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电影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分析_电影论文

老挝电影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分析_电影论文

老挝电影发展历程及前景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挝论文,探析论文,发展历程论文,前景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3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2)06-0062-05

一、老挝电影萌芽时期:商业电影和政治电影在两个不同政权管辖区的相对繁荣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这一天被定为电影诞生之日。之后两三年的时间,电影开始传入东南亚,最早在菲律宾和泰国流行①。19世纪末,随着法国殖民势力的渗透和控制,老挝也在这一时期接受了世界电影的传入。但一直以来,老挝独立的民族电影是东南亚国家里最不发达的,产量及质量较低,各类书籍和资料一般就把老挝电影忽略不计了。但可喜的是,近年来老挝的电影事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政府对电影文化越来越重视,文化开放的姿态愈显自信,电影发展的前景逐渐清晰喜人。老挝政府已意识到“文化发言权”的重要性,意识到电影因其艺术性、趣味性易受青少年的喜爱,同时通过电影的形式向世界展现老挝的方方面面也更易为世界所接受,电影应成为爱国主义和国家形象的宣传利器。因此,即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国发展电影事业的艰辛,但近年来对电影事业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这也引发了人们对老挝电影历史发展过程的浓厚兴趣,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893年,法国人对老挝进行殖民统治后,当局拍摄过一些电影,主要是纪录片,但这些电影资料已经找不到了。虽然老挝政府相关部门希望找到这些资料,以对历史进行研究,一些电影研究人员想从法国搜集这方面的材料,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乐观的发现。因此这也只能成为一个空白的阶段。但老挝电影的萌芽时期应该从这时算起。

1953年,老挝从法国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老挝王国政府成为合法的政府。而反对君主专制的老挝爱国阵线也已逐渐发展壮大,控制了桑怒、川圹及琅勃拉邦等省份。两个政权出于各自的政治宣传目的,制作了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新闻宣传片和纪录片。王国政府制作了众多的政府宣传影片和一些王室活动的纪录片,以美化王室形象,巩固王权。在拍摄政治宣传片的同时,王国政府对商业电影的扶持力度也很大,这期间拍摄的商业电影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为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老挝都没有很有代表性的商业电影问世。20世纪60年代初,具有象征意义的老挝第一部故事片《真假朋友》由王国军队拍摄完成,很快又制作完成第二部作品《我们的土地》。这两部电影也被视为老挝商业电影的开端,但这一时期,老挝商业电影的运作十分艰难,电影人没有拍摄设备,没有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几乎都需要租借,而且电影的后期制作都是在泰国完成的。这一时期,老挝电影的领军人物是制片人坎京·班达萨,他的代表作是《三个轮子》。1960~1975年15年间,虽然老挝独立制作的电影不多,但题材却很广泛,主要为爱情、生活、社会现实、古典文学等题材,如《女孩的命运》、《当云雾消失的时候》、《伦潘的黑泰人》、《沙拉湾女孩的情思》、《深山猛虎》、《流浪女的眼泪》、《湄公河两岸》。同时,还演出了舞台剧《卡拉吉》(根据老挝古代长篇史诗《卡拉吉》改编)和爱情剧《昆鲁与娘蜗》②。这些影片或舞台剧的商业色彩浓厚,没有过多的政治色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出现如此单纯的商业电影的确是难得可贵的。王国政府设立电影局,对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的电影进行管理,截至1974年,老挝有16个电影院,大部分在万象市,基本上是私营的,为该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随着政权的更替,商业电影的发展环境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

老挝爱国阵线由于尚未掌握政权,其控制的区域位于边远的农村山区,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不可能拍摄商业电影。电影用于宣传鼓动人民反抗君主专制的作用显然更为突出,因此,老挝爱国阵线拍摄的革命题材影片以完全独立甚至对立于王国政府的形式出现了。1956年拍摄的纪录片《集结在两省交界》是老挝最早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得到了越南的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主要在华潘和丰沙里两省放映。1956~1975年这一时期,老挝爱国阵线拍摄的电影以反映现实战争、政治斗争题材为主,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投身反对王国政府、反抗外来侵略和干涉为主题。1965年出品的《二十年的革命历程》、1970年出品的《旱季的胜利》及《自由的土地》均以革命战争年代的大事件为创作背景,反映革命者英勇顽强、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伟大精神,在当时的解放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老挝革命电影的经典。解放区所拍摄的影片反映的思想形态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与王国政府统治区所要表现的电影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这两类电影由于政权的隔阂虽共存却没有形成竞争,但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王国政府时期的商业电影似乎更胜一筹。这一时期,老挝电影走出了两条各具特色的路子,客观上为老挝的电影历史增添了多彩的篇章。

二、老挝电影发展中期:长期的低迷和停滞

从1975年到20世纪末,是老挝电影发展的第二阶段,老挝电影发展陷入了长期的低迷和停滞。1975年年底,老挝全国解放,由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财政紧张,国家无力支持电影事业的发展,同时出于对公有制的片面理解,政府取缔了所有私营部门的电影制作及发行。1976年,文化部下设电影局对全国的电影生产发行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电影只是一些政府宣传片和纪录片,如《全国代表大会》(1976年)、《老城的新生活》(1980年)、《猎象者的家园》(1982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纪念》(1985年)、《第四次党代会》(1987年)、《建设国家》(1987年)等。此外,还以视频录像记录了一些各地的大水灾等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除了国产纪录片,老挝这一时期主要从苏联和越南进口影片。法国殖民当局和老挝王国政府拍摄的影片由于意识形态与新政权有冲突而被禁止放映,王国政府之前拍摄的影片包括法殖民政府时期拍摄的电影大都被人为破坏了,留下来的200部电影又在1985年万象市大洪水中遭到毁坏。1980~1985年间,老挝对国外电影的管制是宽松的,从1983年以后,每年进口70部外国影片,其中包括泰国、英国、印度、中国香港、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和地区生产的影片。到1985年,因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导致电影院无力经营,到20世纪90年代初,只有极少数电影院勉强维持。1995~2003年间,老挝全国仍没有一个专用的影院。

1983年,老挝电影局与越南政府联合拍摄了彩色故事片《查尔平原的枪声》,被视为老挝建国后的首部电影。该片由老挝人宋吉·喷色纳和越南人范祈南共同执导,由老挝中央话剧团的演员出演。影片反映的是1958年老挝爱国阵线的一个排被王国政府军包围在川圹省查尔平原(石缸平原),最后奋勇突破包围圈的英勇战斗事迹。由于拍摄和制作技术的缺陷,这部影片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市场反应冷淡,没能收回成本。1988年,老挝电影局决定独立拍摄第二部故事片《红荷花》,由在捷克受过培训的宋欧·苏提鹏执导,仍由老挝中央话剧团的演员出演。这是一部黑白影片,以1972年国内战争为背景,讲述一个家庭离散的故事,较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国家造成的分裂以及给民族造成的灾难,现实感强烈,故事是大多数老挝人现实生活的反映,对每个人的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影片聚焦内战、家庭暴力、贫困和骨肉分离的悲剧,深层挖掘传统习俗和当代价值之间的冲突,不管是电影艺术方面还是现实主义价值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部影片曾被译成英语和日语在外国上映,目前仍经常在老挝国家电视台播出。这一时期的电影还有越南资助的《象王桥》等,影响力较小,票房很少,老挝贫穷落后,没有形成稳定的观众基础可能是主要原因。由于上没有国家的支持,下没有观众的捧场,老挝电影的发展走进了死胡同,艺术电影、商业电影这些概念对这个时期的老挝而言仍然是未涉及的。1988年,电影局被撤消,改由国家电影公司对进口的外国电影进行管理,国内没有设立电影生产部门,老挝的电影事业陷于停滞并由此沉寂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三、21世纪初的老挝电影:初现生机与活力

进入21世纪后,老挝电影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1991年,老挝国家电影资料和视频中心成立。该中心非常重视保护原有的电影资料,并主要从事纪录片生产制作,2004年以来,日本政府提供了不少设备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极大地提高了该中心的工作质量。该中心大部分的纪录片都是在老挝政府的指示下制作完成的,如“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1年)、“老挝第五届国会选举”(2002年)。2003年,老挝国家电影资料和视频中心制作了8部纪录片,内容涵盖国家庆典(《澜沧王国650年纪念》)、旅游(《世界文化遗产瓦普石庙》、《古老名城万赛》、《孟孔与老挝民族文化》)、时政新闻集锦和健康养生等。同时,老挝国家电影资料和影视中心也在加紧对原有的影片进行拷贝保存,如《古都琅勃拉邦》(1980年)、《国家主席苏发努冯》(1980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25周年纪念》(2000年)等。

一些具有艺术性的电影的创作也开始出现,最引人注意的应该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只有3部,但无疑给老挝长期沉闷的电影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这3部电影分别是《魅力森林》(1997年)、《雨后的天空》(2001年)和《得意忘形》(2004年),均由老挝国家电影资料和视频中心副主任维吞·山达拉执导,他是老挝这一时期最活跃的电影导演,他致力于发展老挝电影事业,想方设法提高老挝电影的水平,他认为应积极吸引国外资金,通过合作促进老挝电影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老挝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老挝电影对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极度的敏锐,出品了几部密切追踪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电影。2007年公映的《父亲的心肝宝贝》以当时肆虐的禽流感为题材,着力表现禽流感的严峻形势与部分人民群众的麻木与大意之间的强烈反差,期待通过残酷的现实引起人民的注意,以防范禽流感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更大破坏。这部影片得到了国家卫生部的资金支持,可以说是一部公益宣传类的影片,虽然情节简单,但由于宣传力度大,影片在全国免费公映,使得老挝人对国产电影有了重新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对老挝电影的印象是呆板的、灌输式的说教,《父亲的心肝宝贝》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做一些改变,而这一改变是成功的,它使人们体会了政府的关怀,更愿意去接受国家的指导,也愿意以欣赏的心情来观看国产影片了。几乎同期上映的《生活的教训》以近年频频发生的贩卖妇女儿童案件为背景,告诫民众不要盲目听从坏人的花言巧语,不要过分崇尚国外的生活方式,希望人们在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艰苦奋斗,该片社会反响良好。

2008年,老挝政府重新设立电影局,隶属于信息文化部。政府开始放松对电影的管制,允许国家以外的实体和个人投资拍摄电影,老挝的电影事业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从2008~2011年,老挝和泰国合作创作了《你好,琅勃拉邦》、《巴色没有答案》和《老挝婚礼》3部电影,被称为《你好》系列3部曲,标志着老挝的电影从创作手法、艺术表现样式都倾向于借鉴泰国电影的模式,也标志着老挝电影开始走市场化的道路。借鉴泰国电影的创作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泰老两国语言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相似,在沟通交流上有天然的优势;二是泰国电影在发展上有较深的历史积淀,在现实的艺术成就上也是东南亚各国电影中的优秀者。泰国在20世纪80年代年均生产故事片高达300部,90年代后半期以来,泰国电影界掀起了“新浪潮”运动,在拍摄手法上强调利用先进的技术,增强美术设计和摄影的美感与创新性;在内容上则以商业化的外壳包装展现泰国民族文化的本土认同③。进入21世纪后,泰国电影更是取得了新的发展,甚至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老挝与泰国电影人合作可能是学习的最好途径。2008年出品的《你好,琅勃拉邦》由老挝艺术传媒公司和泰国私人电影制造商斯巴达公司合作拍摄,影片由两国的电影人联手执导。这是老挝非官方投资的首部电影,也是老挝首部与泰国合作的电影,在老挝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影片讲述一名泰国摄影记者在老挝旅游采风时爱上一名美丽的老挝导游的故事。影片以两人在旅游过程中由相识到相爱的过程为主线,将老挝绮丽的自然风光贯穿始终,将浪漫主义与爱国主义很好地融合到电影中。这部电影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泰国电影不同,影片中的爱情朦胧、内敛而又淡雅清新,片中的人物美丽而矜持、情节简单而动人,与泰国爱情电影一贯复杂的情节、夸张的情感表达形成鲜明对比。这其中或许更多地体现了老方导演的意图,他在这部电影中要展现的并不主要是爱情,其深层次的意图是要提升老挝的国家形象,即通过展现老挝美丽的自然风光、老挝人质朴和善以及诚信的品质改变外界对老挝与世隔绝的印象,因而可以说这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2010年,第二部曲《巴色没有答案》与观众见面,故事发生在老挝南部的巴色市。情节比第一部更为简单,描述一名泰国摄影师到老挝巴色为一对新人拍摄婚庆照片和视频的过程中与新郎新娘的朋友相识并展开追求的故事。《你好,琅勃拉邦》对两个主人公的爱情没有明确交代,似乎是为第二部作伏笔。《巴色没有答案》仍然没有对两人的爱情归宿给出明确答案,这又给第三部曲埋下了伏笔。2011年下半年,第三部曲《老挝婚礼》创作完成,影片的男主人公克服重重障碍,最终愿意放弃泰国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为心爱的人来到老挝定居,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这3部电影圆满演绎了男女主人公相识相爱、矛盾冲突以及幸福美满的爱情,而泰国电影的浪漫主义与老挝电影要委婉表现的爱国主义也圆满地融合在一起。

与《你好》系列三部曲同期上映的《只有爱》等纯故事情节电影不同,老挝导演阿尼赛·乔拉想打造不同的老挝电影模式,那就是老挝的动作电影。他说:“我们不只是讲述故事,我们要开创一个不同以往的老挝电影形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叫老挝新浪影业公司的原因”④。2011年6月,老挝新浪影业公司计划用5个月的时间拍摄《在地平线上》,故事将目光投向社会中的贫富两极,描写善与恶的对立,融入了商业电影的暴力、死亡、愤怒、痛苦、仇杀等诸多元素。从一般意义上商业电影的高投入来看,老挝商业电影是超低投入的。《在地平线上》摄制组只有10个人,没有投资方,只有有限的赞助,这些赞助只够拍摄期间的吃住以及给付演员的开支,而演员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这对老挝电影来说确实是一个跨越,这些有志于发展电影事业的老挝电影人确实可敬。人们从这些乐观和积极的电影人身上或许能看到老挝电影的未来。

四、老挝电影的发展前景

(一)老挝电影发展的不利因素

进入2011年以来,老挝电影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爱情、动作等现代电影的两大卖点都在老挝电影中得到了初步的体现,表明老挝电影已开始走上或试图走上商业化、国际化的新路子。但总体来看,国产电影创作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从人才来说,缺乏专业的导演、演员是最大的问题,老挝没有专门的电影学院,没有导演专业,而实践中从事导演和演艺的锻炼机会很少。即使有少数曾留学国外的导演和演员,但对一个国家的电影事业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剧本创作、资金、拍摄设备和制作技术等是制约电影制作的大问题,资金投入需要回报,剧本创作需要报酬。这就需要一个成熟、稳定的市场,而老挝的电影市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老挝的社会发展水平还未达到老百姓愿意掏腰包走进电影院的程度,年轻观众出于好奇、开放、追求时尚等原因是愿意为电影付出的,但他们的购买力还相当有限,而且他们也很挑剔,目前只喜欢观看国外的电影,对国产电影兴趣不大。

(二)老挝电影发展的优势

老挝电影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并学习外来的东西,努力在国际合作中提高自身素养。同时,努力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以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优势,以纯朴真诚的人文特质,以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国际大牌电影公司参与老挝的电影制作,或可借助国际电影的影响力打开国际市场,避开老挝国内电影市场先天不足的缺陷。

2003年,在老挝国际贸易展览和会议中心(LAO ITECC),老挝第一个现代化的双银幕影院开业,预示着老挝电影开启了商业化运作的新时代。由中国援建的国家文化宫配备有16毫米和35毫米胶片的放映设备。法国文化和语言合作中心也有能力而且已在定期播放一些法国和亚洲国家的电影。老挝电影资料和视频中心也在免费或经营性地播放一些纪录片和故事片,该中心还利用便携式电影放映设备在一些大型节庆活动场合进行放映,以扩大中心的影响力。如2003年,该中心在塔銮节时举办了一个电影文化周,组织老挝、中国、俄罗斯、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国家展示各国的电影,目的是在展示别国电影的同时将老挝电影推向国际。2005年,在越南资助下,老挝国家电影资料和视频中心大楼启用,与该大楼相邻的旧址被改造成一个拥有120个座位的电影院,总体上使得首都万象的电影院初具规模,为老挝电影的商业化运行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硬件条件。

(三)老挝电影发展的主要途径

1.加强国际合作是老挝电影发展的有利途径。2009年和2011年,老挝首都万象市举办了两届万象国际电影节;2010年和2011年,举办了两届琅勃拉邦国际电影节,由老挝大学生执导的30部电影参加了2011年的影展。这就透露出了一个信息,老挝电影正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外来的影响。老挝文化宣传和旅游部电影局局长本招·皮吉认为:“琅勃拉邦电影节的举办有利于促进老挝电影文化,向世界展示老挝对文化艺术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将国际上对文化的理解向老挝传播”⑤。

近年来,由老挝裔外国人拍摄的电影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8年,老挝裔美国人塔维苏·帕沙瓦导演并主演纪录片《背叛》,影片讲述美国在1961~1975年间利用老挝苗族发动秘密战争的历史故事,焦点放在老挝家庭被迫移民美国的悲惨处境。本片拍摄历时23年,历史的厚重感和对逃难老挝人的悲惨生存状态的深刻揭露使得该片于2009年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最终虽没获奖,但对老挝人而言仍然是一个莫大的自豪和鼓舞,这激发了老挝人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老挝人也可以拍摄影响世界的电影。

2.与泰国进行电影合作,老挝与泰国文化相似,更主要的是泰国东北的老挝族人在泰国电影中有独特的形象和个性,已成为老泰电影合作的参照点。

3.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目前较现实的合作对象主要是东盟国家。当前,老挝与泰国电影人已有合作,随着这条路子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也是完全可行的。

注释:

①"The films of ASEAN",ASEAN Committee on Culture and Information,2000.

②维基百科泰国网:《老挝电影》,http://th.wikipedia.org/wiki/%E0%B8%A0%E0%B8%B2%E0%B8%9E%E0%B8%A2%E0%B8%99%E0%B8%95%E0%B8%A3%E0%B9%8C%E0%B8%A5%E0%B8%B2%E0%B8%A7.

③贺圣达:《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东南亚》2005年第3期,第58页。

④Laos cultural profile,http://www.culturalprofiles.net/laos/Directories/Laos_Cultural_Profile/-927.html.

⑤(老挝)本天:《今年琅勃拉邦电影节将有60部电影参展》,Social Economic Newspaper Online,http://www.ecom.org.la/teen/khao/13/3271.

标签:;  ;  ;  ;  ;  ;  

老挝电影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分析_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