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脑膜瘤应用CT与MRI诊断临床价值论文_彭光亮,罗雷

彭光亮 罗雷

解放军第181医院158临床部放射科 广西柳州 545006

【摘 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CT灌注成像与MRI增强扫描用于临床诊断及分型价值。方法 经本次经病理确诊为脑膜瘤的60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分别采用MRI增强扫描及CT灌注成像进行检查,对2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同时比较2组间对脑膜瘤分型及血流情况。结果 经检查发现,CT灌注成像临床诊断分型符合率为90.0%(54/60)与MRI增强扫描检查比较95.0%(57/60)比较(x2=1.74,P>0.05)。采用CT灌注成像检查脑膜瘤,其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明通透性(PS)与对其对侧脑组织比较(P<0.05)。结论 临床采用MRI增强扫描检查脑膜瘤及分型与CT灌注成像检查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且效果相当。对于CT灌注成像来说,其可较好地获取到患者脑膜瘤血供信息,从而为临床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关键词】脑膜瘤;CT灌注成像;MRI增强扫描

临床上,脑膜瘤是人体颅内一种常见性肿瘤疾病,这种疾病临床发病率大约占颅内肿瘤的19.0%,且发病年龄大多>45岁,极易发生于女性人群中[1]。由于这种疾病发病较为缓慢,且病程长,因此临床初步诊断时一般需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全身等检查,同时还需结合CT及MRI等了解患者肿瘤位置及大小等[2]。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为临床提供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及分型等信息,从而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最终可保障手术成功。但是目前对CT灌注成像与MRI增强扫描检查临床应用价值尚存争议,因此本次为探讨2者对脑膜瘤临床诊断价值,特选择本院所收治的脑膜瘤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本次经病理确诊为脑膜瘤的60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均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36~70岁,平均为(44.5±2.5)岁;临床表现:视野缩小和眼球突出、眼球移位或不能随意移动、视力障碍。肿瘤直径2.6~7.5cm,平均为(4.7±0.7)cm。本次研究患者临床各项资料均完整。

1.2方法

分别采用MRI增强扫描及CT灌注成像进行检查,如下:

MRI增强检查:仪器:XGYMR/I 1.5T超导磁共振;患者处仰卧位,采用八通道正交头线圈。对本次研究患者均行常规平扫和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矢状位:T1W1和T2W1。层厚:5.0 mm,层间距:1.0mm;视野:24 cm×24 cm;矩阵:256 cm×256 cm。增强扫描时所使用对比剂:Gd-DTPA周静脉注射。

CT灌注成像:仪器:NeuSOFT4 CT扫描仪;CT 扫描机:层厚5~10 mm、螺距:10 mm;管电压140 kV,管电流350 MAS;患者处平卧位,以毗耳线为基线,然后进行轴面平扫,根据扫描结果来选择肿瘤最大层面行灌注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50ml,速度:5ml/s。待延迟6s后以0.725s/层的速度进行扫描40s,之后需每10s进行1次扫描,整个扫描过程需控制在120~140s。

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获取病变组织送医院病理科检查诊断。

1.3观察指标

对2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同时比较2组间对脑膜瘤分型及血流情况。CT灌注扫描图像传入到工作站综合分析脑膜瘤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情况

经病理证实,其中上皮型22例,占36.7%;纤维型15例,占25.0%;血管型11例,占18.3%;沙砾型7例,11.7%;过渡型5例,占8.3%。经检查发现,CT灌注成像临床诊断分型符合率为90.0%(54/60)与MRI增强扫描检查比较95.0%(57/60)比较(x2=1.74,P>0.05);见表1。脑膜瘤患者MRI增强扫描:平扫时显示边缘光整、内部钙化和纤维分隔及血管等信号不均匀。TIWI上的信号则与其相邻脑组织的脑皮质较为相似,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上则表现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然增强扫描时,患者脑膜瘤存在显著或均匀增强情况。CT灌注成像检查时,CT平扫显示为边界清楚肿块,主要以患者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贴近,且表现为高密度或略高密度肿块。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也在单层CT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技术具有无创和操作简单及快捷等优点[3]。临床采用CT对脑膜瘤患者进行检测,其可明显地将患者肿瘤血管与相关钙化情况显示,并可清楚地区分出静脉窦与肿瘤。CT检测还可检测患者血流值变化,同时也是诊断脑膜瘤的重要参考依据,采用CT检测对患者脑水肿和颅内出血较为敏感[4]。

MRI是目前开始逐渐应用的一项新诊断技术,其可更好地显示患者活体器官和组织代谢及相关变化,同时其还可较好地将患者肿瘤与中央沟静脉的关系等显示出,但其临床诊断费用较高。

临床采用CT扫描可对患者脑膜瘤做出定性诊断,同时其可较好地将脑膜瘤与其邻近骨性结构关节显示出,并为临床手术提供较好的眶骨及鞍旁解剖结构;同时还可将患者肿瘤内钙化与脑膜瘤所合并的骨增生显示出。CT灌注成像检查可更直接地反映出患者病变组织内血液循环规律,有利于临床计算患者组织血液灌注量,并可描绘出灌注曲线,为临床了解和掌握脑膜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功能变化情况。采用MRI增强扫描检查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因患者眼眶内脑膜瘤与颅内脑膜瘤存在较为相似的MRI信号,且大多数肿瘤在TIWI上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因此极易鉴别。经检查发现,CT灌注成像临床诊断分型符合率为90.0%(54/60)与MRI增强扫描检查比较95.0%(57/60)比较(x2=1.74,P>0.05)。综上所述,临床采用MRI增强扫描检查与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临床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同时采用CT灌注成像可为临床提高较为丰富的血供信息,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以为临床脑膜瘤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勇,陈正君,罗丽,等.CT与MRI在小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1):33-35.

[2]孟庆梅,张洪业.非典型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4):66-68.

[3]叶红,黄朝南,朱辉严,等.CT及MRI对非典型脑膜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1):24-25+45.

[4]任峰,高岭,姚凤明,等.CT联合MRI对钙化性脑膜瘤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价[J].健康研究,2014,34(3):259-260+263.

作者简介:

彭光亮(1977.12-),男,汉族,江西抚州人,大学本科,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临床症状对影像诊断的影响。

论文作者:彭光亮,罗雷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

标签:;  ;  ;  ;  ;  ;  ;  ;  

观察脑膜瘤应用CT与MRI诊断临床价值论文_彭光亮,罗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