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考中取得第一名_高考论文

如何在高考中取得第一名_高考论文

高考状元是怎样炼成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怎样炼成论文,高考状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眼前的李泰伯,鼻子底下有一颗硕大的青春痘,嘴角有尚未变成胡须的小绒毛,眼镜后的目光含着亲近与随和。言谈间他对自己的成长经历轻描淡写,却能让人感受到,这年轻人骨子里都是满满的自信。

是啊,他太有自信的资本了。

高一,参加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彼时,他是北京地区历届获奖者中年纪最小的。也是因为这次考试,他获得了保送北大数学系的资格。

而在2010年高考中,李泰伯以总分703分的成绩摘得北京市理科状元的殊荣。其中,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加20分,加分是第一名,裸分还是第一名。

若是因为这个吓人的高分就判断李泰伯必定是个书呆子的话,那你就错了。高中三年,李泰伯一直是班长,高二的时候兼任学生会主席、模拟联合国协会主席,同时还是宿舍管理委员会的委员,甚至是鲁迅纪念馆的讲解员。不要以为这些都是“虚职”,李泰伯可是轰轰烈烈地带领同学干过很多“大事”,是学校一呼百应的“人气领袖”。

高中学习那么紧张,他怎么有精力做这么多事?当记者向李泰伯打探有何独门“秘籍”时,他认真思考了一下,“去除学校的教育因素和个人的智力因素,其余的都要归功于父母的家庭教育。”

李泰伯一家三口住在丰台区某军队家属院里,这个家没有任何奢华的家具和装饰,也没有压力和负担,有的是顺畅的沟通和暖暖的爱。

“孩子,我们尊重你的选择”

相比成绩而言,李泰伯的父母更加看重他的性格教育,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而独立性的培养,是从让孩子独立做选择开始的。

“我记忆中爸爸妈妈一直把我当成一个人看待,我不是个小毛头,我有选择的权利,有辩解的权利,并且我也有自尊心。”在李泰伯的印象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几乎是伴随了整个成长过程。

5岁的时候,在水果摊前,妈妈说:“今天给你买两种水果,你来选。”李泰伯首先选了苹果,其后在桃子和橙子之间犹豫不决,他抬头征询妈妈的意见,妈妈目光坚定地告诉他,真的只能选择两种。他最后选了苹果和桃子回家的路上妈妈牵着他的手告诉他:“选择了桃子,就意味着放弃橙子的美味,这就是你决定后要承担的结果。”

彼时5岁的小泰伯并不能明白妈妈的意思,但他记住了“自己做选择,就得承担后果”这句话。在以后的生活里,他总是在给自己做选择,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择校的问题。

小升初,爸爸妈妈希望他能选择一所离家近的学校,比如十二中,步行只需十几分钟的时间。可是李泰伯有自己的想法,他想上人大附中,做一名寄宿生。

李泰伯陈述了自己选择人大附中的几个理由,仍旧没有说服父母,但是最后,爸爸表态:“我和妈妈不想让你去人大附,是因为舍不得你寄宿。虽然现在仍旧不能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们尊重你的决定。”

就这样,李泰伯将自己变成了一名寄宿生,从一个人的卧室搬进了8人的宿舍,去卫生间要穿过整个楼道,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条件比家里苦很多,不过李泰伯欣然接受了。“我得到的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寄宿生活里有同龄人的碰撞、融合、分歧和友谊。”

这就是李泰伯,遵从心意做决定,自己承担后果。高考前夕这样的场景再次重演,这次父母似乎更加“有理由”。从2010年3月份开始,李泰伯陆续参加了十几家国外知名大学的笔试、面试,都没有拿到offer(录取通知)。而此时,李泰伯向父母提出想放弃北大数学系的保送资格,报考清华大学的电子系。

父母不同意,他们认为这个决定太冒险,如果万一失手,结果是鸡飞蛋打一场空。

可是,李泰伯很坚持,理由有三个:其一,自己热爱数学,但是更加着迷日新月异的电子科技;其二,距离高考还有3个星期,自己有一套完整的备战计划,信心满满;第三,不喜欢“被安排”,自己的生活里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一次激烈的争论,最后,爸爸妈妈说:“这一次,我们真的不赞同,但是我们仍旧支持你。儿子,去做吧!”李泰伯没有让他们失望,703分,理所当然的第一名。

让一个小孩做选择,最初,他的决定可能看起来并不那么“明智”,但是不妨让他体验选择的后果,在那些或者好或者糟糕的体验中,让他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明确了想要的,他就自然会去努力争取。在李泰伯的父母看来,会选择,是孩子安身立命的一种本事,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一步。孩子早晚会离开父母,会做选择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独立。

身教胜于言传

爸爸是博士,按理说应该会给李泰伯很多辅导吧?李泰伯笑着回忆,好像也就上小学时辅导过两三次,在他的印象里,爸爸妈妈一直都在忙着各自的“功课”。

“我们家我是看电视相对多的那一个,爸爸妈妈一直在用功学习,所以并没有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在李泰伯的眼里,爸爸有才气、有思想;而妈妈有韧性、有追求。他希望自己能将他们的优点“二合一”。

李泰伯敬重“才思敏捷、思想深刻”的爸爸,但更加佩服只有高中学历的妈妈。

“50岁的人了从来没停止过学习,不可思议吧?”李泰伯说这话的时候眼里满是敬佩。

小时候一直觉得妈妈和别的妈妈不太一样,不会守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也不爱聊些家长里短的八卦,除了做家务,就是伏在书桌前写写算算。

随着年纪的增长,李泰伯才渐渐明白,原来妈妈心中一直有遗憾。妈妈念书的时候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有上大学,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她心中一直有一个大学梦,虽然工作很忙,回到家还要做饭、做家务,但妈妈一直在坚持学习,每天学英语、背单词、念法律,将单词和法条抄在便利贴上,冰箱上、卫生间的门上,厨房的墙上,只要有空闲总要瞄上一眼。

就这样妈妈拿到了本科的文凭,今年还通过了统计师的资格考试。“我妈妈很牛!”李泰伯语气里透着自豪,而身为博士的爸爸,更是一有空就扎在书房里搞研究。2003年,“非典”期间,爸爸为了能及时了解资讯,给家里添了台电脑。联网之后爸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疯狂搜索医学资料,找到一段教学视频,看得入迷了,连饭都顾不上吃。因为爸爸的影响,家里的电脑成了一台“学习机”,李泰伯利用它自学了整个初中的课程。

家里的大人都在读书、学习,这样的氛围下,孩子用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的脚步,身为家里的先锋分子,我比他们年轻、有精力,怎么能被落下?”所以初三的暑假,李泰伯自学了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学习新知识,对于他来说,就像一次次的探险,一路走下来,学习已经是一种兴趣和享受。

父母都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所以并不执著于李泰伯一时的成绩,只要没有太大波动,他们基本不会放在心上。

“他们要求我和我的过去比,如果有进步,得到的奖励分别是爸爸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一次自由购书之旅。妈妈给我信用卡,我到书店想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感觉特别棒!”

“放你去闯世界”

李泰伯上小学的时候音乐课选修了电子琴,从简单音阶到一段小曲子,再到后来完整的一首曲子,称不上弹得有多出色,不过他真的爱弹琴。当站在楼梯口接他的爸爸看到他一边摇头晃脑地哼着曲子,一边用小手在空中虚无的琴键上比划的时候,心中已然有了决定。

某一天,李泰伯放学回家,推开门,赫然发现客厅里摆着一个大家伙,居然是一架钢琴。

李泰伯很感谢他们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一再跟孩子确认:给你买了钢琴,你保证一定要弹!一定要弹啊!

李泰伯的父母支持他学琴,不是为了让他考级,将来升学加分,而是纯粹为了兴趣,让孩子多一种人生体验。

除了让李泰伯广泛涉猎音乐、美术、科技发明等领域,爸爸妈妈还常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由于上初中后李泰伯就寄宿在学校,寒暑假的时候他又沉迷于读书,带他出去旅游的机会并不多。所以,一旦有机会能让孩子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时候,父母从来都是双手赞成。哪怕往返的机票就花掉两人的几个月工资也在所不惜。

在李泰伯初一暑假的时候,学校有和英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因为各方面表现突出,李泰伯获得了这次交流的机会。这是李泰伯第一次出国。

对于一个初一的男孩来说,一切都那么新鲜刺激、动人心弦。当银色的大鸟穿过云层,从机窗俯瞰,已经是在云端之上了,美妙不可言说。

到英国住在坎特伯雷郡的一对夫妇家中,那是一座海边的独栋小楼,碧草、蓝天,潮湿的海风以及房主夫妇清晨携手散步的身影都在李泰伯的记忆里定格。

最让他激动的是参观牛津和剑桥两所学府。风格迥异的哥特建筑,让这个自小生活在灰瓦红墙的皇城根下的男孩深感震惊,原来这世界上竟有这般奇特的建筑,原来大学竟然可以是一座城。

李泰伯的心里充满了好奇,沿着康河一路走来,再回头发现竟然只有自己一人。一个13岁的少年在异乡迷路了,举目望去是葱翠的河岸和静静流淌的河水,身边偶尔有一两个金发碧眼的行人经过。

怎么办?好办,问路啊!可是对方浓重的口音让李泰伯一头雾水,没关系,继续问。直到问第三个人,这才听了个大概。

李泰伯一边尝试着找回集合地,一边给妈妈打了个越洋电话说这件事,妈妈轻描淡写,“走丢了就问路啊,可以趁机多和当地人交流交流。”

李泰伯立刻淡定了许多,甚至真的和一个学生攀谈了起来,最后那个学生将他送到了集合地点。

回国后李泰伯和妈妈交流这件事,妈妈当时已经在电话里听出了李泰伯的惊慌,如果她再责怪他或者大惊小怪,只能让孩子更加不安,如果自己先不当回事儿,孩子自然就觉得迷路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旅途中总有不可预期的事情发生,可能会令人郁闷,但也有惊喜出现,这和人生有点相似。李泰伯的父母深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当李泰伯初三获得了跟随北京青年科技俱乐部去北极科考的机会时,毫不犹豫地替孩子支付了往返近3万元的机票。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当我能够站在北极的晨雾中欣赏着极昼中的北极风光,体会一阵大雾将我包裹,一阵风之后,赫然发现眼前出现一只驯鹿的那种奇妙感受时,我的内心除了对自然的膜拜,还有对父母的深深感恩。”

感恩,依旧是此时李泰伯最想对父母表达的情感。感谢他们从没有把功利性的期待强加在自己身上,感谢他们只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崇尚自由、有梦想的人……

而今,凭借傲人的成绩和优秀的综合能力,李泰伯获得了三所高校的全额奖学金,最终,他选了攻读香港大学的工学和商学双学位。

虽然李泰伯的成长经历难以复制,但家庭教育方法和心态却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有爱,有尊重,没压力、没负担,爱与成长原来也可以这样简单。

标签:;  ;  ;  ;  

如何在高考中取得第一名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