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国民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一极,建筑规模不断加大,设计建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学校建筑工程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大力投资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大量学校建筑的建成成为城市培育国家栋梁主要基地,优良的校园给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因此,在进行学校建筑设计时应留意学校建筑的特点,结合当前学校的发展理念,科学合理的对学校建筑进行设计,不断优化并实施创新设计。本文阐述学校的设计特点,结合学校的发展理念,提出创新设计发展观点,不断提升学校设计水平。
关键词:学校建筑设计;发展理念;创新;特性
一、引言
我国近年来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成为国际排名第二位GDP的国家,建筑行业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施工规模越来越大,设计建筑结构越来越新颖,城市建设中离不开人才培养基础――学校,学校建筑设计是建设校园优良环境的重要前提,21世纪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针对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分析,也要应对当前人们对全新教学人文科技环境需求实施全面分析,考虑到校园的多元化、功能化、现代化、智能化应用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学校建筑设计理念要全面创新,学校建筑设计求新求变,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学环境的需求。
二、新形势下学校建筑设计理念
1、综合化设计理念
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化设计要融入系统工程管理理念,把学校教学环境中对人文、绿色、传统与现代、中西合璧、节能环保的需求进行整合,学校设计中不同的独立元素综合进行设计规划分析,针对校园环境中不同的功能化建筑实施整体化设计,在统一和谐直接反映校园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做到不同功能建筑特色不同,尤其是当前中式学校建筑设计风格大受社会各界的欢迎,中式建筑设计风格追求和谐统一设计美学,能很好的反映学校人文精神风貌,凸显人文、美学、现代科技的综合性。
2、绿色设计理念
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从向片面GDP增长向绿色环保经济中转变,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绿色环保节能需求越来越多,学校节能建筑设计也成为当前一大应用趋势,校园建筑成为我国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学校建筑中应用绿色成为新时期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校园建设过程中,对学校资源环境的充分使用,从降低污染水体、污染物现场排放,到维护校园生态环境与周围绿色植物的和谐共生,对营造学校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师、学生学习生活优美景观重要作用,对校园内部建筑设计,重点考虑教室内部空气流通,湿度的适宜性、屋面建筑的节能性,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绿色节能的教学环境。
3、动态空间设计理念
校园建筑设计中既有静态元素反映学校安静的教学环境,也有动态元素反映学生活泼好动的一面,动态空间如校园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篮球场、足球场、大型集会场所都是校园活动日常重要场所,与普通建筑设计功能不一样,动态空间设计要充分反映活动场所容纳大量密集人员活动空间和具备快速疏散的功能,体现校园学生蒸蒸日上、活跃好动、青春活力的重要面貌。因此,应充分利用设计功能应用模式,动态营造出蓬勃生机的校园建筑空间,要全面应用动态设计理念与功能性空间弹性理念。
三、学校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
1、学校建筑安全性要求高
学校建筑对安全性要求逐年增高。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尤其是2008年汶川发生的八级强烈地震对学校造成的楼房破坏产生大量的人员伤亡大大震惊了国人,自此以后,社会各界对学校建筑的安全性、牢固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教师的安全问题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2、学校建筑的人文气氛好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有强烈的文化教育氛围和很好的美学环境,在安静、美观的学习环境中能较好的提升教学效果,舒缓紧张的学习气氛。学校建筑设计要充分对学校美学概念的追求,设计的建筑美观大方,构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对不同的学校的人文内在精神有独到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体现不同学校独有的人文个性,全面提升学校人文教育环境基地的构建。
3、学校建筑的布局科学性
学校是集合大量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在集约的条件下容纳大量的师生进行教学活动,在建筑布局合理性要综合考虑,如运动、安静的场所有所隔离和区分,布局合理得当,动静场所教学效果互相不影响,不同场所之间设置合理的转换文化长廊,既起到挡风雨功能又能宣传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型活动场所提供紧急疏散功能,建筑布局合理能在紧急条件下容纳和安置大量人群,给师生提供良好的建筑环境。
4、学校建筑的节能绿化率高
学校建筑是大型性建筑,容纳大量师生进行现场不同形式的活动,学校建筑设计中对学校的节能设计中每一个细微环节对节能都产生重要影响,学生教室、宿舍的用水用电在节约能源方面都有大量的节能需求,采用节能效果节水设备能缓解水资源短缺现象,屋面面积大在太阳能采能足的地方,可以大大增加太阳能的利用率,能源的节能合理可以大大节约学校宝贵的经费支出。绿化率高的校园能合理调节温度变化,还能很好的美化教学环境,成为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学校建筑设计创新发展探讨
在我国新时代发展对中对优秀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不断提升,政府各级部门纷纷加大了学校环境建设投资力度,学校建筑工程大量上马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在新时期中对学校建筑设计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性、教育性、知识分享性、安全性、节能环保性,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潮流,融入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应用特色设计模块,在充分挖掘校园人文内在本色中达到最佳的设计目的。
1、注重学校建筑设计整体性
建筑设计的整体性能有机表现最佳的效果,也能显示建筑项目的特色。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整体造型设计是白色的贝壳,在蓝天白云下的蓝色海洋中显得和谐自然,能营造出最佳建筑造型效果离不开设计师对建筑与自然环境整合成新风景的深刻理解,学校建筑整体性设计源于设计师对建筑空间与色彩搭配的个性表达,更深一层原因是设计师对学校教学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从众多的优秀建筑作品中可以体会出,学校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对整个建筑的成功与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合理对学校建筑色彩运用
学校建筑的整体造型效果要有最佳表现,离不开良好的色彩表达方式,通常要观察一个优秀学校建筑结构有一定的距离,学校建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建筑外部的色彩和外观造型,不同学校建筑之间的造型结构,在色彩选用方面注重合理搭配,色彩运用得当能最好体现学校建筑自身独有特色,如安静教学环境中可以选择平和、安定的色彩,减少多种色彩干扰,而运动激烈的场所可以加入多元化、对比鲜明强烈的现代色彩元素。色彩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师现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色彩材料的使用也应科学合理进行设计。
3、注重活动功能室的设计
学校内部提供的娱乐、运动场所是校园生活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学生在体育课堂、课余之间放松减轻紧张的学习压力的重要设施,通过这些场所能有效促进学生交流、身体健康成长、运动团体协作精神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健康体格和健全心灵的塑造。除了设计学校必须提供的篮球场、集会场所、音乐室、舞蹈室、体育功能室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性质和需要,配置足够的演出场所、影视制作场所,充分利用不同功能室特点,设计不同功能室的空间,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不同的功能室和活动场所结构多样性、丰富性、围合的形式不一,错落有致都能带来无尽的设计灵感构思,如利用缕空墙体设计营造动静分离的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空间中穿越,体验不同的建筑空间设计效果。
4、注重学生心理空间设计
近年来,因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发生的各类情况时有发生,学校建筑设计心理学式空间设计通常以综合使用心理空间方式为主,在心理学空间上的可以实施创新式设计,如设计的竖向的平面或墙体能有效满足围护结构内部人员自我防御功能,在不同功能室运用不同色彩的墙体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总体结构颜色运用以欢快、明
图1 全新被动式节能设计
亮为主,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5、注重学校建筑安全性、节能设计
由于学校建筑工程使用时间长,人员集中,使用频繁,建筑结构在长期风吹雨打中容易受到结构病害侵蚀,工程主体结构受损可能性大大增加,在实施创新式学校建筑设计理念中首要任务考虑到结构的安全性,保证建筑结构体的正常使用寿命,注重在密集人员条件下防止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建筑对抗震性要求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比普通建筑等级高,设计时对学校建筑的主体结构、空间布置、构造、预制构件、不同构件之件连接形式都要达到抗震设计的规范标准。节能化设计也是未来创
新发展新模式,如美国的阿尼默领导特许高中处于南部热带气候环境中,设计师事务所创造性利用气候条件,通过节能式被动设计充分利用光线和空间效应,学校建筑不用空调,满足了节能和光线明亮的实际要求。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各界近年来纷纷认识到教育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对学校设施建设加大了硬件投入,各种各样学校建筑的建成为国家培养人才提供了合格的场所。随着人们对教育不同功能需要不断增加,学校建筑设计的现代应用更融合了全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型学校建筑设计中更注重对学校的整体性、结构的安全性,绿色节能环保性、学生活动功能室合理分区布置,全面融入新型结构设计理解,根据学校的人文特色、地理环境位置和实际需求,高度关注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以人为本,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空间诉求,把先进的绿色理念注入设计中,不断提升学校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性、安全性和文化性的目标追求水准。
参考文献:
[1]黎新东. 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创新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08).
[2]曹辉. 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创新[J].智能城市,2018(06).
[3]王瑞景. 试论学校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创新[J].民营科技,2014(11).
论文作者:邹巧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学校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节能论文; 功能论文; 环境论文; 校园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