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_农业论文

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_农业论文

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阶段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0)02—0102—04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20年改革和发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阶段性变化,农村从整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新阶段。这个阶段有四个明显特征:一是农产品供给已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二是农业的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和依靠政策拉动变为受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或者说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场需求和依靠农业科技推动;三是农业已由解决温饱的需求转为适应进入小康的更高要求;四是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关联程度更加密切。在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放慢、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其实质是农村经济体制、农业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方式等没有及时跟上阶段性变化的客观反映。因此,解决新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必须从农村经济体制、农业增长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上寻求新认识、新思路,必须从理论上解决如何深化新阶段的改革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围绕如何解决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推进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实现农民增收,从四个方面予以研析。

一、农民增收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全局性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处于短缺状态,价格不会随产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一调动,产量增加,卖粮增加,农民收入就增加。而产量增到一定程度,即供求基本平衡后,产量再增加,就出现丰收年卖粮难、粮价下跌,收入反而下降。这是农民收入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3元提高到1998年2150元, 年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但分阶段看,增长速度却呈阶段性递减,1978年至1984年年增长15.6%,增长速度最快,1985年至1988年下降到5.6%,1989年至1991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进一步下降到2 %, 1992年至1998年增速虽提高到5.3%,但不及80年代。 特别是最近两年,农民收入增速趋缓,1997年4.6%,1998年4%,连续两年下滑,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

农民增收放慢后,农村消费水平下降,直接制约了城市工业的发展。目前,十几种新兴耐用消费品的综合普及率城镇为60 %, 农村只有10%,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这些耐用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却过剩一半。据测算,目前农村消费水平与城市相差15年,如果把中国农村的消费水平提高到目前城镇人口的水平,那么中国的经济总量可以增长2~3倍。

因此,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强,农民增收形势的严峻所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生活水平和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徘徊,必然导致其购买力下降,农村消费市场低靡不振,进而对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构成重大障碍。我们必须立足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清楚地看到,农村经济发展不只是解决吃饭问题,它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应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也决定了必须尽快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思想和方式方法,把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心放在农民增收上,始终坚持将农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推进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

回顾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有两个明显的飞跃。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和中国吃饭问题。二是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沿海各省利用80年代中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沿海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比而言,内地发展乡镇企业实行“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过度分散,信息闭塞,规模偏小,加之发展力度不如沿海地区,启动慢刹车快,使内地第二次飞跃不如沿海明显,拉大了与沿海经济发展的差距。

当前,制度改革带来的效应逐渐递减,农村经济徘徊不前,乡镇企业运行困难三年有余。那么,农村经济发展究竟走向何方?农民增收从何而来?,如何实现第三次飞跃?我认为,全面推进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是必然选择,这是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是客观的经济规律。

(一)发展市场农业,实现农村市场化

发展市场农业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降低自给率。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农民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用于自己消费。农产品自给率70%以上,商品率只占20%~30%。而市场农业是劳动者不再主要为自己消费而生产,是为了将生产的劳动产品卖出去,实现商品惊险的一跳,成为社会商品。

市场农业可分为两个层次:较低的层次是适应性市场农业。即过去短缺经济时代,生产的产品主要自己消费,即使卖出去的产品也由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消费者适应生产者。而在供求平衡后变为人们消费什么,农户就应该去生产什么,生产什么成为消费者的主动权,生产者适应消费者。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认真研究分析消费者的需要,去适应、紧跟市场的不断变化,瞄准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及时减少、淘汰那些品质低、没有销路的传统农产品。

更高的层次是开拓性市场农业。即生产引导消费,生产者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发展的趋势,超前生产一些将来会成为消费热点,现在还没有形成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主动开拓消费市场,主动推动消费、生产的升级换代。这种方式与短缺经济时代的生产决定消费,好像有相似之处,但已有本质区别,此时农业由整个国民经济的制约因素变为动力因素,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实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推进农村工业化

乡镇企业要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销业,并积极进入农村第三产业,改变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要增强乡镇企业的辐射扩散效应,成为带领千家万户共闯国内外市场的“龙头”。并将乡镇企业融入大工业发展体系,着力提高其规范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乡镇企业具有比农业部门相对高的劳动生产率,因而也有比农业部门更高的劳动报酬,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源源不断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而加快广大农村工业化进程,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现代化战略之路。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城市化

过去发展乡镇企业,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过度分散,使企业无法形成外部经济效应,影响劳动力岗位的再创造,所以只有实行乡镇企业向一定区域集中,形成农村市场的空间和农村要素聚集,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小城镇成为乡镇企业理想的依托基地。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使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集中在一起,从而可以获得巨大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这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乡镇企业因分散带来的种种问题,为农村工业的发展赢得十分有利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使小城镇因此而繁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地推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在发展小城镇建设中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政府要增加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各投资主体参与开发,并改革小城镇户籍和人口管理制度,探索农民转变身份后原有耕地使用权流转方式。以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消费水平,转变消费模式,从而启动农村市场。

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要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农业产业化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跨产业、市场化、集约化、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四个基本特征。它的本质是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使农业获取平均利润。目的是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如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载体是实体+农户,实体或是工商性的龙头企业,或是农民自愿组成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第一个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一)农业土地适度集中,推动农业产业化

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户, 这些单家独户的农民面临日趋增大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土地零星分散,户均经营土地六、七亩,且细分为数块,这样的土地规模及分户经营不利于将现代农业所需的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吸引到农业中来,造成农业先进技术采用成本较高。并且,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超小规模农业经营的机会成本不断提高;农民不愿意也没有资金对土地作任何重大长期的投入,土地资源与种田能手不能优化配置,土地荒芜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因此,应积极探索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行土地转包、流转,集中起来,搞适度的规模经营。

土地适度集中,要明确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集体是土地的所有者,每户农民向集体承包土地,取得30年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者可以自己从事土地的生产经营,使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合一;也可以把土地承包权自己保留,而把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出去,使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让专业生产大户从事土地的规模生产经营;土地集中也可以土地入股,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搞农村股份合作制等。

小土地所有制(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均化阶段过渡到土地流转集中的土地市场化阶段,这种土地制度的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农业现代化意义上的流转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围绕土地设施与投资利益主体得到不断改善,从而使得围绕土地的生产主体积极性与生产效益得到不断提高。

(二)造就一大批农场主和农业工人,推动农业产业化

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土地集中、市场化,而且其他一些要素都应资本化、市场化,也就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并不是仅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和简单的出卖产品,而是使生产要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寻求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实现优化配置,创造高效农业。

要鼓励资金雄厚的个人、单位投资于农业,承包集体的土地或转包农户的承包地,鼓励支持农村专业生产大户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象国外农业资本家似的农场主;鼓励引导农民将承包地转包出去,收取租金,并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农业生产某方面或某环节的农业工人,获得工资报酬。农场经济实体有雄厚的资金,可以加大农业基金设施建设,增加科技开发能力,可以吸收农业技术人才。这种有一定规模经营的农场实质就是农业企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克服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解决了小而全、信息不灵、资金不足和效益低下等问题。据对部分投资办农场的效益测算,农业的资金利润率可以达到50%,远远高于工业的10%和商业的20%左右,投资农业是划算的;农户转包出去承包地,收取租金,获得工资,出售农家肥等收入,也远远高于自己经营耕种承包地收入,都有积极性,说明这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可行的。

(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

搞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必须减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也需要减员增效,也只有减员才能增效。据统计,我国现有2.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 若继续留在传统农业生产上,大家都望着土地,以土地为命根子,不将承包地转包出去,就不可能搞规模经营,搞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还要注意“三个结合”

一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虽说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们要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温饱向小康迈进,整体消费档次随之提高,追求层次性,转向多样化、优质化。因此,农产品过剩是结构性的相对过剩,人们想消费的高档次农产品还不能满足需要,价格奇高的外国农产品还在大量进口。所以,优质农产品还大有文章,只要我们坚持市场取向,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结构是大有前途的。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主导产业,加速农产品更新换代。二要与多种经营、规模基地建设相结合。要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和多乡一业的多种经营格局,发挥规模基地优势。三要与科技进步相结合。要千方百计增强科技与经济的粘合度,变科技优势为经济优势,依靠科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档次,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科技因素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实施“种子工程”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五个转变”

(一)由注重抓产量向产量、质量、效果并重转变

要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下功夫,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主动开拓农副产品市场;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出更多质量优、价格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通过农产品的优质化和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使广大农民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获得相对较高的回报。

(二)由注重生产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

现代农业要改变传统的追求速度的做法,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投入产出率为目标,追求成本最低化和效益最大化。要象搞工业项目,搞好规划设计,搞项目论证,通过一个个的具体项目、工程和基地等来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实现规模效益。

(三)由注重抓生产向生产、加工、运销并重转变

要解决传统农业生产、加工、运销脱节问题,建立农业产业化的利益共同体。处理好农业产业化各个参与者的利益关系,组成由不同经济利益主体连接起来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各参与者通过协商方式,确定预期利润,订立合同、协议,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进而使各个利益主体基本上能实现预期目标,实现共同发展;在困难情况下,产业链条各方互让,共同解决困难,共同维护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不受破坏,使各方在利益杠杆作用下,共同搞好基地建设,并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一条龙。

(四)由注重人力物资投入向资金、科技、信息投入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光靠人力和物资投入是不行的。要拓宽农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既要鼓励社会资金直接融资进入农村领域,又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服务,还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上市交易融资。有雄厚的资金为基础,必须加大信息服务力度,随时收集掌握各地农产品市场价格和生产情况,造就农民销售大军;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科技进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五)由注重行政命令向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转变

政府要转变以前作为农村生产组织者的身份,由“球员变裁判员”,让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政府要以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目标,通过财政、税收、信贷和法律法规等手段,积极引导农村生产,理顺农产品流通体制,维护农产品市场有序竞争;保障农户和农村经济织的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避免行政随意干预。

标签:;  ;  ;  ;  ;  ;  ;  ;  

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