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完善的空管风险管理体系论文_吕峙杰

论构建完善的空管风险管理体系论文_吕峙杰

民航西南空管局 四川 成都 610202

摘要

我国民航在长期的管理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基本保障了我国民航的正常运行,但是航空业高速发展的现实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完善空管的风险管理体系,如何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因素,化解各种矛盾,预防控制民航的各类突发事件,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空管的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正成为空管发展中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空管风险管理;自愿报告系统;班组资源

引言

缺乏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是民航空管局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不少单位缺乏常设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对各种突发事件在发生前,缺乏定期和全面系统的风险因素危险源分析。尽管我们国家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许多法律得以颁布和完善,但是,由于民航体制的改革,空管的独立,许多原来的法律法规都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完善各类制度成为完善空管风险管理体系的一项基本性工程。

1 构建空管安全自愿报告系统的运行模式

与其它航空系统运行相同,空管系统也存在一个金字塔型的事故、事故征候、运行偏差等严重程度递减但数量规模递增的错误事件体系,而真正暴露出来的事故和事故征候只是空管运行错误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的不安全事件或隐患要么因为隐瞒,要么由于侥幸未造成严重后果而不被追究。但差错是事故的基础,隐患不被消除,相同的错误会重复发生直到最终导致重大事故。建立基层的监督检查体系可以充分分析运行中存在的隐患和未暴露的不安全事件,为运行部门尽快积累经验、及早避免危险倾向提供有力的条件,同时这也是建立各空管单位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评价机制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的空管监督检查体系主要依靠外来式的监控,但一线运行人员自主性的报告系统将是今后监督检查系统主要部分,这是因为大多数不安全事件尤其是未造成后果的安全隐患不一定是设备可发觉、监控的,而且真正掌握运行隐患的是那些航空运行一线的管制员。

航空安全自愿保密报告系统在航空发达国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建立我国自己的空管安全资源报告系统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收益。一方面,安全自愿报告系统是建立我国数据化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提供安全数据和运行建议的重要途径[3],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班组资源管理充分信任组织成员、注重管理的全员参与、将实现组织目标转化为成员个人成就的思想,充分发挥航空人员潜在的能动性,形成一线运行部门进行技术、技能研讨的浓厚气氛,而只有运行人员自行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和改进方法才最能在运行中得到安全效益。

2 合理配置和管理班组资源

空管运行的基本单位是班组或管制扇区,在大型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运行现场往往是数十个管制扇区、上百名管制员同时运行,管制员己不是空管运行的基本单位,一个空管班组对运行中的空管安全负责。当一个班组开始提供空中交通服务时,空中航行安全就只能依靠班组中的所有成员的团结协作来保证,只有充分发挥班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对班组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从整体上提升管制团队的保障能力,实现持续稳定的空管安全[4]。

如果空管行业只建立班组而不注重班组资源管理,那么显示班组整体水平的往往不是班组里能力最强的管制员,而是最差的管制员,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不同的人知识和技能不尽相同,对同样的情况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长时间工作,管制员难免疏漏之处,处置特情也有可能顾此失彼。但是好的班组成员之间会相互提醒、扬长避短、相互弥补、相互监督,从而有效地抵御运行中的风险,这样的“木桶”才能盛更多的水。安全系于整体,整体基于个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充分发挥班组资源的潜能,才能保持持续安全的状态]。

班组成员(一线管制员)是管制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管制员素质以及班组资源整合的优劣,决定了工作的质量和管制服务的水平。这就涉及到班组劳动组织优化的问题。即根据管制工作中的软硬件设施、管制环境等相关因素、合理地配置劳力,使管制员与管制员之间,管制员与软硬件之间、管制员与管制环境之间达到最佳组合[6]。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高效的完成安全生产任务。

(1)优化班组的劳动组织

班组人数设置适当,不宜过多或过少。人员过少,工作负荷过重,班组人员易感到劳动强度过大而力不从心,工作差错的发生率提高,对保证安全不利。人员过多,则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不能达到最佳工作负荷,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班组人员的结构应合理配置。管制员与管制员之间在管制水平、技能、阅历、年龄、性格、体能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人员结构的安排上,应慎重考虑,使之合理,班组内部人员在各因素中要达到互补和支持。

工作应协调,责任应明确。班组各成员就像茫茫大海中一叶孤舟上的水手,

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达到安全的彼岸。班组最忌讳的是成员之间相互猜忌、挑剔和拆台。班组要鼓励同舟共济的品质以期打造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管制团队。还要建立一套责任分工和风险共担的双重机制。

班组人员配置应相对固定。经过优化后的班组,成员之间历经长期磨合而形成的沟通顺畅、配合默契、关系融洽的人文环境对于保障安全是十分有利的,若无特别需要,不要随便打乱班组人员配置,不要轻易更换班组成员。

(2)重视班组内部沟通

沟通是成员之间加深了解的途径,也是协作配合的基础。沟通之于班组,好比血液循环之于生命。沟通也是确保成员之间信息共享和集体决策的基础。管制员之间的沟通包括态度、情感、思想、观念、意图的交流。在沟通中还应注意时效性。空中交通管制是一项讲究实效性的工作,信息实时更新,局势瞬息万变,须知任何信息发布的滞后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3)合理搭配班组成员

人是万物之灵,却又千差万别。任何两名管制员,无论从个人性格、管制经验、业务技能、指挥习惯、工作作风来看都是不尽相同的。每名管制员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好的班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相互提醒、协调配合,形成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差的班组内成员易起冲突、互相抵触、关系紧张,就算其中有个别管制员很优秀,整个班组力量仍十分薄弱。班组与成员二者究竟如何互相影响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中不仅涉及到个人行为与集体的关系,还涉及到心理分析、人为因素等学科问题。但是如何对管制员进行合理的搭配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小结

提高安全水平是中国民航永恒的追求。近 10年来,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安全管理正在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转变,安全第一的理念已得到全行业普遍认同。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安全风险,中国民航的安全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还不完善,安全保障能力还不适应行业快速发展,安全水平与航空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安全管理体系涵盖安全文化、安全政策、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制度系统、教育培训系统、信息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安全监督系统、改进系统和评估系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然而,简单的管理系统却蕴涵着复杂的安全工作流程,如何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如何评估安全管理工作效果等,都值得深入探讨,仅仅从事故发生频率、不安全事故率这些结果导向性指标来判断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 陈森华.浅谈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 空中交通管理,2010, (1)

[2] 平小军,陶书中. 从差错的分析谈确立新的空管安全管理理念[J]. 空中交通管理,

2004(11):11-19

[3] 周沉,王中东. 空管系统的安全管理[J]. 航空安全,2002, (4):44-47

[4] 万健,夏洪山,李敬. 空管灾害诱因分析及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民用航空,

2013(2)

论文作者:吕峙杰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论构建完善的空管风险管理体系论文_吕峙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