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说明性文本教学的语言文化_说明文论文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明文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什么”,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根本不能成为问题,而对于语文课程尤其是说明文(“说明文”这种称谓是否合理,这里姑且不论)的阅读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确立,却是一个应该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就有可能滑向“非语文”的泥沼。时下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大量地存在着去语文化、非语文性的倾向:

一是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

一位教师执教竺可祯的《大自然的语言》,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

2.学习说明方法。

“了解物候知识”,这不是语文课的活儿。学习《看云识天气》,难道就要学生学会看云识天气吗?目标1偏离了“语文”,照此目标实施教学,语文课岂不演变成了科学知识课?再说目标2,学习另外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方法的文体知识还要不要学?如果还要学的话,那么关于“这一篇”的学习目标又如何体现?学习目标应该是针对“这一篇”的“这一个”,用在其他篇目上不恰当,这才适宜。

语文姓“语”,改名换姓之后的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道:“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同册第三单元的导读是这样写的:“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语文教学的宗旨不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学习选文表达内容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就会把说明文的课堂真正还给“语文”。

下面是笔者执教《日本平家蟹》(人教版大纲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第4册)的课堂切片。笔者力图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试图把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语文”,还给学生。

导入:一盘文化大餐

师(神秘地):这一课,我请大家品尝日本海鲜。(生笑。)(师指教科书扉页彩图。)大家看菜单,请点菜——

生(齐):日—本—平—家—蟹!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示意女生1):服务员,请上菜——

(预习时已作安排。)

(女生1用彩色粉笔作板画。)

师:通读课文,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板书):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

赏菜:探讨写的什么

女生1(指板画):说起这只蟹,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概述1-3节大意。)

(再找学生概述第3节后面的课文内容。)

师:现在,用一句话来概述课文内容。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师(指板画):拼盘是一门艺术,它讲究色彩、比例、造型和布局。文章的剪裁艺术也是这个道理。这只蟹是主角,它代表“人工选择”,详写(板书:人工选择(详));海虾是配角,代表“自然选择”,略写(板书:自然选择(略));海草是点缀,代表传奇故事,是引子(板书:传奇故事(引子))。

品菜:探讨怎样写的

师(指板画):日本平家蟹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它背部的斑纹酷似日本武士的面孔。

师:那么,日本武士的面孔是怎样被“雕刻”在蟹壳上的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蟹壳,看看下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请大家默读第4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平家蟹的来历。

(生叙述日本平家蟹的来历。)

师:默读课文,找找文章介绍“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举了哪些例子,并试着给“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下个定义。

(生读例证、下定义。)

师:除了文中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看关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例子。

(投影:“蛋鸡的驯化”、“长颈鹿的颈长之谜”。内容略。)

师:同样的说明对象,投影上的内容和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述上有什么不同?

生:投影上的内容是平实说明,这篇课文是生动说明。

评菜:探讨为什么这样写

师: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作者为什么先从日本平家蟹写起呢?

生:从日本平家蟹写起,可以吊起读者的胃口。再说,日本平家蟹本身就是“人工选择”的一个典型例证。

师:作者引述《平家物语》的传奇故事是不是游离了文章的主旨?

生:作者的引述,篇幅是不是也太长了?

师:XX同学的发言提醒了我们,科学小品讲究科学性,但也讲究趣味性。当然,科学性才是第一位的,趣味性必须服务于科学性。科学小品如果过分追求趣味性,就有可能造成文章的详略失当。(把板画上作为引子的“海草”画得掩盖住了详写的主角“蟹”和略写的配角“海虾”。)这就叫主次不分,详略失当。

(学生心领神会。)

总结:探讨还可以怎样写

师:XX,你认为作者引述的篇幅长了些,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样写?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着把这篇文章修改一下。

生:我这样开头:在日本内海的海底漫游着一种背部斑纹十分古怪的蟹,它的模样和形状都跟日本武士的面孔惊人地相像。那么日本武士的面孔是怎样被“雕刻”在蟹壳上的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关于地球生命乐章中一个小乐曲的故事吧——

(生鼓掌。)

师:作者撷取了地球生命乐章中一个小小的“音符”,演绎了一个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科学神话。美国的《每日新闻》曾作评论:“萨根是天文学家,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更多像萨根这样的有第三只眼睛的科学家。

二是说明文阅读教学文体知识喧宾夺主

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试想,作者在写作说明文时,也受制于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了吗?如果不借助于这些知识,难道就读不懂了吗?王荣生教授说:“很多教师所设计的很多教案,其实是在想尽办法‘生产’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也就是有阅读能力的一般人(包括学者、作家、评论家等)所从来不采用的阅读方式,也就是在备课、教学之外所有的成人都从不采用的阅读方式。”

那么,文体知识到底还要不要教?应该怎么教?叶老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说明文是一种说明白的艺术。因此,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阅读说明文,读懂才是目的——但这个“懂”必须是在语文课程范畴内的“懂”。现就笔者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说明文教学重点的把握。

例1.《故宫博物院》的学习

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然后口头介绍故宫博物院。

上述设计并没有回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只是把它们“化”在了教学之中。因为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建筑物的主体布局,能够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并初步认识到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例2.《中国石拱桥》的学习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句子不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拱洞的数量、大小和位置关系,而且文字洗练,“肩”字传神,出神入化,赵州桥的美感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凸显了出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运用之妙呢?我是这样做的: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根据作者的描述,请学生们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画好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再请学生到黑板上来画,并给同学们解说为什么这样画。(之后的环节是欣赏赵州桥的图片,对照自己画的简图,看看画对了没有。)

实际上这个问题却把学生给难住了,能画正确的寥寥无几。但也不能因为学生画不上来,因而就否定了这个设计。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遭遇错误,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文本语言的运用之妙。

例3.《旅鼠之谜》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学习

《旅鼠之谜》“研讨与练习”二: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课文说的对不对?为什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研讨与练习”四: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题目编制得很好,为什么不用呢?这样的设计,既落实了“读”和“写”的语文形式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又自然渗透其中。这两个题目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上有所突破,它注重了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以载道”,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不是绝缘的。但是,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育的副产品,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万不可着迹。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不只是说明文教学)中,你不要有意识地去进行思想教育。否则,就把说明文阅读课又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三是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且看教科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说“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可见,编者对本文“教什么”的定位就不够准确。

再看下面这道中考题:

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2005年江苏泰州卷)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道题的考试内容是非语文性的,因为它的考查重心不在“语文”学科上,而在“地理”学科上。它模糊了语文的学科特点,这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淡化。笔者也教过地理,就曾出过类似题中B项的地理题,看到这道语文题不禁让人发出“语文姓什么”的疑问。

教科书编者对教学内容的误导,由训练和考试造成的不是感悟,而是成为技术性阅读。如果施教者本人对“教什么”又缺乏清醒的认识,就很容易导致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一位教师执教《生物入侵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说说“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2.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3.生物入侵者带来了哪些危害?

4.归纳学者对生物入侵现象的态度。

5.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语句。

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性阅读:第2、3题偏离了“语文”。第1题若改为“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请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第4题若改为“围绕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这个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语文味则浓一些。第5题单纯地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不是目的,最好能让学生知道使用了某种说明方法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如果我来执教这篇课文,我会设计这样的问题: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作标志。去掉这些例子再读课文,看看文章是怎样说理的。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个设计通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此题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我还会请学生讨论:你怎样看待“生物入侵”这一说法?

(“生物入侵”这种说法,是站在人的立场看自然,是以人的价值观来判断自然界的生物生存对人之生存的影响,这是一种人本的自然价值观。生物繁衍生存中,一个物种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不管是自然的还是非自然的原因,然后生存发展,并不都是“灾害”性的。其实正是一些物种的异地“交流”,才增强了物种间的竞争并促其发展,有的新旧物种的杂交,还增加生物生存的几率,增强生物生存的能力。生物依据本能去谋求生存的一席之地,它们本能的需求不应当视之为“入侵”。)

说明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后者决定了说明文教学内容的定位。

2006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赛中,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的李中云老师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地方,在藏语中是“多水之湖”的意思,那里,曾有如镜般碧波荡漾的湖水,有英挺如剑的胡杨木,那里,有丝绸之路留下的足迹,我们甚至可以听到远处依稀可辨的驼铃。它,就是美丽而久远的罗布泊。今天,就让我们撩去它尘封已久的面纱,去探寻这消逝的仙湖。(板书题目,打开课件。)

二、走近罗布泊——见证沧桑

1.速读课文(速读要求略),找出描写罗布泊前后不同景色的句子,画出来。大声地朗读。

以往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一个美丽的绿洲。)

现在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一个荒凉的沙漠。)

(板书:绿洲——荒漠)

我从网上搜集了很久,没有找到一张以前罗布泊的照片。它的美丽容颜如水一样地蒸发了,只留给我们深深的遗憾和追忆。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尽情想象一下你心中的罗布泊美景。用优美的词语表现出来。

我们看一下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什么样子。

(放图片,配乐解说。)

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你能简练地说一下你现在的心情吗?

三、徘徊罗布泊——震撼心灵

我国有很多科学家也怀着这种悲痛遗憾之情探寻罗布泊,我们的作者就是这样实地考察写出了这篇报告文学。文中既有真实准确的数字,又有充满忧患意识抒情性的语言,把文学性和新闻性这两个报告文学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数字和表达作者强烈忧患意识的句子,哪个字或词打动了你,有感情地读出来,谈谈感受。

(配乐个读;指导朗读;配乐齐读。)

罗布泊已经消失了,可悲剧仍没有消失。有首歌这样唱:月牙泉,你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可如今月牙泉变成了盈寸之余,随时都可能干枯。美丽辽阔的青海湖,是天鹅栖息的乐园,却正慢慢分割成许多小湖。是谁造成了这一切?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探寻:悲剧造成的原因。从书上找答案。

四、穿越罗布泊——探寻原因

小组合作,找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仙湖——人——荒漠)

就是这样,就是人类,我们的仙湖消失了。

(擦掉黑板上的“仙湖”等字,最后黑板上只留下——“荒漠”,两个醒目的大字。)

五、走出罗布泊——痛定反思

湖泊是大地的幸福眼泪,如果有一天,大地哭干了眼泪,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泪水。我们谁都不希望大地母亲独自哭泣。

1.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美丽的月牙泉、青海湖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消逝的仙湖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六、结束语

同学们,相信在我们后人的努力下,我们的罗布泊一定会重新变成美丽的仙湖。那就让我们每个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让青山长绿,让绿水长流,让美丽永驻,让仙湖永不再消逝。

——这才是语文课!

“语文教学是个筐”,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语文课,特别是说明文阅读课,“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

标签:;  ;  ;  

警惕:说明性文本教学的语言文化_说明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