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眼看世界——绘画手记作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记论文,作品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手记”形式,让儿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数学故事,诠释自己对数学直接的、朴素的、独特的发现和理解,是我校二年级数学教研组的微型课题研究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研究,学生对数学绘画手记的撰写渐入佳境:从毫无主题、漫无目的到一图一景一主题,从简单的图文叙述到对事件的分析理解……两千多幅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世界有多大,童心就有多大”!现采撷其中几朵小花一起来赏析.
一、学以致用——应用篇
这样的作品大约占了总数的60%,如《认识方向》、《吃馄饨》、《搬鸡蛋》等,都是学生用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数学的理解或应用.因其与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比如,一个学生写的《角》——
前几天,妈妈问:“最近学了什么呀?”我告诉妈妈学的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到角的存在,我发现角可以用人体的四肢表示:两脚并拢,两只手臂分别前平举和侧平举就是直角,再逐渐张开手臂就是大大的钝角,往里收就是比较小的锐角了.用我们的双腿也能表示这些角的大小,不过有点难!妈妈说:“你真棒!学习的乐趣就在于发现啊!”
学生在这幅作品中,凭借自己对已学过的角的理解,用四肢表示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从学生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其能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变成有趣的、与人体密切相关的知识.数学知识与儿童自身的对接,能让学生获得对知识价值的真切体验,形成其终身受益的数学素养.
如果说《角》更多表达的是数学知识的形象性,那么篇幅短小的《四减一得几》则是数形结合的典型案例——
四减一等于几?4-1=3,谁都知道!可正方形纸剪去一个角呢?就有4-1=4,4-1=5,4-1=3好几种答案了!
这就是趣味数学呀!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现象.如西瓜怎么切呢?如图这样切就有1-2=3(块),1-2=4(块)…..
把思考化为图形,从一个案例拓展到另外的案例,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数学.数学本质在此凸显,应用价值在此彰显.
二、走进生活——实践篇
在平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学生只要留心观察,善于捕捉,就能找到诸多课堂上无法生成的实践性数学知识,把它用图示的方式表现于绘画手记,数学就有了生长的力量.看,《数台阶》诞生了!
今天下午放学,我和妈妈一起回家.我爬楼梯的时候注意到,从地下车库到一楼的台阶有16级,从一楼到二楼共有18级台阶,向上每层都是18级,一共有6层楼,该有多少个台阶呢?我先算18×5=90,再算90+16=106.咦!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数学吗!(图略)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商品房的底层都是车库,因为层高的差别,底层的台阶数和上面每层的台阶数往往不同.正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善于观察思考、富有灵气的学生才能挖掘这么富有实践意义的素材.生活赋予了儿童广阔的实践舞台,课堂绝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场所.我们不得不感叹:生活处处有数学,贵在人人能发现!
当学生习惯于用数学的眼光聚焦生活时,必定有令人称奇的发现,看看《买地毯》又会有什么样的数学发现呢?
今天,外公交给我和妈妈一个任务:要把他家的楼梯全部铺上地毯.要铺地毯必须知道要买多长、多宽的地毯.该怎么量呢?我拿着尺子站在楼梯口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妈妈拿来3张卡纸,都是长方形的.妈妈让我在第一张上面量长边是多少,短边是多少,再算一算四条边一共有多长.我量了一下长边是10厘米,短边是6厘米,四条边一共长32厘米.然后,妈妈让我在右上角剪去一个小长方形,再量一下、算一下剩下的图形六条边一共多长.我先量后算,发现也是32厘米.妈妈又拿出第二张卡纸,在上面画了两个像楼梯一样的长方形,然后剪掉,我算了一下,几条边加起来还是32厘米.接着妈妈又拿出第三张卡纸,让我一层一层地剪掉四个长方形.妈妈让我再量,我叫起来:“不用量了,一定还是32厘米!”原来只要量楼梯的高和水平台阶的长,然后再把它们加起来,不就是地毯的长度吗?
买地毯的实际问题催生了楼梯形周长的数学问题,虽然关于周长的知识还没有正式学习,但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具体问题了,这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提供了源泉.真可谓“生活即课堂,实践出真知”!
三、我画我想——思考篇
学生经过认真的观察思考,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想想算算挺有趣.如散步时和爸爸一起数一数,看到的门上一共隐藏着多少个长方形;走在天天漫步的小路上,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四年级才要学习的“间隔”问题;在学校的体育课上也会有有趣的故事发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跳了多远?》
今天,许老师带我们去跳远.当我跳时,单脚我居然跳了173厘米!我非常得意,大家都跑过来,一看便说不对劲儿.我一看,当时的得意劲儿全没了.原来米尺用反了,是从100向1数的,我想100-73=27(厘米).我连忙说:“错了,错了!是127厘米!”是啊,其实生活中的数学真多啊!就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奇妙的世界中探索吧.
如果只看文字,你可能还不一定完全明白是咋回事.结合学生图中标出的数据,就可以看出,第二把米尺在和第一把米尺对接时放反了,应该从1cm刻度处对接,100cm刻度处收尾.
作业时,用图呈现自己的思考已成为一些学生的习惯,譬如:
小兔家离森林145米,小象家离森林160米.问:小兔家和小象家之间有多少米?
在结合线段图分析的过程中,该生跳出常规思维,考虑到小兔家和小象家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分析全面,思考严谨!
四、奇思妙想——想象篇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只要搭建一个平台,他们就能编出符合年龄特点的、有着浓浓数学味的儿歌或童话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猴栽树》和《井底之蛙》,感受富有儿童气息的数学——
春天,小猴和妈妈一起下地去种树.他们来到一块正方形的麦田边.猴妈妈说:“咱们要在这块麦田边栽上树.”小猴问:“怎么栽呢?”猴妈妈说:“每条边栽4棵,其中4个角各栽1棵.”小猴跟着妈妈挖坑栽树,忙了半天才栽完.猴妈妈说:“你算算栽了多少棵树?”小猴边想边算,正方形有四条边,每边栽4棵,一共栽了4×4=16(棵).猴妈妈听了,说:“你自己数数看.”小猴数了一遍又一遍,怎么不够16棵?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吗?
井底的那只青蛙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出来见见世面,于是开始pān(攀)爬井bì(壁).每爬一次就上来3米,但在再次pān(攀)爬井bì(壁)前会下落2米.已知井深10米,请问,这只青蛙要pān(攀)爬几次才能爬出井去?
在这里,学生自编自导,想象出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中又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题材,充分展现了超常的想象力.当然,想象创造类的数学绘画手记还不是我们在二年级倡导的主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高年级可以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最终实现从现实生活步入自由创造的王国.
总的说来,在学生涂鸦和生动描述的过程中,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得到发展,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得到激发.我们坚信:学生会在自由的天空中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色彩.其实,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享受着这份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