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自由兑换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策

人民币自由兑换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策

于翔[1]2001年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资本项目保持净流入,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呈现良好态势,人民币对内、对外币值的基本稳定为世人所称道,这对稳定和繁荣国内经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金融自由化、资本国际化趋势的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这就使得中国在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之后,进一步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成为历史必然;特别是随着“入世”的临近,中国若成为WTO成员国,就必须在规定期限内逐步实施金融开放,资本管制只会损失“入世”给我们带来的某些利益。 自1996年12月我国宣布人民币经常项目基本可兑换以来,理论界对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这一问题提出过若干建议和设想。有的认为完全不受约束的国际资本流动并不适合所有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不宜过早开放资本市场;有的则认为近年来国内经济形势稳定、通货膨胀率低、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预期较高,是实施资本项目自由兑换难得的好时机。所有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道理,但总的说来,我国在货币自由兑换这个问题上所作的理论研究和探讨还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基于这一点,本文立足中国国情,从资本流动国际化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历史必然性、可行性、应具备的宏微观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将此作为理论基石,进一步分析人民币自由兑换尤其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对我国汇率、利率改革以及银行、证券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对将来汇率、利率如何由市场进行调节以及银行、证券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希望本文能为人民币自由兑换以及之后中国金融业发展迈入健康轨道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曾之明[2]2011年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又称离岸金融市场或境外金融市场,是指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制条件下,主要由非居民参与的、经营可自由兑换货币、在货币发行国境内或境外进行资金融通的、基本不受法规和税制限制的自由交易中心。货币国际化的市场条件,是随着各项该货币相关的离岸业务展开并随着该货币计价的产品成长成熟而逐步扩散的市场自发过程,发展离岸业务可以说是货币国际化的必然过程。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中国加快资本形成和资源布局的重要时间窗口,人民币离岸中心将成为中国金融稳渐开放战略的重要支点。按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金融战略,应积极打造人民币资本的境外“资金池”,寻找提升香港离岸金融中心优势的路径,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个试验场,同时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多元功能,形成人民币资金的良性回流机制,加强香港和内地的金融创新和监管合作,通过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国际化“跳板”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亟待探讨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剖析了现阶段创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揭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动力机制。根据国际离岸金融中心成因理论,借鉴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模式经验,评估我国创建离岸金融中心的可行性,探讨现阶段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运用博弈分析和模糊评价法、多因子分析法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区位模式进行实证抉择。对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势态及其对境内货币金融的效应进行评估,指出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面临的障碍因素。提出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运行机制的思路,探讨构建合理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信用扩张机制、多方竞争机制、协调发展机制。进而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设计,提出采取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动力模式,探讨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最后揭示了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监管模式进行比较选择,提出应采取分离型监管模式,并探讨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风险监管的框架内容。1.本文基于金融创新、货币国际化和金融地理理论,剖析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动因、社会经济功能。在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根据人民币离岸货币的形成和运行渠道,揭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市场需求,剖析了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为探讨人民币离岸中心创新奠定理论基础。2.本文运用协整检验等实证方法,进行了人民币离岸货币的规模测算,分析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对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助推效应。运用协整方法实证研究跨境人民币流通扩容态势及对离岸金融创新的需求引导,论证了后危机时代创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可行性,提出了民族经济背景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3.基于金融集聚理论和信息流金融理论分析,揭示了现代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因要素。构建了离岸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金融中心成熟度模型对几大金融中心进行竞争力综合评价。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人民币离岸中心形成要素评价体系,结合模糊评价法和多因子分析法对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做出区位模式选择。4.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离岸金融中心的运行机理,提出完善人民币离岸中心运行机制的思路。探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利率形成和汇率形成定价机制,剖析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信用扩张机制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探讨了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多方竞争机制和协调发展机制。5.根据金融集聚理论进行了离岸金融中心创建的条件分析,进行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布局的博弈选择。通过对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形成路径的比较借鉴,提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可选择政策推动、市场主导的动力模式。合理界定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功能定位,评估了现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战略步骤,探讨了优化香港金融生态的创新策略,并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进行了配套设计。6.通过金融生态理论揭示离岸金融中心发展中制度要素的权重地位。通过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对境内货币金融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其利弊效应,评析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在跨境资本流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而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进行比较选择,提出应构建“分离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逐渐向适度“渗透型”过渡,构思了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风险监管体系的内容框架,提出稳健推进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运作思路和整体方案。

娄季芳[3]2012年在《国际比较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经贸联系密切,经济总量和经贸总额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相比于我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对较低,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身份不匹配。同时,次贷危机后,叁大国际货币——美元、欧元、日元出现不同程度的信心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高涨。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也是当前国际经济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包含巨大收益,其长远利益超过近期利益,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对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话语权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采用了内外因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分析法、整体性分析与结构性分析相结合、国际比较分析法、战略分析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人民币的现状,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当前的叁大国际货币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人民币所处的国际化阶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人民币国际化中将会遇到的风险和障碍,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采取的路径和举措。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难点;第二章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与观点综述,分别介绍了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货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的观点综述、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的观点综述;第叁章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经济背景、国际经济背景,并比较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与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背景的异同;第四章货币国际化的条件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分析,介绍了货币国际化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并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同叁大国际货币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章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风险分析,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既有市场风险也有非市场性风险)、并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应对货币国际化风险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为我国提供借鉴;第六章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渐进模式,一种是战略导向模式,这两种模式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具有相互包容性,是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两种手段。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已经处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阶段,未来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但是我国依然面临人民币国际化的诸多瓶颈,比如:人民币境外流通的范围狭窄、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银行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较少、我国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仍在摸索阶段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需要我国加以完善。通过对我国具体国情的分析和国外经验教训的借鉴,本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通过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渐进模式,基本内容是“两个叁步走”,即按照我国市场的发育程度,先易后难地实现人民币在职能上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以及由近及远地实现人民币在地域上的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另一种是战略导向模式,该模式是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制度设计改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引导市场主体朝向战略目标行动。这两种模式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具有相互包容性,二者协同发展、缺一不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应该同时采用这两种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者的积极性,共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目标的实现。

邹明明[4]2008年在《论我国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金融全球化时代,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资本项目的全面开放将是必然的,这既是世界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加速了这一进程。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也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中国过去保持了多年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汇率制度深化改革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我国应该审慎推进资本帐户自由可兑换的进程。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资本项目开放,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然而在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中,各国都可能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开放资本项目会对宏观经济和微观金融部门造成哪些影响?我国资本项目全面开放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采取哪些防范措施?本文从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了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本文对现阶段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一些设想。第一章,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定义了资本项目自由化,即取消对资本项目下的跨国界资本交易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管制,取消与这些资本流动本身及与之相关的汇兑和转移的限制。其次,对资本项目自由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在这一部分中,建立在效用基础上的新古典主义理论认为资本项目自由化通过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使得资源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基于这一理论,资本项目自由化在资本流动的产出效应和资产组合多样化效应等方面同时提高了资本流入国和资本流出国的福利水平,进而增加了世界的总体福利。接着指出了这些理论的缺陷和不足,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从众行为叁方面对资本项目自由化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我国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动因,得出资本项目全面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第二章,选取了一些在资本项目全面开放后遇到金融稳定性考验的国家做为案例,既包括成功避免了金融动荡的国家,也包括遭遇了金融危机的国家,并从中归纳出一些维持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稳定相协调的普遍性原则。首先,以智利为例,借鉴其在资本帐户自由可兑换的进程中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因为智利的情况和中国有很多的相似性,所以就用了较大的篇幅。智利的资本帐户自由可兑换改革分为了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和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其国情的改革经验,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例如一国要进行经常账户和本国贸易部门的改革,以确保资本账户自由兑换以后,经常账户的平衡和稳定;健全国内金融体系和加强金融监管应早于资本账户自由化;对解除银行海外融资的限制应当高度重视;对短期资本流入采取限制性措施能够改变外资的期限结构,从而在保持金融稳定和防止货币危机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其次,分析了韩国失败的教训。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的快速发展掩盖了根本性的结构问题。金融部门的疲弱、公司企业的治理不当、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行业政策不协调等原因使其在1997年爆发银行危机,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未能幸免。韩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实践提供的教训:在对外资流入的开放顺序上,应坚持先放开对长期资本流入的管制,后放开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健全金融体制;建立审慎监管制度。第叁章分析了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现状及其可行性。首先,分析了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实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我国资本项目全面开放需要具备的条件。我国资本项目全面开放需要具备的条件有:1、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2、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3、完善的金融体系;4、健全的金融监管水平;5、合适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6、相对充足的外汇储备;7、放开的利率。最后,提出了我国资本项目开放顺序的设想。首先放开资本交易,一是长期资本交易自由化先于短期资本交易自由化;二是有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自由化先于无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自由化;叁是间接与实物部门有关的交易自由化应先于与有价证券有关的资本交易的自由化;四是居民国外交易自由化先于非居民国内交易自由化。其次放开金融服务业,最后放开外汇兑换交易,一是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有关的外汇兑换交易的自由化应先于无交易背景的外汇兑换交易;二是放开外币对外币的交易和单方面转移的交易;叁是放开非居民卖出本币购买外汇或居民卖出外汇购买本币的限制;四是放开非居民卖出外汇购买本币或居民卖出本币购买外汇的限制;五是放开居民的单方面转移、货币交易,以及本国货币的有形流动。第四章,讨论了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资本项目开放可能产生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叁个层面:宏观经济层面、微观金融部门层面以及国际收支层面。在宏观经济层面,资本项目开放通常会导致短期资本流入风险、资本外逃的风险、“叁元冲突”风险、外汇冲销机制风险、国际经济波动引起的外部冲击。而在微观金融部门层面,伴随着资本项目开放,资本过度流入必然造成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急剧扩张。在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机制和外部监管体系不能有效建立的情况下,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必然会迅速滋生,进而大大增加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鉴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这一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讨论资本项目开放对金融系统中银行业稳定所产生的影响。在国际收支层面,资本项目可兑换后,自由的资本流动将给国际收支平衡增添较大难度,表现为实际汇率上升和经常项目收支恶化的风险,增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第五章,根据我国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总体思路,在分析了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风险后,本文对现阶段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具体对策建议。我国资本项目全面开放的策略:1、资本自由流动应按不同金融工具或部门有顺序的进行;2、保留必要的资本管制和审慎性监管措施;3、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4、进一步加快微观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造;5、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6、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7、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8、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进程。本文的贡献在于:1、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资本项目的全面开放将是必然的。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通过对智利的正面经验和韩国的反面教训的详细分析,结合我国的现状,认为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将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开放的过程;3、详细考察了开放资本项目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可能造成的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设。

孙东升[5]2007年在《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主要内容及观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在对外经济往来中,尤其是在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越来越广泛地被周边国家所接受。人民币跨境流通表明人民币已经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认真分析人民币跨境流通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影响,科学的判断人民币的国际化阶段,弄清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收益与成本以及人民币跨境流通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吸收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叁个部分对人民币跨境流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理论基础。人民币跨境流通问题实质上是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因此,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国际货币的定义、货币国际化的内涵及衡量标准,并进一步阐述了与货币国际化相关的货币替代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叁元悖论”等。在阐述了货币国际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归纳了英镑、美元、日元以及欧元的国际化条件与经验,这条件与经验主要包括,巨大的经济规模、强大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币值、发达的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对外投资、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必要的国际合作。第二部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原因、影响以及收益与成本分析。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在对人民币跨境流通数量及分布进行估计的基础上,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做出了判断,认为人民币已经处于国际化的起步阶段。二是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边境贸易与旅游的发展、港澳与内地经济的融合、中国对外开放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原因。叁是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影响,认为人民币跨境流通可以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降低汇率风险、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有可能改变美元主导的东亚货币体系,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区域内的“锚货币”。四是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收益与成本进行了分析,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收益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国际铸币税收益,即基础货币税和机会成本税;另一部分是国际铸币税的拓展收益,其中包括金融剩余、结算货币余额、汇兑成本的节约、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货币政策国际影响和国际收支调节的主动权等。在对人民币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成本进行了深入分析,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成本主要有,政策成本、“特里芬难题”、投机冲击成本、币值稳定成本和监督管理成本等。第叁部分,推动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对策选择。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分析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有利条件包括: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内地与港澳的经济融合加速和与台湾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等。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制约因素包括:美元仍然是东亚地区的主导货币;东亚及周边各国的金融体系相对脆弱;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信不足;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跨境流通的人民币没有有效金融投资场所;人民回流通渠道不足等。二是提出了推动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对策选择。这些对策选择包括:第一,人民币汇率稳定中有升。货币国际化过程,实质上良币逐劣币的过程,而良币的标准就是币值稳定。人民币具备了稳中有升的经济基础,这些经济基础包括,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的贸易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等,并从购买力平价理论角度对人民币未来升值的空间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本文提出要继续完善人民币的汇率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建立汇率目标区制度;最终建立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第二,加速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本文客观分析了人民币可由兑换与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关系,本文认为,人民币跨境流通促进和加速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同时人民可自由兑换程度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要适当加速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设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区;完善与周边国家的货币合作机制;设置人民币出入境监测点;逐步开放境外机构在境内的投资限制;逐步开放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限制和逐步开外居民从事境内证券市场交易的限制等。第叁,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本文分析了建立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分析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立对内地产生可能产生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路径及风险防范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允许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贷款业务;允许内地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内地及香港企业在香港发行以人民币定值的股票;推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等。第四,推动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在分析了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逐步扩大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项目;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机制;取消人民币出入境限额;鼓励国内银行在周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开放中资海外分支机构人民币业务;建立适合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外汇管理方式;允许使用人民币进行境内外投资;允许使用人民币开展出口信用业务等。二、主要贡献或创新人民币跨境流通问题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和实践意义课题,本文对于这一课题的可能创新在于:一是提出了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不同国际化阶段的不同国家的货币所需的国际化条件不同,既不能简单套用通常理论上所说的货币国际化条件,也不能复制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过程和路径。二是客观分析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原因,提出人民币币值稳定是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定量相关性分析,从相关性角度得出了人民币币值稳定是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最主要的原因,有别于国民经济增长或经济规模扩大是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最主要原因的一般性解释,为推动人民币跨境流通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叁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行了判断,提出人民币已经进入了国际化的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和范围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相关理论,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介于普通货币和杰出货币之间,并处于国际化的起步阶段的结论,不赞同一些学者提出的人民币已经是区域货币或国际货币的说法。四是根据跨境流通人民币的现金数量和存款数量,人民币跨境流通所得的基础货币收益和机会成本收益进行了计量,并对人民币铸币税拓展收益中的金融剩余和货币结算剩余进行了计算,为人民币跨境流通收益远大于成本的结论提供了证据。五是为推动人民币跨境流通提出了一些新的对策建议,其中主要包括:(1)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通过汇率机制的改革稳定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2)适当加快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进程,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创造了有利条件;(3)进一步开放香港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允许香港人民币发放人民币贷款,允许内地中资企业在香港发行以人民币定值的股票,推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4)推动人民币参与国际贸易结算,尤其积极参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结算,完善和推广人民币结算的出口退税机制,扩大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项目范围,允许使用人民币对外投资等。人民币跨境流通课题本身是一个涉及范围广,理论和实践要求较高的研究项目,因此,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可能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对人民币跨境流通数量和分布范围的估计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人民币跨境流通是以现金为主,且渠道较多,给相关部门的准确统计带来很大困难,本文所引用资料虽然来自权威部门,但也未必十分准确,虽然本文试图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估计境外人民币数量,但由于尚没有能被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完全认可的计量方法,因而本文对境外人民币现金数量计量分析也未必准确。二是对人民币与港币的关系的分析和对策可能未必准确合理。人民币与港币的关系涉及问题较多,如法律问题、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关系问题、人民币与港币汇率问题、洗钱问题、金融监管问题等,细致地分析起来需要很大篇幅和大量时间,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庞镭[6]2008年在《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在金融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格局之中,金融以其不断创新而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和活力,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显着。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作为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我国金融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金融开放重要支点的关键角色。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文基于金融创新与货币国际化的基本理论,从定性到定量、从一般情况到个别案例研究逐层展开,逐步深入到基于区域经济学和国家宏观经济整体视角分析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通过分析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效应、作用机理和路径选择模式,这篇论文总结了我国宏观经济及滨海新区发展特点,应用经学的相关理论,构建模型研究滨海新区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背景下的开发开放,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给出论文的思路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为天津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滨海新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支点后续论证分析提供背景支撑。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出较为典型的理论模型,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理论指导,为后续章节的分析提供理论框架。其次,对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状况进行考察。通过分析我国以及滨海新区宏观经济现状,确定滨海新区金融创新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通过研究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流通情况,分析天津汇制改革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启动与加速作用,分析研究宏观经济进一步发展对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这篇论文结合货币国际化条件因素,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美元、英镑、日元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实证结果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外部现实环境因素进行剖析研究。基于一般均衡概念,这篇论文建立了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金融创新“自组织”过程的考察与分析,论文研究了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的“切入点”与“可行集”,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滨海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推进,并对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作用进行微观分析。最后,在进一步探讨适合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促进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论文给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这篇论文尝试进行了如下创新工作:主要是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合理构建基于一般均衡框架的人民币国际化效应分析模型;建立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作用的微观分析视角,重点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前景下离岸金融市场以及人民币可兑换试点,以此作为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对接的关键节点;将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综合考虑,并以滨海新区作为重要的实施平台进行系统考察,分析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效应、作用机理和路径选择模式,并从操作层面突出结点选择的可操作性。

李建国[7]2014年在《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及推进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研究美元、日元和马克国际化历程,货币国际化是经济自然发展和政府推动共同作用的渐进发展过程,是一国融入金融全球化、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人民币自然进入国际化进程,中国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本文参照人民币国际化条件,通过分析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及推进措施。全文首先根据国际货币理论对人民币境外流通和使用现状进行综合研究,然后以货币国际化条件为标准对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推进措施。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分析选题背景及意义。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所必然,也是应对货币竞争必需。然后对本论题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主要观点、主要创新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行慨括。论文研究方法:逻辑演绎和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主要创新之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人民币汇率由升值到贬值的最新发展趋势,得出防止因境外对我国投资减少、人民币资产流出与进口成本增高造成的国际储备减少及应对国际流动资本冲击的结论。第二章,人民币国际化相关概念、理论及研究文献综述。界定人民币国际化概念;综述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综述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为论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标准;综述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状况、制约因素与推进措施文献,为论题研究提供实证研究状况基础和前期推进措施的理论基础。其中,货币国际化条件作为本章重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有良好的国际关系和政治环境,人们对该种货币发行国政治状况有足够信心;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世界贸易份额中占有较高比重;具有健全的金融制度、开放的货币政策、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货币监管机制;该国货币具有稳定的币值及国家信用,可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等。第叁章,对目前国际货币竞争格局及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介绍中国政治发展及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及存在的制约因素;以日元国际化进程作为典型进行借鉴性研究。从金融史看,不同历史时期总有一种货币趋于主导地位并影响国际货币体系,二战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中心货币,美元通过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外围”框架,通过利益获取和义务承担不对等方式,对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利益侵夺;目前的主要国际货币竞争格局是:虽然日元、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构成一定挑战,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特征仍为美元霸权,而且他们会共同压制人民币的国际化。在政治方面,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政治的“重返亚洲”战略;经济上,构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协议),实行本土实业振兴计划,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导致我国出口下降和出口产业产能过剩,阻止了中国全球经济影响力的提升。日元的国际化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最切近的借鉴价值。第四章,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制约因素研究。分析我国经济规模(GDP)、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外汇储备占比等综合经济实力对人民币国际化条件的满足状况及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具体应解决的问题和实证依据。中国经济实力虽有很大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经济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低价商品供给能力,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中国经济拉低了全球价格水平,对外国企业生产、出口、就业造成了世界性冲击,因此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正在输出全球性“通货紧缩”,并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国外利用中国“世界工厂”带来的“巨大”、“快速”、“持续膨胀”的能源、原材料及半成品需求,使得中国经济陷入“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就贵”的困局,造成了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由于贸易和外汇储备顺差过大,在外部经济、贸易、政治等压力下,人民币汇率水平持续升值,造成出口减缓及占比下降,进而造成出口产业压力加大,国内大批低附加值出口性企业减产甚至破产,外资甚至国内资金开始流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国际资本流出,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降低,进而降低了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冲击的能力。第五章,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发展状况及制约因素。对中国各项金融指标的人民币国际化条件满足状况及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具体应解决的问题和经验依据。在人民币自由流通方面,人民币已在在香港和亚洲周边国家流通使用、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初级阶段;在中国金融开放方面,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管制逐步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计划在近期实现;在中国金融市场方面,央行在港澳提供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货币互换中引入了人民币,允许境内机构赴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对非居民境内持有人民币存款不设限制,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试点,离岸人民币业务达到新阶段;在人民币国际化深度方面,人民币境外使用与流通已从目前主要为消费和贸易服务为主逐步过渡至为投资服务为主,个别国家己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在人民币国际化制度方面,利率市场化仅剩存款利率市场化最后一步并计划在近期内完成;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日益完善,浮动范围不断放宽。中国金融实力虽有很大增长,但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国际上以人民币结算、计价、贷款和官方储备等业务比例还很低;目前,人民币没有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还不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货币;虽然境外人民币存量已相当巨大,但目前人民币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可投资的金融产品却非常有限,且我国能够用来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尚不发达,热钱回流很容易造成我国消费品和资产价格上升,通货膨胀预期压力增大,为我国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带来压力。第六章,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措施。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而提出稳健的推进措施。针对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以及亚洲国家条件和欧盟国家间存在很大差异性,短期内不可能象欧元那样产生亚洲统一货币——亚元,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是走日元国际化的强势主权货币路线。根据国际贸易计价结算、国际投资和国际储备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发挥作用的不同,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和具体制约因素,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具体推进措施:在应对国际货币竞争及国际政治压力方面,其主要措施主要是:推进SDR成为国际单一货币,与世界各国一道,改善国际货币体系及美元霸权局面;加入SDR,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推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亚洲各国一道,改善区域货币竞争力及美元霸权局面;推进人民币区域化,使其成为亚洲区域性核心货币;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增强人民币的竞争力,促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全球性货币。在经济方面,以推进人民币国际投资为突破口,丰富人民币投资品种,拉动人民币国际计价结算;构建多层面国家产业推进机制,引导企业转变投资方向,实施以内需为主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通过产业扶植政策,协调弱势产业、公共服务行业、重点产业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和协调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取消经济的政府投资拉动政策,让市场经济发挥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调动财政资金向技术含量高、效益好支柱产业进行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国际竟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向节约型方向发展,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加大对外投资,优化外汇储备结构,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平衡。在金融业务方面,应以推行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计价货币为突破口,建立双边或多边国家银行间人民币发行、清算、汇划双向流通机制;在金融机构建设方面,以推进香港、上海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境外人民币的流通渠道;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改革,增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和效益,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总量与质量,存量与增量);在监管方面,有效监控人民币跨境流通、清算、外汇管理、金融风险等环节,协调内外部经济矛盾,通过宏观调控,防范和化解人民币无序流通可能造成的金融风险。全文总结和展望: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在国际上享有大国政治地位和威望,后发优势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如果中国能顺利进行产业升级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必定可以利用经济发展空间和大国地位带来的有利因素,通过承担更多世界义务而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进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

朱静[8]2013年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条件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联系日益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剧,作为东盟10+3外长会议的核心国家之一,中国的货币市场化改革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蓬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人民币国际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提到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蓝图之中,2012年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提到与人民币国际化同步推进的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证券市场改革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推进。货币自由兑换是推进货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但我国目前关于资本账户的开放改革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俄罗斯在本国金融市场不健全的基础上盲目推进货币可自由兑换,短时间内完全放开资本市场,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提振本国经济、促进金融发展等效果,但好景不长,巨大的国际资本冲击俄罗斯金融市场,外资争相流入股票债券及房地产市场,削弱了政府管理水平,影响了本国经济稳定,阻碍了俄罗斯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平稳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政府财政状况、完善的市场化金融体系、成熟的微观市场主体和强有力的政府调控能力都是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必不可少的条件。与之相比,我国要实现货币可自由兑换还存在诸多障碍,内在配套制度不健全、本国经济结构不平衡以及缺乏相应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等制约因素都严重影响着货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因此,我国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进程要展开,但又不能盲目加速,要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抓住适当的时机,循序渐进的推进货币的可自由兑换,在此之前,先要做足准备工作,为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要保持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及财政状况的良好,其次应深化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市场化金融体系,加快建立上海香港两个金融中心,再次要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为本国创造成熟的微观市场主体,最后要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加强我国金融系统监督与管理。

徐新华[9]2006年在《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理论与实证》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证问题。全文依据国际货币理论,汇率理论和国际贸易等有关理论,对人民币在境外成为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储备货币,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成本及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减少国际储备和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等进行综合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的金融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中国金融的开放正在有序的进行。人民币已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计划在近期实现,人民币完全兑换正在积极推进中。利率市场化,离岸人民币业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金融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本文中阐述了中国加入WTO,并成为其重要成员后,中国的金融开放明显加快,和亚洲及世界国家间政治、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正在日益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国际化趋势已经明显,不可阻挡。亚洲地区迫切需要一种本地区的货币来行使结算和储备等国际货币功能,摆脱长期依赖美元的不利处境。由于亚洲国家的条件和欧盟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短期内不可能象欧元那样产生亚洲统一货币——亚元,那么,人民币充当亚洲统一货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离岸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离岸人民币规模的日益扩大,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和离岸市场的建立,都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考虑到目前人民币的开放程度,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宜在香港、上海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和上海都是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将使一国(及其货币)处于国际金融中心。通过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带动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人民币成为国际通货、融入全球的最现实的选择。全篇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重点分析为什么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即问题的提出和交待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思路和内容。第二章关于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通过对比,分析了货币国际化理论、汇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第叁章论述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研究如何利用和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为人民币国际化造必要条件。第四章对人民币国际化国内经济背景分析,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和必要性开始论述,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内涵与外延,强调货币国际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实力的关系。中国经济、金融各项指标持续保持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稳定的基础。第五章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是中国加入WTO后的需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第六章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证分析,论述了人民币已经在亚洲周边国家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的事实。对人民币国际化铸币税和利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构想,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政策效应,资本流动、货币替代、外汇储备等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亚元只是亚洲地区的长期目标,设立亚洲防范金融危机基金用于稳定区域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从欧元问世,美元和欧元成为竞争对手,美元的利益受到影响和中国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和美国加强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文章结尾全文总结和展望,明确了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明显加大,在金融革命和金融全球化形式下,要抓住金融开放的主动权,启动“强金融战略”,保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顺利进行。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货币都是国际货币,这些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进程都由政府精心策划和支持的,并以其货币国际化来控制世界政治、经济和贸易,并获取巨额的国际铸币税收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后发展优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威望,经济和贸易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在保证对世界承担义务的同时要利用大国优势,充分享有大国地位带来的战略利益,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战略利益。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金融革命、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等突飞猛进形势下,中国要积极推进“强金融战略”,发挥政府、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将人民币国际化纳入竞争战略中去实施。掌握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的主动权,要求中国在人民币已经成为区域性国际货币的事实面前,应该客观,务实并讲究策略,审慎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世界第叁大国际货币。这一目标实现之日,已是中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之时。

叶华[10]2013年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战略框架研究》文中认为自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政府领导人、央行等金融监管机构管理者、金融经济专业的学者们纷纷重新审视与反思国际货币体系的潜在风险、金融体制深入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美元占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合理性与否等深层次经济难题。近30多年以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币逐步走出国门,开始融入世界货币金融体系之中。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上升,外汇储备保值升值的经济压力也随之增大,为了解决外贸金融领域里结构性难题,需要尽快构建外国资本与国内实体经济之间的货币流通渠道,为此,中央政府一方面明确授权香港并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另一方面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要将其作为全球人民币中心的地位。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背景下,中国政府与金融界将不得不面临如何应对汇率的频繁波动,如何应对全球的资本流动,如何借鉴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如何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如何对人民币国际化实行有效的管理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的严峻挑战,而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又必定将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秩序稳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路径与框架等相关问题就成为了我们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与金融领域里的理论与实务工作者们必须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和逻辑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视角,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目标的实现问题,意在通过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借鉴其他国际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与经验,探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现路径与方法,提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的设想,并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宏观调控与管理提供政策建议,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顺利推进。本文将经济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引入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分析之中,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开放程度、政府调控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地分析与研究;并对美元、日元、欧元等叁种主要货币的国际化路径展开全面分析,而且本文十分注重历史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试图理顺货币国际化与多方面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入系统地思考主要国际货币理论的框架体系和严谨脉络,笔者以为这些研究对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构建与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致力于把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契机,系统设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发展的路径与框架,提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运用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的建议,以便从金融风险,外汇管理,政策选择,内外部经济矛盾的协调等多个方面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提供参考,因而,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本文共分导论、正文和结论等叁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内容主要是阐述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对现有货币国际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介绍研究内容和方法,概括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正文。正文部分共分六章内容进行阐述,各章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本章主要围绕货币替代理论、蒙代尔的货币理论和叁元悖论叁部分内容展开。从货币替代理论的含义、相关模型、影响因素等方面阐述了货币替代理论的内容和发展过程。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本文研究分析人民国际化进程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理论基础,也为叁元悖论的发展提供了分析方法。在开放经济背景下,对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和自由货币政策的选择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本文后续章节的深入研究做好理论准备。第二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本章主要是通过观察我国在经济转型的新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现状,归纳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从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主要原因和途径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人民币信用、国家实力、外汇储备等几个方面做详细阐述,并根据现有资料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数量进行估算。同时从铸币税收入、汇兑风险、金融市场发展、市场冲击、货币政策自由度、监管等多个角度,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利弊作了深入探讨,进而结合实际数据与案例,如剖析了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因素,如国家金融政策、离岸市场、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等,进而对人民币发展环境、挑战与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第叁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经济理论分析。本章主要是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机理与实现路径。首先,对人民币国际化内涵和形成机理进行阐述,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并详细探讨了经常项目、资本项目自由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从市场演进与政府主导两个角度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自然驱动与政策驱动等关键影响因素;概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反效应与主要测度指标。最后,从理论上探讨了人民币战略的主要诱因和实现途径。其中人民币战略测度部分中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选择了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度较高的货币国际化指标(如货币供应量、进出口贸易额、外商直接投资、外汇储备等)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第四章美日欧货币国际化实践的经验及其启示。本章主要是对现有的世界主要国际货币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选取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国际化历程作为案例。以美欧日叁种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异同作为分析的主要部分。从叁种货币国际化的路径研究出发,对其过程中的共同点从经济实力、币值稳定程度、央行信誉、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央行对货币国际化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做了详细探讨,并从中归纳了叁种货币国际化模式的差异。尤其突出日元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特殊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叁种货币国际化发展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第五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框架设计与战略构想。本章首先是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一体化与区域化等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是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提出“叁步走”的战略思路与结构框架构建问题进行了设计,然后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需经历货币一体化和货币区域化的过程,并逐渐过度到国际化的战略构想与思路。本章由整合目前“一国叁币”的货币一体化构想开始,并考虑了台币问题及东盟地区货币的合作问题。从经济开放性、产品多样性、要素流动性、金融一体化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并就货币整合的具体步骤和策略提出了构想。在实现一体化的基础上向区域化推进,本章同样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区域化实现的重要性,并对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再此基础上设计与构思了人民币区域化战略的策略与框架。第六章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宏观管理的政策建议。本章主要是针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出宏观管理的设想。内容涉及到关于金融风险测量、金融风险防范、外汇管理、汇率政策选择、内外部经济的矛盾和协调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最后,基于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管理模式的目的,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推动并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提供了若干政策建议。第叁部分结论。结论部分主要是对全文已经进行研究是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做出归纳与总结,并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近期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变化做些具有前瞻性的预测与展望。

参考文献:

[1]. 人民币自由兑换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策[D]. 于翔. 湘潭大学. 2001

[2].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研究[D]. 曾之明. 中南大学. 2011

[3].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 娄季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2

[4]. 论我国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D]. 邹明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5].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 孙东升.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6]. 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D]. 庞镭.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7]. 人民币国际化制约因素及推进措施[D]. 李建国.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8].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条件与策略研究[D]. 朱静. 河北大学. 2013

[9].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理论与实证[D]. 徐新华. 复旦大学. 2006

[10].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战略框架研究[D]. 叶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民币自由兑换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