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理论的社会学转向_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资本理论的社会学转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资本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社会学和经济学都把解释资本的概念作为自己长期的探索性任务之一。那么什么是资本呢?笔者认为资本是市场上的一种期望得到回报的资源投资。这样,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存在于两个过程之中。在第一个过程中,资源作为一种投资被生产、改变,即资本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产生或是增加了的资源的价值);在第二个过程中,这种经过生产和改变了的资源将投放在市场中以便获利,即资本很偶然地被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被交换从而产生利润)。在资本的投资和动员这两个过程中都包括了时间和精力的耗费。

本文的目的在于再现各种资本理论及其社会学转向。因为资本理论的观点认为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方的社会关系,这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反映在社会结构上就是被控制的机会、行为、选择等受到制约与限制。从而资本理论对我们认识社会结构是有帮助的,通过资本的产生和实现过程,我们看到了社会的等级结构,社会网络和行动者。下面具体看看有关资本的各种自然属性和资本的各种理论,目的在于使我们能够在比较中对资本理论的历史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一种能更好地分析社会结构的理论工具——社会资本的概念。

古典资本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观点

为了理解社会资本,我们必须先搞清楚资本的概念。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顺着马克思的轨迹去寻找(1849,1865/1933/1935,1867/1995;Brewer,1984)。马克思论述了资本是如何从资产阶级与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从商品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把资本看作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Marx 1867/1995,Vol.1,Chap.4,and Vol.2,Chap.1)。商品的生产需要劳动、土地、租金、原料(包括设施、技术、交通设施),每一个因素都是生产剩余价值不可缺少的。然而,这些因素都没法使价值增值,只有劳动者的劳动不仅能生产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而且能生产出剩余价值,从而最终满足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和资本增值的需要。而劳动者一旦出卖了劳动力,他的使用价值就不再归劳动者本人所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全部劳动力都归资本家使用。资本家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取得了劳动力一天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家用种种方法加大价值的增值,因此这个价值必然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一倍到几倍。当资本家把这种商品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时,商品的价值便会增值,从而使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很明显,剩余价值(资本)产生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是在流通领域中得以实现的。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是劳动的异化物。如图1所示:

图1: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过程

由图1我们可以看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实现过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生产交换关系体现在商品1的生产过程之中。商品1是生产的结果,商品3是劳动者的劳动。M1是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为了生产商品1而付出劳动(商品3)的价格。价值交换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必要价值”,或者说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所以为了体现商品的价值和劳动者劳动的价值,商品1就进入了交易市场,(从商品1到商品2)和消费市场,(从商品2到商品3)。这样,在这一简单的过程中,商品1就成为生产者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2。从广义的范围来说,消费者就是劳动者使用在生产过程(M1)中挣来的钱去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商品4)。他们为购买这些生活必需品所花费的价格是M3。通过这一过程,马克思得出以下结论:①M1与M4在价值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得到的资本家付给他们的劳动力价格与劳动者为购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所付出的价格是一样的。这是一种价值交换过程,其中没有价值的增加也没有价值的减损;②M2大于M1,M3又大于M1。也就是说,通过贸易和消费品市场,售出的商品的价值高于它的生产价值。通过这两个过程(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分离这一重要的结果。劳动者得到了他们劳动的价值(商品3),然后又用商品3在交换中得到生活必需品(商品4),这样他们在这一交换过程中,(M1等于M4)没有获得任何剩余价值。资本家则获得了剩余价值(M3减去M1),其中部分剩余价值就会变为资本。这样通过劳动力商品的循环,资本家能够不断地获得这种廉价的劳动力,从而使得生产过程的循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商品在消费品市场的流通,资本家又可以获得资本的主要部分即剩余价值。当然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有关资本理论的论述中存在着几个有关资本的重要概念:第一,资本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紧密联系;第二,资本包含着几个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商品或价值,虽然这或许是最后的结果;第三,作为这种过程的结果,资本都能增加价值;第四,资本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概念;第五,资本是被资本家或生产者控制的,它产生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是在流通领域中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的。

现代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

(一)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人力资本被认为是与个体劳动者相联系的,这一理论可以追述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把一个国家中人们的所有获得和各种有用的活动都看作是资本的一部分(1937)。到了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这个概念也偶然出现在经济刊物的封面上(Von Thunen 1875;Fisher1906)。当代对人力资本的理解要归功于C·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西奥多·舒尔茨(C.Schulz)和H.S.贝克(Howard S Becker)(Johnson,1960;Schultz,1961;Becker,1964/1993)。他们认为劳动者也可以变为资本家,不是靠对公司股票的占有,而是靠能带来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就是说拥有这种技能与知识的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远远超出了那些没有这种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

然而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力资本的人还是舒尔茨,他在1960年美国经济联合会的主席就职演讲中,提出的题为“人力资本的投资”(1961)一文中,抨击了古典的资本理论:“把人力资源当作一种资本,一种生产的方式,一种生产的投资(在理论上)是失败的,这种古典理论把劳动仅仅当作一种手工工作的能力而不是知识和技能。根据这种观点,所有的劳动者都是一样的。”接着,贝克(1964)用教育这一术语更有力地、更清楚地解释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后来他也用了其它许多因素来解释人力资本。舒尔茨和其他的经济学家如贝克一起对人力资本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和假设(1964)。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增加劳动者价值的资本,是劳动者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其它一些对公司和雇主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有用的才能。身体资本与人力资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能增值的价值是嵌入在劳动者自身之中的。二者之间典型的不同是,人力资本由教育、训练和经验来衡量的。对一部分劳动者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不仅对公司有利而且对劳动者自身也是有好处的。人力资本增加了劳动的价值,价值的一部分通过工人的谈判就变成了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根据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可以看作对劳动者投资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提高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收入,这一价值通过三种形式来进行花费:①消费;②人力资本再投资;③消费和投资。因为很难把这三种花费形式分开,所以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作用应该以它的产量来计算而不是依价格来计算。从本质上说,人力资本在资本的概念上与马克思的观点还是很接近,没有实质的改变,资本还是被当作在市场上的一种期望得到回报的投资。

2、人力资本理论与古典资本理论的异同及分歧的焦点

然而,人力资本理论却对古典的资本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即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这种不变的阶级关系不再被人支持。假如劳动者能获得技能、知识和其它的能力将会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这样将会出现两件事情:①M1不再仅仅是劳动者价值的交换。有技能的劳动者应该比没有技能的劳动者获得更多的报酬;②M1不再等于M4(维持生活必须的收入),相反,M1将大于M4,这样对于劳动者来说他的劳动也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样,除了维持日常的开销,劳动者也会有一部分节余,这部分节余,就可以被用作:①储蓄,可以投资于产生资本的活动中,或者去满足娱乐和时尚需要;②资本(积累资金和其它有价值的资源)。这样人力资本理论在本质上也没有偏离马克思的古典的资本理论有关资本的定义,它只是对古典理论提出了这样的挑战:谁能或谁不能获得资本?这样,社会结构就被改变了。每个人都可以投资,都可以获得资本。然而,社会结构在今天仍被看作是许多资本家阶级的等级制,只是带有更宽泛的阶级流动性,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家与劳动者两个阶级之间的体系。

这一可替代性的观点对古典资本理论的挑战在于其基础性的观点: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作为生产资料的垄断者,是从低技能的劳动者那里得到资本的。通过提出工人自身通过技能投资和知识也可以积累资本这一观点,舒尔茨和约翰逊把工人变成了潜在的资本家,从而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区别和冲突的论断。但是这一挑战仍然没有偏离资本的原则性概念,即资本是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投资。只是这种理论把技能和知识作为一种资源也包含在资本之中了。因此,他们宣布有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自身拥有这种资本。

概括起来看,人力资本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马克思的古典资本理论。第一,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强调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劳动者这一人的因素。这一关注点的转变具有很大的意义。在古典理论中,价值的评价与劳动的价格相联系而不是与劳动者相联系。这样资本最终来源于生产商品的成本与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换所得之间价格差的精确计算。而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是以劳动者自身来计算资本而不是以劳动者的劳动来计算。在这种观点中资本被看作劳动者自身的增加值,而不是劳动或者商品的增加值。用另一句话说,就是理论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劳动不再被看作是资产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被看作劳动者自身获得资本的方式。资产阶级与劳动者阶级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调节,劳动者不再被看作是商品的异化物。不同的劳动者基于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可以获得不同的价值和报酬。那么,劳动者在哪里可能获得人力资本呢?舒尔茨等人认为,通过教育、工作培训或者工作经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能力;迁居到一个对劳动者要求很高的地方等等。这一观点彻底地改变了古典理论仅仅把资本的控制权限于资产阶级手中这一中心取向。

第二,与第一点相联系,劳动者现在可以被看作是投资者,或至少是投资的一个群体。在马克思的古典分析中,劳动者出卖他们的劳动以换取工资来维持基本的生活。而人力资本理论则明确地认为,劳动者可以得到利润。假如利润被定义为剩余价值且这种价值仅仅相对于维持基本生活而言。而像一些奢侈品和再投资的可能性,在马克思那里,它们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的绝对拥有物,但是人力资本理论却认为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也可以获得这些东西。换言之,资本作为一种可以生产和交换的东西,资产阶级与劳动者都可以参与其生产的过程之中。

第三,人力资本理论不同于马克思资本理论的观点,还基于在提高工资和其它形式的利润之中存在潜在的回报,这也是劳动者提高自身技能与知识的动机。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看,为获得技能和知识而投资是劳动者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最后,资本在古典理论中是与商品的生产与交换的过程相联系的,所以更多的是对劳动的投资。但在人力资本理论中则不仅仅是投资于劳动,而是把劳动当作劳动者的一种回报,所以“收入的最终增长在于投资的增加”(Schultzs,1961:8)。技能和知识的获得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发展,人力资本的发展又产生了经济价值,使劳动者可以变为资本家(Johnson,1960;Schultz,1961:3)。

人力资本理论分析的注意点转向了微观的层面,即把技能与知识的生产作为劳动者的一种投资,但是也没有必要否定古典资本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资本家所拥有的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从而使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提高,这样资本家或管理者更可能雇用这样的劳动者从而通过雇佣关系便控制了这一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对马克思的古典资本理论的冲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劳动者也可以变为资本家,当他们有了自己劳动的剩余时,这样就使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既然劳动者可以通过掌握人力资本而成为资本家,在最低层次上,就是说资本可以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被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享,现在看来劳动者对人力资本的掌握无论是对资本家还是劳动者自己都是有好处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与冲突变成了合作。现在调查的焦点放在了劳动者对人力资本的掌握和投资上。这样当劳动者掌握了一定的人力资本之后,劳动者也会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并且可以在独立于市场和交换的情况下获得。这样,劳资之间的关系仅仅局限于劳动力市场上。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那种嵌入在劳动者自身身体中的)人力资本及其需求之间的交换。这样焦点就不是分析劳动如何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问题,而是分析人力资本的提供与需求之间的适应性,是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家或管理者在劳动力价值与价格之间被付报酬或被剥削。假如劳动力的价值很低,这只能是因为缺乏人力资本而不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和资本的剥削。第二,调查的焦点在于教育和有关人力资本的收入表现在工资之间关系的分析上。既然教育被看作是提高技能与知识的主要投资,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成为个人的主要评估资产,可以使他们进入更好的公司,得到更高的工资。这也就是说,原来被马克思用来分析资本家对劳动者剥削的阶级批判的分析,现在变成了分析劳动者自己的利益。

我之所以把人力资本理论界定为现代资本理论,是因为它所论述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和消费市场上极端地不同于古典资本理论的基本结构假设。

(二)文化资本理论

1、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现代资本理论家都同意把人力资本看作是劳动者的自由意志或自我利益这一观点。与此不同,他们用文化资本理论替代了人力资本理论。皮埃尔·布迪厄(1990;Bourdieu and Passeron,1977)把文化定义为符号和表意系统(Jenkins,1992:104)。他论述道,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文化通过教育这种方式内化到被统治者之中,并且世代传承下去,从而使统治阶级的文化居于突出的统治地位。这样,如布迪厄所定义的,文化资本来自于社会实践的观念、符号和表意系统的社会再生产。为了目前讨论的目的,我将把重点放在布迪厄有关社会再生产的著述上,因为这些著作在本质上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思想相联系。

在布迪厄(Bourdieu and Passeron,1977)等人看来,社会再生产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一种“文化霸权”。文化霸权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统治阶级通过教育这种手段把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合法化为客观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这种手段,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被误认为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这种教育传播往往发生在家庭中间,在非正式群体中,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尤其是学校这种正规教育体制。在教育体制中,不仅是老师和管理者把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错误地看作是客观和普遍的,而且他们也把这种错误的思想传授给了学生,从而使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样,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经过这种内化和持久的灌输,便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文化霸权也通过这种错误的认识和社会再生产传播到了劳动力市场上,从而更加强了这种教育的回报(Bourdieu,1990)。学生通过掌握和错误地把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当作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作为回报在劳动力市场上被统治阶级控制的组织雇用。这样,错误的认识在教育体系中被加强,从而使学生懂得继续接受和传播这一文化和价值观的需要和所带来的好处。这种文化霸权最重要的特点是通过教育,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便被自觉地接受并且毫无抵抗地和自然地把它当作自我的一部分。对统治阶级文化和价值观的这种掌握和“误识”,这被叫做文化资本,这也就是统治阶级价值观被社会再生产的魔法。

对于布迪厄来说最清楚不过的是,教育或确切的灌输在某种程度上都被看作社会资本,事实上其他一些人也确实把它当作社会资本。对于一些经验现象来说,不同的观点更多地来自于观察问题的不同视角。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理论解释基础的分化。布迪厄的文化霸权和社会再生产与马克思的理论观点是相联系的,它们的共同点反映在两者都认为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把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被统治阶级身上,通过这种价值体系,后者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前者才能获得自己生活的必需品。布迪厄还进一步看到了,利润或资本在永久的社会斗争和社会领域里具有生死攸关的作用。实际上,他是在一个更宽泛的领域来界定文化资本的,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一种很重要的社会关系)、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声望和威信)(Bourdieu,1980,1983/1986)。很明显,布迪厄认为这些资本都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因为他们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

2、布迪厄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的背离

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界定,我们还是要追述到马克思。古典资本理论中马克思对社会关系也作过描述:资产阶级控制着产品,控制着教育的传播,也控制着教育机制。在产品(学校)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学生或孩子等等)都投资于教育的生产过程,把统治阶级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对这一文化价值观的获得是他们通向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只有拥有了这个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他们才能获得收入,才能维持生活。而资产阶级或统治阶级,通过获得文化资本的支配权,从而又通过商品的流通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资本和资本积累。

然而,与此同时,布迪厄有关文化资本的著述却兼有C·舒尔茨和H.S.贝克对人力资本论述的特点。不像马克思、布迪厄把论述的焦点放在了劳动者及其资本的获得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上。他清楚地论证了,有关符号霸权和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外在社会结构(如统治阶级及其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以及利用教育的方式把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创造性地且错误地强加于劳动者身上。然而,在布迪厄眼中,统治阶级只是作为一个潜在的力量暗含在社会背景之中,而不是作为分析的前提。这样,就使得文化资本的分析是介于微观与宏观结构之间,而不是停留在宏观的结构层面。

布迪厄(1972/1977)并没有排除行动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他有关社会行为和互动的分析中,他清楚地看到人们在机会与约束之间的算计,在主观期望与客观结果之间的权衡(1990)。另外,在对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民主程度的论述方面,他也没有马克思那么严格。因为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关地位的网络,地位更高的人将在斗争中取得胜利(Wacquant,1989)。实际上,当被统治阶级错误地把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时,他们也可以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并占据这个位置从而控制这些资本。这些特点反映出有关文化资本的现代资本理论的观点不同于马克思的古典资本理论。

另一个对马克思理论的背离表现在以下的事实上,即布迪厄没有完整地论述资本积累与文化资本之间的一致性。一些金融寡头并不拥有文化资本。同样,一些拥有文化资本的“知本家”并不拥有经济资本。这种不够完整的一致性理论可以看作是为劳动者打开了一条可能的通道,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文化惯性得到居于统治阶级的稳固地位。这也就包含着他们可以成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从而根据自己掌握的文化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回报。布迪厄并没有分析得这么远,但他明显地离开了这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可能性。

现代资本理论的解释:结构制约的行动

现在,简要地总结一下对这些现代资本理论的两点批判的观点。第一,在对资本的解释中,明显地从马克思对古典资本的宏观层面的解释转向了微观层面的解释。不是把资本看作是剥削阶级社会过程的一部分,现代资本理论从微观的层面解释了个体劳动者作为行动者之所以投资,是为了获得他们的劳动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剩余价值。当然这一微观层面的解释并没有排除宏观层面或结构对资本化过程的影响。文化资本理论清楚地强调“看不见的手”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他是一个个体行动者,劳动者或潜在劳动者,我认为应该强调分析的关注点。第二,行动或选择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出现在现代资本理论中。在古典资本理论中,行动仅仅被看作是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特权,而广大劳动者只是为资产阶级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和工具,他们没有任何的自由选择权而只有出卖自己廉价的劳动去换回生活的必需品。在现代资本理论中,劳动者有能力获得和保留他们劳动的剩余价值。从广度上来说,劳动者可以决定怎样付出和付出多少劳动与投资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用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有选择性地受雇于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剩余价值的厂家。这种选择行动是初级的,有时只仅仅作为一种解释的力量被人力资本理论引用。

当然,我们必须明白,对于不同的个体行动者来说,其选择的范围是受限制的。比如,体力、智力、出生等等都影响个体行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选择性行为。人力资本理论甚至提到了一个人的家庭和其他一些个人的特点(如性别、种族等等)对个体行动者选择性行动的影响。文化资本理论实际上也强调社会的阶级结构对个体行动者选择性行动的限制。不仅社会结构或阶级地位规定了资本在市场上的不同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规定了哪种行动有权利得到这些有价值的技能和知识。

总之,现代资本理论强调个体行动者和社会结构的互相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位置。然而,每一个实践性的理论可能会强调前者或后者。也可以说,正是这种在结构限制下的个体行动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然而,这一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理论的背景之中。人力资本理论清楚地把焦点对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选择性行动。文化资本理论则很有力地论证了,在各种形式的资本理论中,统治阶级的合法权力和通过一种灌输的方式把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加到他人身上。但这种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假设而没有得到验证。这种统治阶级的文化和价值观在任何一个社会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可以说不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这种文化和价值观是被假设为统治阶级所掌握的,通过教育的方式灌输的,并且通过学校使学生将其“误识”为每个人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但不管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文化资本理论,都已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探讨,即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资本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当然,对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做出更明确详尽阐述的,还是另一新古典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

标签:;  ;  ;  ;  ;  ;  ;  ;  ;  ;  ;  ;  

资本理论的社会学转向_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