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凉山彝区贫困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论文_何长英

成都市武侯区西南民族大学老校区

摘要:作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凉山彝区的扶贫问题近年来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而精准扶贫在凉山彝区农村的实施让彝区人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确实让一部分彝族乡村成功脱贫,但是大部分彝族乡村还是处于贫困状态。精准扶贫政策在这些乡村的实施受到了一些阻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拖延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程和彝族乡村的脱贫。本文从几个方面大致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面临的困境,进而得出一点思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彝族乡村;脱贫;问题

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让扶贫工作举步维艰,有些凉山彝族乡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甚微或是迟迟不见成效。在极度贫困地区扶贫本应是会容易见成效的事,但如今却面临重重困难。

凉山彝区贫困现状

一、凉山州位于四川省的西南方向,处于中国横断山腹心地带,自然环境条件较为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脆弱,适用于种植庄稼的土地所占比例小。笔者经过调研得知截止2015年底,凉山州贫困人口已经达到 40.8 万人,贫困人口众多且贫困程度很深。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也是全国贫困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频频曝出的“悬崖村”“最悲伤作文”等类似事件层出不穷,“贫困”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凉山的代名词。对此,国家也高度关注。在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了位于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的几个村落,对凉山乡村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当地村民,并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凉山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成为了政府部门及凉山人民的一块心病。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二、精准识别难

(一)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别,若做不到精准识别,那么精准扶贫就无从说起。笔者假期去凉山州甘洛县调研,正逢当地第一书记和基层干部在入户调查进行“清卡行动”,便随同他们一起去入户,过程中听村民阐述相关情况,发现精准识别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第一,贫困户的名额采取“从上到下”的形式。贫困户的名额指标分配到凉山州各个地方(各个县,各个乡镇和村)后,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收入差异大,而贫困户的名额相差不大,产生了一些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或者是乡镇的贫困户经济状况明显比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的非贫困户好太多,于是就产生了真正的贫困户未被识别出来的情况。第二,在识别贫困户时,出于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将家庭收入在贫困线以上的人家列为贫困户,如为舍去麻烦将经常上访的非贫困家庭列为贫困户,为了早日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将经济收入超过贫困线的家庭、村、乡列为贫困户,这一列行为都造成精准识别的不精准。第三,凉山彝族乡村的村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再者他们一般养牲畜价格也不定,因此人们一般都不会很清楚的计算好家庭收入,导致识别不清。第四,如今的凉山彝族乡村,很多家庭的中轻年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只有不识字的老人小孩或者妇女。而她们平时基本都不会关心村内的公告事物,在申请贫困户时他们一般是处于茫然状态,不知道何时申请或者不清楚怎样申请,从而造成一些贫困户未参与到精准扶贫过程中去。笔者假期在昭觉县M村调研时,问了一下村民是否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大多数表示不清;以下是笔者根据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M村100位村民进行访谈时得到的数据所做的图表;

表2.1村民对精准扶贫了解状况表

由图表可知,作为贫困村的M村这100人中对于精准扶贫政策完全了解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村民都表示对这项政策只解一点,这也是M村整体村民对这项政策的了解情况。第五,就是部分村民未能正确理解扶贫工作,把扶贫项目认为是直接发扶贫款,从而养成做什么事都等着扶贫款的习惯,不能从根本上脱贫。同时,其他非贫困人员也觉得“反正是国家给钱,为何给他不给我”的心态,根本不懂扶贫款的意义,从而在争取贫困户名额的过程中容易与村干部产生冲突。

精准帮扶方式欠缺

(二)精准扶贫的另一个关键是精准帮扶,精准帮扶是指根据各村各户的具体情况,分析贫困原因,制定扶贫策略,其次就是要保证扶贫资金要直接用于被扶贫者身上或者直接发放到他手里。可是在精准帮扶实施过程中又遇到一系列问题;

首先,由于帮扶过程一系列的原因,刚开始帮扶方式较为粗糙,未将扶贫卡精确发放与贫困本人。出现了有部分人骗取同村人的身份证去办理卡,领走扶贫资金的情况,扶贫资金为落实到贫困户。笔者在甘洛县桥边村调研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案例。其次,相关部门大规模的在彝区推广各种产业扶贫项目,而对这种大规模推广项目带来的风险却关注的较少。推广各种大规模产业扶贫项目在本质上来说是好的,但是在某些彝区,有些推广项目实属不适合该地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也会打击贫困户创业的积极性。

精准扶贫中制度制定的不完善

(三)我国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关于扶贫和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起步时比较晚的。美国《社会保障法》[侯强.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7.

]就明确的规定了扶贫的做法,而我国则缺乏扶贫政策的具体指引,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定,关于扶贫的很多程序都可以随意操作,导致有些人为了达到短期目的,做出了许多所谓的“政绩工程”,最后没有达到真正的扶贫。最后,关于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扶贫资金即中央拨付的专项资金是有限的,大部分资金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留下来给贫困户的很少。虽然用于基础设施也是有利于全体村民的,可是它对于贫困户的脱贫所起的作用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些地方对贫困户脱贫的时间有期限要求,并且时间短,要让贫困户在限定时间内脱贫是希望渺茫的。

对凉山彝区贫困农村面临困境的思考

三、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得出这几点思考及建议:首先,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其次,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及时更新信息,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最后,建立动态管理系统,及时更新信息,划清责任区域,加强监督管理系统。

结语

凉山彝族乡村的脱贫是一个缓慢的历程,不可一蹴而就。虽然在彝区的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种种困难,但是只要找准问题,针对问题想出对策,难么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在扶贫工作人员与彝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凉山彝区乡村实现脱贫致富指日待。

参考文献

[1]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年,第 138-152 页。

编者按 他嗜酒,一日三餐,几乎每顿必喝,尤擅酒后作画,所画山水飘忽不定,令人神往; 他无心,三十年来所画作品几乎无一留存,只要来人索要,凭一篮花生、两瓶好酒,他就可将精美画作双手奉送;他痴画,无论春夏秋冬,无论睡觉吃饭,兴之所致,想出好的构想,必立即起身作画,不画完不罢休; 他至今穷困不堪,全家三口挤在三间乡村陋室之中,外界欠报酬近90万元,他却无心追要;他又倔强异常,任多大名头的官员、老板,不亲自到其面前索要,一幅字画不赠…… 他就是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一残疾农民,独眼跛腿的乡野怪才李光艺,历经30年坎坷路,创造出一门新的绘画技艺―――中国油漆画。

论文作者:何长英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浅析凉山彝区贫困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论文_何长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