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广林,吴华清,邵亮

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广林,吴华清,邵亮

张广林 吴华清 邵亮(寿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262700)

【摘要】目的 探讨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3862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结肠、直肠息肉458例,单发息肉166例,多发息肉292例;大部分息肉患者均内镜下1次切除,仅有12例息肉直径>2cm患者因圈套器一次不能完整套取息肉,采取多步切除法。结果 对于巨大结、直肠息肉的治疗不仅限以手术切除为主,直径>2cm息肉内镜切除术并非绝对禁忌证,只要有蒂息肉,均可在肠镜下电切。结论 肠息肉未发生癌变前均主张采取肠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肠息肉 高频电凝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131-01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粘膜层局限性、隆起性病变,可发生于结肠、直肠、食道、胃、小肠,临床上以结、直肠息肉多见。经临床观察,息肉直径≥2cm易发生癌前病变,尤其是腺瘤型、广基腺息肉多见。在其恶变前将其切除是重要的预防措施。2000年1月1日~2003年11月31日,在我院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3862例患者中,筛选出结、直肠息肉458例,其中单发息肉166例,多发息肉292例,均行肠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筛选出的458例患者中,男278例,女180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2岁。肠镜下息肉直径0.5~2cm 426例,>2cm 32例。形态呈半圆形、圆形、乳头状或分叶状。山田I型121例;山田II型123例;山田III型119例;山田IV型95例。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为主,病程以1个月~6年不等。使用器械:奥林巴斯V系列型电子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器、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器、五爪钳。

1.2 操作方法常规术前准备,治疗方法根据每例患者的息肉大小不同分为一步切除法和多步切除法。一步切除法主要适应于息肉直径在2cm以内的山田各型或者直径在2cm以上的有蒂息肉,多步切除法适用息肉直径在2cm以上的基底较宽或分叶状者,方法为内镜下找到病灶,先在病灶顶部套住直径为1~2cm的部分瘤体,用高频混合电流(指数2~4)将息肉切除,随即观察切割创面有无出血,用异物钳抓取切下的息肉送病理检查。剩余基底部分可以用注射针于息肉基底处粘膜刺入约3~4mm达粘膜下层,推注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3~8ml,使息肉基底处残瘤与粘膜下层分开,瘤体更加隆起,将圈套器在瘤体的上方全部伸出张开,通过调节旋钮或旋转镜身,使圈套器套住部分瘤体慢慢收紧圈套使之切割下。瘤体较大时,容易与对面的肠壁相接触,应适量充气,使肠腔处于扩张状态,同时拉紧圈套器,改变体位,以尽量避免与对面的肠壁接触。

2 结果

?446例患者获得镜下1次性切除,余12例经2~3次后全部切除。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如穿孔、出血等。

3 讨论

以往对于巨大息肉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并认为直径>2cm的广基息肉不宜内镜切除。但是,几年来,我们对458例肠息肉进行肠镜下治疗观察,直径>2cm的息肉肠镜下切除并非绝对禁忌证。对于有蒂或亚蒂的腺瘤,只要圈套器套住,均能1次切除。对于广基型息肉采取多步切除法,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较大,既要确保通电以前所切瘤体不能与肠壁接触,又要注意收紧圈套器用力要适当,避免收勒过紧以致机械切割而致出血。此项技术的开展,对过去需住院手术的疾病,肠镜下即可完成治疗,给患者减轻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避免了剖腹手术的痛苦。且具有治疗迅速、手术创伤小、病人痛苦少、术后无并发症、不易复发等优点,能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对于肠息肉在未发生恶变前,我们认为采取肠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治疗应作为首选。

论文作者:张广林,吴华清,邵亮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5

标签:;  ;  ;  ;  ;  ;  ;  ;  

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息肉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论文_张广林,吴华清,邵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