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中的同行评审:本质、功能、局限与替代_科学论文

科技管理中的同行评议:本质、作用、局限、替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同行论文,作用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从科学社会学、决策科学以及社会学等理论出发,对同行评议的实质、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提高同行评议的效能。

关键词:科技管理、同行评议

广义上说,同行评议是指,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一些专家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一项知识产品进行评价的活动[1]。所谓知识产品,指的是人们在进行知识活动中所获得的精神产品(如论文、论著、新工艺)和物质产品(如新产品、新材料)。

同行评议作为评价事物的一种方法,最早始于15世纪欧洲专利申请的查新。本世纪5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采用同行评议评审科研项目,以决定是否予以资助,首开同行评议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的先河。当前,同行评议主要用于如下几个方面:评审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科学出版物、科研成果的鉴定与评奖、评定学位与职称和评估科研机构的运作等。

另一方面,在国内外,科技管理部门在使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说,同行评论一经采用,对它的批评、责难甚至反对也就随之而来。与此同时,对替代同行评议的探索与尝试也一直进行着。为什么同行评议会出现这种“两难”的局面?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在哪里?同行评议能被其它方法取代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为此,本文试图从科学社会学、决策科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深化对同行评议的认识,从而使其获得更为有效的应用。

1 同行评议的本质

同行评议是评价主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其本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1.1 同行评议是一种群体决策的形式。同行评议是由一个专家群体共同对某一待评事物做出评价。从决策学角度看,同行评议属于群体决策(或民主决策)。根据管理的权变理论,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孰胜孰劣,只能由具体“场景”判断。在上述同行评议应用的5个“场景”中,无疑群体决策要优于个体决策。例如,一项科研成果鉴定,通常要开专家鉴定会,原因也正在于此。

决策是人们对于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选择活动。一旦确定要决策的问题,继而重要的一步是,确定决策的过程。这一选择可以称准决策(过渡决策)的选择。为了描述准决策的选择,可采用一个六维坐标的“准决策坐标体系”。该坐标体系的六个坐标变量及其取值范围见表1。表中,坐标轴的取值用两个英文字母表示,说明每一坐标的“变化”范围。例如,坐标X由E变化到I,表示进行决策时所依据的成文的文本,可能是明确的、较明确的、不太明确的直到不明确的等情况之一。

表1 准决策坐标系的变量

假如知道了某一具体决策过程的上述六个坐标变量,该决策过程就可以定性确定。例如,对于“理想化的群体决策”与“主观的个人决策”,它们的六个坐标变量分别是:E、M、H、O、W、C和I、P、L、C、N、I。

同行评议虽然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想化的群体决策”,但至少可以做到:决策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公开性,提高决策的过程的参与度和运用集体智慧。因而,对于某项事物的决断,例如科研成果的鉴定,采用同行评议要比由一个人拍板好。

2.2 同行评议中的“同行”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社会学中,科学共同体是指由遵循某一范式、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组成的群体。通常,一个科学共同体由一种范式所支配。范式是由一种业已确定且进行综合了的理论体系(例如,牛顿的力学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与此理论体系有联系的专业技能和“解题方式”,以及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信念和准则等组成。

如前所述,同行评议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群体,对涉及上述领域的一项知识产品进行评价。为了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专家群体的成员应该属于相同的科学共同体。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用同一范式对待评价的事物做出判断。因此,同行评议实际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内的新理论、新发现、新观点和新构想进行评议与选择。

同行评议的专家群体即使采用同一范式,由于专家个人的信仰、阅历以及某些社会因素的不同也会对他们的评价工作产生影响。但是同行评议小组的“群体效应”却能把主观因素、共同准则与个人准则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一种个体科学家无法取代的功能。这正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可以采取同行评议方法评价其成员新的知识产品的原因。

2 同行评议的作用

在科研管理中采用同行评议,将会对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科学子系统产生三方面的积极作用。

2.1 同行评议有助于科学子系统的良性循环。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中重要的子系统有:科学子系统、生产子系统、技术子系统、教育子系统,等等。任何系统存在与发展的条件是,要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能量、信息与物质的交换。社会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至关重要的是,调节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保持它们之间的正常输入与输出,以发挥具正常的功能。

科学子系统的投入是科学经费、科研人员;系统的产出为科学论文、专利、获奖成果、技术贸易。只有合理的科学投入,科学子系统才能通过科技产出体现出其系统功能:创造新知识和培养科技人才。可以说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是对科学子系统进行宏观与微观调控的机构。为此,国内外科研管理部门纷纷采用的一种就是同行评议。

例如,作为科学子系统的一种投入——科研经费的分配,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主要以同行评议的结果为依据。象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对国家支持我国基础研究的经费进行分配。NSFC对申请项目的评选,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好评。由于科学基金的分配基本合理,NSFC在推动我国科学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科学子系统正确与合理的投入导致系统高数量与高数量的产出。科学子系统的产出又成为技术系统、教育子系统等的投入,最终体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又使科学子系统获得新的投入,即实现了系统的良好循环。

2.2 同行评议有助于科学荣誉的正确授予。科学荣誉是指科学同行根据知识产生者的知识产品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他们所做的专业评价,或者对其科研能力以相当形式的承认。授予职称、科研成果鉴定的评语以及各种科学奖励都是科学荣誉的具体体现。

一位科技工作者要获得社会对其研究能力与科学水平的承认,必须要取得独创性的科研成果。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动力正源于此。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其范式也不尽相同。因而,对一位科学家的科学水平的评价及其对科学荣誉的授予,采用同行评议才能做到比较合理。只有科学荣誉与奖励的正确授予,才能激发科技工作者从事知识生产活动的积极性;而只有符合规范的同行评议才能做到科学荣誉与奖励正确与公正的授予。

2.3 同行评议有助于对科学共同体进行社会控制。在科学共同体内,同行评议的社会控制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科学系统内,任何知识产品都要接受同行评议——科学同行的严格审查。因此,同行评议可以防止伪劣的知识产品流入社会。其二是,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承认与获得科学荣誉,必须通过同行评议。即,科技人员获得科学荣誉与奖励的前提是,只有他们的行为符合科学的行为规范,和只有他们的科研成果具有科学价值。这客观上构成了对科技人员社会行为的约束。

3 同行评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同行评议的本质与功能,同行评议已在科研管理部门获得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在其具体实施中也存在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如下。

3.1 同行评议无法完全公正。同行评议中的“不公正”现象,一般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1986年美国一个著名的学会——“西格马克西”学会对NSF的同行评议做过一次调查。在接受调查的4100名科学家中,63%的人认为:“NSF的许多申请项目获得资助,主要原因是,这些申请者为NSF熟知和已受过其资助。”[2]这一不公正性是同行评议所固有的。这将在后面讨论。

另一种不公正性是由于同行评议的运作不遵守固定的规范——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是同行评议中出现越轨行为所造成的。同行评议中这种不正常现象,国内外都存在。就国内而言,某些地区和部门,在科研成果或产品鉴定、科学论文的发表、科学成果评奖等方面的同行评议中,存在拉关系、走后门和做人情交易等情况。结果出现了“外行评内行”、“低水平的评高水平的”以及互相吹捧等不正常现象,致使“评议”出来的产品、成果与文章等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3.2 同行评议是一种偏于保守的方法。同行评议的保守性是指,在用同行评议方法评价创新性高(或具有革命性的知识产品)时,同行评议专家往往存在异议而不能取得共识。1992年,我们对NSFC的同行评议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接受调查的基金项目申请人中,有47.7%的人认为同行评议最适于评议“革新性”的项目申请。

3.3 同行评议主要是就科研项目评审的同行评议而言。例如:1983年美国国防部准备拿出3000万美元资助大学的研究设备。国防部收到来自大学的2千多项申请,根据估算,仅这一项开支就用去1600万美元。因为获得资助者的数目远远小于申请者,使2000多个申请单位中的绝大多数所做的申请工作都付之东流。

3.4 同行评议对新知识产品的创新无知识产权保护。就基础研究或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而言,科学工作者的科学论文得以发表,或者知识科研项目获得资助,关键在于他的文章或科研项目中要有创新,即要有新的观点、新的构想、新的理论。根据专利法,这些创新之点不属于知识产权范围,而无法受到法律保护。这样,如果遇到某些缺乏科学道德的同行评议专家,这类创新点就有可能被他们剽窃,并用“巧妙的”方法据为己有。国内外,这类事情时有发生,而被侵权者又无法对此诉诸法律。

同行评议在应用中出现的这类问题,大大影响了同行评议在科学系统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对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稍作分析就可知道,这类问题实际可以分成两类:同行评议本身的问题和同行评议应用中产生的问题。显然,前者是同行评议的固有不足或局限;后者是同行评议中产生的“问题”。计算机是人脑的产物。计算机不能超越和取代人脑,这是计算机的局限或固有不足。在计算机应用中出现的诸如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等,则是计算机在应用中产生的社会问题。这类问题采用某些措施是可以克服的。例如,使用计算机注意到“毒从盘入”,而采取某些防范措施,则可以有效地减少计算机的病毒感染。同行评议的情况也是如此。对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如此划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人们不能企求从系统本身找到克服其固有不足的办法,只有另辟“蹊径”;而系统运作中产生的问题,则可采取措施使其得到部分甚至完全解决。

基于这种看法,我们认为,同行评议的上述四个问题,除同行评议的欠公正性与保守性外,均为同行评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即,可以通过对同行评议的方法进行改进,或者对同行评议系统进行外部约束,从而解决这些问题[3]。NSFC在采用同行评议遴选科学基金项目时,从同行专家的选择到具体申请项目的评审,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而受到科学界的好评。根据1992年我们对基金委同行评议的调查结果,申请人中认为基金委同行评议“比较公正的”的百分比为78.4%。

4 同行评议的固有不足

如前所述,同行评议的固有不足是指同行评议自身机制所引发出的问题。我们认为,同行评议的固有不足主要有两个:

4.1 同行评议的欠公正性。对某一事物评价的公正性判断,属价值判断。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同,是由于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为排除这种情况,我们所说的同行评议的公正性是指,在同行评议过程中,要保证知识产生者的“产品”能得到客观和无偏见的评价。简言之,在同行评议中应该对“事”不对人。然而,这在实际中是做不到的。

我们的研究表明,NSFC的同行评议中也存在与NSF类似的情况,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名人效应”[4]。同行评议中的“名人效应”不仅在科研项目的同行评议中有、在其他方面的评议中也存在。例如,“名人”的文章易于发表、“名人”的科研成果易于通过、“名人”易获奖。这里所说的“名人”是名符其实的名人,与前面所说的,在同行评议中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而戴上各种“桂冠”徒有虚名的“名人”不同。

“名人效应”是由“优势积累”造成。根据科学社会学的观点,优势积累是一种社会过程——一位科学家在其职业生涯的某一时期获得成就,那末他在以后获得新的成绩的可能性将会增加。每个人的先赋条件与自致地位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就从事科研工作而言,每个科学工作者实际上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点开始起跑的。即是说科研竞赛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人的社会差异是客观存在,因而每个人的优势积累不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是不同的。即是说,“名人效应”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由此推知,同行评议很难做到完全公正。

同行评议中存在着“名人效应”有其积极作用。让真正的名人多承担研究项目,以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让真正的名人多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以增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凡此种种,对于社会都是有益的。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因而名人是层出不穷的。所以,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名人”。在同行评议中,“名人效应”的消极作用是,不利于青年人脱颖而出。对此可采用一些方法进行补救。例如,NSFC专门设立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减少同行评议的不公正性。

4.2 同行评议的保守性。同行评议不适于评价具有创新性的事物。这也是同行评议本身机制带来的问题。如前所述,同行评议是某一科学共同体的特例。根据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库恩的观点,科学发展的模式一般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交替进行。与此同时,也将进行新旧范式的交替。在这种交替之际,对于知识产品中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创新思想、创新的理论,等等。同行评议人中可能会采用新旧两种范式来评价,而难以达成共识。这时为了稳妥,同行评议往往采用旧的范式,从而使评议结果偏于保守。对此,科研管理部门同样可以采用某些措施来弥补。例如,NSFC,对于可能具有创新性但有没有达成共识的申请项目,不是轻易否定,而是提供“风险基金”或者“预研基金”,以待情况明朗后,再决定正式资助与否。

为了克服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与其固有不足,国内外,一直有人在寻找取代同行评议的新方法。但是,至今仍没有人提出一种可为人们完全接受的新方法,以替代现在的同行评议。例如,有人提出用文献计量方法代替同行评议。根据一篇论文被公开引用的次数,来评价一个人(或机构)的科研实力和科研质量,有其客观的一面。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因为一篇论文被投寄到某个刊物,该刊物决定是否予以发表,往往又是采用同行评议。这样,在确定一篇文章刊登与否的问题上,同样可能出现同行评议所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在这方面的实践结果并不理想。如果在采用同行评议的同时,也借助文献计量学,那么同行评议中某些固有不足将能得弥补。

总之,我们认为,由于同行评议特有的社会功能,至少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用其他方法取代它。当前,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在采用同行评议的同时,可运用其他方法以弥补同行评议的固有不足。另一方面,在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择、同行评议的实施过程等都要有严格的规定与程序,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同行评议系统的干扰,以克服同行评议的问题。这样同行评议在科技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一定能得充分的发挥。

标签:;  ;  ;  

科技管理中的同行评审:本质、功能、局限与替代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