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

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

张海英[1]2014年在《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综合应用系统学、经济学、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理论分析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两者之间的静态与动态关系,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定性分析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机制。在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界定与综述的基础上,分析高等教育合作直接和间接增进高等教育的社会与经济服务功能,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方式对高等教育合作的作用机制。2.引入合作因素考察基于合作的高等教育综合水平。分别测算合作下的高等教育实力的因子综合得分和高等教育利众型交叉DEA效率,从高等教育的“质”与“量”二维视角更客观地考察合作下的高等教育综合水平,发现基于合作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区域差异。3.运用系统理论静态分析基于合作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结合二象对偶系统、复合系统等系统理论,分别考察基于合作的高等教育二象系统、经济发展二象系统以及合作下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性,静态分析表明基于合作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协调性良好,但前者落后于后者。4.提出运用管理科学和空间计量的方法,考察技术差距下的高等教育效率的差异性和空间聚集性。运用共同前沿技术、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技术差距比等方法测算技术差距下高等教育效率,分析高等教育效率的差异性,并由此计算高等教育效率的空间聚集指数,从空间聚集的视角定量分析高等教育合作程度,发现高等教育效率差异性较大呈现正向空间聚集性。5.在测算高等教育效率空间聚集指数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动态分析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构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面板协整检验、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次,构建高等教育空间聚集指数与经济发展的向量自归回模型。采用AR根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动态分析表明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形成一定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

唐文忠[2]2015年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高等职业教育无疑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随着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的发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未能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良性互动;社会仍然对高等职业教育持有偏见;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规范作用仍有待加强;办学经费仍显不足;校企合作的广度有待拓宽,深度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仍显落后。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西方近现代经济学家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梳理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嬗变轨迹,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数据实证阐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国际国内新的经济环境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德国、瑞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与经济发展有效契合的经验,最后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进而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聂勋[3]2012年在《美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随着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己成为国家第一重要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谁掌握了人才竞争这个关键,谁就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如今后金融危机时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启动了“再工业化”战略来摆脱经济泥潭。其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再工业化”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好、利用好、开发好人才这个首要资源,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关键任务。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国内外的学术专着和论文甚多。国外的研究较微观,实证研究较多,且提出了有关职业教育发展较前沿的观点。而国内的研究主要以借鉴国外的研究为基础,研究大都是停留在宏观政策和对策的层面上,实证分析不多。其中学界关于美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尚少,实证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对美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以美国为背景,研究美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首先,本文综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经济学理论,总结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类型,并对职业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其次,分析美国经济与美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根据美国产业结构分析和美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分析,得出了美国基于知识经济产业驱动的经济发展形式。通过中美职业教育的对比分析,探寻美国职业教育概况,得出我国职业教育的不足如办学主体单一,学术和职业课程的衔接性不强,缺少对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培养制度,同时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且有逐步减少的趋势。再次,总结美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从而探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为我国职业教育能更好适应经济发展寻找有效解决办法。然后利用经济模型计算出美国职业教育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以及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分析职业教育与美国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以此证明本文对职业教育与美国经济发展互动研究的正确性。最后本文基于相关结论提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

惠利娟[4]2013年在《中国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叁大城市群的崛起与迅速发展,它们的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同时,叁者之间合作和竞争关系日益明显,而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的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运用何种模式来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互动、协调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引起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中国叁大城市群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现状,依据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教育学、经济学、计量学与统计学等理论与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首先分别以2002-2010年中国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作为数据资源,运用标准差等差异测量方法对中国叁大城市群分别进行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并构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两个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叁大城市群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判,从宏观上清楚地了解中国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其次进一步具体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协整分析来验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最后构建协调度模型,运用功效函数方法对中国叁大城市群各城市2010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叁大城市群各地区的协调度。据此分析和比较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度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理论,提出促进中国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裴玲玲[5]2016年在《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科技人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及集聚效应的发挥,能够有效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驱动力;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运动受制于生产力的整体运动,它的空间分布取决于生产力的空间布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创造科技人才需求,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因此,研究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对其互动效应进行定量测算和检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考察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我国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剖析了我国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科技人才的聚集密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并且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科技人才呈现向东部地区聚集的态势;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但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规模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2013年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75%以上,但从近几年的变化趋势来看,这一比例正在不断缩小。(2)我国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针对不同数据特征的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提出了含模糊信息的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和含区间信息的多指标灰靶评估模型作为因子分析法的补充,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均呈现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格局,两者在统计上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从省域排位上来看,科技人才集聚水平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这说明除了两者本身之间相互影响外,还存在其他重要因素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政策支持等的作用。(3)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关系研究。分析了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总结了两者互动关系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因素,提出了相应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联立方程模型。基于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向互动关系,且科技人才集聚在二者的互动机制中居于“优势地位”;在对东、中、西部叁个子样本分别进行估计时,这种优势关系出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资水平、科技政策、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等控制变量对科技人才集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性影响。(4)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的预测及建议。考虑到可获取的相关数据量不足,本文针对小样本时间序列建模预测问题,提出了NGBM(1,1)模型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和具有最优背景值的GM(1,N)派生模型;基于NGBM(1,1)模型预测科技人才集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变量,并基于GM(1,N)派生模型预测2014~2020年全国各地区的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根据预测值对我国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互动关系进行再估计;最后给出加强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预测期内的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互影响系数较样本期内均有所提高,两者的互动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强化,且科技人才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在分区域估计时发现,东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效应显着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资水平、基础设施等控制变量对科技人才集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性影响。为加强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互动发展,应以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为导向,推动制度创新,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引导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并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李倩[6]2011年在《民营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的互动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中凸显出越发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我国一些沿海省市,这些城市往往既是一些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拥有高学历人口数量和拥有高等学校数量最多的地区。观察在这些地区的情况,我们发现高等教育一方面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高素质人才,高等院校还能提供技术支持,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更是起到了直接作用。总之,高等教育的发达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这些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反过来,在人们看到了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时,就会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会在物质等各方面给予高等院校更多的支持,这些支持又能够进一步促使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规模以及效益。综上所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同时有关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通过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财力和物资等。这些要素是教育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并能为教育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但根据2000年国家的统计公报,目前我国仍然不能全面实现《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济性收入的增长”。目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财政拨款对现有的公立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只能达到60%一70%,要再扩建或新建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空间已经很小。而此时正是引入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具有一定规模、不同层次、类型丰富和特色鲜明的民营高校的发展,我国民营高等教育在投资渠道、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的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建设需求与现有高等教育规模不足的矛盾,在稳定社会,尤其是减轻就业压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民营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民营高等教育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民营高等教育往往立足于当地,它既能对高等教育起到重要补充作用,也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一些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民营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如何使当地的民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但以往的研究都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互动的动态系统,动态研究比静态研究更能发现二者之间的真实关系。由于我国各个行政区域自身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一些现实的原因,使得其中一些省域的民营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之间呈出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一般包括下列情况:一是民营高等教育的发展超前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地区经济的发展超前于该地区民营高等教育发展。综上,本文利用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有关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有关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以具体的案例来在分析民营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重庆市合川区经济增长和该地区民营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合川区民营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正确制定合川区民营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之作用。本文第一部分是对民营高等教育与地区互动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利用了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同时也基于理论的角度,对民营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最后基于理论和上述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说。第二部分是分析国外一些在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中所形成的一些好的经验,主要是美、英、日叁个国家中经验;同时也分析了菲律宾的民营高等教育与其地区经济之间二者的非均衡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对于我国民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关系能有一些启示或借鉴之用。第叁部分是以重庆市合川区为案例,结合合川区的实际情况,对分别就合川区民营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经济增长状况行了量化分析,尤其就民营高等教育对合川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增长对民营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分别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在第一部分和第叁部分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合川区民营高等教育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对于第一部分中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文章的第叁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最后再对实证的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明确民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重庆市合川区民营高等教育与该地区经济良好互动的政策措施及建议。本文在关注现有同类研究的基础上还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第一是研究分析技术应用的创新: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民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合川区民营高等教育发展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第二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从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出发,在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高度相关性的基础上,辩证地从相关性的两个方面各为因果而深入探讨下去,最后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优化建模,并对今后若干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理论上的仿真预测,将理论研究的视角纵横拓展,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第叁是研究方法论的创新:综观国内外的研究,或重理论研究或重实证分析,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融合在一起,探讨了民营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应用问题。

肖翔[7]2015年在《云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教育经济学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知识经济在世界经济之林异军突起,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其依托于智力资源的巨大优越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并有望解决人类社会众多亟待解决的难题。知识经济加速了知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知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并使科技在发挥其第一生产力功能的效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知识从诞生、传授到实践,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贡献。高等教育本身固有的叁大职能: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其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地位得到了提升,逐渐由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地带。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史,就是一个微观的人类社会进步史。纵观工业革命、第叁次科技革命,这些人类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里程碑,人类社会发生质变与飞跃的过程无不与人类自身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得到开发紧密相关,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教育的巨大贡献。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是紧密关联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研究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协调发展,从宏观角度而言,旨在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缩小区域差距,实现乡域层面、县域层面、市域层面、省域层面、国家层面乃至全球层面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更加和谐的因素,为区域发展谋求可持续的动力与能量。本文以云南省为范围尺度,选取云南省14个市州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来测度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云南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边境省份,省情特殊,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能够为西部落后省份发展高等教育、找寻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文中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分析,层层递进,首先对云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估计,其次计算出云南省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水平,最后对云南省14个市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程度做出测度,依据翔实的实证研究为云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易善策[8]2011年在《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发达国家普遍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其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以及两者互动的重点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基于多方面的差异其工业化、城镇化过程绝非仅仅是发达国家时空上的重复,这些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实现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在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这是处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国家都需要积极考虑并妥善解决的重大命题。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反复论述并不断取得突破创新的领域。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研究范式大体上经历了从单向线性模型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变。单向线性模式下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以发展经济学结构转型理论为指导,侧重于工业化发展,强调产业结构演进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而将城镇化发展视为工业化的伴生物。城市研究也曾经一度淡出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伴随着空间要素被引入经济学分析框架,城镇化的作用逐步被重新挖掘。相关的研究既强调产业结构演进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承认城镇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推动作用,进而形成了双向互动模式的研究范式。在城市集聚经济研究兴起后,除了静态集聚经济效应,城市所形成的动态集聚经济效应逐渐成为研究城市发展、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变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对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进行理论和政策研究。城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大多数研究仅以由乡到城转变的过程来定义城镇化。但是这种定义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表征后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而且容易形成实践中的误区和发展上的偏差。本文在界定城镇化概念时认为,城镇化应当是数量外延与质量内涵的统一。而产业结构演进从概念上理解也应当是数量比例与结构高度的统一。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展开对互动发展的理论研究。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互动是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必然结果。本文认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背后隐含的微观基础实质上是基于“技术创新-要素流动-集聚”的机制。技术创新导致了要素流动,要素流动的结果是地域上非均衡地集聚;而集聚形成后通过集聚经济效应影响要素流动和技术创新,进而形成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这叁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互动:基于技术创新形成的产业结构高度的变化和要素产业部门间转移形成的产业数量比例关系的变化外在地表现为产业结构演进;要素地域空间上的流动集聚以及要素积聚对集聚载体功能上的要求就表现为外延型城镇化与内涵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集聚经济也将逐步增强。这样,产业结构的演进就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支撑了产业结构演进。通过互动内在机制的分析,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互动途径,认为主要通过叁条路径实现相互作用:一是“产业结构演进——要素流动——推动城镇化发展”途径。从流动的维度来理解,产业结构演进推动的经济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间流动、在空间地域上转移必须同时发生才能形成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从要素的层次来理解,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初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之间会存在竞争和替代的关系,并在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阶段分别成为流动的“主角”,进而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二是“产业结构演进——城市功能转型——推动城镇化发展”途径。城市主导产业决定城市主导功能,产业结构演进使城市功能经历了由单一到复杂、城市主导功能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而城市功能转型给城市注入发展的新活力和新动力,使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叁是“城镇化发展——城市集聚经济提升——支撑产业结构演进”途径。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能够增强城市集聚经济。基于在要素供给、市场需求方面的作用,城镇化的静态集聚经济效应能够支撑并带动产业结构演进;基于对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城镇化的动态集聚经济效应助推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可以相互促进并内生地实现发展,但是现实中世界各国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趋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表现出不同的互动状态和运行绩效。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对可能存在的具体互动状态进行了研判和分析。互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循序演进和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其重要前提是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两者之间适度协调。因而,无法直接量化测度的互动关系就存在两个方面的外在表征: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协调程度、持续互动发展的能力。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研判,互动关系的具体状态就可以大致区分出叁种类型:弱协调性、低持续互动能力的不健康互动状态;强协调性、低持续互动能力的不健康互动状态;强协调性、高持续互动能力的良性互动状态。其次,本文对互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互动状态的差异性需要从四个方面的因素来解释:要素禀赋——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在产业发展或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约束或优势;外向程度——国际市场上的要素供给、市场需求等对国内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互动的推动或冲击;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互动是在一个正确的制度框架下被激励还是在一个无效率的制度环境下被扭曲;政策导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城市发展战略等对互动机制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互动具有特殊性,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我国建国后60年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互动历程的研究,本文认为:改革开放前30年,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之间总体上表现为弱协调性、低持续互动能力的不健康状态,互动在封闭环境下完全听命于政府行政计划干预;改革开放后30年,互动的协调性增强,但仍处于低持续互动能力的不健康状态,互动在开放环境下受到外资外贸的影响和冲击。因而改革开放的前叁十年和后叁十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互动都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当前要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实现良性互动,关键就是要在完善互动机制的同时逐步增强互动的内生性,增强产业结构循序演进的创新动力,积极发挥城镇化的积极效应。本文从两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一是要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推动大城市群、城市圈建设,坚持内涵式发展,把一批大城市建设成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二是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在都市圈以外地区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水平,并积极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加大制度创新,改变半城镇化状况,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孙天昊[9]2016年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构想,它通过构建一个包容开放的战略体系,实现欧亚大陆经济的整合,对沿途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国经济、乃至平衡世界政治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战略的有效实施,要靠策略的正确。"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实施如何收到成效,存在着一个策略选择和优化组合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战略实施效果,应该采用什么样具体的运行策略来高效的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是目前需要我们着力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的研究宗旨,本文致力于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策略是战略的实现机制,战略选择大方向,要做减法,策略选择行动,要做加法。战略是长远而简明的,而策略是灵活调整而复杂的,不灵活不足以把握时机,不复杂不足以取得完胜。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实现沿线国家的互通互联、并通过互通互联实现互利共裸。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互联互通。例如贸易的方法,投资的方法,劳务的方法,技术交流的方法,共建基础设施的方法,文化往来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可以称其为经济互动策略。经济互动策略就是研究如何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下有效的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提升其联系度,增强其互动性。本文把经济互动策略作为研究的重心,就必须要有一套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之间联系度的量化方法。考察经济学方法之林,能够担当此任的是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方法。投入产出法是运用数学的矩阵结构反映不同经济主体间的投入和产出内在联系的系统方法。其中在单位产品上的投入产出关系就是经济系统的结构参数。如果我们能够测算出,当一个国家每产出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消耗多少单位从另一个国家进口的产品,或者说另一个国家每产出一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该国向其提供多少单位价值量的产品,那么就可以了解到国家间由产品交易展现的经济联系性。通过这种联系性我们可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并据其研究相应的政策选择和组合。可见,运用着名的投入产出方法,可以建立反映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经济互动模型,后者将通过单位产品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投入系数表明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本文重点关注以下叁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经济互动;第二,什么是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互动的主要因素;第叁,基于实证分析,怎样才能够加深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本文的总体思路和章节安排如下: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为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首先介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并用SWOT分析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进行研究。然后以投入产出法为理论依据,使用了 2014年中国和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建立了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模型来考察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关系,并分析什么是影响两国经济互动的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怎样做才能加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最后站在理论研究者的角度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本文由八个章节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总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经济互动"等概念进行界定和区分,之后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不足之处。第二章对研究所需要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进行梳理,以便后续研究对其进行综合运用。理论基础方面包括发展战略理论、投入产出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相关理论。文献综述部分包含了经济互动的文献综述、"一带一路"建设的文献综述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文献综述。第叁章为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我们有必要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全面了解。背景介绍是模型提出的前提,因此,第叁章主要阐述了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内涵。战略背景分析包含国内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和国际政治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进行SWOT分析。然后分四部分,分别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措施来介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内涵。背景介绍和内涵分析为经济互动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第四章建立了"一带一路"战略中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模型首先以投入产出法为理论依据,使用2014年中国和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编制出中国和"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间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表。之后依据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表来建立模型,测算出经济互动投入产出模型的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第五章根据模型测算出来的消耗系数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具体包括总量分析、直接经济互动关系分析、完全经济互动关系分析和结构分析,并考察什么是影响沿线国家经济互动的最重要因素,为其本文拟重点研究的中国运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提供证据支持。第六章是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进行研究,即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怎样加强和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分析内容包括经济互动面临的挑战、经济互动的思想框架和经济互动的具体运行策略。第七章讨论为了保证经济互动策略可以高水平的完成,国家需要出台什么样的具体支持政策呢?本文站在理论研究者的角度为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建议,其目的在于提高"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水平。政策建议包括区域开发与财政政策、市场扩容与金融政策、经济互动中的产业政策和企业支持政策等。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一带一路"战略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依据"一带一路"战略分析沿途国家经济互联互动的发展策略,力求实现以下方面的创新:第一,力求实现对"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经济互联互动关系的研究创新,创建了 "一带一路"沿途部分国家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实证分析模型。虽然,现阶段研究"一带一路"战略的文章较多,但是对其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文化和旅游等方向,还没有人从经济互动的角度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影响两国经济互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间地理上的空间距离和隔绝状态,两国政治军事上的亲密程度虽然会影响两国经济互动,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通过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地区间的隔绝状态,能够有效促进两个国家经济互动。另外,加入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国家间经济互动性更强,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自由贸易可以实现生产要素自由转移,市场竞争程度越高,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就越处于最优状态。实证结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第二,力求实现对"一带一路"战略具体落实的策略选择的研究创新,提出了"一带一路"沿途部分国家经济互动实证关系的推进策略。本文站在理论研究者的角度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相应的经济互动策略,其目的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经济互动策略来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动更加紧密,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挑战给出相应的应对之策。这些经济互动策略的提出,有助于国家选择"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途径,有助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选择地方政策工具,有助于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途的项目建设。本文研究因资料和研究目的制约,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途的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九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因为数据查找的困难,没有可能全面研究。截止到2015年的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如东盟十个国家,本文在建模中只选取了其中叁个作样本研究对象。这有待于以后随着资料的完善而加以补充。二是本文是在国民经济学的视角下研究"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济互联互动问题,没有对政治因素进行探讨,也不能将其放在经济互动的投入产出模型里。然而,由于政治因素对"一带一路"战略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大国博弈影响下,复杂的国际关系更让研究目标充满不确定性。这些问题都将留待以后进一步研究补充完善。

廖晓衡[10]2013年在《互动与联动: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都有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首选战略。在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里,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国家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在政府重要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重庆作为国家批准的首个省级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其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更为凸显,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推动城乡统筹改革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来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己成为重庆城乡统筹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就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尤其是重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然状态而言,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地位却未真正落实,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模式和质量都存在与城乡统筹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内生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城乡统筹之间的互动不足、联动不够,这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认真研究中职教育的城乡统筹战略发展问题,实现职业教育城乡联动发展和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协调,这不仅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战略发展,也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本研究站在中国职业教育战略发展与城乡统筹改革的契合点上,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运用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模型构建等多种研究方法,遵循由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再到战略对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在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指导下和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职业教育城乡统筹互动协调关系理论假设;然后根据这一理论假设,结合反映职业教育的有关文献,对重庆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重庆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中互动不足联动不够的实然状态和成因:最后是根据互动联动关系理论,针对互动不足联动不够的现实问题,探索了具有重庆特色的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内涵互动发展战略和外部联动保障体系,为重庆乃至全国中职教育城乡统筹的互动协调发展探明了道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有:一是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地位。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同答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明确职业教育本体价值,从经济社会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和人的自身全面发展叁个角度阐明了城乡统筹下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地位,深化了人们对教育城乡统筹战略发展、互动协调发展的认识,在认识层面促进了观念更新。二是梳理了中职教育与城乡统筹互动协调的战略发展关系。本研究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职教育与城乡统筹互动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出了中职教育内涵发展“四要素”的互动协调和外部保障机制“四统筹”的联动发展,为探究中职教育城乡统筹战略发展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理论层面上的探索创新。叁是剖析了影响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互动不足联动不够的问题归因。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资源与配置、结构与布局、定位与模式、质量与导向六个方面,详尽分析了重庆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互动不足联动不够的实然状态和问题归因,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提出重庆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对策奠定了实践基础,促进了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四是探究了重庆中职教育城乡统筹的内涵互动发展战略对策及其战略保障体系。本研究采用理论模型建构、分析推理、实证调查、数据分析和统计研究等方法,在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了实施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内涵互动发展战略和外部联动保障体系的战略设计及其具体对策。主要阐释了“适度规模化发展战略”、“均衡化结构调整战略”、“集团化统筹发展战略”、“标准化质量管理战略”四大战略对策的互动协调和“统筹发展规划”、“统筹发展政策”、“统筹管理体制”、“统筹资源配置”等四个统筹的联动发展。这其中既有整体战略思维的创新,在具体内容上也包含大量的富有创造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研究结果与应用层面上的创新。比如,在“适度规模化发展战略”研究中,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构了中职教育规模预测模型;在“均衡化结构调整战略”研究中,提出了“一圈两翼叁联动”结构调整思路;在“集团化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中,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拓展和制度创新;在“标准化质量管理战略”研究中,完善了中职教育标准化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在“四个统筹”的外部联动保障体系中,突破了原来把职业教育保障仅仅理解为人、财、物保证的局限性认识,从思想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资源体系等四个层面构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动态联动保障体系,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各保障体系进行内涵分析和功能定义,等等。中职教育与城乡统筹的互动协调发展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众多,且许多问题尚无定论,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地研究才能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把握其本质。本论文主要对中职教育与城乡统筹的互动协调发展基本理论、相互作用机理、内涵互动式发展战略与外部联动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许多方面只是浅尝辄止,许多理论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与挖掘,也有相当多的现实难题等待破解,本研究仅是—点粗浅的研究,权当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 张海英. 天津大学. 2014

[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 唐文忠.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3]. 美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 聂勋.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 中国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D]. 惠利娟. 苏州大学. 2013

[5]. 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 裴玲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

[6]. 民营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 李倩. 西南大学. 2011

[7]. 云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肖翔.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8].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 易善策. 武汉大学. 2011

[9].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经济互动策略研究[D]. 孙天昊.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10]. 互动与联动: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D]. 廖晓衡. 西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