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_读书论文

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_读书论文

引领学生读点“整本的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书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整本书的阅读,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叶圣陶先生之所以有这个主张,是因为他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教学原则等有着精辟的见解。在他看来,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阅读能力,锻炼思维能力。但是,关于整本书的阅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单篇短章的阅读而不关注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很高,也不全面,也就不能真正学会阅读。因为篇章固然便于精细研读,但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这样精细研读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是阅读相关书籍,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又因为篇章短小,学生的眼光往往受到局限,遇到篇幅较长、部头较大的书籍,就不容易驾驭,不容易做到钩玄提要,取其精华。何况在通常情况下,整本的书同篇章相比,知识的容量总要大些,思路的拓展总要开阔些。比如,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学生感受到的是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生妒忌,才千方百计想办法陷害他。但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我们可以看到,周瑜决意要除掉诸葛亮,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他是想为东吴今后的发展扫清道路。这些深化的认识,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可喜的是,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读整本的书”。不过,在义务教育的不同学段,分别该读哪些书,应该读到什么程度呢?我们认为,小学阶段整本书的阅读指导,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引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亲近书籍、阅读书籍。在教材编写上,关于整本书的阅读,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设立专门的栏目——“课外书屋”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加强了对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计划性,在高年段配合单元专题设立“课外书屋”这一栏目,每册安排两次,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推荐、介绍课外阅读的书籍。例如,五年级上册在“说明性文章”单元中,推荐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森林报》以及其他中外科普名著,如高土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李四光的《穿过地平线》,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法布尔的《昆虫记》;在“父母之爱”单元中,推荐脍炙人口的世界著名漫画集《父与子》。五年级下册在“永远的童年”单元中,推荐阅读高尔基的《童年》以及表现中外伟人、名人童年生活的书籍;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单元中,推荐阅读《西游记》,等等。

“课外书屋”推荐的书,大都来自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所推荐的书目,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为了切实发挥读整本书的功效,读书前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和“考查”。叶圣陶和朱自清合作编写过一本《略读指导举隅》,这是一部专供教师参考用的、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的教学用书。书中介绍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版本指导;二是序目指导;三是参考书籍指导;四是阅读方法指导;五是问题指导。这几个方面的指导,可供老师们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参考。为了提高阅读效果,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以摘抄为主,或以发表感想为主,或以评价作家作品为主。教师可根据学生需要介绍其写法。如果教师加强指导与交流,读“整本书”的要求就会逐步地、有效地得到落实,学生的发展将会不可限量。

二、改革单元编排的方式——“课文带名著”

在五年级下册“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单元中,采用了“课文带名著”的编排方式,在课文后面安排资料袋,介绍相关名著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作者及塑造的典型人物。如结合《将相和》,介绍《史记》;结合《草船借箭》,介绍《三国演义》;结合《景阳冈》,介绍《水浒传》。学生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了解到的却是一本本名著。这样编排不仅提供了课文的背景知识,而且给学生打开了阅读古典名著的窗口。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与名著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课文内容相对独立,“课文带名著”重在引出对名著的介绍。如课文《将相和》改写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几个故事与《史记》的其他章节没有太多的联系。又如,课文《猴王出世》和《景阳冈》虽然都节选自古代长篇小说,但故事本身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带出对古典名著的介绍,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所学的课文分别出自哪部名著,这些名著大致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谁,等等。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鼓励他们找来相关名著读一读,以便了解更多的内容。如读了课文《猴王出世》,课外阅读《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的其他章节;读了课文《景阳冈》,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描写武松的其他章节。

若是课文内容与名著的一些章节紧密相连,“课文带名著”不仅要介绍名著,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名著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拿《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学习来说,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十万枝箭,诸葛亮是不是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如果知道,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这样的问题就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原著的其他章节来解决。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统一天下。孙权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导致孙刘联合战线破裂而被曹军各个击破。因此,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看看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连环画、电视刷、白话小说甚至是原著的相关章节。这样做,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三、创新课文的形式——“作品梗概+精彩片段”

已经送审通过的六年级下册有个“外国名篇名著之窗”单元,课文采取的就是“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方式,编辑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宾逊漂流记》。课文先编排了一篇介绍整部作品的梗概,以便学生了解原著的主要内容;再节选名著的精彩片段,以引起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这样的课文呈现形式,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从来没有过。其特点是: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读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整体到深入部分;学生读精彩片段后更想读整部的作品,从而提高了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荐课外读物,到了解名著与学习课文相结合,再到将简介整部作品和阅读精彩片段相结合,学生可以课上读片段,课后读原著。教科书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从教材编撰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标签:;  ;  ;  ;  

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