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74脑囊虫病发病原因及临床诊疗措施探讨论文_戈先华

对74脑囊虫病发病原因及临床诊疗措施探讨论文_戈先华

戈先华

(云南澜沧县上允镇中心卫生院 云南澜沧 665699)

【摘要】目的:探讨74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内科于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4例脑囊虫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囊虫病患者主要以癫痫、肢体运动障碍,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放射检查显示脑囊虫病灶,吡喹酮和/或抗癫痫治疗有效。结论:脑囊虫病致癫痫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特点突出,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得到早期诊断和处理;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对脑囊虫病的认识,改变不良卫生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对降低其发病率及伤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囊虫病;临床表现;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101-02

猪囊尾蚴病,是累及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疾病,也是发展中国家继发性癫痫的最常见原因[1]。笔者对我科5年期间收治的74例脑囊虫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经验,降低其伤残率和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为医院内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病患者。诊断符合Brutto[1]等2001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9例,汉族23例,少数民族51例,年龄在14~68岁之间,以男性中青年劳动力为主。此次研究中患者都具有吃未经加工处理的鲜猪肉的经历 。

1.2 临床表现

脑囊虫病具有极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多以癫痫、肢体运动障碍,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常以头痛、呕吐、眩晕,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多见。74例患者中,头昏、头痛呕吐并伴有癫痫发作31例,头痛和呕吐15例,头痛14例,有呕吐及皮下有结节4例,头痛并且有癫痫发作7例,有3例出现脑膜刺激征的症状。发病时间30天~3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患者均进行放射检查,可见典型1个至许多囊虫病灶,其中病灶数目为单个的18例(24.32%),1~3个的21例(28.38%),3个以上的35例(47.28%)。

1.4 治疗及随诊

采用的抗囊虫药主要有吡喹酮和阿苯达唑,均为广谱抗蠕虫药,可联合应用。①吡喹酮:根据病情轻重用药。病情较轻的患者采用大剂量疗法,即日量不低于50mg/kg,对囊虫数量较多且病情较重的患者采用低剂量治疗,避免强烈的治疗反应,吡喹酮日剂量不低于30mg/kg。然后根据病情2~3个月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期间配合使用20%甘露醇125ml静滴,每日1次,持续至疗程结束后的3天;②阿苯达唑:主要应用于不能接受吡喹酮治疗者及重度感染年老体弱应用。孕妇禁用,定期复查肝功能,需注意药物副作用;③阿苯达唑和吡喹酮联合疗法。适用于颅压增高,颅内感染严重并近期有绦虫感染的脑猪囊尾蚴病患者;④脑室系统囊虫病转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摘除治疗,脑实质内感染者,术后给予抗囊虫药物治疗;⑤抗癫痫药物治疗:出现癫痫患者给予服用1~2种抗癫痫药物治;⑥随诊:嘱病人定期随诊给予影像学检查至少6个月。

1.5 疗效标准

⑴治愈:排出绦虫头节,症状消失;CT或MR检查病灶均消除;大便常规检查未找到虫卵,并随访3个月未再有虫体节片排出。⑵好转:症状好转或消失,偶可见虫体节片排出或大便找到虫卵。

2.结果

74例脑囊虫患者,经过医务人员的规范治疗,治愈56例,好转14例,有效率94.59%,2例脑室系统囊虫病转省级医院手术治疗,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2.7%。

3.讨论

脑囊虫病是有猪带绦虫囊尾蚴寄生脑组织形成包囊所致,感染最常见的是摄入带有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是因不良卫生习惯虫卵被摄入体内致病,寄生部位以脑、皮下组织、肌肉和眼部为多,其中以侵犯脑部最为严重,脑囊虫病人最常表现为癫痫,在一些病例中可以有数月至数年的慢性脑膜炎。癫痫、意识状态改变、不伴发热的头痛是脑囊虫病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2]。脑囊虫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颅内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尤其在我省滇西、滇南地区发病率较高,多由食入未煮熟的“米猪肉”虫卵自体感染引起。我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为中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有50多万人口,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75%以上。农村很少采取圈养猪的习惯,由于民族食生猪肉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人们多喜欢食用“红肉”(生血拌猪肉),故脑囊虫病并不少见。近几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囊虫病的确诊率明显上升,且易感人群由青壮年为主。因此加强绦囊虫的防治,积极治疗,对降低其伤残率,死亡率是很重要的意义。

治疗上应根据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后选择适当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脑囊虫病的治疗主要应用吡喹酮,吡喹酮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全身各部位囊虫均有杀灭作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杀死囊虫,但是本药在脑脊液中浓度较低,故对脑室系统及脑膜型脑囊虫病疗效较差。不能接受吡喹酮治疗者及重度感染年老体弱应用阿苯达唑进行治疗,本药可通过血脑屏障,破坏虫体骨架蛋白达到治疗作用。对颅压增高,颅内感染严重并近期有绦虫感染的脑猪囊尾蚴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和吡喹酮联合治疗。用抗寄生虫药物后,死亡的囊尾蚴可引起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并可引起脑疝。用药过程中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给予皮质醇及脱水剂治疗。对脑室系统囊虫病转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脑囊虫病作为一种食源性疾病,它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当地风俗和个人卫生密切相关。因此,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饭前便后洗手,改变不良的卫生饮食习惯,降低发病率及伤残率。

【参考文献】

[1]Brutto D,O H,Sotelo J,et al.Neurocysticercosis:a clinical handbook,Swets and Zeitliger.Lisse .The Netherlands.1997.

[2]王薇薇,陈静,吴逊.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中华神经科杂 志,2002,6(3):135-138.

[3]张瑞祺,缪晓辉,脑囊虫病研究进展,热带病于寄生虫学。2001,30(1):55-57.

论文作者:戈先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对74脑囊虫病发病原因及临床诊疗措施探讨论文_戈先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