制成品为主向精加工、高附加值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在优先发展潜在优势显著的机电产品出口和继续增加比较优势突出的轻纺产品出口的同时,更快地发展和增加某些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并进一步扩大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规模。

4.继续改善和改进贸易方式结构

坚持多种贸易方式的有机结合及其有效利用,改变贸易方式过于单一的不合理现象,是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又一重要方面和有效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目前对外贸易,在多种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出口和来料、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一直很大,1994年为9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为50.9%,加工贸易占47.1%,其他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仅为1%。在一般贸易出口中, 又以本国企业的间接出口即生产企业依赖于国内代理商或中间商向出口目标市场媒介为主,本国企业直接出口所占比例不大。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至今仍然停留在一个低层次水平上。就企业直接出口而言,又可以分为境内本国企业的直接出口、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和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我国近十几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迅速,截止1994年底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已发展到20.6万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总值达876.5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37%, 其中出口347.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8.7%。

引进外资,兴办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是扩大对外贸易总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出口的实际创汇能力较之一般贸易出口又要低许多。因此,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的调整必须在提高创汇能力和有助于发展国内经济及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之间保持平衡。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在继续发展一般贸易出口、不断增强出口的创汇能力,从而保障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其他的贸易方式,包括继续增加外资的引进量,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的进一步增加与发展。而在一般贸易出口中,则应该进一步增加和扩大企业直接出口的所占比重,充分调动生产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

标签:;  ;  ;  ;  ;  ;  ;  ;  ;  

世界贸易的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调整_国外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