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非线性创新与区域创新网络_企业创新论文

结网、非线性创新与区域创新网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结网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科技园的灵魂。科技园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科技园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涉及多元因素参与的复杂系统,其参与组织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科技园的创新。科技园的创新能力不仅和科技园的行为主体、已有资源以及投入等有关,还和科技园内各个主体之间的活动,即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有很大的关系。科技园创新能力的关键就在于科技园区域创新网络的织就。

科技园创新过程具有集成性和网络性的突出特征。科技园的创新是技术、组织、制度和文化集成的结果,是物质、人力、资金以及其他社会资源集成的结果。硅谷奇迹的根本就在于硅谷内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在各种资源集成的过程中,形成了科技园内各个行为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包括社会网络、商业网络以及专业网络等。

超流动性是科技园区创新的重要保证。科技园创新能力不仅与园区内的科研、人力及资本存量有关,更取决于科研人员、资本、技术的充分流动。科研人员、资本以及技术通过园区内主体之间互动结成的网络进行流动,园区内网络越密集,交流越频繁,资源的流动性越大,创新的机会越多。“交流”与“互动”是科技园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区域创新网络架构解析

区域创新网络的架构主要是指区域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以及维持区域创新网络运行的内部机制。

1.结点与链条

结点与链条是创新网络的基本要素。“网络的结点既可以是网络中的一个组织单元,如企业、研究机构、大学或政府的一个部门;也可以是组织单元之间通过交流而产生的具有进一步扩散价值和作用的事物和行为。[1]”结点是网络内创新的源泉,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网络内的结点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结点。链条是结点之间联系的方式,是信息、知识和资金等流动的路径。结点问不同的联结模式产生不同的链条,链条影响结点在网络中的表现和作用。结点间的联结模式主要见表1。

企业之间的联结组成的是产—产网络,其联结的纽带包括无形的交互作用和有形的合同等形式,可以分为横向的水平一体化模式和纵向的垂直一体化模式。进行水平联结的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比较小,市场地位相对平等,企业之间是一种水平的生产合作关系,联结相对松散。而垂直一体化模式中,只存在一个核心的大企业,该企业是主体,其他中小企业围绕这个企业提供配套和服务,而核心企业则通过分包活动降低了大组织的刚性,可以更着重于研究开发核心业务。这种结点间的联系比较稳固,以大企业为核心结成了一个紧密的网络,网络关系表现出很强的忠诚度。还有一种模式是介于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之间的混合模式,现实生活中多以这种模式存在。

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结成的是产—学—研网络。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结是一种对各自资源优势的互补利用。企业利用其掌握的市场信息和资金,大学和科研机构利用其丰富的知识存储和较高的研发能力,两者采取多种的合作方式,共同承担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营销以及后续的咨询服务等活动,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的速度,并反过来促进科研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联结模式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凸显了其作为信息结点的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基础和应用知识、技术以及人才。

企业与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结,即官—产—学—研网络。在这种模式中,政府以一定的方式介入来促进产、学、研的紧密合作,“以‘官’带动‘产’‘学’‘研’来共同创新”[2],在促进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协调、保护的作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结主要基于政府在科技园发展过程中的定位。一般而言,政府并不对企业进行直接的干预,而是通过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等方式来对科技园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为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宏观环境,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会直接参与科技园的规划,介入企业的创新活动,积极促进各行为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尤其是在网络创立的初期,政府的这种计划参与的行为更为明显。

最完整的网络联结模式是官—产—学—研—辅网络。这里的“辅”主要是指行业协会、俱乐部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对科技园区的发展起辅助作用的组织。高新技术企业从事业务的特性决定了需要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中介机构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培训、咨询以及管理等。另外,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为网络内的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等之间的交流搭建桥梁。高新技术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活动中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性,有必要把金融组织纳入整个创新网络当中。这里的金融机构不仅包括一些大型国有银行或金融组织,还包括商业银行或投资机构等企业性质的金融组织。在向传统金融机构贷款这种联结模式中,金融机构并不参与或者辅助企业的决策以及管理等活动,两者的联结相对松散。而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金注入的同时,还会提供一些技术、信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进行规划和管理,两者的联结比贷款的融资模式要紧密得多。硅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风险投资的大量注入。

2.层级架构

(1)核心层

核心层主要是指核心网络内的企业(见图1),主要由网络内主导产业的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以及下游的客户组成。主导产生内的企业又包括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主导产业的企业是网络内最活跃的分子,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也推动其周边产业的创新,以及相关服务机构的管理和制度创新等,对整个网络的发育和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主导产业的企业与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形成一种纵向的链接模式,这种与供应商以及客户的交流会促进以及引导主导产业的企业进行相关的创新活动。

图1 区域创新网络层级图

(2)次核心层

次核心层主要由大学和科研机构组成(见图1)。在区域创新网络内,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地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只有通过企业转化成生产力,使其科研成果商业化,其研究才具有实际上的意义。因此,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增加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摆脱为研究而研究的行为模式,以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来指导自己的科研选题,进行技术创新,把企业需求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同时,大学和科研机构更加容易从企业获得研究经费,从而有能力从事更多、更深入的研究,达到一个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各取所需、共同发展的局面。总之,大学和科研机构绝不应仅仅是知识和技术的提供者,整个区域创新网络实际上是依附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之上而形成和发展的,区域创新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逐渐融合。

(3)辅助支撑层

辅助支撑层的结点主要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园区外部的资源支持等(见图1)。辅助支撑层的作用就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政策、资金以及各种专业性服务的支持。

在辅助支撑层里,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的作用和地位并不是平行的。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政策规范服务行为和维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为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组织的活动提供基本支持。政府可以牵头成立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性的服务,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金融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去。政府为区域创新网络内的各主体搭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为各种要素的交流提供平台,培育企业的“根植性”。

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创新网络中主要起到沟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穿针引线,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扩散,帮助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向商业成果的转化。同时中介服务机构还会提供咨询以及培训等专业性的服务。高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

区域创新网络中的金融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创新必备的资金,促进科研活动的进行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体来说,创新活动是集技术、组织、制度、文化等于一体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主体、各个层面的相互作用。技术的创新离不开政府、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的辅助支持作用。区域创新网络内各个层次之间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核心层、次核心层和辅助支撑层三层联动,促进了网络内的创新和发展。

二、区域创新网络非线性作用机制

机制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关于区域创新网络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知识溢出机制、学习机制、领导者机制和网络文化机制等。正是这些作用机制的存在将区域创新网络内各个离散的结点联结起来。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机制是非线性的,这同时导致了网络内各行为主体间联结的多层次性和创新过程的非线性。

知识溢出的过程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溢出,隐性知识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创新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生产和转移必不可少。知识的溢出主要是伴随着网络内个体员工和组织的日常活动进行的。知识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越快,拥有的人就越多,而拥有的人越多,就越有利于知识传播速度的加快,尤其是对于隐性知识来说,“人际间接触的面越广、接触的频率越高,这类知识传播的速度就越快,传播的程度就越彻底。①”

学习机制的作用途径与知识溢出机制大致相同,但学习机制作用的发挥还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有关。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研发投入来增加知识积累,提高吸收能力。

领导者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的领导作用。这种“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依赖于企业家不断的学习,而企业家学习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企业家可以利用网络内现成的平台,如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协会等,扩大自己的个人关系网络,这种个人网络对企业快速获得资源、信息以及发展机会至关重要,能带动企业的迅速成长并带动整个区域创新网络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大。二是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领头羊”作用。大企业可以在网络形成之初发挥积聚作用。在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和发展起来之后,大企业可以通过分包等业务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整个网络的发展继续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大企业由于本身的管理、技术、资金以及科研优势,更容易吸引跨国公司入住园区与之合作,提高整个网络的研发水平。如中关村科技园内的联想(见图2)。

图2 领导者机制作用——联想合作关系图

大企业的存在为区域进行模块化分工提供了条件,这种模块化分工的形成对网络企业之间建立平行的和垂直性的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网络文化机制反作用于其他几种机制,贯穿在区域创新网络内的活动当中。一个成熟的网络文化机制是创新网络形成并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维持健康发展的终极保证。网络文化机制对于培育企业的“根植性”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区域创新网络内的各种作用机制共同影响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和创新活动的展开。这几种机制并不是相互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其各自的作用途径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种作用机制的具体作用途径见表2。

三、中关村科技园结网过程

1.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萌发阶段(1980~1987年)

这一时期,中关村成立的企业一般都是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组织创建的,科研人员急于把积累多年的研究成果商业化,从科研院所分离出来创办企业,产、学、研结合紧密,模式单一,主要以衍生企业的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多为科技人员的自发行为,他们直接将科研成果带到衍生的企业中进行产品开发。企业的启动资金没有固定渠道,以向个人、公司或者机关单位借款为主。政府的作用不明显。这一时期,由于区域内结点有限,企业之间未形成明显的联结。网络的织就尚未形成。

2.网络织就过程(1988~1999年)

这一时期,政府的作用开始明显加强。政府成立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试验区协调委员会和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对新技术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园区总体发展战略、政策、条例的规划和制定。政府开始有计划地对中关村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形成和中关村园区的稳定关系,为中关村的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上的支持。

产、学、研合作模式呈现多样化,核心层与次核心层之间的联结增多。除衍生企业外,还出现了技术许可、产、研合作共同研发,以及产、研合作成立新公司等形式。

这个时期中关村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新科技企业,它们充分利用中关村已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各种要素的整合,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实力开始加强。同时园区初步形成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高科技产业链,区域网络特征初现端倪。例如,联想开始委托航天部的华星、机电部的华明、珠峰、雅德等厂家合作加工,这些厂家承接了联想境外销量中3/4的生产任务。

3.网络逐步形成阶段(1999年至今)

政府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积极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促进科技园区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例如为鼓励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的“绿色通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改善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环境,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制订了“瞪羚计划”。采取相关措施为重点企业担保融资,实施“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计划”开拓企业多种负债融资渠道。

这一时期网络发展的突出表现是产、学、研网络的进一步密集化和多样化,如出现了共建研究中心模式、企业加中心(实验室)模式、开放实验室模式和产业技术联盟模式等。开放实验室、产业联盟等的建立,使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

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创新网络内产、学、研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在这一时期结点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各种协会、留创园、孵化器、企业家俱乐部以及技术专业机构相继成立。企业之间的联结明显增多,突出表现为各种行业联盟的建立。目前为止,中关村先后成立了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联盟、软件出口产业联盟、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以及云计算技术与产业联盟等20多家产业联盟。竞争性企业之间通过产业联盟的合作平台,共同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制订行业标准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相关产业企业之间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如中芯国际携手华虹打造高端芯片,支付宝携手用友提供财务管理一站式服务,中星微电子和联芯科技进行战略合作等等。

中关村科技园结网过程中各主要结点间的联结表现见表4。

中关村科技园自建立之初即表现出明显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产、学、研的合作网络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伴随着中关村创新网络的织就,网络内的知识溢出机制、学习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以及领导者机制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通过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以及开放实验室等加强了产、学、研以及企业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行为多带有很强的政府规划性,现有的行业协会以及产业联盟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牵头建立起来的。以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仍然有限。

总之,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经历一个由点到面,由有限的链条到无限的网络联结的过程(见图3)。

图3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结网图

核心层与次核心层、辅助支撑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明显,而核心层内企业之间的联结相对较弱。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网络的外在形式已初步搭建,但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网络内企业的“根植性”尚有待加强。

四、结论及建议

鉴于中国国情及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特殊作用,为充分发挥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机制,建议政府在引导和规划区域创新网络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搭建平台,合理引导,鼓励和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企业是区域创新网络的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提高科技园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政府和中介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首先需要为企业、中介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该管则管,该放就放,以服务型政府的角色为园区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制度环境,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之间进行互动。中介机构要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构建多种平台,帮助构建企业之间的学习联系和信息共享,减少企业学习和合作的交易成本。

第二,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逐渐融合,让网络内主体共享创新带来的经济利益。

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于企业的创新不仅仅是一个辅助性的作用,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走出校园和实验室,摆脱为研究而研究的行为模式,以企业的创新需求为导向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努力增加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结合点,充分地分享创新带来的收益,加快知识扩散和技术转移的速度。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专利法、知识产权法、技术合同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学、研更紧密的结合清除体制上的障碍。

第三,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良好的园区文化氛围,为园区内主体间的非正式交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交流场所,达到以非正式网络带动整体网络发展的目的。

一切的创新最后都会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要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政府需要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进行角色定位,加强对人的正式流动以及非正式交流的重视,鼓励员工跳槽,为员工的正式流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为员工间的非正式交流提供平台,创造宽松、和谐、随意的人际关系。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政策上的创新,鼓励创业,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可以通过舆论的导向,在园区内形成对失败的宽容等等,对区域创新网络内的文化培育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注释:

① 杨观聪.传统产业区与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的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1.

标签:;  ;  ;  ;  ;  

网络化、非线性创新与区域创新网络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