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课程思想阐述论文_刘承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课程思想阐述论文_刘承锋

(龙川县新田镇中心小学,517345)

摘要:在中小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设备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工作者时刻研究探讨的课题。做好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课程特征;课程思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学科渗透与使用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网络学校和网络课程的出现促进了课程的变革,要加强整合信息技术课程,首先得从以下几方面优化信息技术课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任务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检索、探索研究、讨论、协作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单方面传授知识,而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去自主探索。

2、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信息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旧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新的知识取代。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为学生打牢知识基础,更要使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保持可持续性学习,适应技术与社会的瞬息万变。3、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的教学目标要严谨,教学原理和教学组织要严谨。另一方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要追求趣味性、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趣味性和严谨性的结合,使学生爱学、想学、能学,知识和技术会在学习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程特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程作为承载学科体系的存在,是使信息技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并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为对学科知识的表达性、对师生交互的链接性、对能力提高的工具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性等。这些共有的特征是课程存在的基础,也是对学科本质的体现。信息技术课程除以上的共性外,还呈现以下几点特性。

首先是基础性。有关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讨论,都是在“基础教育”这一特定语境下产生的,它决定了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描述、培养性质、培养目标等必须以“基础性”为前提。这种“基础性”具体表现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方法的训练和基础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并以协同的方式存在,相互交融。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传统意义上“零起点”的小学阶段和“非零起点”的初中、高中阶段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偏远地区或条件不具备的地区,也会在初中或高中阶段产生“零起点”现象。这需要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地进行集中训练、个别指导、分层教学,提高效率,达到基础性目标的基本要求。这种差异化设计是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确保准确而高质量掌握“基础知识”的必要方法。

其次是技术性。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培养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其技术性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并结合当前的生活实践进行模拟训练的任务培养模式。反映在其他学科上,表现为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并用以提高其知识综合能力。如通过拼音输入法的练习达到对汉语拼音的巩固,通过电子表格功能加强数据相关的统计分析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其技术性层面的表现又可具体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两个不同部分。其中以文本、表格、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和综合应用七个单元为基础的操作性技术中,主要以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层级分割方式,体现由易到难的发展历程,同时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

最后是整合性。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其技术特性与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融合,达到促进学科知识显性化,增强其表现力的目的。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即将信息技术单纯地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着重使用其媒体功能,促进教学的演示,丰富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下,信息技术并未触及课程整合的核

心,是“信息技术工具论”的一种表现。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触及的是课程的本质属性,即通过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来构建一种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学习者在其中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培养的思维方式、信息素养等,得到信息搜集、整理、辨析的能力,从而加强在传统学科上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引起学科本质层面的整合。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了整个学科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上,体现出支撑性作用。

三、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

1.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不足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来源于课程学习的体验。首先,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程度与其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程度成正比,即越喜欢认识程度越高,反之越低。其次,学生性别与所处的学段影响着其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程度。笔者通过实际教学与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加喜欢信息技术课程;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程度呈现出小学高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的特点,小学生是最喜欢信息技术课程的群体。随着学段的增高,课程设置随之变化,功课压力逐渐加大。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主观能动性有所提高,因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2.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认识的不足

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有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他们能够从自身的教学经验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一般有两种取向:一是功利化的认识取向。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获得应有的学分,教师和学生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的,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二是技能化的认识取向。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置的局限性等因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将技术操作作为教学的第一法则,过于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结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化从目前看,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掌握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和手段,改变了教学环境,丰富了教学资源。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也就可以实现课程的改革了。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缺失与补位——谈“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起点[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4):15-18.

[2]林建祥。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强调作为深层信息素养的LOGO思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7):20.

[3]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树的结构及思维品质讨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4(5):76-81.

作者简介:刘承锋(1988.04-),男,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人,本科,小学信息技术一级,现新田镇中心小学工作,研究方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

论文作者:刘承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课程思想阐述论文_刘承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