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创立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学_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创立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学_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建立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资本论论文,资本主义论文,社会学论文,建立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工人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根本的理论根据,它的科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世人所认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资本论》为再现和挖掘它的价值开僻了一条新途径,不仅是对《资本论》经济学研究的促进,而且也是深入研究和把握《资本论》精神实质的内在需要。这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发展同样是重要的。

一、为什么《资本论》也是社会学

《资本论》的第一卷于1867年9月问世,第二卷、第三卷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准备付梓和出版。《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最主要的著作,是工人阶级的圣经,人所共知《资本论》就学科性质属于政治经济学,但《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集中而全面的体现,因而它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部具有丰富社会思想的完整的社会学。

第一,《资本论》贯穿着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主线,把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历史发展中的产物来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形态,即社会有机整体。离开了社会,不存在生产方式。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和活动的总和,相对于自然而言,包括人的活动的各个领域,相互关系的各个侧面及其总体,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之间,社会关系是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与本质,经济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核心部分、基础和利益体现。《资本论》研究的经济,并不是“纯经济”,它是从社会出发,而集中研究经济,最后又回到社会整体上来;它是以社会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恩格斯在1805年给朗格关于《资本论》研究的信中批驳了“纯经济”的观念,“对于现代资产阶级的发展来说,最可耻的是它还没有超出动物界的经济形式。在我们看来,所谓‘经济规律’并不是永恒的自然规律,而是既会产生又会消失的历史性的规律,而现代政治经济学大全,只要是由经济学家正确地客观地编纂出来的,对我们来说不过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赖以存在的规律和条件的总汇,一句话,是这个社会的生产条件和交换条件的抽象的描述和概括。因此,在我们看来,任何一个只要是表现纯粹资产阶级关系的规律都不是先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而存在的;那些或多或少地对过去的全部历史起过作用的规律则仅仅表现了以阶级统治和阶级剥削为基础的一切社会所共有的关系。”这就论证了超脱社会的纯经济观念和永恒不变的经济规律是不存在的。任何经济规律都是社会的规律、历史的规律,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体现,是在一定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它也会随着历史上一定社会关系的消失或改变而消失或改变。

第二,《资本论》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规律。《资本论》所研究的物的关系,商品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①a]反过来说,物与物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物的商品形式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关系。“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有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①b]人的研究,是一种人的研究的深刻理论。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也使人的发展突破历史的局限,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只有在大工业中,人才学会让自己过去的,已经物化劳动的产品大规模地、象自然力那样无偿地发生作用。”[②b]大规模地创造财富,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展,与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相比,从此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期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表现为全面异化。随着资本的集中、垄断及其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也不断发展壮大。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生存发展受到难以忍受的威胁和压迫的时候,工人阶级及各阶层人民就会改变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

第三,《资本论》的最重要成果是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指出,“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③b]马克思通过发现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总趋势。

以上三者可以证明,在一定意义上,或从研究社会的角度看,《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社会学巨著。

二、商品和劳动的社会分析是资本主义社会学的起点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存在物,千百万人天天看它、摸它、用它,却没有人认真研究它。正如黑格尔所说,太熟悉的东西,反而容易被忽视。马克思是历史上第一个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商品的人。《资本论》开篇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列宁在分析《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时说,“开始是最简单的、普通的、常见的、直接的‘存在’:个别的商品(政治经济学中的‘存在’)。把它当做社会关系来加以分析。”[⑤b]个别商品这种政治经济学中的“存在”,也是社会学中的“存在”;它是社会关系的代名词。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从商品分析开始,因为商品是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最直接的社会存在。从商品出发,就是从普遍的社会存在出发,分析最普遍社会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才能进而探索社会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马克思分析商品的抽象方法是科学的社会分析方法。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而达到货币价值形式。这是一种“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即从历史的具体开始,经过抽象分析,达到现实社会的科学具体。整个分析体现了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这种社会分析方法的社会性在于:“在这里,在每一步分析中,都用事实即用实践来进行检验。”[⑥b]

马克思的商品分析揭示了商品形式的奥秘: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马克思把表现人们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商品所采取的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称之为商品拜物教,也就是货币拜物教,这种拜物教的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社会普遍性。

《资本论》在以商品作为社会分析的起点的同时,也把劳动作为社会研究的开端。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也是认识社会学的关键。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劳动的二重性在于,就使用价值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劳动的计量是把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这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总之,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把劳动产品表现为只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物的一般价值形式,通过自身的结构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因此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劳动的人类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三、剩余价值的发现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学的基础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马克思所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他的社会学的基础。

在商品生产中,工厂主所关心的是这样两点:第一,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物品、商品。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总和。他不仅要生产使用物品,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的决定性目的是剩余价值。因此,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通过劳动使资本增值的劳动者才被看作是生产的。例如,一个教员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训练他的学生的头脑,而是因为他为校董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入灌肠工厂,而投入教育工厂,这是他的事情。从此以后,生产劳动的概念不只包含活动和有用效果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和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特别包含一种使劳动成为增殖资本的直接工具的社会关系。

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为提供自己的生活费用的等价物所必需的时间,并把这部分剩余劳动交给资本,这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工作量已经分成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这两个部分。为了延长剩余劳动,就要用各种方法缩短生产工资的等价物的时间,从而缩短必要劳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劳动的持续时间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变化,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严格意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剥削和发展的根本秘密,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趋势就是由这一规律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特有的社会现象的根源也在这里,因此这一规律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学的基础。

四、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研究是资本主义社会学

的中心内容

马克思叙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全过程的中心线索就是揭示这种商品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投入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在资本主义世界人们的生产关系所采取的不受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有意识的个人活动为转移的物的形式,就是通过他们的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表现出来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商品所有者是独立的私人生产者,生产关系和生产体系使他们联系为一个整体。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把自己的“分散的肢体”表现为分工体系的社会生产肌体,它的量的构成,也象它的质的构成一样,是自发地偶然地形成的。所以我们的商品所有者发现: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体系所补充。”[①c]

资本家是在商品流通中获取剩余价值的。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所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必须取出比他投入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①d]一切社会关系都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在劳动力商品市场上,“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②d]这就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残酷的社会关系。

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买到物的因素——劳动资料和人的因素——作为商品的劳动,然后投入生产,消费他购买的商品,劳动力。就是说,让劳动力的承担者、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消费生产资料,生产出他所需要的商品,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总和。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是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不关心的。他关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一方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一方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双方从资本主义诞生起就不断展开斗争,这种斗争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斗争。《资本论》论述了工人阶级为缩短工作日同资本家进行的斗争。马克思指出:“正常工作日的规定,是几个世纪以来,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斗争的结果。……我们看到,这些按照军队方式一律用钟声来指挥劳动的期间,界限和休息的详尽的规定,决不是议会设想出来的。它们是作为现代生产方式的自然规律从现存的关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制定、被正式承认以及由国家予以公布,是长期阶级斗争的结果。”[③d]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段的斗争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一般表现为金钱至上,货币万能。“金钱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出了他想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钱,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哥伦布寄自牙买加的信》1503年),但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已经获得的固定形式,商品的货币形式,只是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以及生产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资本论》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科学地论证在商品货币形式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

五、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是《资本论》所建立的资本主义社

会学的目的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资本论》全书的基本线索。《资本论》的最重要的社会学成果就是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发现和预见了社会发展规律及其达到的结果。马克思非常明确地把《资本论》确定为无产阶级的理论,他指出,“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便是没有排除对它进行批判的可能性。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它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④d]把自己的理论归属为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这证明这种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的前途和斗争方向做出科学的论证。

《资本论》最终探寻到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为人类社会指明的前进方向是:人类劳动过程的每一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高级的形式。资本一方面会导致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控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将会消灭了,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会为这样一些关系创造出物质手段和萌芽,这些关系在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内,使这种剩余劳动能够同一般物质劳动所占用的时间,显著缩短结合在一起。人类社会的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注释:

①a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89、425页。

①b ②b③b④b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⑤b ⑥b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57页。

①c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6页。

①d ②d③d④d《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9、200、300及301页、第18页。

标签:;  ;  ;  ;  ;  ;  ;  ;  ;  ;  ;  ;  ;  

“资本论”创立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学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