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体制多元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_民办高校论文

办学体制多元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_民办高校论文

办学体制多元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至今日,中国高等教育依然带着鲜明的计划经济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教育投资体制。换言之,试看今日之神州,竟是“国有国办”大学的一统天下,民办高等教育充其量扮演着一个无关宏旨的小角色。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仍然面临既要扩大发展、提高水平,又要面对教育经费短缺和培养人数有限的巨大矛盾和压力,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不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高等教育要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尽快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一言以蔽之,发展是硬道理。

一、办学体制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高等教育法》在“总则”中指出,“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就给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发展民办高校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

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首先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我国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就内在地规定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方向,即积极面对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挑战,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投资多元化,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里需要澄清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助于正确认识办学主体多元化。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健康、深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观念准备。高等教育欲走出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摆脱经费短缺、缺乏活力和个性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转变办学思想,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即以国家办学为主,公有制为主,多种办学体制共同发展,鼓励发展民办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私立大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增强办学的活力和实力。

2.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投资体制的多元化。

党的十五大提出,应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它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在经济学上的一大发展,是邓小平同志一再提倡的突破姓“社”姓“资”困惑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体制改革上同样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姓“社”姓“资”的简单化模式,变国家投入、国家管理的“一枝独秀”为混合投资,多元办学的“百花齐放”。一部分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可以吸收企业、民间投资,甚至吸收外国资本,搞股份合作办学。甚至有人提出将一部分公立大学改制,实行“国有民办公助”,以激活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这样有利于多渠道集资,缓和高校投入不足带来的资金困难的局面,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紧密合作,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社会化,推进产学研的蓬勃发展,推动社会的合理消费。

3.在国家主导下发展民办高校不会影响学校的性质和办学方向。

国家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而不是国有经济的比重上。有人担心,发展民办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会不会影响学校的性质。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学校的性质不是取决于名称和投资比重,而是取决于国家的控制能力。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是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和目标。在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民办大学,甚至外资办学,都是在国家主导之下,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传播人类文化,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其他各项活动不会脱离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反,民办大学与国立大学在较为宽松公平的社会环境中,公开竞争,只会有利于增强高等教育办学活力,打破国立大学变相垄断普通高等教育的沉闷、僵化格局。

4.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民办大学的发展,促进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私有经济还将进入大发展时期。而在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和外向企业经济势必蓬勃发展,并向高科技、高文化价值含量发展。其投资热点转向教育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必将带动教育产业的发展,而教育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和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的介入,从而推动民办大学的发展、壮大,加快高等教育多元投资、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

二、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是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拨乱反正之后,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冲击,在旧的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保守的教育体制和思想以及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教育投资体制,使高等教育再次陷入了困境,出现了以“四个投入不足”为主的困难局面,教育质量出现了滑坡,高等教育处在一个发展不足、社会不满、矛盾重重的十字路口。有识之士一再指出:其诸多矛盾的焦点在于高等教育是躺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上“等米下锅”,还是树立教育的产业观,自我塑造生命,壮大发展自身,实现人、财、物三丰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面向21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欲获得大发展,迎接大挑战,增加投入是前提,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转变办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是先导。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实际上是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更新教育思想,转变办学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高等教育内部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里重点谈谈发展民办高校问题。

1.大力发展民办高校是缓解高等教育经费困难的重要手段。

首先,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使得政府投入力不从心。据有关方面统计,1996年之前,政府教育投入虽连年增加,但与政府承诺的相对增长数相比是很悲观的。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不是年年上升,而是不断后退。由1991年的2.8%→1992年2.7%→1993年2.6%→1994年2.5%→1995年2.44%。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当年即1997年比1996年实际增长了16%, 整个教育经费一下增加了340多亿,但从总体上看,政府投入仍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从发达国家和地区举办了高等教育成功的经验来看,民办即私立高校的蓬勃发展是补足教育政府行为的重要途径。如美国1995年统计共有3700所高校,其中私立占55.8%,私立大学的在校生占总数的22%左右,公立大学政府投入占55%,而私立大学政府拨款18%,其他的多渠道筹措,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缓解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而形成的高教发展瓶颈现象。当然,美国是一个完全私有化,崇尚自由竞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也许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但值得我们借鉴,有助我们思考。

第三,《高等教育法》提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就为我国大力举办民办高校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

2.大力发展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也进行了大量的体制改革和尝试与实践,但绝大多数仅限于微观体制改革,如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两级管理、选岗分流、高校个体自发散漫的产学研合作,等等。总的说来,政府对高校统的过死,管得过多,扮演着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者的角色。近年来,政府主张取消行业办学,组建“强强联合”的高校中的“航空母舰”等,使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迈出了步伐,但要真正激活教育产业的大发展尚待时日。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立足于两点: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二是“公立、私立两条腿走路”。究其实质,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这一点已为国内高教学界所公认。

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还为时过早,西方14个主要发达国家20~24岁年龄段入学率年均达28%,美、加达50%。全世界1990年适龄入学率平均达13 %, 而我国预计到2000年可能提高到8%,距世界平均水平尚有差距, 距离发达国家的普及化教育阶段还“路漫漫其修远兮”,为时过早。

举办民办高校,作为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准备条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们已涌现出了大量的经济实力雄厚的民办企业、私营企业。举办民办高校,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不仅有经济基础,也有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我国现有各类私立学校1200余所,为举办民办高校作了一定的探索和必要的准备。我国举办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和谐宽松的政策和舆论环境。

三、办学体制多元化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80年代以来,民办高校应运而生,但大力举办民办高校在我国只有广东省作出过明确的政策规定,与社会对高校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和过多的限制。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强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民办高校,应当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目前房地产消费、医疗消费在扩大内需作用尚不明显的情况下,启动教育消费更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高等教育能否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家庭或个人对教育消费的支付能力;二是家庭对下一代成员重视程度;三是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实现程度。具备了以上三个因素,大力发展民办高教事业,就既能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又能对国家从适度从紧到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首先,我国的人口规模很大,决定了教育市场有相当潜力,拓展空间很大。但是人口规模只决定市场容量拓展的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还需要个人或家庭有支付能力。因为办学体制多元化以后的高等教育,需要个人或家庭来支付其主要教育成本。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GDP 水平的提高,家庭对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开始形成。据有关资料,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构成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比重由1983年的1.8%、 提高到1997年的9.2%,其中的相当一部分用于教育; 城镇居民生活费支出构成中,学杂费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0.89%提高到1997年的4.28%, 用于书报杂志和文化娱乐的支出比重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居民的投资倾向,第一位是储蓄,第二位就是用于子女教育。而储蓄的目的,第一位仍然是子女教育,特别是城镇居民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这种倾向更加突出。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或个人对教育消费的支付能力增强而且愿意支付。

其次,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绝大多数家庭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都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据调查,全国大城市的中学生家长70%以上的希望子女能上大学深造。高等教育应主动满足人民群众求学成才的需求。目前的矛盾是人民群众要求上大学,而大学的门开得很小,关得很紧;人民群众愿意出钱上大学,而大学不好收,不敢收。可以说高等教育是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供不应求的“短缺产业”之一。只有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才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在当前政府在经济投入上对公立大学力不从心的前提下,在国家宏观引导之下,大力兴办民办高校应大有所为。政府要做的仅仅是对民办大学的办学质量进行宏观监控,保证民办大学的毕业生确能“宽进严出”(公立大学和毕业生何尝不该“严出”!实际上却不尽人意)。

第三,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全球经济竞争中知识经济时代的逼近,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限及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预期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度报告明确指出占有知识的差距,最终导致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差距,教育蕴藏着巨大的财富,比尔·盖茨预言教育将成为衡量个人财富的惟一尺度。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知识的不平等将成为最大的问题,无知即贫困的代名词,维系国家富强和促进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日益重要。因此,家庭或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是可以得到回报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一个家庭和个人对于教育的投入,终将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素质,增强国家的人力资源,从而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实际增长。所以有人不无戏谑地说:“多办一些‘野鸡大学’,总比开‘野鸡店’好。”

四、办学体制多元化,社会大有作为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认真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并指出,“社会力量办学要纳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轨道”。这就为我国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大力发展民办高校指明了方向。

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是调节和扩大高等教育社会供给的一项重大制度性变革。

我国现有民办高教机构1109所,其中经过原国家教委批准、有发大专学历文凭资格的仅22所,占公立学校的1%。另一方面, 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可能保证所有公立学校都有充足的经费投入。鉴于此,在办学体制创新上的惟一正确选择,是在保持公立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审时度势地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适度放宽民办大学学历文凭发放控制权。以更好地吸纳社会资金,增加高教投入,扩大高等教育的社会供给。

随着我国教育产业化的初步发展,教育不仅仅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本身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成为利国利民的有效投资和消费重点。发达国家在经营教育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突出表现在发展高新科技工业园区,产学研结合紧密,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助学兴教,发展私立教育,对外输出教育等等,教育日益成为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创汇产业和“无烟工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身上获益巨大,即获取了巨额财富,又从中选择优秀人才为己所用,以求人财两得、名利双收的目的。美国战后教育投资长期超过国防投资,二战后大学生增长7 倍,每年仅学费收入就达到2000亿美元, 布满全球的“托福”考试和MBA财源滚滚,教育成为最赚钱的行业,垄断了世界教育市场份额的30%~40%。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纷纷开拓国际教育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开放,国外教育机构纷纷涉足我国这个世界教育市场,每年从我国赚取了大量的社会资金。

因为教育发展既有长效性,而且回报率高、风险小、无污染、市场广大,既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促进再就业,应当是人口众多且独生子女普遍、资源短缺、环境基础薄弱的我国首选的发展行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行业。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1998年5月4日,江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高等教育要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切实抓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学习化社会的机遇,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大力发展民办高校,把教育当作有效投资,树立教育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观念,确立教育的经营观念,开放教育市场,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来带动整个民族人力资本投资高潮,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既解决当今就业矛盾,又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变革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产业观,一改人们对于教育是“赔钱货”的狭隘落后意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民族的“聚宝盆”,一个社区、一个家庭、公民自身的“摇钱树”。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产业化,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制度创新,实现办学体制多元化,建立充满竞争、富于活力的多元投资、多元办学格局,进而推动中华民族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振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21世纪议程实现目标的关键。

标签:;  ;  ;  ;  ;  ;  ;  ;  ;  

办学体制多元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_民办高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