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文化中“学”与“教”的思想-以《论语》为例论文

浅析儒家文化中“学”与“教”的思想-以《论语》为例论文

浅析儒家文化中“学”与“教”的思想
——以《论语》为例

于文斌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35000)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论语》为例,探索儒家文化中“学”与“教”的思想。从《论语》中吸取儒学思想的智慧,这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教育者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儒家文化;论语;学与教

一、引言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公元前九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创立了人类仍赖以存活的世界宗教之源端,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正处于这样的“轴心时代”中。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文化的产生是在夏商周上古三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夏商时期的人们对天命、鬼神非常崇拜,后至周代,人们越来越强调人的重要性。到了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衰落,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在这样的环境下,士人们逐渐得到了解放,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都试图从自己的角度提出有利于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思想学说,最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刘歆在《七略》中将诸子分为十家,他们都分别在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思想理论成果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逐渐构建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从其主导方面来看,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中国正处于国际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提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应关注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就存在其中。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儒家思想不仅继承和总结了之前的思想文化,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以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1” 人们可以从孔子思想中吸取有价值的理念,用儒学的智慧来解决当今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形成儒家思想的当代文化价值。

企业在获得风险社会多数财富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会遭遇风险。在风险社会中,由于风险的分配和增长,一些人将比其他人受到更大的影响,社会风险地位由此产生。在公众舆情下,财富地位与风险地位呈现正比趋势,企业的规模越大,财富累积越多,越易受到公众的关注,在遭遇舆情危机时,公众参与度也越高,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二、《论语》中的学习思想

古人努力学习的目的是成为君子,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而如今,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在答题的时候能够得到好的分数,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认为学习是为老师和家长学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当今社会的读书氛围还是存在一些困境,依旧有许多人不愿意去读书,不愿意去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愿意去追求学问以修养身心。正如孔子所提到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3

(一)学无常师

“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孔子知道自己有不知晓的东西,所以便要追求过去的学问,通过读书来努力探索。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是有自知之明的,愿意学习古人的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很多人是做不到这一步,人们见到优秀的人常常会认为自己比他做得更好,心里十分傲慢,根本不会产生学习的心态。因此,我们想要做到“不耻下问”则需要很高的修养。一个虚怀若谷的人,这表面与常人无异,但是当有人想要冒犯他,他也依然宁静、不气愤,在曾子看来,只有颜回做到了。从中还可以看出,学习不仅可以从古人的书籍中探索,可以从网络中学习,还可以向社会中的任何人学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5”不管学问是大是小,只要是有价值的,我们都可以向他请教,学无常师。

“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圈定了十八个省,但紧靠丝路起点的山西并不在此序列,随着十九大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可想而知“一带一路”倡议必将深入推进,将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机遇。山西必须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找准自身区位优势、突破领域,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寻求山西经济增长新引擎。

(二)学思结合

3.(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68.

结合实际的银行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银行大都是采用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的发展策略,虽然当前有一部分银行金融机构都在大力实施风险管理策略,比如将信用风险管理开拓到了操作风险、市场管理风险等其他方面,甚至也拟定出了很多的风险计量模型,可是这种风险管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事实上,银行总行的考查过于看重业绩,风险管理在实际的考查中并不会占据太多的比重,所以在这种考查方式下,银行会为了提升业绩二不断的加大贷款的投放数额,这样做不仅仅导致了自身面临着更多的金融风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导致了经济泡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稳固。

(三)立志攀登

解法六:由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可知函数图象上与对称轴距离相等两点的函数值相等,即:,则在中,任取可求出a=-1.

三、《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一个人读书的目标是想要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那就需要“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10”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从书中了解学习之道,自身具有追求义理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做一些有修养的事情,在态度上十分的谦逊,待人待物也讲信用。然而,人们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就会思索:一个人内心的学问与外在的修养是否达到了一致呢?学问真的可以付诸于实践吗?读书是否在白读呢?

(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如果不能将知识与自己当下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即使学到了再多的知识,背了再多的《诗》也是没有用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1”这需要让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非常重要,不能只学习知识,还要将知识应用于当下。孔子常常会带领学生出去游学,累了之后便在杏坛上休息“孔子游乎缁帷之要,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12”这样一种教学情景令人神往。因此,不断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思考当下出现的问题,“切问近思”,最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

2.(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54.

四、结语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告诉我们学问的养成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追求知识的素养。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从书中吸取良好的学习和教育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助于教育者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25.

By differentiating Eq. (1) with respect to time and then combining with Eq. (2), we obtain:

《论语》中有关“教”的内容十分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应用。其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的教学原则对当今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孔子创办私塾,使很多平民百姓得到了受到教育的权利,“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13”凡是能够交得起学费的人,没有不教的,充分展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关于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在《论语》中有许多案例,当孔子被不同的人问了同样一个问题的时候,他能够做到回答得不一致,另外,孔子还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4”因为学生之间没有差距,只有差异,为了不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也需要有不同的回答。“举一反三”常常是数学老师的口头禅,“举一反三”能够使人们达到“不复也”的境界,使学生回到智慧的本真,当人们通过学习古代的思想,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的发展演变,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读的书成为白读。在“举一反三”之前,还需要老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就不要急忙去启发他,没有使学生产生怀疑的想法,就不要提前带领学生去研究。当学生“愤”、“悱”之后,再去引导他,这有些类似当今教学中的“点拨法”,当学生产生疑惑的时候,及时以适当的点拨,则会使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古代,还可以加以思索形成新的思想。例如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如何创新,很多人为此苦苦思索,终不得解,其实,创新就是回到之前永恒不变的东西中去,回归本源,用在当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6”学习与思考同等重要,不能只学习而不思考,更不能只思考而不虚心地学习。因此,如果人们为了证明一个想法,则需要在学习了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之后,再用心去体会、思考它,最终便可以得到新的发现。想要获取新的东西,需要将知识与思考齐头并进。

4.(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7”,孔子回顾人生,认为自己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立志要追求学问了。志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不会对学问有所追求,因此,立志是人们目前要确立的首要任务。时间又从三十岁一级一级地攀登至七十岁,孔子最终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8”,这如同一个一个的人生阶梯,需要人们破除艰难险阻努力攀登。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之后还要做到不轻易改变它。能够做到“博学而笃志9”,拥有渊博的知识后,自身所树立的志向不要被轻易改变,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在立志攀登的道路上不畏艰险。

5.(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10.

6.(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5.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391.

7.(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25.

注释:

9.(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95.

10.(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06.

每个问题设有“愿意”、“不愿意”和“不回答”三个选项,我以此来反映城市人口对于迁移人口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也是此项研究中的因变量。而这其实是一种简化了的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在操作时,将“愿意”定为“0”,不愿意定为“1”,而不回答由于没有表明态度,因此省略,再进行加总,得出与外来迁移人口的亲近度的分数,满分为五分,表示亲近,也就是社会距离近,0分表示社会距离远。

11.(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20.

12.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537.

陈 雷:郝益东同志提出的问题很好,我来回答一下。实际上您问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有效灌溉面积的问题;二是关于牧区水利的问题;三是涉农资金的渠道和整合的问题。

13.(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25.

14.(春秋)孔子著.论语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42.

作者简介:

于文斌(1996-),女,山东烟台人,淮北师范大学2018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标签:;  ;  ;  ;  

浅析儒家文化中“学”与“教”的思想-以《论语》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