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折现法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_实际利率论文

现金流量折现法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准则论文,现金流量论文,折现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金流量折现法在相关新会计准则中有大量应用。本文欲通过几个典型实例简要介绍现金流量折现法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一、分期收款销售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现值确定其公允价值,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冲减财务费用。

例1:A公司于2007年1月1日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大型设备,合同价格为1 000万元,分5年于每年年末收取,每年收取200万元。假定该大型设备不采用分期收款方式时的销售价格为80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

解析:该长期应收款项的收取时间较长,相当于对客户提供信贷,具有融资性质。

1.实际利率的计算

每年的现金流量为200万元,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折现值为第1年初的公允价值,即为不采用分期收款方式时的销售价格800万元。采用内插法,800=200×(P/A,R,5),可求得实际利率R为7.93%。

2.实际利率法摊销

未实现融资收益为200×5-800=200(万元),按照实际利率法摊销,见表1。

注:14.8=200-63.4-52.6-40.9-28.3

3.相关账务处理(单位:万元)

(1)2007年1月1日销售成立时

借:长期应收款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800

未实现融资收益200

(2)2007年末

借:银行存款200

贷:长期应收款200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63.4

贷:财务费用63.4

(3)2008年至2010年的账务处理类似(略)

(4)2011年末

借:银行存款200

贷:长期应收款200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14.8

贷:财务费用14.8

例2:A公司于2007年1月1日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国外销售大型设备,合同价格为1 000万元,分5年于每年年末收取,每年收取200万元,不考虑增值税。综合考虑5年期银行贷款市场利率、还款风险,实际利率R确定为10%。

解析:

1.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

本例中每年的现金流量B为200万元,综合考虑5年期银行贷款市场利率、还款风险,实际利率R确定为10%,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200×(P/A,10%,5)=200×3.790787=758(万元)。

2.未实现融资收益按照实际利率法的摊销

未实现融资收益为200×5-758=242万元,按照实际利率法摊销,见表2。

3.相关账务处理(单位:万元)

(1)2007年1月1日销售成立时

借:长期应收款1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758

未实现融资收益242

(2)2007年末

借:银行存款200

贷:长期应收款200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75.8

贷:财务费用75.8

(3)2008年至2010年的账务处理类似(略)

(4)2011年末

借:银行存款200

贷:长期应收款200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18.4

贷:财务费用18.4

二、融资租赁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定,在确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时,应采用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

例3:2007年12月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如下:(1)租赁标的物:挖掘机,起租日:2007年12月31日;(2)租赁期2007年12月3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36个月;(3)租金支付:自租赁开始日每隔6个月于月末支付租金15万元;(4)A公司2007年12月31日因租赁交易向某律师事务所支付律师费2万元;(5)该挖掘机的保险、维护等费用均由A公司负担,估计每年约1万元;(6)该挖掘机在20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70万元;(7)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7%(六个月利率);(8)该挖掘机的估计使用年限为8年,已使用3年,期满无残值,承租人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9)租赁期满时,A公司享有优惠购买该机器的选择权,购买价为0.01万元,估计该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万元(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解析:根据该合同的条款,A公司的租赁符合融资租赁的确认条件,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租赁开始日为2007年12月31日。

1.A公司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1)租赁开始日2007年12月31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A公司各期租金为15万元,租赁期届满时,A公司有选择权的购买价格为0.01万元。A公司在本例中采用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7%为折现率。

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15×(P/A,7%,6)+0.01/(1+7%)[6]=15×4.767+0.01×0.666=71.51(万元)。

最低租赁付款额=15×6+0.01=90.01(万元)

(2)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

该机器在20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70万元,根据孰低原则,该挖掘机的入账价值为70万元。

2.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租赁开始日资产的入账价值=90.01-70=20.01(万元)

3.分摊率(即实际利率)的计算

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为入账价值的,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即实际利率),该分摊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折现率。采用内插法,70=15×(P/A,R,6),可求得实际利率R约为7.67%。

4.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见表3)

尾数调整:20.01-(5.37+4.63+3.84+2.98+2.06)=1.13(万元)

5.各年应计提折旧

每年计提折旧额=(70+2)/5=14.4(万元)

每半年计提折旧额=7.2(万元)

6.相关账务处理(单位:万元)

根据表3,A公司应做如下会计分录:

(1)2007年12月31日租赁开始日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70

未确认融资费用20.01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90.01

支付律师所费用: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

贷:银行存款2

(2)2008年6月30日支付第一期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15

贷:银行存款15

借:财务费用5.57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5.37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用7.2

贷:累计折旧7.2

(3)2008年12月31日、2009年6月30日、2009年12月31日及2010年6月30日的会计处理类似(略)

(4)2010年12月31日支付最后一期租金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15

贷:银行存款15

借:财务费用1.13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13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用7.2

贷:累计折旧7.2

三、债券投资(金融工具)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的计算实际上就是现金流量折现的应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负债和权益成分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在进行分拆时,应当首先确定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并以此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再按照该金融工具整体的发行价格扣除负债成分初始确认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例如,企业在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时,初始确认时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也是按照现金流量折现法计算确定。

新会计准则中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均采用实际利率法在各期进行摊销,是现金流量折现法的重要应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及利息费用的方法。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

例4:A公司2007年1月5日购入B公司2007年1月1日发行的五年期公司债券,不考虑发行费用,票面利率为12%,债券面值为1 000元,A公司按1 050元的价格购入80张,该债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还本息。

解析:此债券投资可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投资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为80×1 050=84 000(元);债券溢价为84 000-80 000=4 000(元);未实现融资收益为80×1 000×12%×5+80×1 000-84 000=44 000(元)

1.2007年1月5日购入B公司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80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 000

贷:银行存款84 000

2.在初始确认时,计算实际利率

每年收到利息1 000×80×12%=9 600(元)

采用内插法,84 000=9 600×(P/A,R,5)+80×1 000,可得R≈10.66%

3.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摊(见表4)

4.各年会计分录

(1)2007年末

借:应收利息9 600

贷:投资收益8 95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646

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9 600

贷:应收利息9 600

(2)2008年至2010年的账务处理类似(略)

(3)2011年末还本付息

借:银行存款89 600

贷:投资收益8 62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974

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80 000

四、借款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对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按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

例5:A公司于2007年1月1日采取出包方式开始建造厂房,截至2007年12月31日发生支出如表5。该公司为该项目的建造,于2007年1月1日发行3年期债券,票面价值为1 000万元,票面利率为5%,每年年末支付利息,到期还本。债券发行价格为900万元,不考虑发行费用。另外在2007年4月1日又为该工程项目专门借款500万元,借款期为4年,年利率为8%,该项借款一次到期还本付息。该公司2007年尚有两笔一般借款:(1)流动资金借款500万元,借款年利率为4%,(2)B银行长期贷款2 000万元,期限为2006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1日,年利率为6%,按年支付利息。请计算A公司2007年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假设闲置专门借款资金用于存入银行2007年取得的利息收入为15万元。

1.计算2007年度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

(1)A公司2007年1月1日发行3年期公司债券每期利息摊销A.在初始确认时,A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按照公允价值900万元作为入账金额,债券折价100万元需要在各期按照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未确认融资费用为1 000×5%×3+1 000-900=250(万元)。

B.计算实际利率如下:

每年需支付利息1 000×5%=50(万元)

采用内插法,900=50×(P/A,R,3)+1 000×(P/F,R,3),实际利率R≈8.95%

C.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见表6)

(2)2007年专门借款利息费用

A.根据表6,A公司2007年债券利息费用为80.55万元

B.专门借款500万元利息费用为500×896×9/12=30(万元)

C.专门借款2007年度实际发生的利息总额为80.55+30=110.55(万元)

D.闲置专门借款资金用于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为15万元

E.A公司2007年应予资本化的专门借款利息金额=110.55-15=95.55(万元)

2.计算2007年度一般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

该公司2007年度为建造固定资产共支出1 820万元,而专门借款金额为1 000+500=1500(万元)。截至2007年10月,支出总额开始超过专门借款金额,应考虑占用的一般借款。2007年一般借款累计支出计算见表7。

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为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一般借款资本化率(年)=(500×4%+2 000×6%)/(500+2 000)=5.6%。

应予资本化的一般借款利息金额为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事,即43.34×5.6%=2.43(万元)。

2007年度应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总额为95.55+2.43=97.98(万元)。

3.账务处理(单位:万元)

A公司2007年末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在建工程——待摊支出97.98

贷:长期借款15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30.55(80.55-50)

应付利息50

预提费用2.43

借:应付利息50

贷:银行存款50

标签:;  ;  ;  ;  ;  ;  ;  ;  ;  ;  ;  ;  ;  ;  

现金流量折现法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_实际利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