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论文_于显华

浅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论文_于显华

绥化市第一医院 152053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我我院收治的160例小儿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特征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的160例小儿腹泻患儿中,0-3岁患儿共90例,因非感染性因素引起,占总数的66.7%;感染因素引起,占总数的33.3%;3-7岁患儿共70例,因非感染性因素引起,占总数的37.1%;感染因素引起,占总数的62.9%。结论:在0-3岁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在3-7岁患儿中,在临床治疗中,需详细分析患儿的致病因素,以便给予针对性治疗干预,提高治疗效果,这对小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小儿;腹泻;致病因素;临床治疗;意义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综合征,属于婴幼儿多发疾病。患儿可见大便次数增多以及大便性质改变等临床症状,若不能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可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发育,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因此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意义,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6例,女74例,0-3岁患儿90例,3-7岁患儿70例。本次所有研究患儿均有粪便性状改变及次数增多现象。其中水样便有102例,黏液便有16例,稀软便有36例,脓血便有6例。伴有脱水患儿34例,伴有腹痛、发热患儿126例。

1.2方法

对本次研究的160例患儿的粪便标本给予直接涂片处理,进行格兰染色镜检。根据微生物学对患儿粪便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其中目标菌主要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并选择胶体金法对患儿粪便的便轮状病毒进行抗原检测。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对小儿腹泻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2 结果

2.1患儿粪便性状检查结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粪便一般为水样便或黏液便,显微镜下可见少量白细胞;沙门菌感染患儿粪便一般为脓血便或黏液便,显微镜下可见数量不等的白细胞与红细胞;志贺菌感染患儿粪便一般为脓血便或黏液便,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与红细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患儿粪便微生物学检查结果

本次研究的160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结果为阳性患者68例,占总数的42.5%;阴性92例,占总数的57.5%;其中68例阳性患儿中,细菌性腹泻54例,占总数的79.4%;通过细菌培养后,其中沙门菌4例,大肠埃希菌20例,志贺菌44例,由此可知,志贺菌是引起患儿细菌性腹泻的重要因素。在轮状病毒检查中,结果显示为阳性16例。

2.3格兰染色镜检结果

160例患儿中,0-3岁患儿共90例,因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患儿共60例,占总数的66.7%;感染因素引起的患儿共30例,占总数的33.3%;3-7岁患儿共70例,因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患儿共26例,占总数的37.1%;感染因素引起的患儿共44例,占总数的62.9%。

3 讨论

小儿腹泻为儿科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婴幼儿正是快速生长、发育的时期,机体内多项重要器官还未完全发育,体内消化液、消化酶分泌较少,所以大量营养物质易导致其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腹泻[2]。患儿腹泻主要表现有稀水样便,且存在酸味。在本次研究的160例患儿中,0-3岁患儿共90例,因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发生率为66.7%,由此可知,非感染性因素为0-3岁患儿主要致病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给予针对性治疗。在治疗中以助消化药物为主,无需使用抗菌剂进行治疗。3-7岁患儿共70例,感染因素引起的患儿共44例,占总数的62.9%。其中主要病原体包括病毒、弧菌以及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志贺菌等,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除了要给予消化药物治疗,同时还要给予一定的抗菌剂进行治疗。

感染性因素与非感染性因素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两大类型原因,小儿腹泻每年发病高峰季节有2个,6、7、8月份为一个发病高峰,可称为是夏季腹泻,病原菌主要为痢疾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10、11、12月为另一个小儿发病高峰期,可称为是秋季腹泻,其中轮状病毒为主要致病原因[3]。轮状病毒肠炎主要临床症状有先发生呕吐,再继而出现腹泻,一般呈水样便,患儿体温一般在37.9℃-39.5℃范围内。小儿感染性腹泻一般可通过喂养史、实验室检查、接触史等来确定患儿的感染途径以及感染的病原菌,一般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临床治疗方法一般有饮食调节、液体疗法以及药物治疗等。(1)饮食调节。对于伴有呕吐患儿,可停止进食4-8h,未伴有呕吐患儿可进食,进食需要遵循低蛋白、低糖及低脂肪的原则,并且坚持少食多餐。(2)液体疗法。主要是根据患儿脱水状况,给予针对性的补液治疗;对于无严重呕吐或轻度脱水患儿,可口服ORS;呕吐严重患儿可给予静脉补液;对于中、重度脱水患儿可给予静脉补液,纠正其水电解质紊乱现象;并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适当微量元素补充。(3)药物治疗。对于侵袭性细菌引起的小儿腹泻,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在选择抗生素时,需选择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的抗生素药物;对于因非侵袭性细菌引起的急性肠炎,可选择支持疗法进行干预;对于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患儿,可给予广谱抗病毒活性药物治疗,如双嘧达莫。值得注意的是,在给予患儿抗菌药物治疗时,需先进行常规检查与微生物检查,按照药敏试验结果、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恰当的抗菌药物,且正确把握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及疗程,提高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最大程度维持患儿肠道微生态平衡,这是治疗腹泻患儿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非感染因素与感染因素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两大因素,需查明患儿病因,给予针对性治疗干预,保证临床治疗效果,促进小儿康复。

参考文献:

[1] 贾华.50例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0):29-29.

[2] 张静.小儿腹泻的临床病因分析及其治疗原则[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41-42.

[3] 景俊英.小儿慢性腹泻102例病因及治疗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0):138-138.

论文作者:于显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6

标签:;  ;  ;  ;  ;  ;  ;  ;  

浅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论文_于显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