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学理性探析论文

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学理性探析论文

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学理性探析

方大春1,2裴梦迪1

(1.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2.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摘 要 】把握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的学理根基和学理价值,有利于更加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实践。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形成于经济一体化时代,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是其根本目的。分别从习近平区域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习近平区域发展模式思想、习近平区域发展政策思想等方面探究思想的学理根基与学理价值。理论分析表明,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学理根基夯实,完善并丰富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具有显著的学理价值,能够为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引。

关键词 】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学理根基;学理价值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系列重要论述,内容涉及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深入理解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内涵,把握其学理根基和学理价值,有利于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经济实践。本文试图从习近平区域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区域发展战略思想、习近平区域发展模式思想、习近平区域发展政策思想等方面探究思想的学理根基与学理价值。

一 、时代背景

1. 经济一体化时代

随着交通一体化进程推进和技术进步,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加快。要素流动的空间摩擦问题正在消失或减弱,一些学者提出“地理已死”和“距离不再重要”等观点[1]。世界越来越“小”了,成为了一个“地球村”。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化趋势。

生产要素的流动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加强了在国际之间自由流动的范围和速度。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成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系统,在这个由大大小小的系统构成的世界中,每个人、每个区域、每个国家的政策和措施都可能引发其他人、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相应的变化和行动。如 1998 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都使得很多国家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甚至有的国家面临崩溃的边缘。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全球化正在向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推动并主导的“4.0时代”迈进。

二是,Sentinel-2数据短波近红外载荷空间分辨率为20 m,适用于精准的农田干旱监测,而且在植被覆盖较低的时期也会表现出较高的精度结果。

2. 新时代要求

2.学理根基:区域性要素具有粘性

二 、习近平区域生态文明思想

1.“两山”理论与实践

如何准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思考问题。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余村,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论断,即“两山”理论。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两山”理论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战略,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直接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质量不高,究其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资源要素在区域间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二是区域间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协同效应。处理区域间经济发展中问题,必须用新的视野来审视。

3.学理价值:生态环境是区域发展基础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须落实到具体的现实空间,也就是在某一具体区域发展,区域内生产要素多少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学把生产要素划分为区域性要素和非区域性要素。区域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非区域性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经济学传统三大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土地、生态环境等属于典型区域性生产要素,资本属于非区域性生产要素,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但需要成本,介于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生产要素之间。实际上,大部分生产要素介于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区域性生产要素与非区域性生产要素相比具有粘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区域性生产要素内化于区域本身,不能与区域分离;二是区域性生产要素能够把区域外非区域性要素吸引到区域内,并把非区域性要素留在区域内,如良好区域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市场环境等会吸引区域外投资、人力资本进入,并使非区域要素长期固定在区域内。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客观实在性,与人类存在着双向互动性,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3]。马克思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口迁移、区域萧条衰退,我国胡焕庸线也进一步证实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胡焕庸线是一条地理线,是一条人地关系线,其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生态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环境属于区域性要素,随着区域交通一体化和便捷化提升,生态环境等区域性生产要素越来越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更加依赖区域性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依靠区域内生产要素禀赋多少,也需要区域性生产要素和非区域性生产要素之间匹配,而且在匹配协调发展过程中,部分非区域性生产要素会逐渐演化并内化为区域性要素。如果两者之间匹配程度提高,有利于区域发展,反之,区域发展面临挑战。中国经济重心从黄河地区向江南地区演变历程再一次证明生态环境恶化是经济中心发生转移的重要因素。

母猪进食结束后,通过出口和分离模块进入预定场地。出口通道连接分离门,根据母猪个体健康和孕期情况,由系统给出分离门选择信号,并由执行机构完成开门的动作;为保持设备的单猪进食状态,出口和分离门都是单向外开门,并和进口门一样具有自动复位和即时锁定的功能。

三 、习近平区域发展战略思想

1. 区域发展新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主要任务,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过几次大的调整,分别为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时代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战略。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状况,要正确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中央政府给予东部许多优惠政策,促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带动下,全国经济发展明显加快,非均衡发展战略成效初步显现,但区域之间差距却逐步扩大。20世纪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效率转变到公平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从非均衡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政府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

传统区域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首先夯实区域经济要素,再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要素投入效率和质量。夯实区域经济要素一般通过优化区域环境吸引区域外资源要素,通过政策优惠实现财政转移支付投入,通过本级区域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根据本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和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两个方面,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效率的提升就是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效率快速改进的主要源泉就在于空间结构的优化。过去30多年来,大量的低效率甚至是过剩的生产要素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集聚,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这种空间结构的优化带来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促进了要素效率的快速提升。为了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释放区域经济效率提升的潜力,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后要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象征期是指4、5岁的幼儿已有了最简单的构思,能有意识地画出某一物体,偶尔能画出与物体相似的线条。如,绘本《点!点!点!》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点,带着幼儿打开观察世界的眼睛,发现生活中奇妙的“点”,跟着这个有趣故事一起走进“点”的奇妙世界。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圆形的模具:大大小小的瓶盖、脸盆、小碗……甚至幼儿的手指,拓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添画。既能辅助幼儿还不纯熟的绘画技能,又能引导幼儿对不同的绘画工具做出选择。这样的绘画活动,既符合幼儿的绘画阶段性特征,又富有生动的游戏性。

2.学理根基:区域经济系统性

在企业管理中采用大数据对提升企业数据化程度有重要帮助,也可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流程的优化。在工作时要引导工作人员收集和整体客户数据,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充分挖掘客户的需求,依据数据指导工作人员工作。确保客户在消费中为其量身打造,充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可在需求预测、收益管理、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协同。大数据在整个旅游行业的使用对推动公共平台、系统发展,支撑系统标准化管理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是一个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动态性、关联性、层次性、整体性等特征。作为一个系统,区域发展需要与区域外进行物质交换。实际上,随着交通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推进,资源要素流动性加快,区域内拥有要素具有不稳定性,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依靠区域内资源要素也要依靠区域外资源要素。

区域作为一个系统必然与周围区域发生关系,对区域问题解决与区域价值的定位需要跳出区域,放在更广阔区域范围内考察[4]。区域发展不能局限于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而应拓展到与周边区域之间乃至更广泛的区域。解决区域问题要跳出区域来谋划,如果一味局限于问题本身,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级来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京津冀地区从各自角度发展经济,没有构建协同发展格局,结果导致:三地产业结构特征差异明显,难以形成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差距过大,促使要素单向流动;缺乏协同治理机制,导致“三者共输”。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实际发展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发达的京津两市与较贫穷的环京津的河北省之间的巨大差异,北京大城市病更加严重[5]。采用“跳出去”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培育地区联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至关重要,传统区域经济学中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为平衡发展战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包括哈维·莱宾斯坦(Harvey Le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纳尔逊(R·R·Nelso)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克斯(Ragna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罗森斯坦·罗丹(Paul 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理论等。不平衡发展战略包括艾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的“倒U型”理论、诺斯(Douglass C·North)的“输出基础”理论等。不平衡发展战略与平衡发展战略各有优缺点,一般情况下区域发展先选择不平衡发展战略,待一定时期后再选择平衡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与不平衡发展战略的选择应基于区域内不流动并且不变化的资源要素。因此,新时期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不能局限于区域平衡发展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联动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

3.学理价值:区域联动发展

两组患者VAS评分结果见表3,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早期组与晚期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及局部疼痛均消失,结核病灶均无局部复发。

3.学理价值:区域价值链打造区域命运共同体

大同刀削面是山西美食的代表,但绝不是全部。山西每个地区几乎都有当地以面为主的特色美食佳肴,如大同、吕梁一带的莜面栲栳栳,晋北的高粱面鱼,太原附近的稍梅、擦尖等都是这类面食小吃的代表。

四 、习近平区域发展模式思想

1.区域发展新模式

我国区域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各区域都有长足的进步,但区域间不协调状况始终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破解区域不协调的战略。具体战略举措包括: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中突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强调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考虑北京发展。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必须打破各地“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推动资源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学理根基:空间流动性与区域共生性

6)个别受冻严重的树,主干皮层开裂严重,且皮层变褐坏死,叶片制造的养分不能向根系传输,应及时桥接,保证树体水分和养分供给。

传统区域发展模式基于区域要素局限于区域内部和要素不具有流动性,即把区域空间归纳为“地方空间”。实际上,区域空间具有空间流动性,相互影响,形成区域共生性。1996年,著名城市社会学者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网络社会的崛起》提出了流动空间的概念,他认为现有的城市与社会发展已不仅仅受地理地域的限制,而且受到来自无形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脉冲的作用[7]。随着高速交通(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加快人流和物流空间流动,与快速信息流一同影响我们。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以及影像、声音和象征的流动,可以被称为“流动社会”的新社会形态。“流动空间”较“地方空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快速、便捷流动,远距离信息、物质等资源快速流动为其他区域创造出“流动空间”。在“流动空间”中,一个城市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要看城市所集聚要素的规模和存量水平,而且还要看通过该城市各种“流”量资源及对流量的控制能力和支配能力。“流动空间”将弱化区域行政边界、社会关系及制度安排的限制作用。当流动和联系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对城市的定位应较少依据其自身固有的性质,较多考虑其与外部空间的连接性。在这种空间形式中,地方并未消失,而是被吸纳进网络,以其所在流动中的位置来界定。因此,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地方空间”框架,在“流动空间”中重新思考城市群和每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共生性是指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依赖的特性。共生性存在的原因在于区域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诸如空气污染、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都具有跨域流动特征,无法在单个地区内部解决,只能通过区域协同,在一体化框架内才能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京津冀地区严重灰霾污染频发,证实区域污染共同防治是必然的选择,2008年“奥运蓝”和2014年“APEC蓝”已充分显示了共同防治的成效。

金樱子根(3.4 kg)干燥后粉碎过200目筛,药材粉末加8倍量甲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溶剂,浓缩后得总浸膏126.3 g。总浸膏用水分散后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醋酸乙酯和正丁醇各萃取至浅色,萃取液减压浓缩至干。最终得到石油醚部位浸膏14.7 g、二氯甲烷部位浸膏38.1 g、醋酸乙酯部位浸膏21.4 g、正丁醇部位浸膏31.9 g。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又是我们民族较强的传统意识。所以,解决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其实质就是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新的区域联动发展战略思想。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为传统区域发展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注入了鲜活的动力。这些国家战略,从点到线再到面,从陆上到海上再到海外,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边,大开大阖,以“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并重”理念为统领,打破了单纯的行政区划甚至国界限制。区域联动发展主要包括区际联动、内外联动、城乡联动、东西联动[6]。区际联动主要体现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协同发展,内外联动主要体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城乡建设主要体现在乡村振兴,东西联动主要体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等。

分析访谈结果,将肿瘤病人升白细胞药物服用依从性影响因素归纳为3方面:病人自身因素、社会家庭因素、药物因素。

诚信为上,考核中不抄袭别人的作品,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安全意识,要根据操作规程使用单片机原理实训室各种设备;

(1)产业价值链打造区域合作具有不稳定性

传统区域共生关系构建是通过欠发达区域(国家)纳入发达地区(国家)构建全球产业价值来实现。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其主导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结构中,不仅获得大量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而且也获得了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市场需求。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分工秩序中获得利益越来越小,有的发展中国家出现通过牺牲环境来换取眼前收益,会使发展中国家合作愿意减退。究其根源,这一分工秩序会让长期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发达国家,采取措施阻止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使其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另外,发达国家为了能够获得更低价格会让发展中国家扩大产量,会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2)区域合作前提需要有文化认同

“生态”是指生命体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发展的状态和样子。随着人们对美好生存状态的向往,“生态”一词已被更多地赋予健康、美好、和谐的内涵,因而“校园情感场生态”是一种基于校园情感场,具有场特质和场作用的理想生态。这种生态尊重教育教学和孩子成长规律,自然和谐;这种生态看重孩子的自我体验,充分凸显主体性和主动性;这种生态依赖场内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形成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积极、正面的力量,激励孩子突破“最近发展区”。

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历史、生活方式、军事等各方面的差别,在各个地域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情感认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角度,称其为区域文化[8]。区域文化认同对城市区域合作可能产生很大影响。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对区域合作的经验研究表明,因为欧盟区域内以基督教文化和新教伦理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和人文基础,欧盟在一体化道路上走得最远;但是南亚区域因多元文化,缺少文化的认同基础,导致在区域合作的道路上步履蹒跚。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失败原因约有70%是由于跨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只有约30%是由于技术、财务或战略方面出现的问题。

(3)共同繁荣的区域价值链

“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为主,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技术、资金积累,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的研发能力,能够从事加工、组装以外的高附加值环节[9]。这些国家在地理空间上与我国邻近,具备了构建区域价值链的关键要素。与以往嵌入全球价值链(GVC)的发展战略不同,“一带一路”愿景下推动的 RVC(区域价值链),不是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自己,而是通过资金和技术等输出,推动周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带动中国自己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再平衡[10]。中国将从嵌入欧美日主导的GVC转换为共同主导的RVC。这一转变对于中国产业摆脱发达国家的“俘获”“锁定”,实现中高端化、高附加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

习近平同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对“一带一路”建设指导思想、战略定位、中国角色及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一带一路”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带一路”建设模式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各参与国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旧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国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坚持互利共赢,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以合作共赢代替零和博弈,各国平等参与、协同推进,兼顾各方利益和诉求,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形成新的合作优势[10]

中国的区域合作意图绝不是用世界、地区的资源服务于当前中国的发展,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试图在更高层次上与沿线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一是致力于打造利益共同体,提升经济合作理念,关注可持续发展,实现利益共享均沾,在国际层面实现产业的提升和整合,以开放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二是致力于打造责任共同体,除了传统安全领域之外,在信息、灾害、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恐怖袭击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也将努力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三是致力于打造情感共同体,中国将秉承“亲诚惠容”理念,加强人文交流,以包容和尊重减少文明的冲突,实现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共处。

五 、习近平区域发展政策思想

1.区域发展政策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已有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而是要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造中国区域经济的“升级版”。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要突出精准性,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缩小政策单元。缩小政策单元可以更加有效地依据当时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环境提出有效的发展路径,这样就使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实施层面更加深入[12]。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先后批准建设福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西咸新区、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等国家级新区,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对特殊地区,出台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模式后,其术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2.学理根基:区域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统一

区域具有二重性,既是实体概念,又是抽象的空间概念。日常所讲区域是指地球表面存在的特定范围的空间。区域是一个客观实际存在,小至社区这种具体的,大到全球地域。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M·胡佛(Edgar Malone Hoover)认为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对外表现为同质性,但区域内呈现异质性,有些区域内差异很大。我国发展不平衡最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发展不平衡,2016年,新疆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是克拉玛依14.86万,而最低的则是和田地区9900元,两者间的差距达到了15倍;省际之间天津市人均GDP最高(115613元),甘肃人均GDP最低(27508元),两者之间差为4.2倍。区域经济学研究因空间差异复杂性,而将地理环境差异弱化为土地生产力的差异,用比较成本将空间要素代替,区域对外表现为同质性;不同区域研究对象表现为异质性。在区域经济学中,区域表现为同质性与异质性统一。

3.学理价值:区域政策要精准

传统区域政策实施对象往往按照区域地理属性来划分区域,这样实施往往效果不明显。实际上,区域内资源要素禀赋分布差异性很大,不同层次区域发展基础差异较大。如果对问题区域给予相关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会进一步扩大区域内差距。其根源可以借用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和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aúl Prebisch)的“中心-外围”理论来解释,区域内发达地区借助于其相对优势,对周边欠发达地区产生极化效应,出现相对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裕,欠发达地区越来越贫困。因此,对问题区域实施区域政策,不能以整体区域为单位,要缩小区域政策单元,精准实施。

“一刀切”区域政策最容易制定,但也是最不负责任的政策。我国之大,与欧洲面积相差不多;区域差别之大,远超过欧洲内部。欧洲各国家都有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今后要把实行区别对待作为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的基本方向。要在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地的具体差距和实际要求,制定不同的政策,真正实现“一区一策”。

六 、结语

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来源于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是在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时产生的。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学理根基夯实,完善并丰富传统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具有显著的学理价值,为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引,引领我国的区域发展迈进全新的历史时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些构想以国内外协同、区域间合作、点线面结合为特征,突破了行政区划乃至国界的传统思维限制,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了我国的区域发展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

参考文献 】

[1]谭文柱.地理空间与创新:理论发展脉络与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12(3):94-100.

[2]单提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N].光明日报,2018-06-11(07).

[3]方世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发展[N].光明日报,2018-06-22(11).

[4]张今杰,张斯靓.习近平区域发展观研究[J].观察与思考,2016(12):69-75.

[5]薄文广,陈 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0-118.

[6]仲德涛.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8(4):24-29.

[7]沈丽珍,甄 峰,席广亮.解析信息社会流动空间的概念、属性与特征[J].人文地理,2012(4):14-18.

[8]陈安国,柴哲涛.重建区域文化认同,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合作[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73-76.

[9]Kaplinsky, R., Terheggen, A., Tijaja, J. China as a final market: The Gabon Timber and Thai Cassava value chains[J].World Development,2011(7): 1177-1190.

[10]贾庆国.大胆设想需要认真落实 “一带一路”亟待弄清和论证的几大问题[J].人民论坛,2015(9):28-30.

[11]魏 龙,王 磊.从嵌入全球价值链到主导区域价值链——“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可行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5):104-115.

[12]孙久文.习近平区域发展观新内涵[J].人民论坛,2014(15):24-27.

Analysis on Academic Rationality of Xi Jinping 's Regional Economic Thought

FANG Da-chun1,2 PEI Meng-di1

(1.School of Business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 ’anshan Anhui 243032;2.Anhui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Institute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 ’anshan Anhui 243032)

Abstract : Grasping the foundation and value of Xi Jinping's regional economic ideology is conducive to more conscious adherence to guiding economic practice with Xi Jinping's new era socialist economic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s regional economic ideology was formed in the era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solve the imbalan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ild a region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values of Xi Jinping's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i Jinping'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Xi Jinping's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and Xi Jinping's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Xi Jinping's regional economic thought has a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it perfects and enriches the traditional regional economics related theories; it has significant academic value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 Xi Jinping's regional economic thought; academic foundation; academic value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1361(2019)01-0058-08

DOI: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9.01.007

·收稿日期: 2018-11-13

基金项目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重大研究项目“长江经济带建设大格局中协同共进机理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研究”(项目编号:2018ZD016)、安徽省2018年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xbjZD12)

作者简介 :方大春 (1973-),男,安徽和县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 :周亮 )

标签:;  ;  ;  ;  ;  

习近平区域经济思想学理性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