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论文_郁彦妮

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论文_郁彦妮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在中医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医体质了九分法,对不同体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配合相应的养生处方,可以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学生体质。中医体质理论对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消除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创新教学发展模式,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医体质;体育教学;研究

引言

中医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中医体质理论是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中医理论.从生理学来看,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化生理状态下不同体质类型的认识,从而提高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中医院校学校体育以运动健身和训练为主要研究方向,在授课和训练过程中结合和应用中医体质学说,可以为研究高校学生的体质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1中医体质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中医体质的分类

1.1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

中医体质理论发端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书中论述了体质的形成、体质的特征与分型,以及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系等。经过历代医家的积累与提炼,逐渐形成并得到完善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一般认为,中医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

1.2中医体质分类

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现代中医学对体质的分型研究,一般是从临床角度根据疾病群体中的体质变化、表现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对体质作出分类。最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是王琦的九分法: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2中医体质理论对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2.1发挥了体育的“育人”功能。

中医体质理论深化了中医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它认为体质和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以干预亚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亚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同中医体质理论的辩体质论治,改善体质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中医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中医体质理论,是将体育学科和中医养生保健学科有机结合,其实质在于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中医体质理论贯穿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中医体质理论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学会分析自我的体质类型,通过情志养生、运动养生及经络养生等方式,调节不良的心理状态,改善和扭转偏颇体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并指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注重自身健康管理,针对自身体质选择合理的锻炼方式和习惯,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培养健身意识,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2消除学生的亚健康状态

应该充分认识中医体质类型与亚健康状态的实质联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自我调节和恢复的反应系统,气血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从中医角度来看根据人群体质的不同,亚健康人群大致可分为虚证、郁症和痰湿3大类。认识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治疗对彻底消除中医药校学生亚健康状态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的治疗历史已经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主要方法有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调摄精神状态、平衡病人心态等;利用传统体育运动如慢跑、乒乓球、游泳等使其血脉畅通;利用非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气功、五禽戏等配合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培育其元气;同时结合一定的养生处方,利用中药和饮食调养等方法使亚健康状态的人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我国现代体育教学的任务除了教学生运动外,同时需要传授预防体育运动损伤和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中医体质理论保健知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能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中体质医理论知识,对增进师生交流、消除学生的亚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推进中医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中引入中医体质理论是在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创新行为,是将体育的“育人”功能和中医体质健康管理二大价值体系的有效整合。不同中医体质其适应能力、体征、心理特征都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体质类型的特点,创新教学发展模式,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体质自主教学,例如根据不同体质对天气适应能力不同选择相应的上课环境,如:阳虚质畏寒喜暖;痰湿质易感寒湿之邪,这些学生应多接触阳光,选择温暖干燥的环境对改善他们体质有帮助;根据不同体质的体型特征和表现症状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例如,阳虚质表现为四肢乏力、精神不振,应选择运动量和强度不易过大的健身方式,如:散步、慢跑、打乒乓球、游泳等体育活动;痰湿型表现为肌肉松弛,四肢无力等,应选择以身体塑形为主的运动,例如:哑铃,拉力器、投掷、跳跃等运动项目且运动量和强度需适中。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构建其独具中医院校特色的教学体系,不仅高效的促进中医院校体育教学与专业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亦能发展中医院校的优势资源,拓展中医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对实现中医院校专业建设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与保障作用。

2.4融入中医元素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目前,全国高校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依据是《国家体质测试健康标准》,标准要求大学生需要测试的项目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及运动能力等,但是对心理发展水平和适应力尚无有效的定量指标。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涵盖了反映人的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能够较全面的反映人的身心健康状态。根据中医体质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和其他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这一特点,建议将中医体质分型理论纳入现行大学体质健康测试中,具体操作过程中,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设计中医体质类型判定软件,在实施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中医体质九分法理论针对个体的体质特征,“辩体施养”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运动、饮食、中药调养、情志调摄等养身措施,调整偏颇体质,恢复健康。简言之调整个人生活方式,改善自身体质状况,结合中医元素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是现行《国家体质测试健康标准》的最大补充,可以全面、正确的对大学生体质进行评价。

3结论和建议

3.1体质不健全:在普及与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广校园”阳光长跑”的大背景下,健康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我们不光要追求身体的健康、没有疾病的状态,还要实现心理的和谐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中医院校作为培养与输送中医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学府,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更担负着对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责任。体育教育作为中医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必修学分的任务下,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具备了健全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更好的承担起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责任。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院校体育教学,是体育学科和中医养生保健学科的有机结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医体质理论“辩体施养”原则,针对不同虚设体质状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采取“因人而宜”的干预措施,使其对学生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以及适应能力各个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体质,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琦.2008中医体质学[M].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6.

[2]王琦.于卫为.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 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2(1).

[3]傅杰英.中医体质养生[M].厦门市:鹭江出版社,2009:04.

[4]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6(2):741.

作者简介:郁彦妮(1980-),女(汉族),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从事体育教育及体育人文研究。

论文作者:郁彦妮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院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论文_郁彦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