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涵义与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中国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特征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神圣使命。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又就如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做出了新的重要的战略部署。但到底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这不能不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十五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的胜利完成。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愿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现代化的内涵
对于“现代化”的涵义,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但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现代化”的内涵进行过思考和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现代化”是特指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包括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并占据世界中心以及形成世界性的国际资本体系的格局下,如何通过科学技术革命,在经济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这种观点是从政治上着眼,加速发展经济,以便巩固政治制度变革取得的成果。
第二种:“现代化”是指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过程。这里的“工业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是从经济上着眼,注重发展现代工业,认为工业现代化就是国家的现代化。
第三种:“现代化”是指开始于16和17世纪的科学革命所形成的知识增长、经济增长、政治发展和心理适应等方面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全方位和多方面急剧变动的过程。这种观点是一种系统思维,是从社会全向发展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化的。
第四种:“现代化”是指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这种理解主要是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视角来考察“现代化”问题,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全面理性发展的过程。
这些观念和理解其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也不无局限性,但都有独到和深刻之处。这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现代化”的认识是很有启迪意义的。那么我们对“现代化”应如何认识和理解的呢?列宁指出,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对于“社会现象之网”也同样如此。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和阐述,我们认为,现代化主要指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过程,即人类通过提高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历史过程。其主要涵义有以下几点:
其一,“现代化”是一个国际性的范畴,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崭新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其现代化的特征和目标是有差别的,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特征和目标也要不断发展变化。自现代化运动兴起至今,它的发展已经历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工业化;第二,城市化;第三,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集中化(即一方面个人角色与社会角色趋于专门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渠道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与流动又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第四,实用化和理性化(即利益、效率和程序成为社会行为的最高原则,神秘主义的精神寄托被理性主义的实际行动所代替)。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信息化;第二;智能化;第三,国际化;第四,未来化。
其二,“现代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历史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所经历的以科学革命为推动力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所形成的一个自然历史的演变过程,其核心是经济发展问题,同时涉及到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因而是一个引起整个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狭义的“现代化”是特指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的历史演变过程。其要义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在总体上,与整个世界现代化融为一体,相互渗透,取长补短;②在目标上,重点是发展经济,以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促进和巩固世界政治重心的东移;③在具体层面上,包括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时还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的现代化;④在方法上,是在国家主体充分参与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同时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三,“现代化”是一个“中性”范畴。“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更不是资本主义化,可以有资本主义现代化,也可以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甚至还可以有其它形式的现代化。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亦属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现阶段的最大政治,也是全国人民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当然离不开世界现代化的总趋势和共同规律,但同时又必然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之中,走自己的路。一句话,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呢?我们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们本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通过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换言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振兴和腾飞,意味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现辉煌。这一宏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不但向世界表明,中国将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更主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这是我们党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和伟大的历史创举。
为进一步加深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要求。
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重要文件,我们不难看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
1、先进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也不同于解体后的“苏联”模式,而是一种融先进性与革命性为一体的四维新模式,即以现代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以改革开放为途径,以党的领导为保障。
2、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要适应时代特色和国际进步潮流,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又要发扬民族精神,增强自信心和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拓创新,扬我国威。
3、现代因素与优秀历史传统的统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促进社会各种现代要素的生长、发育、成熟,实行面向现代化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变革和转型,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遗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4、建设现代化与振兴社会主义的统一。 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但要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与国际接轨,而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并最终要落脚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上。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涵盖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但基本的也是主要的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的现代化;二是制度方面的现代化;三是观念方面的现代化。
“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核心或第一位的是科学技术,可称之为“硬件”。其基本内容早已众所周知,故不赘述。
“制度方面”主要指各种管理体制和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在内,可称之为“软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开创新局面,如期或提前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并键是要进行体制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等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并明确地提出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国人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逐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观念方面”主要指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可称之为“统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主要指人的素质现代化,包括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但关键和核心的是精神素质,即思想、意识、观念。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管理形式,但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还是传统的人,缺乏赋予先进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以活力的心理基础和文化素质,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事与愿违。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已证明,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心理上、思想上、行为方式上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民主政治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不难想象,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改革意识不确立,至今仍抱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一套不放,那么我们不仅看不到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广大人民群众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而且也不会有我国今天的国际地位。因此,提高精神素质,尤其是在思想、意识、观念上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总之,物质、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整体。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影响现代化的真正实现。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现代化的步伐必将迈得更快更大,对人们的要求也必将更高更严,同进给予每个人施展聪明才智、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也会更多更富有挑战性。作为炎黄子孙,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唯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不负历史的重托,才能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起归入到世界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