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争议问题研究--对“新民主社会”的几点看法_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文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争议问题研究--对“新民主社会”的几点看法_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文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及其争论问题研究”笔谈——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民主主义论文,社会论文,笔谈论文,几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的最主要内容,也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主要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否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由于1981年6月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没有使用这个概念,这成为理论界的一个争论问题,也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和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应该回归对文本史料考察研究。经过文本考察和研究,我认为毛泽东不仅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而且还在多篇著作中阐述了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对学术界的两个争论谈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我们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属于思想史的范畴。研究历史首先要从史料出发,研究思想,也首先要从文献史料出发。这就是说我们要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要以这一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毛泽东的理论论述为基本依据。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研究这个问题还要以党的重要文献为依据。翻阅和研究公开出版的毛泽东的全部论著,我们会发现在《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直接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概念只有3次,如包括“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等相近和基本相同的概念共有11次。在《毛泽东文集》中,可以看到毛泽东6次使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及类似的概念。党内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也在讲话、报告中使用过类似的概念有十几次。邓小平在1941年有两次使用过“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概念。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选编的文献有10篇左右使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及类似的概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问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在这些论著中,可以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比较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定位。毛泽东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最主要的经典著作是他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在这篇著作中,他使用了“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的概念。他强调,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①是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②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还指出: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③这可以看成毛泽东认定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即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限,毛泽东没有明确说明,但他认为: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④从这里看,以上5个“没有”中任何一个,都需要时日来完成。所以,他设想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以团结抗日和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为奋斗目标。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⑤这里所说在我们党的领导之下,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就是组织我们的队伍。“组织队伍干什么呢?不干别的,就是要打倒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打败以后,得来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得到全国的解放,全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这就是我们的总路线。”⑥

3、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毛泽东在1944年3月发表的《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中说:“现在我们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老资本主义,而是新资本主义,或者说是新民主主义。”⑦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⑧。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毛泽东在《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中还指出当时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他指出:“无论就政治、经济或文化来看,只实行减租减息的各抗日根据地,和实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的陕甘宁边区,同样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⑨

4、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1944年7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强调:工业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只有工业社会才能是充分民主的社会。⑩同年8月毛泽东在《给秦邦宪的信》中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1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12)

5、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中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13)振兴工业是争取战争胜利的最首要的任务,也是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最首要的任务。“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14)

6、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15)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发表讲话中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观点。他说:“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很难的哩!比如私营工商业,正在改造,今年下半年要‘立’一种秩序,明年就不‘确’了。”(16)这里可以看到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

7、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的增长,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就是民主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所有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17)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这样,并且是领导的因素,而总的说来是新民主主义的。”(18)

8、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须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19)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经过上面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至少有以上8个方面的理论内容。

第三,如何看学术界的两个争论问题

1、怎样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变与不变?毛泽东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20)“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21)他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22)从这里看,只要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把民主革命推向社会主义革命,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这是“天经地义”。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设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这个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从这方面看,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没有变。但是,从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时限的设想来看,显然大为缩短。如何理解?我想只能分两个层面去理解,即从马克思主义认定的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方面来讲,这个理论没有变。从操作层面看,发生了变化。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战略思想还是策略思想。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讲话中,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下篇,他说:“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这是和任何革命的三民主义者不相同的。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23)从这个方面看,毛泽东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是全局性的,是管长远的,是战略思想;另一方面,他强调“我们是革命转变论者,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24)毛泽东历来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当他及他的战友们认为出现了转变的条件时,肯定会抓住机遇进行革命阶段的转变。可以这样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阐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时,是作为战略思想来提出的,体现在他从全局、长远、社会发展规律等战略层次上进行论述。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改变,这样从实际结果看,这个理论就成为一种策略思想。如果从毛泽东使用“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概念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而在这之后没有使用过这个概念的实际情况看,说这个思想是策略思想也有一定的理由。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60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03~304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110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7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85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184页。

(11)《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07页。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81页。

(13)《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146页。

(14)《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07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5页。

(16)《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1~82页。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50页。

(18)《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45页。

(19)《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51~652页。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51页。

(21)《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51页。

(22)《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60页。

(2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24)《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6页。

标签:;  ;  ;  ;  ;  ;  ;  ;  ;  ;  ;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争议问题研究--对“新民主社会”的几点看法_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