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业振兴与转型投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支撑点_经济论文

加强产业振兴与转型投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支撑点_经济论文

强化工业更新改造投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支撑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撑点论文,中国经济论文,持续增长论文,更新改造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九五”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就总量而言正由“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告别短缺”乃中国人所梦寐以求。但面对这一新形势,如何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无疑成为我国经济实现有效增长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对此,我国经济理论界、政府决策部门纷纷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求解,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例如,有的建议把房地产业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的则认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定位于汽车工业,等等。应该说,把房地产业或汽车工业培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确实不无道理。不过笔者认为:(1)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个产业,而应是由多个产业组合而成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群;(2)无论是产业的发育成长,还是产业的升级换代,都必须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进行。这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不仅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江大河治理的投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国近几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支撑的);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应用高新技术为中心大力加强工业更新改造投资的力度。我们务必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毋庸讳言,经济增长需要投资增长来推动,特别是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净出口等因素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工业产业结构转换也需要追加投资来实现。但是,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我国再也不能单纯依靠扩大基本建设规模,走外延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来实现经济增长;也不能在工业固定资产存量固化的基础上,单纯依靠投资增量来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或单纯依靠追加投资以新增生产能力来缓解能源、原材料等瓶颈产业对其他部门的制约,以填平补齐的办法来求得工业产业结构的协调。通过对现有工业固定资产存量的更新改造是改善和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缓解瓶颈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更多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资源消耗高是造成我国经济低效率、低效益增长,以及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极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原材料等瓶颈产业产品的利用效率来缓解瓶颈产业产品的供求缺口,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瓶颈产业供给能力的数量扩张,甚至更为迫切。因此,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应当在保持工业固定资产数量适度增长的同时,以工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为中心内容,着力于提高工业固定资产的质量,从增量优化和存量改造的结合上来实现工业产业的升级及产业结构在更高技术层次上的均衡,进而促进我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国民经济高效率、高效益增长。

事实上,现代经济的增长和一国经济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产业是否拥有技术上的优势。应该说,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工业投资建设,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的工业固定资产已十分可观。截止1995年底,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计算,我国工业固定资产已高达44989亿元。(注:《中国统计年鉴》(1996)第24~25页。)不少工业产品已经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如中国已成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钢的产量在1996年已突破1亿吨大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原钢生产国;煤、发电量、水泥、化肥、布、糖、化纤等的产量也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工业投资一直偏重于基本建设,忽视了原有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技术层次上考察,我国的工业产业的技术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中国的机械工业不但使用古老的设备,还继续制造古老的设备占用大量投资。”(注:《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白皮书第2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转引自熊映梧等;《论产业结构优化的适度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0年第3期。)这意味着我国很大一部分工业企业的设备陈旧、技术老化、产品落后,已非应用新技术进行更新改造不可。

工业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双重效应:即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换言之,工业投资能够从需求和供给二个方面来促进经济增长。诚然,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供给效应的角度来看,由于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主要属于固定资产扩大投资,而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则主要属于固定资产重置投资,从这一意义上说,工业更新改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小于基本建设投资。问题是,一方面,因工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滞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而致使工业固定资产的有效供给能力大大减弱,从而导致工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供给效应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我们假设由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基本建设投资)所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都能提供有效的产出,即使用价值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从理论上讲,生产的产品越多,越有利于社会生产目的的实现。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分配有赖于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交换来进行,这些工业产出的价值的实现,还取决于全社会的有效需求。而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工业产出的有效供给能力的扩张速度超越了有效需求提高的速度时,势必会造成一些工业产品因供过于求而大量积压,致使工业产品的价值难以真正实现,进而导致工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供给效应因需求约束而大为降低。事实上,我国经过1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大部分工业产品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就总量而言,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短缺经济的性质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随着我国工业总体规模的迅速扩大,目前多数工业品已经供大于求,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在9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近2/3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在纺织、机械、家电、化工等行业中,闲置生产能力50%以上的达35种。1996年,仅国有企业库存积压产品的金额就达到4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与此同时,物价指数大幅回落;失业人数显著增加,就业压力日益沉重。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倾向。由此可见,一味地以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为主来扩大工业生产能力并不能真正实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供给效应的最大化。

很显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从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主转向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并重,再转向以更新改造投资为主,从本质上来说,这不仅不会削弱工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反而会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我国一些传统工业产业的投资与发展就是极为明显的例子。

例如纺织工业。纺织工业作为一个老的传统产业,是我国的成熟产业。它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人民生活、国家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仅从1952~1979年期间统计,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国家对纺织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只占工业总投资的4.6%,而纺织工业提供的利润和税金却为纺织工业投资的7.8倍,相当于全国工业总投资的36%。(注: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8页。)改革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又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主要凭借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的拉动,靠生产要素量的增加来实现的。现在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源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当前纺织工业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无不说明再单纯依赖生产要素量的扩大来实现增长已不可能,必须通过生产要素质的提高来求得纺织工业的增长与发展。

又如机械工业。机械工业自从60年代以来在我国一直处于主导产业的地位,又是我国的第一支柱产业。但是,机械工业的现状不能令人乐观,一方面机械工业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机械工业又不能满足其他部门对机械设备的需求而使它们不得不依赖于大量进口。例如,“八五”期间仅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进口重大设备,就花了280亿美元。1995年我国进口机械设备折合人民币4953.1亿元,比1990年增长3.65倍。进口设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1990年的26%上升到1995年的36%;进口设备在国内市场销售额从1990年的31.5%上升到1995年的43.3%。每年用于进口设备的投资相当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60%以上。(注:《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6期第9页。)机械工业本身是一个技术水平要求高、技术进步率也高的工业产业,因而要解决我国机械工业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已不再是其生产能力的外延扩大,而在于不断应用高新技术来对现有机械工业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以全面提高机械工业的素质及其增长的质量,进而推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应用高新技术为中心不断对传统工业产业进行更新改造,不仅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而且也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我们不能把传统工业产业简单地等同于“夕阳工业”产业,这一不正确的传统思维定势应彻底摒弃。我国经济学家马洪教授曾指出,美国未来学者托夫勒在他那部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对“朝阳工业”与“夕阳工业”的划分,既不够科学也不符合实际。只要研究一下世界工业100家大企业和美国工业100家大企业的发展史,便可发现,被托夫勒称为“夕阳工业”的,如汽车、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纺织、食品等产业,在获得高新技术的改造之后,不仅没有衰落,而且坚强地挺立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浪潮之中,持续增长。(注:马洪:《关于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问题》,《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11期。)这意味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重点从以基本建设为主转向以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主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

进而言之,工业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改造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举措。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工业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改造是资本主义社会摆脱经济危机,从萧条走向复苏,再到高涨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或主要推动力。但是,我国工业固定资产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而往往表现为,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大量的工业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一旦经济形势出现好转,又片面地以外延的方式扩大工业生产能力,而对原有的工业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加以更新改造。应当说,这并非正常现象,更不能把其理解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很值得我们深刻反思。首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为了摆脱困境,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对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劳动手段,特别是作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筋肉系统”的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为此,除了大力加强企业管理外,企业应当不失时机地进行固定资产的全面更新,采用先进技术,对原有技术基础进行改造,用新的或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取代陈旧落后的老设备。其次,从全社会来看,对固定资产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可以扩大以机器设备为主体的生产资料的有效需求,从而推动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发展,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地扩大了消费资料市场,这样又可推动消费资料生产企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应用高新技术为中心不断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的力度,既是工业投资结构合理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撑点。唯有如此,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才能在工业生产能力“稳中无增”或“稳中渐增”的条件下,既切实扩大投资需求,弥补目前存在的有效需求之不足,同时又促使工业产业特别是机电工业产业“有效供给”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减少投资需求的“漏出”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强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当然,更新改造投资在工业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区别。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坚持工业固定资产重置投资优先的原则,尽力而为地扩大更新改造投资,量力而行地进行基本建设投资。

标签:;  ;  ;  ;  ;  ;  ;  ;  

加强产业振兴与转型投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支撑点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