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的原因及对策_教育心理学论文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弱化原因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对策论文,语文论文,原因论文,学习动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是一种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这是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有人认为是不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也有人认为在课程设置安排上有问题等等。这些都有道理。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不止语文一科,为什么语文学习似乎问题更多一些?课程教材改革也进行多时,为什么语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老问题。对这些问题恐怕还得作进一步的探讨,笔者认为:在教育中有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个要素,其中关于“学习者”的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他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这不但因为人比过程或情境更为重要,而且主要因为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注:[美] 林格伦(H.C.Lindgren—)《课堂教育心理学》P9(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版)当前语文学习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削弱乃至消失,这是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离开了这一点,仅从课程、教材、考试方式上去分析,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的。因为“教与学不单纯是信息与材料内容的机械传递和机械习得。……倘若一个人缺乏动机,看不出学习活动的意义,不主动地参加学习,那么尽管教师试图教他,仍不可能导致有意义的学习。”(注:[加] 江绍伦《课堂教育心理学》P1(邵瑞珍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版)目前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确实存在着“看不出学习活动的意义,不主动参加学习”这样一种状况,其根源在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削弱了。

什么是动机?按心理学解释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但可实现的行动倾向。它是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内在动因。”(注:杨清《简明心理学辞典》P95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1版)动机又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所谓“内部动机”即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意志兴趣和好奇心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动机,其核心因素是求知欲。而“外部动机”,是指学习动机是由家长和教师等一些学习者以外的人所提供的,学习活动只是为了满足这种动机需要。动机由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习得。关于动机有非常宽泛的含义,在这里我们将其限制在学习上。那么,什么是语文学习的动机?从内部动机看:首先是学生对语文感到有需要,激发起对语文学科的求知欲,进而对其产生兴趣,向往,从而形成学习态度和习惯;从外部动机看:学生通过学习取得好成绩为了考取好学校,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扬和奖励,为了得到同伴的尊重等。动机与学习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正确的、稳定的学习动机能促进学习,反之,动机不明或被削弱或过于强烈则会影响学习。正确的学习动机是靠习得的,也即靠后天培养的,它需要从内容和外部两方面加以促进。对语文学习而言,培养学生内部动机的核心问题是要使之对语文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对语文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有“成就需要”(注:《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7年5期),这是积极的;而培养学生的外部动机,则需要通过奖励、惩罚等强化手段,使其由“避免失败”(注:《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7年5期)到寻求成功,促其内部动机的巩固,最终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而恰恰在这两点上,我们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从内部动机看: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削弱了,化了大量时间精力渴望成功却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成就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包括教师、家长)的外部动机又太强烈,为了升学,为了使家长教师满意,而急于求成,出现了种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做法,反而进一步使学习无效,语文学习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习题训练,目的是为了考试,因而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主动性的结果是语文学习纯粹变成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因此中小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倦。由于不喜欢语文,也就不能够激起进一步探索本学科的冲动,形不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又从根本上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在一些中学里痛心地看到一种极为单调的循环:布置* 庭作业、检查家庭作业、记上分数、进一步的提问和回答、很少讨论的大量笔记和听写、再安排家庭作业和测验。测验的安排如此之频繁,以致使学生对这一常规工作形成条件反射,诱因的作用几乎不再存在。为了在教师的评分册上填满空栏或者完全为了检查家庭作业圆满完成而进行测验,是一种极大的时间浪费……”(注:《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P165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版)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大部分时间被用来听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检查习题答案,课外阅读没有了,文学兴趣消失了,写作能力降低了。以致到了大学,还需要“希望学校给予课外阅读方面的指导”(注:1996.4.18《新民晚报》)有的大学生研究生能顺利通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而考汉语则不及格,这确实是一种令人“痛心”的现象。恐怕除了寻找外部原因以外,还得从学生学习动机这一内部机制去寻找原因。

学生学习语文内部动机为何会削弱,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却常常遭到失败。布卢姆说:“据我们看,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尽管学生受到程度不一的挫折,但我们相信,如果学生们对一项任务极为厌烦的话,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注:[美]B.S.布卢姆《教育评价》P83(邱渊、王纲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3版)同样,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如果体会不到语文学习成功的喜悦,对语文本身不感兴趣,他们迟早也会放弃的。这里原因很多,主要是语文教学无序无趣,难以得到较好成绩造成的。下面就简析一下这些原因:

1.语文教学中的“无序”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学科,它不可能有一级一级明显的界限,但必须有不同的层次要求。例如同样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生可以把重点定在字、词、句的理解上,而高中生则必须辅以“知人论世”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进而为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打基础。然而,从目前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看,这种“无序”是很明显的:小学语文从四五年级起,就有“阅读分析”这一类题目要求,教师要化大力气让学生去背教学参考书或试题的“标准答案”。这无疑是让不会走路的小孩学跑,造成语文教学上的“夹生饭”。反之,高考时,则要求“知识覆盖面广”,三年高中,有不少时间化在各种训练题上,这种训练题有的过于简单而繁琐(如改错别字、汉语拼音、考几种标点符号的用处),有的过于复杂而玄妙(如测验古汉语句式,分析现代汉语的复句类型,句群关系、调整句子顺序等)。这样的训练题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面对千头万绪惘然不知所措的局面。无序的结果是形成不了系统的知识结构,教师与学生只得被动地投入“题海”之中,于是语文学习采用的是数理化做习题的方式,希望依靠解题来掌握“举一反三”的原理,然而语文本身不具备非常严格的体系,这种训练的结果必然造成“明句读不明篇章小学而大遗”的结果。按照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史密斯的理论:阅读应该有“多样性的理解”,它至少可以分四个层次:字面的理解、解释、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注:《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P164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版)这四个层次是不同的,应该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知识结构的丰富,逐渐上升,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这四个层次上是混乱的,无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往往只停留在“理解”“解释”两个层次上,或者是“重复练习一种或两种思维技能而忽视了其他技能的练习。”

2.语文教学的无趣

语文学习不是外语学习。本国的语文教学有时也叫“母语教学”,对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国语教学就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的人。外语教学则不同,它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没有培养民族性目的。”(注:日本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钟启泉译)P300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6版)根据这一点,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人本主义的熏陶是有依据的。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咬文嚼字”是需要的,但为了适应考试,把大量时间精力化在词语、语段分析上,会造成不良习惯——学生不断地“返读”。例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不从大处着眼,首先想到:“这个词用得好不好?“下面两个复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如果弄不明白了,则再去重读一遍。学生如果在阅读中总是想着这一类问题,必然影响他们的思考,培养着一种非正常的阅读思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由树木认识森林,而我们的学生只被要求盘桓在一棵树边作不停的考察、探究,以为懂得了一棵树也就了解了森林,结果丧失了游览考察森林的大好时光,具体的表现是对课本中的必考篇目进行“深耕细作”、无穷的分析、肢解。一旦宣布考课外的,于是又借助于一套套相关的“测试评估”。语文课变成听写课、习题课、订正课。课堂中正常的师生交往没有了,积极的探索没有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介绍没有了,存下的只是那种令人乏味的习题。很少有人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乐趣,得到文学的熏陶,自然也就无法激起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所学的东西似乎在生活中并不需要(除了为考分),因为谁也不会像做练习那样去阅读,这是一种非正常的阅读思维。

3.语文学习难以取得好成绩

在学习中作出了努力就要得到回报,就应取得较好成绩。只有这样,学习的动机才会得到强化,激起他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动机得到巩固。然而,我们当前的语文学习往往不是这样。学生化费了很大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无法取得好成绩。这里面固然有学习方法问题,但也有教学评价中的问题,以中考、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为例,本来这一项目应该是最容易的,但从近几年考试统计情况看,这一项目的失分率最高。原因何在?大多出于“选择题”和客观型测验。本来语言学习不同于数理化,对一个词语、一个语段或一篇文章的理解应该允许有多种形式,或者说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答案,即使语法知识也往往有可讨论之处。但是为了适应考试,必须讲“标准”,于是学生回答一旦偏离标准,就会造成失分,加拿大华裔学者江绍伦先生在论及这种题型时说:“在使用多选题测验时,测验中人的误差也可能产生。这里虽说记分标准是客观的,正误判断因而是一致的,问题在于运用这样的判断缺少灵活机动性,特别是有些项目有几种解释,或者有几个正确答案,根据预定好的标准评分,事实上会误判学生的合理答案,从而影响整个分数的信度,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根据先入为主的标准,判断什么是‘对的’,或什么是‘错的’,仍可能出现偏差。最重要的是教师在给客观测验评分时,要坚持坦率的态度,努力发现学生的合理答案。”(注:[加] 江绍伦《课堂教育心理学》P11(邵瑞珍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版)问题是在紧张的阅卷过程中,面对“标准答案”,不同的教师如何坚持“坦率”态度?如何“努力”发现合理答案?谁也无法面对无休止的讨论。于是“标准答案”虽然统一了,学生也似乎理解了。然而下一次遇到同样问题时却仍然无法把握,因为: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语段和文章,遇到不同的命题者,会拟出不同的“标准答案”,结果不断训练得到的知识概念,无法在下一次的“阅读理解”中得以迁移,而学生们在这种不断循环训练中,不但无法提高真正的阅读能力,而且也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一方面变得如此枯燥乏味,一方面又是变得不可捉摸,怎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怎么会不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当我们试图把这些学习内容纳入课程而不考虑学生的观点和心理需要的话,我们的努力大多是徒劳的。”(注:[美] 林格伦(H.C.Lindgren—)《课堂教育心理学》P311(章志光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版)返观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学,实在有很多的努力是“徒劳的”。

语文教学中的无序无趣以及学生体会不到“成就需要”削弱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部动机,反过来,学生为取得好成绩的外部动机过分强烈,教师与家长不适当的强化,反而又造成了语文学习的无效,最终又从根本上削弱了语文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过强过弱都对学习不利;只有最佳水平(既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动机,才适合于各种复杂的学习。……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自己)提出过分的要求对学习是不利的。”(注:燕国材、马加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P63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版)学生对好成绩期望动机过分强烈的原因何在?来自升学。80年代初日本藏原三雪等指出他们教育中的弊端:“今天的‘应试’,事实上已经变成教学和学习的目的。‘应试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升入名牌大学,的确变成学生学习的一个目的。……从这点出发,学生有可能主动地走向学习道路。但是大学入学率不过稍微超过30%。把它作为全体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违反现实的。如果不明确学习的真正意义,对于在激烈竞争中失败的人,可能认为失去人生的意义,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教育与课程》P13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这种情况在我们目前上海地区“确实”已经发生。由于学生、家长、教师都迫于升学压力,都期望取得好成绩,作为高考的题目越出越难,趋于“怪”,而学生的训练越来越艰苦,导致种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做法出现,具体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借助于大运动量的训练,结果学生进一步陷入困境

初中为了升重点高中,高中为了升大学,小学虽然已取消升学考试,但惯性还在,各种类型的统测评比还在,所以一切训练向考试靠拢。结果是:学生的语文学习一方面无效,一方面在做超负荷的工作,形成自小学到高中持续的高度焦虑(注:参见1997.1期《上海教育学院学报》赵志伟《语文学习中的“焦虑感”的形成及其负面影响》)这种高度焦虑感困扰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且当前这种现象还在变本加厉。教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补课”,加班加点,延长学习时间,双休日形同虚设。小学里罚抄词语、罚背词语解释依然盛行,中学里则每天有做不完的卷子,书包里塞满了各种类型的练习。而学生则依然在不断体验着失败的滋味,因为学习不通过自己的思索(而且不允许你有独立的见解),不通过劳动。时间化费在抄教师的答案上,实在很难取得效果。而且不断重复的机械劳动,使“避免失败”变成经常失败,其强化作用也就失去了。“显然,如果存在着为学习本身而追逐学习那样一回事,那么学习中的害怕失败在易于感到失败的人那儿就会使学习无法进行下去。”(注:《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7年5期)确实在我们的中学里除了那一部分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生的学生以外,大多数人成了“陪读者”,在语数外三门学科中,语文成了最难以掌握的学科。

2.教师家长采用不恰当的“强化”手段,造成一批“失败者”

为了升学为了应试而存在的学习动机,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学习,但它毕竟是外部的、间接的动机。“外在的动机对于评定学习的态度和成绩,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发挥较大的效果。但是这种条件一旦消失,或产生否定影响,危险性较多,……”(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教育与课程》P23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在语文学习中促成这种外在动机发挥作用“条件”是什么?主要是教师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本学科,简言之,要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够避免失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创造条件,目前这种种条件正在消失,学校和家长往往采用不适当的强化手段。最典型的是采用电脑排名,张榜公布成绩,既不适当地鼓励竞争,又打击了一大批学习中“失败者”。公布学习中落后学生名单是一种惩罚,这种惩罚对极少部分能力较强者也许会产生强化动机的效果,但大多数情况下“惩罚往往会产生不合愿望的结果,诸如怀疑、厌恶,以及最终拒绝权威,憎恨尚未掌握的文化和学习。”(注:《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P162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版)报端不断披露的学生逃学、学生与家长教师之间的冲突等为此作了注解。另一种不恰当的强化手段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不断联系,不断借助于唠叨、埋怨、指责,借助于加班加点、请家教老师补课。一天上了十几节课还要加班加点,这就需要学生具备非凡的“持久力和耐心”,然而“耐力以及异乎寻常的持久力可能适用于长跑,但其本身并不是伟大的美德。重点应该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放在模糊的训练性的概念上。”(注:[美]B.S.布卢姆《教育评价》P83(邱渊、王纲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3版)因为学习效率从来不是与时间成正比的,学习必须符合自身的规律。

3.限制了学生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更为无趣

课外阅读在促成学生语文学习动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毋需证明的。然而,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极少。九十年代初,上海有个调查,初中生虽然学习繁忙,但平均每天仍有两小时以上的闲暇时间,65%以上被调查学生表示每天闲暇时间在两个半小时以上可用来阅读(注:《上海教育学院学报》90年1期谈彦廷文)。而1997年4月笔者对来自上海不同区、不同类型的五十名学生(初三)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闲暇时间平均每天在一小时一刻左右,其中有四十一名学生表示他们的家长反对读教科书以外的书(教学参考书除外);语文方面练习册平均每人有四册,主要是“自测评估”“文言文助读”“试卷汇编”一类参考读物。这也就是说,近几年来中小学生的阅读面更窄了,阅读量也更少了。令人更为担忧的是,不但许多家长反对子女读课外书,连一些当班主任的语文教师也不提倡不鼓励学生去开展课外阅读。语文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笔札功夫,没有语言材料的大量积累,没有对语文课内大量作品发生兴趣;仅仅停留在做一些练习题上,是决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这个“工具”不是靠教师手把手交给学生的,而是要靠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掌握的。更何况,我们的语文学习乃是一种母语学习,脱离了人文因素,怎么会引起学生兴趣?怎么能引起他的求知欲?

除了上述分析到的几种显性因素外,当前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被削弱还有一些隐性的原因。1975年美国伊利斯诺大学沃伯特等人,在三千份问卷研究中,分离出九个最主要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这九个要素分别落入三个群体之中。他们认为,如果能将这些因素加以最佳组合能促进学生的情感、行为和认知的学习活动,他们提出了如下的模式:(注:《外国中小学教育》86年2期)

从上图看我们可知学生的学习除了认知以外,还有情感和行为这两个方面,在影响学生的情感和行为方面教师和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在语文学习上它的作用尤为突出,而这两方面恰恰存在着一些不理想因素。

1.教师的榜样力量在削弱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读到“动机”时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数学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倘若教师不愿冒作出不肯假设的风险,为什么学生该冒这种风险呢?”数学如此,语文更是如此。不懂得语文“妙处”的语文教师、不喜欢广泛阅读的语文教师也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该学科的“刺激力”,自然也无法使他的学生热爱本学科。有一个调查显示: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量由于受工作的牵制而有减少。(注:《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3.1期 詹丹、赵志伟文)笔者曾在执教的三个小学教师班作过一次调查,统计显示一百二十多位教师在一学期的阅读量(指文学作品)平均不足两本,他们的时间主要化在备课(大多数是抄写现成的教条)、上课、批改作业,应付各级各类的检查及其它杂务上,这种“语文教师没有时间读书”的状况很普遍。它至少有两个消极的后果,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一是显性的,影响自己的业务水平,无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二是隐性的,作为榜样,如上所述教师自己不努力阅读,自然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师行为对学生动机影响时说:“学生会把教师看作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称职教师,而不足单纯的男教师或女教师。……以真诚的感情感染儿童而且热爱一门学科的教师,不管他的学术有什么不足之处,总是学校巨大财富。”(注:《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P173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版)因为任何学习活动总是包含着认知的学习、情感的学习、行为的学习三个方面,而不仅仅是认知学习。其中语文学习的情感、行为方面的学习尤其重要,教师的自身行为、兴趣爱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老话,更为主要的是:语文教师的这种影响力要超过其它学科教师,因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开放性的、人文性的学科,相比其它学科更具有情感性、审美性。

2.存在于家庭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

家长的期望、家庭的学习气氛、家长的行为方式都对子女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这也是毋庸赘言的。对语文学习影响而言,这种影响更为直接。目前对语文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有两个因素:一是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的冲击,上海的家庭住房一般都不宽裕,家里只要有人开电视,学习就会受影响,而且在一个电话代替写信、电视代替看报、电脑代替动笔写作的环境里,有的学生似乎觉得阅读与写作已经不是必不可少的了。这种情况,美国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出现过,被称为“写作糟糕时期”,而如今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二是家长的行为方式给语文学习带来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很高,一旦达不到要求往往借助于不适当的强化手段,已如上述。此外还有少部分家长自己本身并不喜欢阅读,甚至参加一些并不高雅的娱乐活动,这些往往也影响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并进而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

对语文这一学科本身没有兴趣,学习过程又是如此枯燥乏味,通过不断的努力,做了无数的习题,语文成绩非但不见提高,当他们毕业时发现自己写不出一手漂亮的字,不能很好地阅读,也不能用笔顺利地表达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学习动机被削弱是很自然的了。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士洛说:“我们的学习者比我们的策略更重要,当学习者不想学习时,应该改变或抛弃的是策略而不是学习者本身。”(注:《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P206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版)要“改变策略”并不容易。因为造成当前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减弱有诸种原因,但是面对现实我们也不是一无可为的。简言之,可采用“加码”—增加语文学习的人文因素、情感因素;减压—减少考试压力,减少无效的习题练习。具体可以归纳为:

1.在语文学习中加强文学教学因素,及早使学生接触文学作品。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各自本国语言教学都很关注,“反对琐碎乏味的阅读教育方法”,引入文学教学,重新考虑语言学习中文学的地位是一种趋势:美国的“科利卡特学校朗读周”活动,纽约市“芝麻开门”实验,日本的关于阅读、文学、读书指导,以及1992年6月英国教育大臣宣布英语考试内容增加莎士比亚作品、古典短篇小说、诗歌等内容等,都是为改善语言教学而采取的措施。而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是具有优良传统的。我们要利用取消中学升学考试这一有利时机,使小学生摆脱考试指挥棒影响,尽可能多地接触文学作品,养成“阅读自动化”(布卢姆语)习惯。在初中阶段完成“阅读指导”任务,到了高中阶段要向“读书指导”转变。要彻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而大遗,明句读不明篇章”的局面,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树立起正确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并恢复以前的语文知识竞赛、文学讲座、文学兴趣小组等做法,开辟第二课堂。

2.当务之急要改革中考、高考的命题方式,简化考试方式,减少难以捉摸的“阅读分析”题目,尤其要把选择题客观题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加强识记、背诵、默写类题目,以促进语文学习中“重现”能力训练;减少“再认”类型的题目,以减少猜题押题。把力气化在刀口上,不要再让小学生去搞“阅读分析”,高中生反过来做小学生的词语训练,利用考试的“杠杆”,来改变小学生不记不背古诗文,临到高三毕业再强记强背这样一种不正常局面。可以说,只要高考、中考的题型不加以改变,中学里那种超负荷的违反语文学习规律的“习题训练”等种种做法就不可能停止。

3.教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大力宣传优秀语文教师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80年代初上海一批特级教师于漪、钱梦龙、沈衡仲,以及过传忠,卢元等人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并没有过时。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师逸而功倍”的效果,有必要大力提倡教师首先要读书,要提倡自我进修,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离娄上》),要宣传优秀教师先进经验,首先要介绍他们如何加强进修,如何在学养上提高的,然后再宣传他们如何教书育人的,这一点尤其要在小学教师中提倡。当然教育行政部门,各级督导首先应当转变思想:检查工作不要只是检查教师执教的成果,也要检查教师本人进修方面的成果。

4.要采取措施,真正取消电脑排名、公布成绩这一类非正常的强化手段,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打击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

总之,“我们有理由为教学下定义说,教学就是造成一些外在于学习者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注:[美]罗伯特·M·加涅《学习的条件》,傅统先.陆有铨译P2)我们同样也有理由说:如果我们设计的教学话并没有促进教学,反而阻碍了学习者的学习,那么就有必要改变这些设计,重新寻找出路。

标签:;  ;  ;  ;  ;  ;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的原因及对策_教育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