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预测:中国青年消费的八大趋势_个人计划论文

五年预测:中国青年消费的八大趋势_个人计划论文

五年预测:中国青年消费八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中国青年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相当突出地把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增加服务性消费,以及改善消费环境,列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发展目标之中。青年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而且往往领消费新潮之先。因而,在“十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过程中,关注并预测青年消费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预测,则对某一不确定的或未知的事件作出判断,提出关于这一事件可能发生和如何发生的设想或预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的就是预测研究的必要。

1979年至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青年中先后出现过4次消费热潮。随着“十五计划”的逐步实施,可以预见,2001年至2005年的未来五年,消费领域将要兴起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5次热潮。这一消费热潮,是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已经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条件下到来的,又是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势必具有新的特征。按照经济学理论,人们的消费可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如果说80年代的两次消费热潮基本上属于“生存型”消费,90年代的两次消费热潮已经进入“生存—享受型”消费,那么,到了21世纪的头五年,青年的消费热潮将有可能出现“享受—发展型”消费。2001年至2005年,由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民经济将以平均7%的增幅持续上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将达5%左右,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将跌至40%以下,人民生活将迈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在此社会条件下,青年的消费将不再只是为了生存,追求生活享受和自身发展的消费必将大幅度上扬,并由此发生青年消费需求一系列新的变化。笔者预测,下列八大变化趋势将尤为显著。

趋势一:住行消费排位前移

衣、食、住、行,是物质消费的四大领域。在生存型的消费中当以食为先,其次才是衣、行、住。到80年代末,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饮食部分仍达55.2%,恩格尔系数一直在55%以上。进入90年代,衣食住行的消费比重开始变化,恩格尔系数从1990年的54.2%降至1999年的41.9%。与此相应的是,消费档次逐渐提高,住、行消费日益显露头角。未来五年,恩格尔系数将降至40%以下,消费档次必将进一步提高,大件购买将从如今的“千元级”向“万元级”、“十万元级”,甚至“数十万元级”过渡。在家用电器的家庭拥有量已趋饱和的情况下,“十万元级”和“数十万元级”消费品的典型代表,将是住宅和轿车。“住求有私房,行求有私车”,青年中的这种消费需求必将与日俱增。可以预料,买房和买车,将成为未来五年乃至以后一个时期青年消费支出的大项。

处于结婚成家时期的青年人,对住宅的需求远高于成老年人,特别是城市青年。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中心的调查统计,1998年,城市居民拥有自己住宅的户数还只占总户数的33%。由于政府积极推行公房分配制度改革、住宅建设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房地产业的规范发展,到2000年城市居民拥有自己住宅的户数已占到59%。建设部的统计,“九五计划”期间,城镇平均每年建成住宅4.59亿平方米,是“八五计划”期间年均竣工面积的1.62倍;而“十五计划”期间,住宅竣工总面积将达57亿平方米,其中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为27亿平方米。这必将更大地刺激青年的购房欲望。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的调查显示,有22%的城市居民近期有购房计划,其中的50%将在三年内购置。

青年住房需求今后的另一个动向是,希望住得宽敞,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于“不论多小,有房就好”。目前城市居民包括青年,大多数家庭居住空间狭小:40平方米以下者占34%,41~50平方米者占21%,50~60平方米者占20%,61~80平方米者占17%,80平方米以上者占8%。而预期购房的青年,对面积多选70平方米以上,选70~150平方米者占预期购房者的60%。对于房价,以选择中、低价位者居多,每平方米1000~3000元的住房最受青年欢迎,选此价位的人占预期购房者的52%。

未来几年,多数青年人的经济基础,也许还不允许他们在购房上追求豪华,尚难承受那些高价位、高物业管理的高级住宅。但他们对房子的地理位置、社区环境,以及室内装修却比较挑剔,他们的家居观念正向舒适、文明的方向转变。这将带动空调、彩电、冰箱、音响等家用电器新一轮的产品换代。还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改造,使热水器、微波炉、不粘锅和不锈钢制品成为必备。如今不少青年人说:“居家期望就是追求一份舒适,一份方便,一份享受。”

个人购车,这一在80年代青年人还不敢问津的价高、值大的消费项目,到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青年人对私车逐渐滋生起购买欲。1994年4月国务院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首次宣布鼓励私人购车,更刺激了居民尤其是青年人购车欲望的高涨。在90年代,中国拥有个人汽车的比率逐年递增,1999年达23%,与10年前相比,个人汽车保有量由82万辆增加至534万辆。私人轿车的购买者,主要集中于以青年人为主的私营企业主、外企雇员、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和留学归国人员。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其他界别的青年人还是想的多、买的少,私车消费还没有真正“火”起来。究其原因,青年人的不满有三:一是价格居高不下,一般都在10万元以上;二是价外收费多而乱,买车难、养车更难;三是限制轿车消费的措施五花八门,购车手续繁杂。

2001年3月公布的“十五计划”,已将“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列为发展目标。国家计委在规划“十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中,首次将促进汽车消费摆在所有消费的第一位,提出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消费政策,坚决取消对购买轿车的一切不合理收费,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措施。可以预见,这些政策和措施,必将激起青年购买私车的新热。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00年在20个城市的入户调查,无车家庭占80%,令人惊异的是无车而有驾驶执照者竟达30.6%,其中不少都在筹措资金,跃跃待购。有32.1%的家庭5年内“有购买家用轿车的打算”。消费者购买家用轿车的主要注意点,前五位分别为:价格(67.7%)、售后服务(59.3%)、耗油量低(46.1%)、品牌(39.3%)、维护费用低(19%)。由此推测,未来五年中,青年的消费领域将出现一个购车热潮,并将在2006~2010年的下一个五年达到高峰。

趋势二:教育消费异军突起

长期以来,教育在我国一直被视为一项社会福利,青年人求学是不用交学费的,大学生的生活费国家还有补助。到90年代,这样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在教育体制改革中,1991年高等院校开始招收自费生,1994年全国37所高等院校首批对新入校学生实行收费制,1997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收费并轨。从此,我国国民教育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外,均由无偿走向有偿,教育进入市场,教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领域。

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要花费需多少钱?如果加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各项费用,北京、上海、广州的平均标准约需10万元人民币,其他城市略低,如郑州约7万元,济南约6万元。尽管求学费用如此之高,但青年人的求学热情并未因此而消减。相反,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新科技的挑战,青年中的求知热是逐年上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8年进行的城市青年调查显示,青年人的学历期望普遍攀高,希望拥有大专学历者占22.1%,希望拥有本科学历者占32.8%,希望拥有硕士、博士、博士后学历者分别为20.9%、8.8%和7.9%。教育部已在采取措施,“十五”期间全国高校将继续扩大招生数额,计划到2005年,使高校在校生人数由2000年的204万名,增加到400多万名,并力争达到每年增加100万名。教育部2000年向媒介宣布,入大学将取消年龄界限,职业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大学。上海等地已经进行专科生经考试插入本科就读的试点。综合上述信息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青年上大学的人数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将相当可观。

在我国“勤工俭学”还难于普及的情况下,青年的教育消费还主要靠家长支持,而家长对子女的求学费用普遍视为智力投资,不断在加大投入。上海零点市场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子女教育与养成支出是城市居民各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占家庭收入的五分之一和消费支出的三分一,预期今后几年将持稳定上升的态势。居民家庭的储蓄意向,不少都是出于“为孩子受教育作准备”的考虑,调查发现持此考虑的家庭,北京、上海均为47%,武汉为54%。

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学习观念的变化,使广大青年日益认识到“未来社会,学习不只是工作前的准备,而是与工作同时进行;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而将伴随人的终身”。在职青年中继续学习的“充电”热潮逐渐兴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8年的调查显示,城市青年中认为参加工作后,应继续学习的人数达91.9%。《北京晚报》1999年的调查发现,北京市有65%的受访者已经或正在接受各种类型的业余教育。格外引人瞩目是用于继续学习的费用,大多数是自掏腰包,其中个人自负者占49%,个人与单位共负者占33%,全部由单位负担者只有18%。据北京市的推算,1999年继续教育的费用支出,人均约800余元,全市1年约达10亿元。这些调查表明,未来五年继续教育有望形成一个不亚于国民教育的巨大市场。

展望未来的教育市场,还不能不看到一个新型教育方式——网络教育的出现。中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但前景看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1年初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00年底中国的上网用户达2250万人,比上一年的增幅为25.3%,其中以20~30岁的用户居多,24岁以下的用户占总数的56%。自1997年以来,网民人数逐年剧增,带起了网络教育,并出现了3种形式:一是国内著名大、中学校开通的网校;二是以开发教育软件著称的企业开办的网校;三是在网络经济大潮中诞生的纯粹的网校。尽管网络教育在目前尚未红火,但头角已经显露: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有7.5%的青年参加过网上教育;网上大学也开始出现,许多著名大学已开始这种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目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传输网和中高速地区网已经开通多条线路,建立了35个节点,通达全国70多个城市,连接了全国70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这意味着,网络教育在未来五至十年将逐渐兴起,并可能成为“继续教育”的主流方式,青年人也将以此作为新的智力投资领域,并甘愿付出不菲的费用。

趋势三:软性消费比值上升

人们的消费包括青年人的消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方面:一为硬性消费,即用于吃、穿、用等实物的消费;一为软性消费,即用于文化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精神文化的消费。生存型消费的主要标志,是硬性消费比重居高不下,恩格尔系数达50%以上。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消费水平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其主要标志,是硬性消费比值下降,软性消费比值上升,恩格尔系数降至90年代末的41.9%。据《人民政协报》2000年底的报道,我国人均消费支出,90年代末比十年前增加34.1倍,其中硬性消费和软性消费的比值由3:1变为1:2.1。预计未来五年,在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时,软性消费的比值必将持续攀升,消费结构必将更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软性消费方面,青年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这在90年代已经开始显现。进入新世纪,青年的这种需求必将愈加强烈,并将在文化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领域,显现出新的发展势头。

文化教育领域的消费趋势,除已作评述的教育消费异军突起,还有用于购置书籍报刊的教育费用将逐年增多,观看艺术类展览将成为一种时尚。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宣传部1999年的联合调查,青少年对参观艺术展的平均需求度为83.6%,排列在前三位的是:美术展览(87.4%)、工艺品展览(87.1%)和摄影展览(86.5%)。

休闲度假消费最引人注意的趋势,青年人将是越来越不满足于看电视、进影剧院这样一些静止的休闲方式,而是喜欢新颖、出奇、刺激和有品位的活动:进迪厅、玩游戏机,打台球和保龄球,将更为普及;蹦极、攀岩、速降、滑翔、飘流、潜水、探险、探幽这类玩刺激的活动,今后会吸引众多的青年人;听音乐、进茶坊、泡吧、泡沙龙,一边欣赏着典雅的音乐或美术作品,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低声细语或高谈阔论,将在青年人尤其是“白领”青年中流行。

旅游观光这种软性消费,在我国青年中兴起的时间不久,90年代才开始流行,但发展的势头超过任何其他休闲度假活动。2000年仅国庆长假的7天,国内旅游人数就高达4000万,旅游花费约14亿元。难怪人们在感慨:21世纪的旅游热已经到来。青年是旅游者队伍中的主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宣传部1999年关于青年文化生活的联合调查表明,青年对旅游的平均需求度为90.6%,他们想去而未去的景点类型(人数比例)为:沿海开放城市(62.2%)、自然保护区(66.0%)、海滨(67.6%)、渡假村(67.7%)、沿边地区(72.0%)、国外旅游地(84.5%)。未来五年,青年的旅游有两个趋势会更加凸显:一是首选自然风光;二是游出文化品味。

软性消费的另一新兴领域是体育健身消费。青年人在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将日益懂得通过体育健身消费,强健体能、扩展智能,愿意尝试各种令人健康的方法,并乐意为此而付出。“花钱出汗”将渐成风气,青年人的体育锻炼将不再满足于室外场地,花钱进室内体育场所,从事按小时收费的球类活动、游泳、桑那、冲浪,成为消闲的新潮。“小康小康,首要的是身体健康”。这种“花钱买健康”的消费,今后必将是有增无减,更趋红火。健康消费目前已开始从体育向保健器械、保健衣物、营养品等领域扩展。青年人对各种健康产品的需求,已超越基本的预防疾病的祈求,进而寻求更高的状态,如身体更强健、精力更充沛、智力更佳、寿命更长。未来五年,“流汗产业”与“健身消费”在青年中有着广阔市场。

趋势四:品牌消费追赶时尚

青年人在生活达到温饱以后,就会产生更高的消费欲望。对商品的要求,将不止于功能上的满足,一种商品能否超越产品的功能而给他们带来某种感官、情绪或情感上的满足,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商品,不仅要有功能上的效益,还要有体验或情感上的效益。因此,品牌消费在青年中成了一种时尚。“吃穿用要名牌”的风气自90年代始即已逐渐兴起,预计未来五年,追赶这种时尚的风气在青年中将会更为盛行。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2000年在全国20个城市5万余名消费者中的调查发现,认同品牌的人数在增多。

在各个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中,对品牌尤其是国内外的名牌产品认同率最高的是青年。青年人最热衷通过购名牌、用名牌,来获得同伴的慕羡和流行的认同。职业青年尤其是“白领青年”对名牌的崇尚首选服装,有关运动衣、鞋类中的中外名牌青年人更是耳熟能详。女青年尤其是“白领女性”最为推崇的是化妆品中的名牌产品。来自北京、上海两市在13~19岁青少年中的调查显示,对名牌表示“喜欢”者占49%;对名牌专卖店,表示“非常喜欢”者占7%,“比较喜欢”者占28%,“一般”者占51%,“不太喜欢”者和“很不喜欢”者分别只占12%、2%。中学生对名牌更是视为时尚,渐成名牌消费的新贵。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中学生的运动装拥有较多的名牌,已有“阿迪达斯”、“耐克”和“李宁”牌运动装的人数占53%;在文具类中,仅书包一项已有阿迪达斯、米奇、力派、彪马等名牌的人数占40%;运动鞋、旅游鞋更是互相攀比,人均拥有几百上千元的名牌鞋已超过一双,拥有两三双的亦不希罕;饮食也要选品牌,常去“麦当劳”的人占81%,常去“肯德基”的人占50%。

青年人的品牌意识很强,购买的欲望也高,但收入不高甚至暂时尚无收入者居多。这就促使他们对一些商店的名牌打折促销活动,有很高的关注度。有些青年甚至对假冒名牌的产品也不拒绝,只要有“名牌”在身,那怕是假冒货,自感也比无名牌得意。市场上的假冒名牌的制售者,也因此将青年视为他们的欺诈对象。

趋势五:信息消费热流涌动

在我国步入信息时代的进程中,信息消费的发展迅如潮涌,增势惊人。从1984年开始,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已连续16年超过国民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以电话用户的规模为例,1998年为1亿户,2000年为2亿户,两年间翻了1倍。如今,手机、电脑、互联网更以超越电话发展的速度,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十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20%,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7%。预计到2005年,全国固定电话与手机用户数量将旗鼓相当,总数将超过6亿。未来五年,我国信息产业将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

青年人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在技术含量高的信息消费中表现尤为突出。据信息产业部赛迪资讯顾问公司2000年的调查,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手机,其用户35岁以下者占80%;电脑用户24岁以下者占59.7%,35岁以下者占80.9%;网民年龄分布的高峰值在20~30岁。信息消费的最大群体是青年。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信息消费用户年轻化,将是一个不会逆转的前景,而且青年的信息消费还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消费用户大众化。以手机为例,90年代中期青年中的手机拥有者尚属凤毛麟角。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手机价格的下调,手机正在走向青年大众和普通百姓家。赛迪公司2000年的调查表明,拥有手机者中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者占35%,1001~2000元者占42%,两者合计达77%。电脑的使用者,90年代初还只是一些从事电脑专业的人员,到90年代末,则已经走入家庭、走向百姓,家用电脑尤其是学生电脑的消费市场迅速成长。2000年,我国家用电脑市场容量为210万台,预计今后将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长。

(2)消费需求个性化。在信息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和产品品牌日益众多的情况下,信息产品将进入个性化消费时代。青年人对信息产品的基本要求是质量、技术含量和价格,而更受青睐的是个性化应用方案和智能化功能配置。个性化产品在家用电脑市场销量看好,青年人的需求是:“我的电脑,你就跟我走!”可以预见,未来的个性化家用电脑(个人电脑)可望更受青年欢迎。

(3)消费心理注重体验。“信息产品的消费心理由实用为主转向体验至上。”赛迪公司的这一调查分析,在青年中更为典型。手机、电脑等产品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青年上网率的增长,个人电脑的畅销,都是消费心理由实用至上转向感受为本的重要表现。

趋势六:信贷消费由冷转热

发展信贷消费,是我国政府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而推出的一项金融政策,也是消费者提升消费档次的助力。90年代中后期,信贷消费提出之初,青年人是既新鲜又陌生,是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而逐渐接受的。“今天花明天的钱”的消费观念在青年中已悄然滋生,信贷消费正渐步得到青年人的了解。

北京市统计信息咨询中心2001年1月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500名20~26岁家住北京并负责家庭大额开销的主事人中,对信贷消费“了解”和“很了解”的人数占14%,申请过贷款的人数占5.4%,对信用风险“了解”和“很了解”的人数占23%,对信贷中的个人信用认为“重要”和“很重要”的人数占90%以上。另据新华网报道,2000年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推出的住房装修贷款,申请者不足百人,贷款额刚过百万。北京市商业银行推出的助学贷款,全年贷出592万元。由北京市商行和旅行社合推的旅游贷款总共办成两三笔,婚庆贷款则无人问津。北京一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买房户的收入状况作综合分析,发现大量的贷款还是集中在高收入的人群中,95%的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到75%。从这些调查中可以看到,广大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对信贷消费是既有需求又不熟悉,既跃跃欲试又心有疑虑。“今天花明天的钱”是“叫好不叫座”,还没有真正热起来。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信贷类型繁多,办贷手续繁琐;二是许多居民包括青年对未来预期收入有疑虑。青年人对信贷消费,不是不需要,而是钟情于能满足需求;不是不愿意,而是喜欢手续简便;不是不热心,而是企盼减少后忧。

针对上述信贷消费没有普遍热起来的现状,进入“十五计划”的第一年,许多相关部门已在采取措施。随着信贷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青年消费观念的更新,未来五年青年的信贷消费有望将由冷转热,逐步推广。

贷款消费居首位的仍将是个人购房贷款。房改的深化,福利分房的终结,在2000年就已带动购房贷款的增长。中国工商银行2001年初宣布,2000年个人购房贷款额已达1048亿元,个人购房贷款户达到96万户。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深圳的个人购房贷款均超过100亿元。2001年,该行将继续增大个人购房贷款投入,计划发放1000亿元。“十五”期间将发放5000亿元,力争到2005年末,个人购房贷款额达到5000亿元,贷款户达到500多万户。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未来五年,无论是贷款额还是贷款户,在迫切希望拥有个人住房的青年中,必将逐年递增。购车贷款虽然不及购房贷款红火,但随着政府鼓励个人购车政策的落实,以及入世后车价的逐步下降,也将成为信贷消费的另一个热点。其他种类信贷消费的热度也可能会随之逐渐上升。青年人今后关注的问题,可能会从“今天的我,敢花明天的钱吗?”转向“今天的我,如何会花明天的钱?”

趋势七:网络消费新潮渐起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消费方式。网上购物,就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我国的上网人数增速惊人,1998年网民百万的记录,时隔才两载,到2000年底竟以二十余倍的增速,刷新到2250万。网民的平均年龄是27岁,大量的年轻网民对网上购物怀有很强的新鲜感和尝试欲。信息产业部赛迪资讯顾问公司2000年的调查发现,网上参与购物者比例已达36%,网上购物者的年龄集中在22~27岁。从选购的物品种类看,大都集中在图书、软件、电脑产品和CD光盘等这些质量比较稳定、价格较低、购物风险相对较小的商品。

青年网民在熟悉网上购物这种新的消费方式的同时,也接受了网上商店这种新的购物场所。网上商店虽然不及商场的购物气氛、产品陈列和现场互动,但青年网民中还是不乏接受者。原因何在?有人认为,网上购物的兴致:一是可以免除奔波之累,“享受足不出户的乐趣”;二是“服务快捷,价不高,甚至更便宜”;三是购物“真实,与网上图片没有出入”。网上商店也许就是在这种优势中发展起来的。2000年初,全国网上商店600余家,其中有规模的为100家左右。到2000年底的半年多时间里,平均每月有3家左右的网上商店倒闭消失,却有至少4家以上有规模的网上商店出现,总的趋势是在继续发展。

网上商店青年人也有不满意的一面。有些网站满足消费者购物需求的工作做得不细,在刺激购物欲望上还比不上一本邮购目录。有些网站则信息太多,不仅把网站首页挤得过满,影响传输速度,而且容易使消费者迷失于网络错综复杂的关联中。有些网站提供的购物模式繁琐、难懂,一般消费者没有耐心去熟悉。看来,网上消费的流行,一有待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二还有待于网上商店更深入地体察消费者的需求,方便消费者享受“足不出户”的购物乐趣。

不论人们对网上消费作何估价,事实是这种新的购物方式已经出现,但要流行开来,为更多的消费者接受,恐怕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可以预计,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更加普及,网上商店更加成熟,“十五”期间网络购物市场的潜力必将得到发挥,网上购物在青年中将开始流行。

趋势八:环境消费引入生活

环境消费,直到90年代前期,青年人对这一概念还是相当陌生,没有多少人能将环境与消费联系起来,至多只看到环境是反映生活质量的一个外部条件。能够将环境与消费联系起来,懂得环境消费的意义,已经是90年代后期了。进入新世纪,在实施“十五计划”的未来五年里,预计环境消费将为青年所熟知,并会将此引入生活而不惜支出。

环境消费的这种发展前景,源于双重因素:一是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的小康生活中,青年人对生活的舒适有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方式指向美的生活环境,因此追求一种新的时尚——以舒适环境为内容的环境消费。二是生活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挤,生态失衡。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改造环境与破坏环境交错的历史,环境破坏越严重,越危及人类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环境意识会越强,青年人也更向往清新、幽雅、和谐的自然环境,愿意花钱营造或改善环境。据此而预测未来,环境消费必将成为生活消费的重要内容和全面进入小康生活的重要标志。青年人环境消费的指向,将更为看重以下五个方面:

(1)回归自然环境。城市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日益引起青年人对自然环境的留恋和向往,并将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视为生活消费之必须。到江河湖海去,到森林草原去,到崇山峻岭去,沐浴于大自然环境,领略自然风光,观赏无人工雕凿的天然景色,这样的消费将在青年中大行其道。

(2)讲究环境氛围。古话有“良禽择木而栖”,现在则有“青年择优而处”之说。青年人购物、消闲、餐饮、家庭团聚、朋友聚会的场所,有着日益增大的选择性。何去何从,不仅看路程的远近和实惠的大小,更要看环境的氛围是否宜人。那些脏乱、嘈杂、缺乏文化品位的场所,将被越来越多的青年视为低俗,望而止步。一些整洁、优雅、有文化韵味的场所,往往会受到青年人的热情光顾,而且宁肯多花点钱也在所不惜,并将此举美其名曰“花钱买环境”。

(3)美化生活空间。青年人对生活空间的美化需求,将与其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步发展。青年人用于居室的装饰装修、花卉养植、盆景制作、书画作品悬挂、工艺品陈列的开支,将与日俱增。

(4)宠爱“绿色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青年人对食品的消费早已告别“饥不择食”,也不再只是考虑口味与价格,将日益重视其保健功能。他们选购食品和饮料,要看是否含添加剂、防腐剂和色素;选购蔬菜果品,要看是否施用化肥、农药。三无食品和饮料(无添加剂、防腐剂和色素)、野生菜果、农家放养的禽蛋产品等“绿色食品”,将最受青年人的宠爱。这种“绿色意识”,还将超出食品范围而日益扩及居住环境、室内装修、家用电器、炊事用具,“环保产品”将成为青年人的新宠。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实施“十五计划”第一年的主题,定为“绿色消费年”。不难预见,未来五年的“绿色消费”必将不断增添“环保消费”的内容。

(5)防止环境污染。开发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如今的污染已遍及生活诸多领域,使青年人日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防污染也要进入消费领域。如,去郊野享用富有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食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饮用无污染的矿泉水或纯净水,种植花草树木改善大气环境,选择远离喧嚣的居所,添置空气净化器等室内用品。这些防污染的消费,在今后五年将会呈现上扬的势头。

[结束语]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八大变化是在现状基础上的趋势预测,有的是潮头已显,有的是初现端倪,有的还只是潜在的因素。因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包括青年的消费水平仍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显然,我们在对青年的消费趋势进行预测的时候,既要着眼于大多数,充分看到代表未来发展的消费走向,又要正视现实中的消费差异,有区别地引导青年消费潮流的走向。

透视前述未来五年青年消费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三个显著特征:(1)消费观念转向享受生活;(2)消费心态追逐前卫和新潮;(3)消费方式崇尚个性品位。纵观青年消费的变化趋势和特征,令人乐观。其总体方向符合“十五”计划的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一可以提高青年的生活质量,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二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充分肯定青年消费趋势的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青年人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在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消费市场中也会发生一些消费的偏误。如:不善算计的“赤字消费”,偏信广告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迷信神鬼的“愚昧消费”,依赖父母的“刮老消费”等。因此,对青年的消费需求,既要努力去满足,又不能没有引导。从青年消费的发展趋势看,今后有必要加强下列几项引导工作:第一,享受生活不应淡忘勤与俭,引导青年树立科学消费观。第二,“敢花钱”还要“会花钱”,引导青年学会理财。第三,领消费潮流之先还要懂得消费者权益,引导青年提高依法自保的意识和能力。

标签:;  ;  ;  ;  ;  ;  ;  

五年预测:中国青年消费的八大趋势_个人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