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文学的种子_文学论文

播下文学的种子_文学论文

播下文学的种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种子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少年闰土》的结尾说: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需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我也赠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从“但从此没有再见面”这几个字,孩子们能感觉到“我”深切地渴望与闰土再次相见。我告诉孩子们,兄弟俩二十多年后又一次见面了。于是让孩子们想象哥俩的第二次相见,在述说哥俩第二次相见欢聚的氛围之后,请孩子们翻开《小学生鲁迅读本》的《木偶人》,阅读兄弟俩第二次见面的场景。看到曾经紫色圆脸、红活圆实的闰土变成木讷呆滞,张嘴称“我”为“老爷”的木偶人时,孩子们诧异不已。

这是我们“鲁迅周”的开场。鲁迅对闰土这个童年伙伴的鲜活记忆,以及对中年闰土“松树皮”近似木偶一样的刻画,前后对比,鲁迅朴实而刀刻似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用鲁迅的文字吸引孩子,而不是用鲁迅的“伟大”来吸引孩子,教材中的《少年闰土》就成了一个进入鲁迅文字的楔子,课文就成了一个语文学习的例子。

我们的“老舍周”开场也同样如此。先学习课文《母鸡》,然后再学习选学课文《趵突泉》,一读到“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孩子们一下子就被三个“冒、冒、冒”吸引了,没有理由的就喜欢上了。对阅读老舍的文字就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冲动。

印象最深的是《窃读记》开启的“林海音周”,当我把《窃读记》原文发给孩子之后,通过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孩子们发现课文删除了英子贴在床头反复吟诵的那首小诗,不断责问这样好的诗歌为什么舍得删掉。特别是读到“书店里那个耳朵上架着一铅笔的店员”,把英子最喜欢的一本书送到英子面前,告诉英子: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卖。孩子们才明白,《窃读记》不单是回忆那个酸楚的童年,而是感念那个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才明白英子最后补充说的“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意。读原汁原味的《窃读记》才过瘾。于是我们开始了为期七天的“林海音周”。

从“闰土”开始进入阅读鲁迅笔下的“故乡人”,《多乎哉?不多也》里的孔乙己,《细脚伶仃的圆规》里的杨二嫂,以及阿Q、长妈妈、祥林嫂……这些都是从鲁迅的原文节选出来的文字,剔除了一些对孩子来说有阅读障碍的文字,但又保留了鲁迅文字的原汁原味。

这里的阅读,是很有点讲究的。切入点要选得准,孩子的兴趣是第一的。孩子回到家里一个晚上要阅读一个单元5-6篇文章,每篇文章要至少作好两处批注,然后重点推介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写好不少于150字的推荐理由。这种经典阅读是有一定坡度的,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会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导学单。譬如:在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

)。

A.闰土

B.鲁迅

C.孔乙己

D.阿Q

后来鲁迅对一向讨厌的阿长发生了空前的敬意,是因为(

):

A.阿长救活了心爱的小隐鼠

B.阿长买回了《山海经》

C.阿长买回了《花镜》

这样的选择题,都是文章一些有趣的细节。孩子只要细看一遍,基本上都能寻找到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被鲁迅文字浸泡的过程。理解是次要的,进入,浸泡,是最重要的。

第二天晨读课,就朗读自己喜欢的鲁迅文章,我常常发现孩子一边读一边笑。笑阿发偷自家的罗汉豆,笑鲁迅的不会骑牛,笑鲁迅有一个和尚师傅……

当然,语文课就不仅仅是笑一笑。前面10分钟,交流学习单上的选择题,对一个单元整体梳理感知,然后重点学习大家推荐的作品1-2篇。所谓的学习,也和我们平常的阅读课不大一样。坚持“以读为主”的原则,教师适当点拨。这些精心挑选的名家作品,分角色读,齐读,开火车读,孩子们越读越有味道。“读”是最好的浸泡。

前面一两天,孩子就是直接朗读感受,纯粹从“我喜欢”进入。到了第三、第四天,因为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孩子们会关注作者的语言特点,开始进入“我思考”的境界。譬如学生开始发现鲁迅特别喜欢夜晚,总会写到夜晚的月色,月色下的一切都是特别的意象。譬如老舍的幽默语言总是充满善意的讽刺和爱心。譬如萧红的文字自由洒脱,充满野性的童心。譬如林海音的文字总是用善的、美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晨读、语文课,加上我们再把别人用来交流作业的知识整理课用上,孩子们在校基本上能保证2个小时左右的“浸泡”时间。再加上晚上在家1个小时左右的阅读,一天每个孩子至少有近3个小时左右阅读时间。一周7天,累积起来差不多有近20多个小时的时间,再加上与父母与同学课外交流的时间,整整一周浸泡在鲁迅或者其他一位名家的文字里,对孩子的身心是何等的受益。就如把一个孩子放到游泳池里,浸泡一周之后,当孩子从水里出来的时候,他的每一个细胞不都被浸润了吗?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浸泡”二字,是因为我看到了名家阅读周之后,孩子的语言和文字,都受到了名家的影响,从孩子们的语言文字中能看到名家文字影子。我们语文教师很清楚,技法可以教,人文可以教,唯独文字是我们语文老师很难教的。而决定学生写作水平高下的关键是文字。在孩子的童年,能有一段时间持续地浸染在一个名家的文字里,被一个作家的文字持续浸泡,深深影响,将终生受益。譬如方偲凯的读书笔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鲁迅那八字胡,板寸头,长衫,不苟言笑的面部表情,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样子,像煞读书人。

“像煞读书人”的味道就来自在鲁迅文字里的浸泡。

我还记得去年“老舍周”最后一课,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篇作品作范文——跟着老舍学写作。狄炜明同学在刚刚结束的期中检测中,作文扣分16分,全年段最低分。事实上,狄炜明的作文水平也的确是最糟糕的一个。跟着老舍学写作,他是全班最后一个动笔的——直不知道写什么好,我也无从下手指导,就打开老舍的《母亲》,让他再细读一遍,跟着老舍写自己的母亲。最后在交流时,他的文章虽然不长,却感动了所有听课的老师:

我的母亲,四十出头,高高大大的身材,做什么事都是风风火火,什么事都得唠叨两句。特别是在我的学习上,母亲无事不管,而且还非常严格。可在我的生活上,又是处处关心,样样不放心。

母亲非常辛苦。母亲是做床上用品生意的,自己艰难地开了一个店,她既是老板,又是员工。为了使顾客满意,多做业务,母亲每天要翻很多很多的布,所以母亲的手始终是微肿的。有的顾客会提出一些很古怪的要求,母亲总是丝毫也不马虎,尽力让顾客满意。为了增加收入,只要是关于布匹之类的事,母亲都会关注。有时候为了研究一种布艺的做法,母亲常常会在电灯底下裁剪到半夜。

母亲没有休息天,连吃饭也无法按时。每天中午忙得只能吃一个饼或一个馒头,一直到八九点钟才能回来吃晚饭。看着母亲饿极了,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心里很疼。有时也觉得不好好学习,还要惹怒母亲生气,实在是对不起母亲啊!

这样的文字,从一个语文能力很弱的孩子的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因为他爱自己的母亲,像老舍一样。这不是我们语文老师能教得出来的。他就是被老舍文字浸泡一周之后,能够用最朴实的文字表达最真实的情感。

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意识到:我这个语文老师,就是一个媒婆。把一个一个名家——这些美丽动人的新娘,介绍给我的孩子——这些天真可爱的白马王子,让他们深深地相爱,直到永远。比如刚刚结束的“冯骥才周”,孩子们被《俗世奇人》浸泡一周之后,我让学生写一个班上的同学或者老师,恍然间,从孩子们笔底走出来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普通人,都成了某一方面的奇人。

这一年半来,通过一个一个的“名家文学阅读周”,孩子们先后经受了丰子恺、萧红、老舍、莫言、林海音、鲁迅、冯骥才、梁晓声等八位名家的文字浸泡。如果孩子单读某一个名家,他的文字也许就像这个名家。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无数个名家的文字浸泡过,那他就不再是像某一个作家,笔底流淌出来的就是这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文字。目前虽不能说我32个孩子有32种风格,但笔底独有风格的文字日渐成风。我相信,众采百家,必独成一家。

每个学期,我用三分之一的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些名家经典。但我们语文教材的教学进度并没有比平行班落后,反而时时超前。因为被这些经典文学浸泡过的孩子,他们的文字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升。如果我们总是抓住语文教材的几篇课文训练来训练去,就好比一条鱼在一个脸盆里,拼命摇头摆尾,也终究学不到真本领。把孩子放到“名家阅读周”里,就好比把鱼放进江河里,我们还担心孩子学不会游泳吗?事实也证明,我们班级的期末统测成绩远远高于区平均分。

鲁迅、老舍、萧红……一个一个的名家来到孩子的面前,进入孩子的世界,不仅仅提升了孩子语文成绩与语文能力,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也被点燃。我们的名家文学阅读周,就是孩子与名家作心与心的深度交流。譬如“林海音周”之后,孩子们从英子身上明白了读书是重要的,还有比读书更重要的——爱,我们是在爱里长大的,没有爱的生命只会慢慢枯萎。“丰子恺周”之后,孩子们开始懂得一个慈悲的心怀,能够呵护自己的心灵与身边的生灵。“鲁迅周”之后,孩子们开始懂得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将成为我们永远依恋的故乡。

记得在前不久的一次登山活动中,我们班陈宿雨妈妈告诉我,原来鲁迅呀,萧红呀,冯骥才呀,他们家里书柜上都是一架一架的,但陈宿雨从来瞧都不瞧一眼。自从“名家文学阅读周”之后,陈宿雨就会爬上书架,把这些熟悉的名家一个一个请下来。

名家文学阅读周,仅仅是开了一扇门,孩子们和这些名家有了一面之缘,以后到了书店,在书海里看到这些名家的名字,就不会陌生,反倒亲切起来。

“鲁迅周”的最后一课,就是同学们三五好友一组,自由组合一个团队,从《小学生鲁迅读本》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篇作品,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根据朗读来无声表演,也就是演出双簧戏。现场的老师和孩子们都深切感受到,鲁迅的文字原来是那样具有画面感和表现力,是那样的有生活气息,与孩子的心灵是那样贴近。我有充足的信心,我的孩子到了中学,听到“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校园童谣时,只会当一个笑话,一笑了之。

读了一周的鲁迅,孩子们感觉还不过瘾,纷纷要求我带他们去鲁迅故里一游。其实,杭州绍兴咫尺相邻,大部分孩子都去过。但“鲁迅周”结束之后,他们都说以前去鲁迅故里是走马观花,这一次要去好好看一看百草园、三味书屋。

那个周末,我正好有事,问孩子们能否延迟一下,孩子们都说不行不行,一个个急不可待。面对这样的请求,我哪里能拒绝得了呢?幸福都还来不及呢!

一个名家,就是一颗种子。今天,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一个一个名家的种子。未来,在孩子的生命中必将收获一个又一个惊喜。

编辑手记:文学阅读能让孩子在审美愉悦中学习语文、获得精神生命的成长。囿于儿童有限的识字能力及其他教学因素,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语文教材后总难以保持其原汁原味,其带给学生的审美愉悦自然也要大打折扣。如今,一些颇有见地的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开发了多种名著名篇阅读形式。比如刘发建老师的“名家文学阅读周”,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一段时间持续浸泡在一个名家的文字里,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一个媒婆的作用,为文学名家和孩子们牵线搭桥。该文可读性强,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成果相互渗透,作者如话家常,娓娓道来。

标签:;  ;  ;  ;  ;  ;  ;  ;  

播下文学的种子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